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韩运鹏 邵佳 +2 位作者 高延征 高坤 毛克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9-458,共10页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行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因“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行后路复位、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的62例患者...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行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因“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行后路复位、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的62例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43例,年龄51.1±23.5岁(29~72岁)。根据内固定系统枕骨端螺钉固定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8例)采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男12例,女26例,年龄50.9±24.8岁(29~72岁),影像学表现脑干或颈髓受压30例、脊髓空洞6例、Chiari畸形2例;B组(24例)采用枕骨板-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男7例,女17例,年龄51.4±22.4岁(32~69岁),影像学表现脑干或颈髓受压16例,脊髓空洞6例,Chiari畸形2例。A组随访时间36.5±11.8个月,B组随访时间36.1±9.8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影像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并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两组患者CT植骨融合部横断面及矢状面骨性融合面积,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两组患者寰齿前间隙(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脊髓可用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cord,SAC)、斜坡-椎管角(clivus 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362.4±89.1mL、手术时间144.8±35.6min,B组术中出血量345.1±93.7mL、手术时间143.7±36.2min,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B组有2例患者出现连接棒断裂,3例患者出现复位丢失。两组术前NDI、VAS评分、JOA评分与末次随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ADI、SAC、CCA、CMA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周植骨融合部横断面面积、植骨融合部矢状面面积分别为385.44±84.51mm^(2)、290.28±110.41mm^(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67.06±66.13mm^(2)、204.54±83.85mm^(2);B组术后1周分别为442.61±76.85mm^(2)、267.21±104.63mm^(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72.43±37.37mm^(2)、124.87±48.10mm^(2),两组术后1周植骨融合部横断面面积和植骨融合部矢状面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枕骨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三明治”畸形伴寰枢关节脱位同枕骨板-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相比疗效相当,但术后植骨融合效果更好,能达到可靠的枕颈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脱位 “三明治”畸形 板-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 螺钉-棒-多轴螺钉内固定系统 融合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麦威拉呢·木合塔尔 高书涛 +3 位作者 胡宇坤 依力达尔·塞达合买提 盛伟斌 甫拉提·买买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7.5岁。其中2处病灶24例,3处病灶7例。对每例患者明确责任椎,确定手术病灶、融合节段、内固定方式,以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随访29.7±14.7个月(15~85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红细胞沉降(ESR)和C-反应蛋白(CRP);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病灶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骨愈合标准分级以评估术后结核活动性、症状改善、畸形矫正及骨愈合。结果:31例患者中20例(65.4%)只有1处病灶出现临床症状,23例(74.2%)以疼痛为主诉入院,15例(48.4%)在病程中只有疼痛症状,而11例(35.5%)只有1处病灶出现疼痛症状,18例(58.1%)患者初诊时至少有1处病灶漏诊。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80.0±52.2min(165~330min),失血量567.7±332.0mL(150~10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例,切口感染3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结核病灶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ESR为41.5±26.3mm/h、16.3±13.4mm/h、12.5±6.3mm/h、11.4±5.2mm/h、9.2±3.1mm/h;CRP为32.8±23.2mg/L、7.3±5.6mg/L、6.2±4.1mg/L、5.1±3.7mg/L、2.8±2.3mg/L;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6.4±2.4分、2.4±1.7分、2.3±1.3分、1.6±0.9分、0.9±0.7分、0.4±0.3分。术后各个时间点CRP、ESR、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前Cobb角25.7°±4.9°,术后1周15.4°±2.1°,末次随访时17.1°±2.3°,术后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10例存在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术前A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术前B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5例术前C级患者2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术后6~12个月42处植骨病灶均获得骨融合,末次随访时34处病灶BridwellⅠ级愈合,8处病灶BridwellⅡ级融合。结论:对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明确责任椎及各处病灶病变特点,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安全且高效,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跳跃性 个体化治疗 融合内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E-LIF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刘贝 柳永明 +5 位作者 赵建栋 杨引君 李依奇 温发延 李岩 李振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F0003,共8页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2例L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UBE-LIF组(n=15)和开放组(n=17)。记录并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病理HE染色;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和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影像学方法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L)和椎间隙高度(DH),并采用Suk分级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前ESR和CRP水平、术前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前LL和DH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01);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氏杆菌病改变。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两组在术后1周差异较为明显:UBE-LIF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1),两组CRP均较术前升高且UBE-LIF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P<0.001),两组ESR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VAS、JOA评分和ODI指数、CRP及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UBE-LIF组椎间植骨总体融合率为93.3%,开放组为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884);两组LL和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BS均安全有效;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UBE-LIF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术后早期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LBS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微创 UBE UBE-LIF(ULI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单侧双通道融合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9
