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东南两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气候因子与地形因子对其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光祖 田睿 周尧治 《高原农业》 2024年第3期276-289,共14页
为进一步研究相同气候格局在不同位置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并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位置在相同气候格局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可能产生的响应奠定基础,为高山植被保护工作提供帮助,为全球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研究提供数据... 为进一步研究相同气候格局在不同位置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并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位置在相同气候格局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可能产生的响应奠定基础,为高山植被保护工作提供帮助,为全球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变化影响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通过高程影像、气候数据、遥感影像解译等方法,获得帕隆藏布流域与察隅河流域1971-2020年的气候变化数据与1989-2020年连续完整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NDVI数据。通过分析两流域NDVI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气候变化对两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帕隆藏布流域与察隅河流域植被NDVI均呈整体上升趋势,且均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2019年达到最小值,帕隆藏布与察隅河流域植被NDVI呈现增长的位置均位于海拔较低且地形遮蔽的环境。两流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与降水量之间呈现出现显著的降水滞后性,同时两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受到风速尤其是冬春季风速极显著的负面影响。察隅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变化受年均温度及七月最低温的影响。帕隆藏布流域植被覆盖增长情况小于察隅河流域,并且帕隆藏布流域的植被覆盖变化对除降水外的气候因子的响应均小于察隅河流域。得出的结论是相同气候条件背景下,两流域毗邻且之间由高大山脉阻隔的情况下,植被覆盖变化情况整体均为上升趋势,但较靠近海洋位置的察隅河流域内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明显,而由高大山体阻挡且较靠近青藏高原腹部的帕隆藏布流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除对降水的需求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均小于较靠近海洋位置的察隅河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NDVI 植被覆盖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地形与地貌的响应 被引量:7
2
作者 李磊 兰安军 钟九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6-183,共8页
为了探究喀斯特山区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对地形地貌的响应,助力区域石漠化治理和大型调水工程的科学实施及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为例,采用像元二分模型,选取MODIS-NDVI数据对研究区2001—2020年植被覆盖... 为了探究喀斯特山区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对地形地貌的响应,助力区域石漠化治理和大型调水工程的科学实施及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为例,采用像元二分模型,选取MODIS-NDVI数据对研究区2001—2020年植被覆盖度进行计算,并以分级数据为基础,运用植被覆盖变化类型的提取模型和分布指数,探究了植被覆盖变化的分异特征及其对地形与地貌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以高和较高为主,20年来,植被覆盖面积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为0.46%,植被覆盖情况总体较好;(2)植被覆盖变化以改善型和稳定型为主,28个区(县)中,白云区、观山湖区、修文县的植被退化面积超过了植被改善面积,有生态退化风险,需加强生态保护;(3)从地貌上看,非喀区植被覆盖改善比纯喀和亚喀区显著;(4)从地形上看,随着高程和坡度上升,植被覆盖退化型分布优势降低,稳定型占优;从坡向变化看,平地植被覆盖退化显著,其余区域不明显。因此,黔中水利枢纽植被覆盖的优势范围和变化类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地貌 植被覆盖变化类型 分布指数 分异特征 黔中水利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地层地貌与植被覆盖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颖锋 彭培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1-94,287,共4页
根据2000—2009年MODIS NDVI/EVIMOD13Q1数据、2004—2007年TM、ETM数据、SRTM 90m分辨率高程数据和国家1∶250万地质图,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和解译,生成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图、植被图、高程图、NDVI—Max变化状况图以及坡度图。... 根据2000—2009年MODIS NDVI/EVIMOD13Q1数据、2004—2007年TM、ETM数据、SRTM 90m分辨率高程数据和国家1∶250万地质图,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和解译,生成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图、植被图、高程图、NDVI—Max变化状况图以及坡度图。在分析了各图间空间分布关系之后得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内出露最多的岩层为中—上元古界地层和第四系地层,其中在2000—2009年间,中—上元古界地层之上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要好于第四系地层之上的植被。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上元古界地层主要位于珠峰南坡,该区域地形相对复杂,海拔落差较大,平均坡度也较大;第四系地层主要位于珠峰北坡,这一区域海拔高度较为稳定,地势相对平缓,坡度较小。虽然珠峰南坡的气候条件优于北坡,但地质地貌的因素造成北坡的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因此造成了这两种地层上植被覆盖变化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植被覆盖变化 地层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4年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元志辉 包刚 +3 位作者 银山 雷军 包玉海 萨楚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46,共14页
基于2000-2014年间植被生长季(4-10月)的MODIS NDVI数据反演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结合2000-2013年该地区周边11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浑... 基于2000-2014年间植被生长季(4-10月)的MODIS NDVI数据反演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结合2000-2013年该地区周边11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植被NDVI,不论是植被生长季平均值,还是其各月份值都呈上升趋势。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显著增加是气候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恢复重建措施的有效性,但其植被NDVI年际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关系更密切,其相关系数达到0.75,是驱动植被覆盖年际波动的最直接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覆盖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中部和西部部分区域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从月变化来看,4月草地植被变化受气温变化影响较明显;5-8月与前一月降水变化关系密切,说明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沙地类型植被覆盖年际变化趋势看,所有类型都呈增加态势,增加态势最大的类型是移动沙地,最小的是固定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NDVI 植被覆盖变化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3年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额尔敦格日乐 包刚 +2 位作者 包玉龙 杭玉玲 布仁吉日嘎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116,共7页
