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倾向值匹配评价椎基底动脉支架闭塞行机械取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作者 管民 李子园 +5 位作者 马振凯 孟淑辉 周志龙 吴立恒 李天晓 朱良付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 评价椎基底动脉支架植入后闭塞行机械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2022年10月本中心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支架植入术后闭塞组(支架闭塞组)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闭塞组(ICAS)。运... 目的 评价椎基底动脉支架植入后闭塞行机械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2022年10月本中心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支架植入术后闭塞组(支架闭塞组)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急性闭塞组(ICAS)。运用倾向值匹配法平衡两组基线特征,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90 d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107例患者,其中支架闭塞组14例,ICAS组93例。经倾向评分成功匹配14对,其中支架闭塞组14例,ICAS组27例。支架闭塞组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均低于ICA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11/14)vs. 100%(27/27),P=0.062;28.6%(4/14)vs. 44.4%(12/27),χ^(2)=0.976,P=0.323]。支架闭塞组90 d死亡率显著高于ICAS组[57.1%(8/14)vs. 25.9%(7/27),χ^(2)=3.873,P=0.049]。支架闭塞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ICA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7%(5/14)vs. 14.8%(4/27),χ^(2)=1.289,P=0.256]。结论 椎基底动脉支架植入后闭塞行机械取栓治疗,血管成功再通率、90 d良好预后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与ICAS闭塞无差异,但90 d死亡率显著高于ICAS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支架植入 支架内血栓 机械取栓 倾向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几何参数用于判断椎动脉是否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提供交叉供血
2
作者 李雪梅 唐炀 +3 位作者 赵加梅 虎思祺 谢伟 李宗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2-898,共7页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VBA)几何参数用于判断椎动脉(VA)为大脑后动脉(PCA)供血区提供交叉供血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244名健康成人志愿者行MR 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3D时间飞跃法(TOF)MR血管造影(MRA)及区域动脉自旋标记(t-ASL)成像...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VBA)几何参数用于判断椎动脉(VA)为大脑后动脉(PCA)供血区提供交叉供血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244名健康成人志愿者行MR 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3D时间飞跃法(TOF)MR血管造影(MRA)及区域动脉自旋标记(t-ASL)成像,测量左侧VA(LVA)及右侧VA(RVA)与基底动脉(BA)夹角,计算双侧VA夹角和及其差值(简称VA夹角和及VA夹角差),测算双侧VA横径差值,即VA横径差。观察VA在PCA供血区的灌注分布类型,将Ⅲ和Ⅵ型者纳入交叉组、Ⅱ和Ⅴ型者纳入非交叉组;比较组间VBA几何参数,针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用于判断VA为PCA供血区提供交叉供血的效能。结果共34名纳入交叉组、75名纳入非交叉组。交叉组VA夹角和及VA夹角差均大于非交叉组(P均<0.05),组间VA横径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VA夹角差及VA夹角和判断VA交叉供血的AUC分别为0.676(P<0.05)及0.598(P=0.103)。结论LVA及RVA与BA夹角差对于判断VA为PCA供血区交叉供血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白质高信号和腔隙性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李玺 吴兆鑫 +2 位作者 张道培 张永辉 张怀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8,共11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MH)和腔隙性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入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CSVD患者,收集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脑白质高信号(WMH)和腔隙性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入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CSVD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颈动脉斑块、既往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血管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是否合并VBD分为CSVD合并VBD组和CSVD不合并VBD组。患者入组后24 h内完成影像学评估,包括WMH严重程度(Fazekas量表评分1~2分为轻度WMH,3~4分为中度WMH,5~6分为重度WMH)、腔隙性梗死影像学特征及基于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测量的椎-基底动脉影像学参数(双侧椎动脉直径、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标准长度、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将基底动脉直径≥4.5 mm或椎动脉直径≥4.0 mm定义为扩张,基底动脉标准长度≥29.5 mm定义为延长,基底动脉弯曲长度≥10.0 mm定义为弯曲,符合扩张、延长、弯曲中的至少一项者纳入CSVD合并VBD组。患者入组第2天检测血液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VD患者合并VBD的影响因素,及椎-基底动脉影像学参数和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IL-6、sICAM-1、vWF)对CSVD患者不同严重程度WMH和腔隙性梗死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8例CSVD患者,年龄40~80岁,平均(64±10)岁,其中CSVD合并VBD组50例,CSVD不合并VBD组38例。(1)单因素分析显示,CSVD合并VBD组与CSVD不合并VBD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3种血管内皮损伤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男性、吸烟史)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656,95%CI:0.647~10.907,P=0.175)和吸烟史(OR=0.992,95%CI:0.255~3.866,P=0.991)均未增加CSVD患者合并VBD的风险。