4
作者 湛琅 蒙小燕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8期16-17,共2页
目的总结25例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5例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术前进行身体状况及理解力的评估和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呼吸功能管理、体位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基础护理、... 目的总结25例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5例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术前进行身体状况及理解力的评估和心理护理;术后加强呼吸功能管理、体位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基础护理、功能锻炼和出院指导。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6例症状完全消失,19例好转;均未发生并发症;患者四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严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后护理和合理的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体次全切除 钛网笼融合 钢板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4
5
作者 郭秀萍 周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1期1650-1651,共2页
目的回顾并总结22例行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加强对22例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9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13例患者好转,均未发生... 目的回顾并总结22例行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加强对22例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9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13例患者好转,均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并发症,且患者四肢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严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后护理及合理的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体次全切除 钛网笼 融合 钢板固定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初探 被引量:158
6
作者 党耕町 王超 +1 位作者 阎明 周海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初步报告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近期疗效。方法:用特制螺钉经寰椎后弓根部沿寰椎侧块纵轴置入,固定枢椎的螺钉沿枢椎椎弓峡部进入椎弓根,用连接板将寰枢椎固定螺钉的尾端相连接,用螺母锁定,使寰枢椎... 目的:初步报告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近期疗效。方法:用特制螺钉经寰椎后弓根部沿寰椎侧块纵轴置入,固定枢椎的螺钉沿枢椎椎弓峡部进入椎弓根,用连接板将寰枢椎固定螺钉的尾端相连接,用螺母锁定,使寰枢椎得到稳定。在寰枢椎后弓间植入松质骨颗粒。结果:治疗10例因齿状突不连而寰枢不稳的患者,平均随访19.4个月,1例固定失败而改用枕颈固定,其余9例均获得了骨性融合。1例术后8个月出现了连接板断裂。6例脊髓功能明显改善,3例略有改善,1例无变化。结论:利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通过连接板锁定可以使寰枢椎得到坚强的三维固定。此方法更适用于因鹅颈畸形而难以施行Magerl术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 融合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步疗效 被引量:42
7
作者 倪斌 贾连顺 +2 位作者 肖建如 戴力扬 吴德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 :分析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0 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 ,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s法疗效评定及影像学分析。结果 :10 3例中获随访 99例 ,临床疗效优良率 80 % ,... 目的 :分析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0 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 ,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s法疗效评定及影像学分析。结果 :10 3例中获随访 99例 ,临床疗效优良率 80 % ,植骨融合率为 97 9% ( 97/ 99) ,其中单节段椎间融合率为 10 0 % ( 12 / 12 ) ,多节段椎间融合率为 97 7% ( 85 / 87)。结论 :颈前路钢板内固定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有益的 ,提高了植骨融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减压 融合 钢板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 被引量:12
8
作者 郑杰 张冬生 +3 位作者 杨永宏 楼肃亮 邹庆 钱金黔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5-707,共3页
目的:探讨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7年1月,对55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侧弯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评估及随访。结果:侧弯冠状位... 目的:探讨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7年1月,对55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用侧弯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评估及随访。结果:侧弯冠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35.11°±10.32°矫正到术后23.06°±9.13°,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腿痛情况JOA评分术前平均11分,术后3个月平均23分,术后1年平均25分,术后2年以上平均26分。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X线片检查,均未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随访时Cobb角丢失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形、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改善退行性脊柱侧弯的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解除神经根的牵拉,从而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形 椎间融合 内固定 退行性脊柱侧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效果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何亮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5-87,共3页
