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伐后植被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澳 赵毅辉 +5 位作者 吴继来 吴艳萍 李同欣 严一博 叶建丰 王懿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9-1200,共12页
【目的】研究遭受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危害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分布特征,揭示采伐后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为有机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2023年3—6月在浙... 【目的】研究遭受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危害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分布特征,揭示采伐后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为有机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2023年3—6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与临安区,采用空间替代时间调查法,以未遭受危害的马尾松林为对照(ck),设置4种植被恢复类型:中度采伐恢复5 a(ML_(5))、中度采伐恢复15 a(ML_(15))、重度采伐恢复5 a(HL5)和重度采伐恢复15 a(HL_(15)),比较不同采伐强度采伐后自然恢复下马尾松次生林各土层(0~10、10~20、20~40 cm)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究其机制。【结果】①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且随着土层加深其质量分数相应降低,ML15的0~1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为33.53 g·kg^(−1),ck的20~40 cm土层中水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最低,为136.55 mg·kg^(−1)。②相同采伐强度下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为随着其自然恢复年限增加而提高,其中各土层间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最大,15 a的各土层高于5 a各土层的2.6倍以上;③ML_(15)的0~10 cm土层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P<0.05);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及其与硝态氮、铵态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度采伐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随自然恢复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增加,适度采伐马尾松纯林并让其自然恢复可促进土壤碳库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马尾松次生林 采伐 植被自然恢复 松材线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被引量:42
2
作者 吴海勇 彭晚霞 +4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黎星辉 宋希娟 欧阳资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3-147,共5页
为促进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自然恢复22a后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物种丧失严重,种类仅有自然保护区... 为促进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自然恢复22a后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物种丧失严重,种类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随着群落由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顶级群落的顺向演替和发展,群落的高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养分、阳离子交换量和硅、铁、铝、钛等矿质全量逐步增加,钙、镁全量显著减少,pH值降低,土壤质量随着植被的恢复呈波折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区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养分 桂西北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9
3
作者 温仲明 焦峰 +1 位作者 赫晓慧 焦菊英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6-23,共8页
对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演替虽然总体上具有典型森林区植被演替的特征,但多年生禾草阶段与多年生蒿类演替并没有表现出严格的先后顺序;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 对黄土高原森林边缘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及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演替虽然总体上具有典型森林区植被演替的特征,但多年生禾草阶段与多年生蒿类演替并没有表现出严格的先后顺序;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物种替代率随植被恢复表现出由低而高,而后又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变化的峰值阶段与多年生禾草阶段和多年生蒿类交错出现的阶段相吻合。土壤养分变化表明,该阶段也是退耕地养分消耗与累积处于平衡的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不同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程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有效氮>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全磷,而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累积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尤以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表现明显。各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与速效钾相互间显著相关,而全磷和速效磷与其余各养分间的相关性较小,而且磷素养分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较小。对植被演替进行人工调控,应充分认识养分变化的这种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养分 人工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4
作者 郭曼 郑粉莉 +2 位作者 安韶山 刘雨 安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9-232,238,共5页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固原地区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表现为0-5cm土层>5-10cm土层>10-20cm土层,...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固原地区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表现为0-5cm土层>5-10cm土层>10-20cm土层,且在不同土层之间的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SOC和SMBC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亦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土壤剖面各土层SOC和SMBC皆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总呈上升趋势,且与恢复年限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植被恢复0~23a期间,表层土壤(0-5cm)SOC和SMBC年增长率分别为4.81%和6.96%,增加幅度较大;植被恢复23~75a期间,表层土壤SOC和SMBC的年增长率均为0.25%,增加趋势减缓。土壤剖面各土层微生物熵(SMQ)变化于2.113~4.375。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在恢复前期(0~12a)较快,恢复后期(12~75a)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SOC和SMBC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植被恢复0~23a期间,与对照农地相比,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了85.23%,增加速率较快;而在植被恢复23~75a期间,有机碳密度仅增加了6.60%,增幅减缓。表明植被自然恢复有助于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促进土壤碳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微生物量碳 典型草原带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魏振荣 肖云丽 李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99-104,共6页