(2)双侧椎动脉直径、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标准长度在WMH不同严重程度、有无腔隙性梗死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WMH和中度WMH CSVD患者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均小于重度WMH CSVD患者[分别为2.49(1.60,4.58)、5.24(2.28,6.02)、6.99(5.19,8.9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轻度WMH CSVD患者相比,中度WMH和重度WMH CSVD患者的IL-6、sICAM-1、vWF水平均更高;与中度WMH CSVD患者比较,重度WMH CSVD患者的IL-6、sICAM-1水平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腔隙性梗死的CSVD患者IL-6、sICAM-1、vWF水平均高于无腔隙性梗死的CSVD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史等混杂因素后,以轻度WMH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IL-6(OR=2.358,95%CI:1.268~4.387,P=0.007)、sICAM-1(OR=2.077,95%CI:1.430~3.016,P<0.01)、vWF(OR=1.437,95%CI:1.058~1.951,P=0.020)水平是CSVD患者发生中度WMH的危险因素,也是CSVD患者发生重度WMH的危险因素(IL-6:OR=5.340,95%CI:2.555~11.163,P<0.01,sICAM-1:OR=16.004,95%CI:3.692~69.379,P<0.01,vWF:OR=1.748,95%CI:1.267~2.412,P=0.001);长基底动脉弯曲长度是CSVD患者发生中(OR=1.287,95%CI:1.032~1.603,P=0.025)、重(OR=1.639,95%CI:1.280~2.099,P<0.01)度WMH的危险因素。(5)校正了性别、年龄、吸烟史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IL-6(OR=1.536,95%CI:1.074~2.198,P=0.019)、sICAM-1(OR=2.066,95%CI:1.465~2.913,P<0.01)、vWF(OR=1.423,95%CI:1.078~1.879,P=0.013)水平是CSVD患者发生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更长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与CSVD患者更严重的WMH有关。IL-6、sICAM-1、vWF水平升高与CSVD患者发生腔隙性梗死及更严重的WMH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动脉延长扩张症 内皮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斑块的HR-VWI分析
4
作者 钟丽玲 徐棣豪 +2 位作者 宋建勋 林国辉 符念霞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分布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根据HR-VWI上B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角、BA-中角、BA曲折率。再根据3D-TOF-MRA将患者的VBA几何形态分为步行型、音叉型、λ型和一侧VA不汇入型,统计4种VBA几何形态BA斑块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VBA几何形态的BA-VA角、BA-中角、BA曲折率、斑块分布、外管腔直径、斑块体积、血管外壁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厚度、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斑块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54例(76.1%)有斑块,17例(23.9%)无斑块。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VBA形态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斑块发生率高于音叉型(92.3%vs.55.6%,P=0.033)。音叉型[(166.83±13.27)°vs.(150.77±19.65)°,P=0.008]和λ型[(163.82±12.36)°vs.(150.77±19.65)°,P=0.028]的BA-中角均大于步行型。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曲折率最大(P=0.005)。4种几何形态的BA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斑块特征、PB和ER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的VBA几何形态与BA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相较于音叉型,步行型更容易发生BA斑块,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更容易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脉几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合并后循环梗死的预测效能研究
5
作者 孙瑞雪 常瑞亭 +2 位作者 于天舒 王燕铭 康志雷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1,共7页
目的探究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预测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 目的探究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预测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已接受HRMR-VWI检查。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25年3月,在随访期间有4例患者因个人原因失访,脱落率为2.00%。根据是否合并后循环梗死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合并后循环梗死,142例)及对照组(未合并后循环梗死,54例),分析HRMR-VWI指标对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血管腔狭窄程度将研究组分为轻度(25%≤被测血管狭窄率<50%)、中度(50%≤被测血管狭窄率<70%)及重度狭窄(被测血管狭窄率≥70%),分析HRMR-VWI指标与后循环梗死患者血管腔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最窄层面管腔面积小于对照组,管壁面积、斑块面积大于对照组,斑块负荷及重构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HRMR-VWI指标联合检测预测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大于各指标单独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管腔面积<3.08 mm^(2)、管壁面积≥10.65 mm^(2)、斑块面积≥3.14 mm^(2)、斑块负荷≥0.74、重构指数≥1.01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载脂蛋白A1、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及最窄层面管腔面积缩小、管壁面积缩小、斑块面积增大及斑块负荷和重构指数升高是VBD合并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组BA、VA不稳定斑块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BD患者最窄层面血管面积、管腔面积与血管腔狭窄程度呈负相关,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重构指数与血管腔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3.0 T HRMR-VWI对VBD患者合并后循环梗死具有预测价值,且HRMR-VWI指标变化与患者并发后循环梗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指导 动脉延长扩张症 后循环梗死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
6