利用2001—2013年生长季(4—10月)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结合线性趋势分析法、变率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开展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年际、月际变化趋势及其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研究表明: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 利用2001—2013年生长季(4—10月)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结合线性趋势分析法、变率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开展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年际、月际变化趋势及其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研究表明: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植被NDVI,无论是在生长季平均值(0.001 5NDVI/a),还是各月份值都呈增加趋势。尽管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促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但其植被覆盖年际变化趋势主要受降水量的控制,年总降水量与NDVI的相关系数达到0.66,是植被覆盖年际波动的最直接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南部、东部和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覆盖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中部和北部部分区域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变率分析表明,植被覆盖变化年际波动明显,说明研究区植被变化受外界抗干扰能力较弱,特别是南部区域。从自然保护区各核心区植被覆盖年际变化趋势看,伊克布拉格草原化荒漠生态系统核心区和棋盘井半日花核心区的植被覆盖度呈增加态势,而蒙西珍稀植物群落核心区和阿尔巴斯生态系统过渡带核心区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鄂尔多斯 自然保护区 植被覆盖变化 NDVI 区域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辽宁省春季植被覆盖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蒋娇娇 李国春 +2 位作者 姜鹏 温日红 杨萌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8期212-215,共4页
以MODIS 250 m分辨率影像为基础,通过对MODIS L1B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了2000—2009年春季同一时期MODIS影像的植被指数,对辽宁省植被覆盖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分析近10年辽宁省春耕期年际间植被覆盖的空间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辽宁省NDVI... 以MODIS 250 m分辨率影像为基础,通过对MODIS L1B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了2000—2009年春季同一时期MODIS影像的植被指数,对辽宁省植被覆盖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分析近10年辽宁省春耕期年际间植被覆盖的空间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辽宁省NDVI值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2000—2004年植被覆盖基本稳定,2005—2008年植被指数呈增加趋势;2008年NDVI值达近10年最高水平,2009年植被覆盖减少的情况较为严重;通过提取NDVI值与降水量曲线特征参数,结合地面降水资料,发现NDVI对降水的响应明显,降水量对辽宁省春季植被生长具有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NDVI 植被覆盖变化 遥感监测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的黄土高原延河流域及其沟壑区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贾云飞 李云飞 +2 位作者 范天程 曾竞 赵建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0-247,共8页
为探究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实施后延河流域坡面与沟壑地貌区的植被恢复情况,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和降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Pettitt突变点分析和残差分析以及人工交互样本法对2000—2019年延河流域以及流域坡面和沟壑区植被NDVI变... 为探究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实施后延河流域坡面与沟壑地貌区的植被恢复情况,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和降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Pettitt突变点分析和残差分析以及人工交互样本法对2000—2019年延河流域以及流域坡面和沟壑区植被NDVI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9年延河流域植被恢复明显(年均趋势率为1.30%),但呈现分段特征,其中2000—2008年植被覆盖恢复迅速(年均趋势率为2.00%);2009—2019年植被覆盖恢复速度有所减缓(年均趋势率为0.70%),且部分区域出现退化。(2)2000—2019年延河流域的沟壑区域NDVI随着坡面区域NDVI的增加而增加,且相关性较强(R^(2)=0.967),沟壑区域NDVI与坡面区域NDVI数据值相近。(3)2000—2019年延河流域NDVI变化与降雨量的相关性较弱,降雨不是该地区NDVI变化的主导因子。人类活动与延河流域NDVI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较强;人类活动对NDVI年均贡献率为1.29%。研究表明“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对植被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且沟壑区植被覆盖随着坡面植被覆盖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变化 沟壑区 延河流域 退耕还林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工程实施不同阶段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潘冬荣 韩天虎 +3 位作者 闫浩文 孙斌 姜佳昌 王红霞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58-164,共7页
正确评估生态保护工程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是判断生态工程布局是否合理和管理对策是否得当的重要依据.以生态保护政策实施和转变为依据,将祁连山生态工程划分为生态工程前、保护初期、保护中期、持续保护期、环保督查后5个阶段.基于... 正确评估生态保护工程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是判断生态工程布局是否合理和管理对策是否得当的重要依据.以生态保护政策实施和转变为依据,将祁连山生态工程划分为生态工程前、保护初期、保护中期、持续保护期、环保督查后5个阶段.基于遥感技术,利用1 km分辨率的SPOT-VGT-NDVI数据,利用均值法、Hurst指数法分析了不同阶段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祁连山植被NDVI增速在0.38~1.85%/a之间,增长速率依次为:环保督察后>保护中期>持续保护期>保护初期>生态工程前.低植被覆盖区所占的比例从生态工程前的39.89%降至环保督察后的31.50%,高植被覆盖区所占的比例从0.15%增加至10.04%.