目的:评价胸腰椎结核应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目的:评价胸腰椎结核应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入组标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蓬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和观察组(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r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Cobb角和术后神经恢复有效率,以评价手术实施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238.41±65.82)min]、术中出血量[(559.33±345.67)ml]、住院时间[(15.02±4.51)d]、植骨融合时间[(6.79±1.68)月]、术后1周Cobb角[(8.33±1.85)。]均与对照组[分别为(232.14±48.17)min、(577.41±320.18)ml(、15.17±7.02)d(、6.92±1.94)月(、8.51±1.93)。]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观察组术后引流量[(415.94±351.55)ml]、术后6个月的VAS[(3.08±0.33)分]和ODI评分[(20.08±7.24)分]及Cobb角[(4.15±0.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22.84±348.53)ml、(4.24±0.81)分、(26.29±9.15)分、(5.58±1.02)。],而神经恢复有效率[73.68%(28/38)]明显高于对照组[36.84%(1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胸腰椎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时,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可获得更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病灶清除 内固定 后路手 经单侧椎弓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9
10
作者 安林芝 金方运 +2 位作者 李文平 肖建如 顾宇彤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2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颈前路减压 钢板 内固定 护理措施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 被引量:2
11
作者 祝建光 亓东铎 +2 位作者 李立钧 杨明杰 谭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54-758,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17例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42~78岁,平均56.5岁。17例患者均有颈...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17例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42~78岁,平均56.5岁。17例患者均有颈痛,9例伴发热,6例伴脊髓损伤,5例伴神经根性损伤。影像学检查13例有硬膜外脓肿形成,4例椎前脓肿形成伴椎体广泛破坏。均于广谱或敏感抗菌素治疗7~14d后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术后抗菌素治疗12~14周,定期复查血白细胞计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术后12个月行MRI检查。结果:手术时间50~150min,平均110min,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发生;术后2例切口浅层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无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于术后1周内颈痛缓解,体温恢复正常。13例于术后12周前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4例白细胞计数正常,但血沉及C反应蛋白至术后9个月才降至正常。所有患者于术后12个月复查CT,16例植骨融合;1例融合失败,24个月随访时假关系形成。随访18~24个月,平均20.3个月,术前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感染均无复发。结论:在规范、有效、充分的围手术期抗菌素治疗期间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髓炎 颈椎 融合 自体 前路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及ODI评分影响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艳 王丽丽 施光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6期201-204,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确诊并救治的8...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确诊并救治的88例高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手术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_均<0.01)。术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_均<0.01),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雪芬 朱文雄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12期3159-3160,共2页
[目的]探讨侧前路减压固定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骨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回顾及分析采用侧前路减压固定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6例椎管明显占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人围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16例... [目的]探讨侧前路减压固定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骨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回顾及分析采用侧前路减压固定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6例椎管明显占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人围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32个月。手术后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提高1级~3级。[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与指导对于侧前路减压固定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骨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降低并发症及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明显占位的胸腰椎折.爆裂性 侧前路减压固定钛网融合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国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1418-1419,共2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临床疗效优良率...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临床疗效优良率92.0%,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4周,植骨融合率100%,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目前临床治疗的良好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 钢板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癔症性瘫痪1例报告
15
作者 刘超 张正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58-960,共3页
癔症性瘫痪主要为患者受到创伤或者刺激时,由于心理因素所致的瘫痪。区别癔症性瘫痪与器质性病因所致瘫痪在临床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患者有创伤或手术而引起的致瘫性风险存在时。对于神经根性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 癔症性瘫痪主要为患者受到创伤或者刺激时,由于心理因素所致的瘫痪。区别癔症性瘫痪与器质性病因所致瘫痪在临床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患者有创伤或手术而引起的致瘫性风险存在时。对于神经根性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一种经典有效的手术方式.而术后一项严重的并发症即为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所致瘫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 癔症性瘫痪 内固定 融合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性颈椎病 内固定 器质性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
