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瘤动脉闭塞治疗椎动脉动脉瘤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佑祥 吴中学 +1 位作者 杨新健 姜除寒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4-456,共3页
目的 介绍用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椎动脉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10例椎动脉动脉瘤患者,年龄 12~ 52岁,平均 41岁。以头痛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均在清醒、系统抗凝状态下接受手术。可脱乳胶球囊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近端,... 目的 介绍用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椎动脉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10例椎动脉动脉瘤患者,年龄 12~ 52岁,平均 41岁。以头痛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均在清醒、系统抗凝状态下接受手术。可脱乳胶球囊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近端,闭塞患侧椎动脉后行双侧颈动脉及对侧椎动脉造影,证实后交通动脉及对侧椎动脉代偿情况,并观察患者神经功能 30 min,证实患者能耐受椎动脉闭塞后解脱球囊。术后给予增容及扩血管药治疗。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闭塞椎动脉,无术后立即并发症发生。随访 3个月到 5年,无再出血发生,原有占位症状均消除。 7例患者于术后 3~ 6月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复查,证实动脉瘤体积及动脉瘤腔缩小,其中 1例术后 1年出现患侧小脑局灶性梗塞; 1例于术后 3个月行数字剪影血管造影,小部分动脉瘤腔仍通过对侧椎动脉充盈,但患者无任何症状。结论 对于开颅手术夹闭及微弹簧圈闭塞瘤腔困难的后循环动脉瘤,在试验行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成功后,永久闭塞一侧椎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曲怀谦 缪中荣 +5 位作者 张鸿祺 支兴龙 李慎茂 宋庆斌 秦晓红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298-302,共5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 18例患者...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 18例患者中有6例直接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7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行双支架置入术,1例单纯闭塞载瘤动脉。术后12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曾经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没有再出血,2例术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18例患者中3例死亡。 结论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或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甚至闭塞,或动脉瘤瘤体发出优势小脑后下动脉,应该使用支架血管成形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或双支架置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动脉夹层动脉瘤 发病机制 诊断 弹簧圈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8
3
作者 赵文元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 总结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 2 3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 ,并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了回顾。结果 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基底动脉缺血 ,DSA显示为血管的狭窄和扩... 目的 总结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 2 3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 ,并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了回顾。结果 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基底动脉缺血 ,DSA显示为血管的狭窄和扩张。采取夹层段支架植入加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和夹层动脉GDC栓塞可有效缓解症状 ,防止再出血。结论 对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根据具体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 介入治疗 影像检查 临床表现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基底动脉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 被引量:15
4
作者 何川 张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1-655,共5页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DSA,临床随访12~24个月。结果4例患者中,3例采用PIC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1例采用双向双导管技术保护PICA。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ICA通畅,无缺血症状;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PICA通畅,无狭窄;12~24个月随访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在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使用P I C 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和双向双导管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P I C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小脑后下动脉 支架 双导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技术在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庆荣 张鑫 +6 位作者 吴琪 文立利 张翔圣 薛锦 陈姝娟 邓金龙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普遍,但远期效果尚未明确。文中总结该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CT及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2... 目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普遍,但远期效果尚未明确。文中总结该技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CT及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和动脉瘤介入治疗。19例患者中2例诊断为双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中1例闭塞出血侧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枚支架辅助栓塞对侧夹层动脉瘤;另1例两侧均采取双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4例患者采用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动脉瘤。其余13例患者中,2例患者采取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11例患者采取双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结果 1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3例在术后半个月内死亡,其中2例明确为再出血、1例死因不明。