作者 汪洋 孙小宇 +3 位作者 徐佳佳 余舰 晁迎九 高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90-2197,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0例VBAD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激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80例VBAD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的类型分为激光雕刻支架组(n=34)和编织支架组(n=46)。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VBADA的栓塞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动脉瘤特点、术中及围手术期治疗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mRS评分、术后缺血、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激光雕刻支架组相比,编织支架组动脉瘤直径更大(P<0.0001),破裂动脉瘤(P<0.01)、合并载瘤动脉狭窄、串珠样病变(P<0.05)及瘤体有分支血管发出(P<0.01)的比例更高。相反,弹簧圈辅助栓塞比例(P<0.0001)及术后造影即刻闭塞率(OKM分级C、D)(P<0.0001)更低。最后,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控制动脉瘤最大径和是否结合弹簧圈辅助栓塞后获得21对配对患者,编织支架组半年后动脉瘤闭塞率高于激光雕刻支架组(P<0.05),而复发率低于激光雕刻支架组(P<0.05)。值得注意的是,编织支架组中大型VBADA(最大径>15 mm)治愈率及血管重塑率达到72.2%,整体效果较为理想。结论编织支架治疗VBADA相对安全有效,在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前提下,对降低动脉瘤复发、重塑病变血管的效果明显优于激光雕刻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激光雕刻支架 编织支架 血管内治疗 缺血并发症 出血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和巨大型椎-基底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3
7
作者 施辉 陈军 +2 位作者 周辉 王富元 孙伟晔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561-564,共4页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技术 -动脉瘤 巨大 手术难度 开颅夹闭 脑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塞双侧椎动脉治疗儿童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庆顺 何川 李静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4-96,共3页
患儿男,5岁,因外伤致脑室出血继而发现基底动脉瘤5个月,于2014年7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诊治。患儿足月顺产,既往身体健康,无颅内动脉瘤家族史,无遗传性疾病史。5个月前玩耍时被推倒,枕部磕撞床沿,约10 min后出现嗜睡,伴... 患儿男,5岁,因外伤致脑室出血继而发现基底动脉瘤5个月,于2014年7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诊治。患儿足月顺产,既往身体健康,无颅内动脉瘤家族史,无遗传性疾病史。5个月前玩耍时被推倒,枕部磕撞床沿,约10 min后出现嗜睡,伴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部CT及MRI示:脑室内积血,脑干前方占位,考虑基底动脉瘤。予以止血、降颅压等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 栓塞 治疗性 儿童 巨大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彭浩 叶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657-658,共2页
患者女,60岁。因“头晕20 d”于2014年8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于2014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饮水呛咳,送至当地医院急诊,行头部CT及MRI检查示桥脑前方占位,强化明显(图1,2),行全脑DSA检查示动脉瘤位于椎-基底动... 患者女,60岁。因“头晕20 d”于2014年8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于2014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饮水呛咳,送至当地医院急诊,行头部CT及MRI检查示桥脑前方占位,强化明显(图1,2),行全脑DSA检查示动脉瘤位于椎-基底动脉汇合处,呈囊状突起,对比剂充盈瘤体,大小约33 cm ×32 cm,瘤颈宽042 cm,双侧椎动脉显影好,但右侧椎动脉较细(图3)。入院体格检查:患者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抵抗阳性,饮水呛咳。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既往患者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入院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示生化、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正常,拟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手术前夜给予患者氯吡格雷150 mg口服,手术当天早晨给予氯吡格雷150 mg口服。在全身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左右两侧股动脉分别置入6 F、8 F动脉鞘,实施全身肝素化(075 mg/kg体质量)后,分别将6 F、8 F Enovy导引导管头端置入左右两侧椎动脉约颈椎C2上缘水平。先将支架导管在微导丝的导引下,经过左椎动脉到达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弹簧圈微导管在微导丝的导引下,置入动脉瘤瘤体腔内合适位置;通过支架导管置入1枚 Enterprise 45 mm ×220 mm支架(Codman公司,美国)跨越瘤颈,半释放。通过弹簧圈微导管放置数枚弹簧圈。右椎动脉弹簧圈微导管在微导丝的导引下,置入动脉瘤瘤体腔内合适位置,通过微导管放置数枚弹簧圈,直至闭塞右椎动脉后,造影显示动脉瘤栓塞良好后,完全释放支架。术后再次造影证实该动脉瘤基本被致密栓塞,右侧椎动脉闭塞,闭塞长度06 cm;右侧小脑后下、前下动脉通畅,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显影正常(图4)。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肢体肌力正常。术后当晚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 U,1次/12 h,共4 d;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出院时患者饮水呛咳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出院10 d后患者开始意识变差,到当地医院复查头部CT,示脑干梗死,经积极治疗后患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 动脉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塞双侧椎动脉治疗儿童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一例
10
作者 吴志宝 何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602-603,共2页