反持续性变化和持续变化的比例分别为7.12%和9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植被覆盖变化 祁连山 生态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覆盖变化的塔里木河干流保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冯娟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0年第9期189-193,共5页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指示器",研究植被覆盖变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塔里木河干流生态廊道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流域保护对策与建议。结果表...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指示器",研究植被覆盖变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塔里木河干流生态廊道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流域保护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塔里木河干流实行统一管理后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流域整体天然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2000-2018年,上中游6个河段分别有54.56%、35.05%、38.89%、21.94%、26.66%和44.51%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下游有71.10%的区域呈显著增加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塔里木河干流 植被覆盖变化 MANN-KENDALL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以来陕北白于山区植被覆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 被引量:15
10
作者 黑哲 王飞 +2 位作者 韩剑桥 史尚渝 戈文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46,共8页
为了研究白于山区土壤侵蚀特征,基于MODIS-NDVI和Landsat影像、DEM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白于山区2000-2018年植被盖度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坡度和土地利用资料评估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白于山区... 为了研究白于山区土壤侵蚀特征,基于MODIS-NDVI和Landsat影像、DEM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白于山区2000-2018年植被盖度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坡度和土地利用资料评估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白于山区植被覆盖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均NDVI增幅为0.065/10 a(p<0.01);(2)白于山区NDVI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高植被覆盖区主要集中在吴起县,低植被覆盖区主要集中在定边县西部和靖边县中部;受到地形因子的影响,NDVI分别在海拔1250~1400 m,坡度50°~56°范围内达到最大值,且阴坡植被覆盖大于阳坡;(3)白于山区植被盖度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植被退化面积与恢复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18%,64.20%;(4)白于山区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的面积减少,但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的面积增加;(5)土壤侵蚀强度减弱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1.30%,主要集中在吴起县,农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土壤侵蚀改善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土壤侵蚀风险 白于山区 退耕还林(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与地形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44
11
作者 熊巧利 何云玲 +1 位作者 李同艳 余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9-266,共8页
为探究西南地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子如何定量影响其动态变化,基于MODIS NDVI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2000—2016年生长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因子、DEM数据,分析... 为探究西南地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子如何定量影响其动态变化,基于MODIS NDVI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2000—2016年生长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因子、DEM数据,分析了植被覆盖对气候与地形因子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西南地区近17年来生长季NDVI呈增长趋势(0.009/10 a),其中4月份增速最显著(0.029/10 a);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71.94%,主要分布在东部与东南部区域;植被覆盖变化以较低稳定(31.15%)与中度稳定(25.36%)占主导。研究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主要以正相关为主;月尺度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高于年尺度的值;植被覆盖度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高于其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植被生长对降水月变化的响应不明显,对气温的响应无明显滞后效应。研究区平均NDVI在海拔大于4 000 m区域最小(0.30),在坡度0°~5°区域最小(0.37),但是NDVI的显著退化趋势则是以海拔大于4 000 m处最大(14.33%);海拔大于4 000 m区域主要受降水控制,坡度5°~15°区域主要受气温控制;坡向对植被生长变化的影响没有海拔和坡度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变化 时空分布 气候因子 地形因子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arman等级系数的植被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佃来 宿爱霞 刘文萍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9-528,共10页
针对Pearson相关系数法在长时间序列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分析中存在对噪声敏感且只能发现线性关系等局限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研究了该方法在长时间序列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分析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首先,使用数据模拟法研究了Spearma... 针对Pearson相关系数法在长时间序列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分析中存在对噪声敏感且只能发现线性关系等局限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研究了该方法在长时间序列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分析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首先,使用数据模拟法研究了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的抗噪性.其次,基于1998—2013年SPOT 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Mann-Kendall趋势检测法、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对内蒙古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状况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图形化处理,同时对比了3种方法结果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10%的随机噪声情况下,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有较好的抗噪性.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的植被覆盖趋势变化图和检验数据表明: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在空间分布上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在植被改善和退化区域的最大差异不超过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MANN-KENDALL检验 Pearson相关系数 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分析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2年民勤地区植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蕊 高钰婷 +1 位作者 石丽荣 范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期68-74,共7页