巴山山地是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亦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探讨该地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 巴山山地是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区,亦是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探讨该地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巴山山地退耕地植被演替依次经过1年生植被草本群落、多年生草本群落、杂灌草群落及以栓皮栎、橿子栎或栓皮栎为建群种的阔叶林群落等不同阶段,形成地带性植物群落大致需要40~50 a;2)物种多样性会随立地环境的变化有所差异,阴坡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标明显高于阳坡,但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演替初期,植被群落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相对较低,随着植被群落演替的进行,各指标均呈波浪上升趋势;当植被恢复25 a时,各多样性指数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3、2.5、0.89和0.8;到地带性植物群落阶段时,其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又略有降低并趋于稳定。该结论对于充分利用植被自然恢复进行生态改善,并根据植被演替进程采取相应的人工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演替 物种多样性 退耕地 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裸露坡面植被自然恢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振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6-28,共3页
根椐1990年至1996年对苏南孔山地区人为裸露坡面的年际观测结果,分析了坡面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和影响植被自然恢复的自然因素。观测区人为裸露坡面形成的第2年(1991年)裸露坡面上植被自然复过程开始出现,1996年植... 根椐1990年至1996年对苏南孔山地区人为裸露坡面的年际观测结果,分析了坡面的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和影响植被自然恢复的自然因素。观测区人为裸露坡面形成的第2年(1991年)裸露坡面上植被自然复过程开始出现,1996年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结束,土壤侵蚀趋于停止。指出人为裸露坡面土壤侵蚀的防治不能只靠植被自然恢复过程来实现。应采取其它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裸露坡面 土壤侵蚀 植被自然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种子库的植被自然恢复作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利民 陈颖 +3 位作者 刘琳 朱凯 徐学华 李玉灵 《河北林果研究》 2015年第4期348-353,共6页
利用退化荒草地附近种源地表层土壤,通过客土和人工播撒乔、灌木种子的方式对荒草地进行土壤种子库的补充,比较植被恢复地、种源地、对照裸地的土壤种子库组成、密度、多样性、地上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土壤种子库对荒草地在... 利用退化荒草地附近种源地表层土壤,通过客土和人工播撒乔、灌木种子的方式对荒草地进行土壤种子库的补充,比较植被恢复地、种源地、对照裸地的土壤种子库组成、密度、多样性、地上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土壤种子库对荒草地在植被恢复方面的改良作用,以便为今后退化土地的自然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地土壤种子库物种数量比对照裸地增加6种,地上植被有常绿乔木及多种灌木物种出现,种子密度由843.75粒/m^2增加至3 645.83粒/m^2;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顺序由大到小均依次为:植被恢复地、种源地、对照裸地;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指数也由0.12增加到0.23;植被恢复地地上生物量分别是种源地和对照裸地的4.28倍、4.85倍;植被恢复地的持水量增加,土壤结构改善,有机质及N、P、K的含量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荒草地 植被自然恢复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江流域喀斯特石质山地植被自然恢复配套技术 被引量:6
8
作者 祝小科 朱守谦 刘济明 《贵州林业科技》 1998年第4期7-14,36,共9页
通过植被调查和育林技术试验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石质山地植被自然恢复配套技术,包括植被自然恢复地段选择,封育类型划分,并针对各种封育类型提出相应的人工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的措施,以及封育方式、林分保护、组织管理等系列技术。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封育类型 人工促进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建设项目中植被自然恢复的水土保持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常彦平 聂兴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8-141,共4页
通过分析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所获得的实地植被调查样方资料,论述了植被自然恢复在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作用,并结合监测实践,探讨了植被自然恢对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影响。(1)在山西省雨量较为充沛的地区,如果重视保留表土并用之覆... 通过分析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所获得的实地植被调查样方资料,论述了植被自然恢复在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作用,并结合监测实践,探讨了植被自然恢对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影响。(1)在山西省雨量较为充沛的地区,如果重视保留表土并用之覆盖地表,就能使地面植被得到较大程度的自然恢复,其恢复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约达25%。(2)在雨量较多地区的扰动地面,依靠植被自然恢复功能,可使植被盖度在1~2 a内达到50%以上,形成初级植被。(3)由于对乔灌木等深根性植物的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1~2 a时间内,扰动地面上自然恢复所形成的植被一般为草本群落,并不能完全恢复当地的灌草植被、疏林灌草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自然恢复 植物群落 建群种 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化草场禁牧后植被自然恢复效果观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金艳 李树奎 朱翔宇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年第5期127-127,共1页