患儿男,5岁,在外院检查发现基底动脉H大动脉瘤5个月,于2014年2月18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人院体格榆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园,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患儿入院丽5个月因枕部... 患儿男,5岁,在外院检查发现基底动脉H大动脉瘤5个月,于2014年2月18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人院体格榆查: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园,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患儿入院丽5个月因枕部外伤,急诊入当地医院,当时嗜睡、颈部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头部CT示:第四腑窄内高密度影,考虑脑窜积血(图1),经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积m吸收。本次入院头部MRI显示脑干腹侧左占位,考虑琏底动脉瘤(图2),行全腑DSA乐基底动脉巨大梭形动脉瘤(图3a、3b,)。因患儿年龄较小,动脉瘤巨大且紧邻脑干,DSA渺示后循环代偿良好,故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尝试闭塞载瘤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一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 儿童 闭塞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性抗凝在闭塞椎动脉治疗儿童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中的作用
11
作者 李静伟 曾高 +1 位作者 杨帆 李桂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74-479,共6页
目的:探讨控制性抗凝在闭塞椎动脉治疗儿童基底动脉主干巨大梭形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基底动脉主干巨大梭形动脉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对3例患儿均采用血管内介入闭塞双侧椎动脉,并于术后静脉输入肝素钠[(10~30 U/(kg&#... 目的:探讨控制性抗凝在闭塞椎动脉治疗儿童基底动脉主干巨大梭形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基底动脉主干巨大梭形动脉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对3例患儿均采用血管内介入闭塞双侧椎动脉,并于术后静脉输入肝素钠[(10~30 U/(kg·h)]行控制性抗凝治疗。结果抗凝过程中,2例因出现鼻衄、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并发症而暂停抗凝后,继发呕吐、偏瘫、意识障碍及呼吸功能障碍等严重脑干缺血症状(1例改用低分子肝素后恢复,1例死亡);另1例经过调整抗凝策略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治愈。结论通过闭塞双侧椎动脉治疗儿童基底动脉主干巨大梭形动脉瘤,术后控制性抗凝可影响脑干梗死及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是提高闭塞双侧椎动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儿童 动脉巨大梭形动脉瘤 闭塞动脉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在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
12
作者 高恺明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9-624,共6页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的术式和适应证。方法与结果 回顾2017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6例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型动脉瘤,1例为基...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的术式和适应证。方法与结果 回顾2017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6例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型动脉瘤,1例为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合并近端基底动脉重度狭窄,2例为基底动脉巨大型夹层动脉瘤;5例为破裂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Ⅴ级1例、Ⅳ级1例、Ⅲ级2例、Ⅱ级1例;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6例患者均采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主要包括颈内动脉岩骨段-桡动脉-大脑后动脉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1例)、椎动脉V3段-桡动脉-大脑后动脉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4例)、大脑中动脉M2段-桡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即刻复查影像学提示桥血管通畅,动脉瘤不显影,基底动脉上段显影良好。4例预后较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3分;1例术前即为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Ⅳ级),虽手术顺利,动脉瘤得以控制,但预后欠佳(mRS评分4分);1例基底动脉干巨大型动脉瘤患者,术前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Ⅴ级),虽手术顺利重建后循环并处理动脉瘤,仍于术后1周死亡。结论 对于无法使用常规手段治疗的基底动脉复杂动脉瘤,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能够为其提供较好的选择,临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基底动脉FLAIR血管高信号征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敏 郭潇 +2 位作者 陈伟 王亚婷 柏根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中基底动脉(BA)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搜集2018年8月-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经头颅MRI及时间飞跃法(TOF)-...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中基底动脉(BA)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病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搜集2018年8月-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经头颅MRI及时间飞跃法(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为VBD患者67例,按照是否出现VBD相关症状(缺血、脑干及神经压迫等)分为症状组(20例)和无症状组(4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A的FVH分级与BA病症程度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症状组患者BA管径、FVH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04,P=0.000),症状组中高分级FVH (2、3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无症状组(χ^(2)=11.501,P=0.001)。VBD患者FVH分级与BA的管径、长度及高度分级呈正相关(r=0.563,P=0.000;r=0.482,P=0.000;r=0.512,P=0.000),FVH高级别组(2、3级)BA长度及宽度显著大于低级别组(0、1级)(P=0.000,P=0.000),分叉高度高于低级别组(P=0.012)。结论:VBD患者FVH发生率高,且FVH分级越高,患者出现症状的可能性越大,椎基底动脉病变更严重;FVH形成机制可能与扩张延长的血管中的缓慢血流及不对称扰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扩张症 动脉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血管高信号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辛涛 贺西亮 +2 位作者 高述礼 卢佩林 张在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76-980,共5页