选择植被作为指示因子,基于SPOT-VGT NDVI数据集,结合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及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1998—2019年民勤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可能驱动因素。结果表... 选择植被作为指示因子,基于SPOT-VGT NDVI数据集,结合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及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1998—2019年民勤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可能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22年民勤地区总体植被覆盖增加,沙漠化改善明显;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平均年增速0.16%小幅上升并伴随宽幅振荡,空间变化上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民勤地区风力对于该地区植被变化的影响显著,且对当地人类活动特别是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推行有响应。建议在之后的环境治理中从风力的角度解决绿洲与沙漠缓冲地区的植被退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植被覆盖变化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民勤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资源演变的三峡移民影响区生态碳储量变化特征研究: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
14
作者 林诗彦 姚欣辰 +2 位作者 毛裕庆 曾春芬 苏成林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186,共13页
【目的】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两山”理论是新时代生态低碳发展的根本原则。而人类活动强扰动区域水土资源的演变对生态系统碳排放与碳储存的影响尚不明晰。【方法】以三峡库区城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北开州区为研究区,运用回归... 【目的】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两山”理论是新时代生态低碳发展的根本原则。而人类活动强扰动区域水土资源的演变对生态系统碳排放与碳储存的影响尚不明晰。【方法】以三峡库区城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渝东北开州区为研究区,运用回归趋势法分析重庆市开州区植被覆盖的稳定性特征,基于InVest模型固碳模块分析开州区碳储量的变化,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演化趋势、碳储量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效益随上述情况的变化趋势。【结果】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林地,达到开州区面积的75%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趋势。20 a间,研究区内碳储量增加量主要来源于草地向林地的转变共68.11 Gg、草地向耕地的转变共49.21 Gg,而非建设用地向建设用地转换、非水域转为水域造成碳减少共269.78 Gg。【结论】水土资源的演变较大程度影响了碳储量的变化,且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呈明显正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水土资源演变和碳库变化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InVest模型 碳储量 时空分布 植被覆盖变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三峡移民影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分析20年来民勤绿洲防护林带植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永 杨自辉 +4 位作者 郭树江 王强强 詹科杰 张剑挥 魏怀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24,共11页
民勤绿洲三面环沙,为了遏制风沙危害,保护绿洲,民勤人长期不懈的开展绿洲防护带体系建设,监测和评价绿洲防护带的变化趋势,这对于绿洲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指导干旱区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利用1996、2006、2016年民勤绿洲防护带植被生长期内La... 民勤绿洲三面环沙,为了遏制风沙危害,保护绿洲,民勤人长期不懈的开展绿洲防护带体系建设,监测和评价绿洲防护带的变化趋势,这对于绿洲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指导干旱区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利用1996、2006、2016年民勤绿洲防护带植被生长期内Landsat TM/OLI遥感卫星数据,以ENVI 5.3和Arcgis 10.4为影像处理工具,分别计算3期研究区内的NDVI,基于像元二分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研究民勤绿洲不同植被覆盖程度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基于CART算法的决策树分类技术,组合多元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获得绿洲防护带面积以及转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6与1996年相比,低覆盖度和高覆盖度面积有所增加,占民勤绿洲面积比例分别增加了32.48%和27.65%;但是,中低覆盖度、中等覆盖度、中高覆盖度面积有所减少,所占比例分别下降了66.28%、17.94%和2.61%。2016与2006年相比,低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面积有所减少,所占比例分别下降了26.28%和24.00%;此外,中低覆盖度、中等覆盖度和高覆盖度面积有所增加,所占比例分别增加了205.47%、4.12%、44.22%。20年来,低覆盖度面积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地利用分类结果显示,2006与1996年相比,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面积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148.68%和16.47%。2016与2006年相比,农田防护林面积有所减少,所占比例下降了33.99%;但是防风固沙林面积继续保持增加趋势,增幅3.55%。说明20年来,民勤绿洲低覆盖度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防风固沙林面积出现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的趋势,这与保护天然植被,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建立防护林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防护林带 植被覆盖变化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数据的新疆和田地区绿洲覆盖变化研究
16
作者 李引湣 马尚红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5期80-86,共7页
利用Iandsat遥感影像数据(TM、ETM+),结合气象数据,通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对和田地区该区域绿洲植被覆盖面积和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和田地区政策、人口等因素对其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和田地区绿洲内的林地、耕地和... 利用Iandsat遥感影像数据(TM、ETM+),结合气象数据,通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对和田地区该区域绿洲植被覆盖面积和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和田地区政策、人口等因素对其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和田地区绿洲内的林地、耕地和水域面积呈现先减少,后缓慢增加的趋势,受雪山融水供给的影响,该地区水域变迁幅度较剧烈;受全球大气候与昆仑山南麓局地小气候的影响,该地区气温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而降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遥感影像 荒漠绿洲交借带 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流域径流系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兆礼 陈晓宏 杨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13,45,共5页
