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辅助治疗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3
1
作者 朱永林 李晓晓 杨伟琴 《北方药学》 2018年第8期159-160,共2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辅助治疗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平均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长春西汀治疗,... 目的:探讨丁苯酞辅助治疗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平均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增加丁苯酞进行辅助治疗,观察记录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要高(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的双侧椎动脉(LVA、RLA)、双侧大脑后动脉(LPCA、RPC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要高,对比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WBV、PV、PAI),观察组均较对照组要低(P<0.05)。结论:丁苯酞用于辅助治疗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可增强治疗效果,在改善临床症状表现显著优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酚 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长春西汀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振芳 司秋霞 +2 位作者 郑建彪 赵娜 黄静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40,共2页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PCIV患者,根据颅脑MRI、MRA检查结果分为VBD组和非VBD组各39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采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PCIV患者,根据颅脑MRI、MRA检查结果分为VBD组和非VBD组各39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采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和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价眩晕程度。两组均采取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倍他司汀改善脑循环等经典治疗,随访1.5年观察两组阳性事件(眩晕反复发作或后循环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与非VBD组比较,VBD组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降低,阻力指数增高,DARS和DHI评分显著升高(P均<0.05)。随访期间VBD组阳性事件发生率为46.15%,高于非VBD组的28.21%(P<0.05)。结论 PCIV合并VBD患者的基底动脉血流异常更明显,眩晕程度更严重,更容易反复发作眩晕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基底动脉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麦角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陆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5期123-125,共3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应用尼麦角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PCI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麦角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应用尼麦角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PCI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麦角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的70.45%,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52.98±3.17)cm/s、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45.66±5.18)cm/s、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44.33±3.09)cm/s均优于对照组的(49.33±4.08)、(41.43±4.32)、(42.09±2.77)cm/s,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尼麦角林应用于PCIV患者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尼麦角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地龙胶囊添加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宋晓蓉 汪利娟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10期1627-1628,共2页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组成。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是内科常见病之一。本院采用复方地龙胶囊联合天麻素...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组成。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是内科常见病之一。本院采用复方地龙胶囊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满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复方地龙胶囊 添加治疗 疗效观察 基底动脉系统 缺血性脑血管病 天麻素注射液 严重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取穴规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陆颖 王长德 +1 位作者 许慧 张梦珊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第19期87-90,共4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自建库至2021年4月收录的针灸治疗PCIV的相关文献,建立PCIV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PCIV的取穴规律进行频...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自建库至2021年4月收录的针灸治疗PCIV的相关文献,建立PCIV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PCIV的取穴规律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处方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7篇,涉及针灸处方212首、穴位114个;频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频次前3位的穴位为风池、百会及足三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和穴组分别为风池-百会(61.12%)、内关-三阴交-风池(18.96%);处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使用频次>20次的穴位分为3类,第1类为肾俞-肝俞-太溪-悬钟-百会-头维-太冲,第2类为丰隆-中脘-天柱-完骨-风池-内关-三阴交-气海-血海-足三里,第3类为风府-大椎-太阳-印堂-颈夹脊。结论:针灸治疗PCIV以补益肝肾、健脾和胃、补益气血、醒脑开窍为主要治法,主要选穴包括风池、百会、足三里及内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针灸 数据挖掘 取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药氧干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6
作者 王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8期137-139,共3页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中药药氧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徐州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中药药氧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徐州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药氧干预。比较两组眩晕程度及预后指标。结果:观察组无眩晕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干预后,观察组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右椎动脉Vm、椎-基底动脉Vm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中药药氧护理的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氧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阻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