目的探讨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9例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患者,瘤体最大径>25 mm,均经磁共振成像(MRI)、二维及三维DSA造影重建明确诊断,其中颅内段椎动脉病... 目的探讨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9例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患者,瘤体最大径>25 mm,均经磁共振成像(MRI)、二维及三维DSA造影重建明确诊断,其中颅内段椎动脉病变7例,椎-基底动脉病变2例。根据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态不同,选用双支架治疗7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例,三支架治疗1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夹层扩张处缩小。术中无血栓事件及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对比剂滞留,应用罂粟碱后迅速缓解。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30个月,8例头晕病例中有7例症状消失或减轻,7例术前饮水呛咳病例症状消失4例,减轻2例,1例无变化。造影随访9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例动脉瘤无再通;5例多支架治疗后夹层动脉恢复正常,另4例扩张部分明显变小。结论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以有效缓解相关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动脉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潘华 兰昊 郝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09,共5页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 目的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主症、次症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症、次症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66/69)高于对照组85.51%(59/69)(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血浆ET-1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CGRP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CV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平衡血浆ET-1、CGRP水平,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葛汤 温针灸 颈性眩晕症 临床疗效 -动脉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内扰流装置WEB在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16
作者 陈晓 钟志宏 +3 位作者 江泓 朱军 胡锦清 林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4-649,共6页
目的 初步探讨瘤内扰流装置WEB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24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应用WEB装置行血管内治疗的12例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经过,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7... 目的 初步探讨瘤内扰流装置WEB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24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应用WEB装置行血管内治疗的12例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经过,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7例、基底动脉顶端4例、前交通动脉复合体1例。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记录术后即刻、术后24~48 h、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12例患者计12个动脉瘤,1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术前mRS评分为零),1例为破裂动脉瘤(术前mRS评分为1分),均采取单一WEB装置治疗,一次性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达12/12。出院时11例mRS评分为零(均为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例为1分(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即刻未见新发脑缺血或脑出血,术后24~48 h未见新发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相关新发脑梗死,住院期间无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0 d亦无缺血性或出血性不良事件及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初步认为WEB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动脉 大脑动脉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琪 陈姝娟 +3 位作者 张鑫 张庆荣 史继新 王汉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71-374,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VBDAs患者,共12个未破裂VBDAs。运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采用LEO支架进行治疗(对9例患者采用2枚支架,1例采用3枚支架),通过改变动脉...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VBDAs患者,共12个未破裂VBDAs。运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采用LEO支架进行治疗(对9例患者采用2枚支架,1例采用3枚支架),通过改变动脉瘤腔的血流动力学栓塞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①影像学检查表现分别为近端狭窄、串珠样变、波纹状、双腔征、壁间血肿。②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动脉瘤腔内对比剂滞留。1例患者术中支架移位,但未导致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症治疗后缓解。其余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出院前头部CT检查均未见新发脑梗死。③术后6个月造影结果显示,6个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6个夹层动脉瘤部分闭塞。临床随访8~27个月,10例患者的最终改良Rankin评分均为0分,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颅内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VBDAS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动脉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立朝 刘建民 +2 位作者 许民辉 杨东虹 邹咏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605-1607,共3页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30例,其中支架置入术4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26例。