基于东江流域1956~2005年降雨、径流与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及R/S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东江流域径流系数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与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流域径流系数序列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存在不... 基于东江流域1956~2005年降雨、径流与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及R/S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东江流域径流系数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与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流域径流系数序列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突变点,揭示了降水与蒸发是影响流城径流系数的主要气候要素,植被覆盖变化间接影响径流系数,为流域水资源规划与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流域 径流系数 年际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分析 Dongjiang River 植被覆盖变化 流域径流 MANN-KENDALL检验 不同时间尺度 水资源规划 降水与蒸发 小波分析 系数序列 气象资料 气候要素 气候变化 间接影响 变化规律 R/S分析 周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植被指数(NDVI)的民勤绿洲植被演变及与地下水的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白妍丽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8年第11期7-12,17,共7页
民勤绿洲是中国干旱西北部典型的沙漠绿洲之一,研究其植被变化情况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天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维持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74-2006年五景Landsat遥感数据,分析民勤绿洲近几十年来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规律,全面了解绿洲及外... 民勤绿洲是中国干旱西北部典型的沙漠绿洲之一,研究其植被变化情况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天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维持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74-2006年五景Landsat遥感数据,分析民勤绿洲近几十年来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规律,全面了解绿洲及外围区的植被生长状况及覆盖变化情况;并在绿洲-沙漠过渡带选取典型区分析地下水埋深与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民勤盆地20世纪70年代中期绿洲外围中、低盖度植被生长良好;到2000年农田面积扩大,中、低盖度植被面积减少,2000年之后绿洲外围植被面积基本维持稳定。在外围典型区当地下水埋深处于2~3.5 m之间时地表NDVI值均在0.1左右,而当地下水埋深超过6~8 m以后NDVI值小于0,地表没有植被生长信息。因此,必须保持适当稳定的地下水位,确保民勤绿洲与荒漠之间过渡带天然植被的健康生长,确保整个民勤绿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植被指数NDVI 植被覆盖变化 地下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18年来植被指数增幅居全国第四
19
《国土绿化》 2018年第3期54-54,共1页
3月6日,陕西省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利用卫星植被指数,分析了2000年-2017年我国植被覆盖变化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8年来陕西省植被指数增加幅度为1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位列全国第四。
关键词 植被指数 陕西省 植被覆盖变化 服务中心 经济作物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nitoring urban land cover and vegetation change by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被引量:10
20
作者 DU Peijun LI Xingli +2 位作者 CAO Wen LUO Yan ZHANG Huapeng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0年第6期922-932,共11页
In order to analyze changes in human settlement in Xuzhou city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changes in land cover and veget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Landsat TM images. We developed a ... In order to analyze changes in human settlement in Xuzhou city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changes in land cover and veget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Landsat TM images. We developed a hierarchical classifier system that uses different feature inputs for specific classes and conducted a classification post-processing approach to improve its accuracy. From ou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anges in urban land cover from 1987 to 2007, we conclude that built-up land areas have obviously increased, while farmland has seen in a continuous loss due to urban growth and human activities. A NDVI difference approach was used to extract information on changes in vegetation. A false change information elimination approach was developed based on prior knowledg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areas of vegetation cover have been in continuous decline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lthough some measures have been adopted to protect and maintain urban vegetation. Given the stability of underground coal exploitation since 1990s, urban growth has become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in vegetation los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vegetation change driven by coal exploitation mainly before 19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settlement land cover change VEGETATION hierarchical classifier system URBANIZATION NDVI NDVI difference urban remote sens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