16
作者 张建 王清 +5 位作者 李广州 钟德君 王高举 陈润森 张浩 张鹏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3,共9页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3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3.2...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3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3.2±1.9年(2~9年)。男性31例,女性8例,年龄43.1±16.1岁(13~70岁)。其中22例接受单纯后路钉棒固定术(不植骨组:A组),17例接受后路钉棒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植骨组: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两组间C2/3移位、成角和颈椎前凸角,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三维CT上观察骨折愈合情况、C2/3后方关节突关节(小关节)、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A组99.3±14.2min,B组137.9±19.5min;术中出血量A组94.6±12.6mL,B组140.6±17.8mL,A组比B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A组2例术后发生浅表切口感染,B组1例术后发生浅表切口感染、4例供骨区疼痛,予以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N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SIA分级及Odom′s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2/3成角、移位及颈椎前凸角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9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良好。A组C2/3双侧小关节均自发融合,椎体前缘自发融合1例,椎体后缘自发融合9例,椎体前缘和后缘均自发融合4例;B组C2/3双侧小关节均骨性融合,椎体前缘自发融合0例,椎体后缘自发融合10例,椎体前缘和后缘均自发融合3例;末次随访时,两组C2/3小关节(全部融合)和椎间融合率(A组63%、B组76%)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和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均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C2/3小关节及椎体间融合率相似。不植骨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避免取髂骨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 后路钉棒固定 自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植骨方法在后路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闫应朝 王雍立 +4 位作者 王向阳 池永龙 徐华梓 林焱 倪文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植骨方法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因齿状突不连(21例)、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导致寰枢关节不稳(6例)以及颅底凹陷(5例)的病例,施行了后路经C1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和C2椎... 目的:探讨改良植骨方法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因齿状突不连(21例)、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导致寰枢关节不稳(6例)以及颅底凹陷(5例)的病例,施行了后路经C1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和C2椎弓根或Magerl螺钉固定术(27例)或枕颈固定术(5例)。术中植骨时在C1和C2后弓或C2和枕骨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压实后将少许稍长的皮质骨条铺在表面,再放置明胶海绵2条,用可吸收线缠绕在两侧内置物上或缝合于两侧软组织上,形成网状结构,术后颈托固定,随访观察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经口咽前路松解复位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出现术后咽后间隙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于术后2周恢复。术中无内固定或植骨困难,术后随访未见复位丟失或假关节形成。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个月~3年2个月,平均19.1±7.2个月,全部患者手术后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在寰枢关节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改良植骨方法,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不稳 寰枢关节 枕颈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颈椎挥鞭样损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章凯 蔡凯文 +4 位作者 罗科锋 卢斌 张威 陆继业 蒋国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 颈椎间盘突出 挥鞭样损伤 颈椎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案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9
作者 闫长红 时莉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ERAS团队,基于文献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ERAS干预方案。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ERAS团队,基于文献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ERAS干预方案。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66例为ERAS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护理方案有助于降低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加速腰椎后路融合术病人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腰椎后路手 椎间融合内固定 住院时间 住院费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保留脊柱后柱结构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柳盛春 姜荃月 +5 位作者 陈凯 崔跃辉 郭春生 李兆伟 张佳明 李睿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5-768,共4页
脊柱结核约占所有结核病的2%~5%[1、2],占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其中胸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39.6%[3]。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手术治疗是治疗胸椎结核的常用方法[4]。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结核研究的深入及后路手术技术的发展,一期后... 脊柱结核约占所有结核病的2%~5%[1、2],占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其中胸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39.6%[3]。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手术治疗是治疗胸椎结核的常用方法[4]。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结核研究的深入及后路手术技术的发展,一期后路手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胸椎结核的外科治疗,文献报道其临床疗效与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相似[5]。后路手术需要切除棘突、双侧椎板、关节突关节,或者至少一侧的椎板及关节突关节,破坏了正常的胸椎后柱结构[6]。因此,探索一种不破坏脊柱的后柱结构、又能有效清除前方病灶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一期后路胸椎结核术式确有必要。我们开展了一期后路保留脊柱后柱结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椎结核,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胸椎结核 后路手 脊柱结核 治疗 疗效分析 椎弓根钉内固定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