结果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表现为“线征”、“串...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30例,其中支架置入术4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26例。结果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表现为“线征”、“串珠征”、“双腔征”等,保留载瘤动脉通畅25例(83.3%),术后脑内出血1例(3.3%),无其他并发症出现,26例(86.7%)获5~34个月随访(平均11.2个月),均恢复良好,全组无死亡。结论治疗策略应根据临床症状、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分支的关系而确定,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分析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不同节段病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诗雨 孙如镜 +1 位作者 程旭 乔鹏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8-883,共6页
目的基于CT血管成像分析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不同节段病变特点,研究其危险因素,提高早期识别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22年1月—2023年3月1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PCCI组98例及前循环脑梗... 目的基于CT血管成像分析后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椎基底动脉不同节段病变特点,研究其危险因素,提高早期识别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22年1月—2023年3月1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PCCI组98例及前循环脑梗死组101例。比较两组椎动脉优势比例、椎基底动脉各节段狭窄发生率和狭窄程度的差异,并分析确定PCCI的危险因素。结果PCCI组椎动脉优势型比例(63.3%比48.5%)及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33.7%比20.8%)明显高于前循环脑梗死组(χ^(2)=4.387、4.174,P均<0.05)。两组间椎动脉V1段(Z=2.029,P=0.042)、V4段(Z=3.315,P=0.001)及基底动脉(Z=2.254,P=0.024)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CI组重度狭窄/闭塞率较高。右侧椎动脉优势型(OR=4.285,95%CI 1.530~12.003)及右侧椎动脉V4段中-重度狭窄/闭塞(OR=5.883,95%CI 1.458~21.022;OR=5.537,95%CI 1.623~21.329)是发生PC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CI与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有关,右侧椎动脉优势型及右侧椎动脉V4段中-重度狭窄/闭塞发生PCCI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 动脉 CT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病24小时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佳男 张洋 +8 位作者 周志龙 赵新宇 乔婷婷 吴立恒 管民 马振凯 裴小溪 周腾飞 朱良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93-801,共9页
目的探讨影响发病24 h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行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接受EVT治疗的AVBAO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 目的探讨影响发病24 h内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行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接受EVT治疗的AVBAO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吸烟、既往卒中)、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起病形式、术前静脉溶栓、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闭塞部位(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治疗方式[直接导管抽吸取栓和(或)支架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首选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为直接血管成形术,若取栓术后血流不能维持需进一步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则为补救血管成形术]、发病至穿刺时间(OPT)、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RT)、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以mTICI分级2b或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栓子逃逸、术中再闭塞、术中夹层、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和术后3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术后90 d 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的指标,采用向后剔除法筛选变量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病24 h内AVBAO患者行EVT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接受EVT的AVBAO患者149例,其中预后良好患者79例,预后不良患者70例,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患者145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4例,死亡32例。(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不良患者相比,预后良好患者的术前NIHSS评分[16.0(12.0,23.0)分比24.5(16.8,31.3)分,Z=-4.280,P<0.01]和术前mRS评分[4(4,4)分比5(4,5)分,Z=-4.711,P<0.01]均更低,糖尿病患者比例更低[15.2%(12/79)比35.7%(25/70),χ^(2)=8.376,P=0.004],且预后良好患者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发生率[7.6%(6/79)比25.7%(18/70),χ^(2)=-0.246,P=0.003]与sICH发生率[1.3%(1/79)比14.3%(10/70),χ^(2)=-0.249,P=0.002]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2)将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术前NIHSS评分、术前mRS评分、术后3 d内出血转化及sICH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OR=2.433,95%CI:1.088~5.441)、糖尿病(OR=2.797,95%CI:1.168~6.701)、术前高NIHSS评分(OR=3.715,95%CI:1.684~8.195)、术后3 d内sICH(OR=19.681,95%CI:1.984~195.192)是发病24 h内AVBAO患者接受EV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脂血症、糖尿病、术前高NIHSS评分和术后3 d内sICH是发病24 h内接受EVT的AVBA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预后 血管成形术 -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