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术后有较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其余15例患者恢复顺利,未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所有存活病例均临床随访6~36个月,未见明显新发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在术后6个月~3年内行脑血管造影随访,复发2例,其中1例接受再次治疗后复查良好,1例继续随访,复发部位稳定。1例支架内狭窄、2例椎动脉闭塞。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是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双支架辅助在预防动脉瘤复发中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夹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辉 李西锋 +4 位作者 何旭英 段传志 张炘 刘彦超 朱国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18-1420,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所有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单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1例(单一支架组),...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所有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单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1例(单一支架组),双支架结合弹簧圈辅助栓塞28例(多重支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预后改良Rankin评分(mRS)、动脉瘤复发率。结果:56例患者预后良好(mRS 0~1分),两组预后 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4),多重支架组动脉瘤即刻栓塞率明显高于单一支架组(75.0% vs.41.9%, P =0.010),且多重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低于单一支架组(0% vs.19.4%,P =0.043)。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多重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可明显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其疗效还需大宗病例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未破裂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术 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叠双支架治疗椎动脉入颅段夹层动脉瘤一例报告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建民 张鑫 +3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张珑 赵文元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27-1327,1331,共2页
关键词 重叠双支架 动脉夹层动脉瘤 介入疗法 病例报告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架技术治疗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各一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潘耀华 丁圣豪 +7 位作者 万杰清 徐巳弈 包映晖 梁玉敏 殷玉华 熊文浩 邱永明 江基尧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468-470,共3页
关键词 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 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技术 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 头部CT检查 去骨瓣减压术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志 冯华 +2 位作者 朱刚 缪洪平 王宪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555-555,共1页
关键词 动脉夹层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血管内治疗 动脉夹层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血管内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16排螺旋CT 头颅CT检查 动脉颅内段 进行性加重 CTA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静伟 卞立松 +2 位作者 李桂林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3.0 T HR-MRI检查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等序列,并经DSA确诊的VBDA患者62例,根据病史将其分...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3.0 T HR-MRI检查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等序列,并经DSA确诊的VBDA患者62例,根据病史将其分为无症状组18例和症状组4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HR-MR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在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分别占27.8%(5例)和54.5%(24例),壁间血肿在两组中分别占22.2%(4例)和43.2%(19例),瘤壁强化在两组分别占33.3%(6例)和77.3%(34例),以上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组中18.2%(8例)的患者出现复发,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5.6%(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I能够较好显示VBDA的病变特点。症状性VBDA中瘤壁强化和复发比例均较高,提示HR-MRI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瘤壁的稳定性并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瘤壁稳定性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瘤合并神经纤维瘤一例报道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骁雄 入江惠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0,共2页
关键词 动脉颅外段动脉瘤 神经纤维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重度狭窄伴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的治疗决策
12
作者 焦力群 朱凤水 +2 位作者 李慎茂 缪中荣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27-130,共4页
学者们不断探索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的杂志也一样,力求为广大同仁奉献最感兴趣 的疑难病例。本刊在2004年第10、11、12期中,以“联合查房园地”的形式连续推出2例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 疗。我们吸取国内外专业杂志优秀栏目的优点,... 学者们不断探索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的杂志也一样,力求为广大同仁奉献最感兴趣 的疑难病例。本刊在2004年第10、11、12期中,以“联合查房园地”的形式连续推出2例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 疗。我们吸取国内外专业杂志优秀栏目的优点,今年将“联合查房园地”改为“疑难病例”,其内容除涉及典 型病例的讨论外,还复习与病例有关的国内外最新文献,让读者得到更多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本刊欢 迎各位专家和同仁,将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复杂、疑难病例以同样的写作形式寄来,我们将择优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夹层动脉瘤 病例报告 动脉支架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英文)
13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张珑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288-1291,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方法 :通过股动脉途径 ,采用将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后填塞 GDC的技术治疗 6例椎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结果 :1...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方法 :通过股动脉途径 ,采用将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后填塞 GDC的技术治疗 6例椎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结果 :1例支架置入术失败 ,其余 5例支架均准确到位。4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1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1例采用弹簧圈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无手术并发症 ,患者均恢复良好。 结论 :血管内支架联合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宽颈动脉瘤 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介入疗法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姚磊 吴琪 +6 位作者 文立利 周晓明 何伟臻 张闰秋 邓金龙 陈姝娟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总结并评估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的椎动脉夹... 目的总结并评估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个月复查MR血管成像(MRA),6个月复查DSA,动脉瘤复发即随访时DSA显示动脉瘤对比剂充盈增加。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记录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估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分析影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及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3例患者中,1例第2枚支架置入失败,其中25例(39.7%,25/63)为术后即刻完全栓塞,20例(31.7%,20/63)为次全栓塞,18例(28.6%,18/63)为部分栓塞。57例(90.5%,57/63)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2分,6例(9.5%,6/63)患者3~6分,死亡3例(4.8%,3/63)。12例(19.0%,12/63)患者发生治疗相关并发症,患者年龄≥65岁(OR=6.533,95%CI:1.686~25.322,P=0.007)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3例(68.3%,43/63)患者至少接受了1次DSA检查,随访中位时间为7(5,36)个月,其中5例(11.6%,5/43)患者夹层动脉瘤复发,3例(7.0%,3/43)患者接受血管内再治疗。单支架治疗(OR=25.356,95%CI:1.444~445.365,P=0.027)是影响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除去3例在院死亡患者和1例失访患者,59例(93.7%)患者接受了临床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40(18,66)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预后(mRS评分0~2分),其中3例出院时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患者在康复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中远期结果安全有效,长期疗效还需要多中心大规模的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Enterprise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卞立松 李静伟 +6 位作者 张鸿祺 李桂林 何川 李传捷 叶立双 柳江 王志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A组,34例)和载瘤动脉闭塞组(B组,6例),并根据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A组患者改善29例(85.3%),稳定1例(2.9%),进展4例(11.8%),4例进展患者死于脑梗死并发症(术后1周至半年);B组6例患者均较术前改善,未发生颅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壁内血肿高分辨率MRI信号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学贤 谢璇丞 +4 位作者 冯超凡 杨凯 赵卫 李自恒 孟雪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05-1209,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的壁内血肿高分辨率MRI(HR-MRI)信号对椎-基底动脉夹层(VBAD)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分析其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1例VBAD动脉瘤患者... 目的评价不同的壁内血肿高分辨率MRI(HR-MRI)信号对椎-基底动脉夹层(VBAD)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分析其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1例VBAD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HR-MRI检查,根据3D-快速自旋回波(FSE)-T1加权成像(WI)上壁内血肿不同信号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评价患者预后,计算各组患者好转率、稳定率和加重率,分析壁内血肿不同信号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1例患者血管内治疗均获成功。随访时间5~33个月,平均15.9个月,无失访。高信号组与等-低信号组好转率、加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高信号组与等-低信号组加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BAD动脉瘤壁内血肿高信号组和等-高信号组患者预后较优于等-低信号组患者,术前壁内血肿不同信号可预测血管内治疗术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壁内血肿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塞双侧椎动脉治疗儿童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一例
17
作者 吴志宝 何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602-603,共2页
患儿男,5岁,在外院检查发现基底动脉H大动脉瘤5个月,于2014年2月18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人院体格榆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园,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患儿入院丽5个月因枕部... 患儿男,5岁,在外院检查发现基底动脉H大动脉瘤5个月,于2014年2月18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人院体格榆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园,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患儿入院丽5个月因枕部外伤,急诊入当地医院,当时嗜睡、颈部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头部CT示:第四腑窄内高密度影,考虑脑窜积血(图1),经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积m吸收。本次入院头部MRI显示脑干腹侧左占位,考虑琏底动脉瘤(图2),行全腑DSA乐基底动脉巨大梭形动脉瘤(图3a、3b,)。因患儿年龄较小,动脉瘤巨大且紧邻脑干,DSA渺示后循环代偿良好,故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尝试闭塞载瘤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一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 儿童 闭塞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