齐齐哈尔市地处松嫩平原西部,现有草地面积55.07万hm2,草地"三化"(指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38.6万hm^2,占草地面积的70%;而碱化面积7.9万hm^2,碱化草地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4.3%。碱化草地的治理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 碱化草场 禁牧 植被自然恢复效果 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和浩特市湿地公园草原区植被自然恢复成效
11
作者 孔繁慧 郝亮 韩丽 《内蒙古林业》 2021年第11期16-19,共4页
呼和浩特市湿地公园于2005年开始筹建,2007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正式对外开放,其中公园内的草原风光区也随之建成。草原区面积12.26公顷。初期由人工撒播草籽建成,主要用于展现大草原特色,在公园的整体景观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其... 呼和浩特市湿地公园于2005年开始筹建,2007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正式对外开放,其中公园内的草原风光区也随之建成。草原区面积12.26公顷。初期由人工撒播草籽建成,主要用于展现大草原特色,在公园的整体景观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其独特的魅力。所以,保证草原区的完整性,真正发挥草原景观的功能,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一处开阔视野、放松心情的草原景观区是湿地公园的重点工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园 整体景观 人工撒播 一期工程 草原景观 草原区 植被自然恢复 呼和浩特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工程防护体系内的蚀积变化与植被的自然恢复 被引量:30
12
作者 王雪芹 赵从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1-207,共7页
通过两年的实地监测和研究表明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工程行为扰动地表后 ,草方格能有效固定沙面 ,并在初始两年形成稳定凹曲面。无人工辅助条件下 ,在草方格设置当年草本植物即可侵入 ,但小乔木和灌木的定居尚需近一步观测研究。线形工程... 通过两年的实地监测和研究表明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工程行为扰动地表后 ,草方格能有效固定沙面 ,并在初始两年形成稳定凹曲面。无人工辅助条件下 ,在草方格设置当年草本植物即可侵入 ,但小乔木和灌木的定居尚需近一步观测研究。线形工程的走向和风况影响植物种的传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斑通古特沙漠 工程防护体系 蚀积变化 植被自然恢复 草方格 风况 线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刺槐林与自然恢复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动态 被引量:41
13
作者 王风芹 田丽青 +3 位作者 宋安东 桑玉强 张劲松 高峻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4,共9页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方法】以农田(FL)为对照,研究华北土石山区10年生刺槐林、43年生刺槐林、自然恢复植被(NRV)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四季动态变化,并对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其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分别为251.94,290.68,150.66,197.34 mg·kg^-1和30.95,46.46,36.55,45.27 mg·kg^-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最高,其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是农田、10和43年生刺槐林的1.15,1.93和1.47倍,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是它们的1.50,1.27和1.03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刺槐树龄增大而升高,43年生刺槐林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10年生刺槐林的1.31和1.24倍。各植被样地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季节差异明显,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年和43年生刺槐林0-20 cm土层碳氮比四季均值分别为8.64,6.26,4.12和4.36;10,43年生刺槐林碳氮比分别是农田的0.48和0.50倍,是自然恢复植被的0.66和0.70倍。在0-20 cm土层中,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88%,2.00%,1.54%和1.24%,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21%,5.44%,3.55%和2.26%。【结论】各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它们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相关;除此之外,土壤微生物量碳还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随着树龄的增加刺槐林土壤微生物量尤其是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高,因而土壤的生物肥力也显著提高;由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可知,自然恢复植被更利于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的恢复和生物活性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土石山区 退耕还林 刺槐 自然恢复植被 微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自然恢复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12
14
作者 程小琴 赵方莹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5-79,共5页
根据53块样方资料,对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自然恢复植被进行了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DC-CA排序。结果显示:由TWINSPAN数量分类可将该区自然恢复植被划分为11个群落类型;以TWINSPAN数量分类为基础的DCA二维排序图将样方分为4个生态类型,... 根据53块样方资料,对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自然恢复植被进行了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DC-CA排序。结果显示:由TWINSPAN数量分类可将该区自然恢复植被划分为11个群落类型;以TWINSPAN数量分类为基础的DCA二维排序图将样方分为4个生态类型,反映了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规律,即草本群落→灌丛群落→灌丛向乔木群落过渡→乔木群落;DCCA排序较好地揭示了该区自然恢复植被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第一排序轴表达了朝植被自然演替方向的一个综合梯度,第二轴主要表现出自然恢复植被的坡度、坡向的变化趋势,即水分和温度;DCA排序反映了群落在主要环境梯度上的分布,而DCCA排序进一步表明了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头沟区 煤矿废弃地 自然恢复植被 TWINSPAN DCA D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恢复植被对煤矸石基质有效性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元生 陈祖拥 +2 位作者 刘方 朱健 卜通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4,共8页
为探讨不同自然植被类型下煤矸石基质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其关联性,对贵州中部关闭煤矿区煤矸石堆场自然恢复的马尾松幼林、光皮桦+茅栗幼林和类芦草丛3类植被进行调查,采集其优势植物(马尾松、光皮桦和类芦),分析煤矸石基质... 为探讨不同自然植被类型下煤矸石基质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其关联性,对贵州中部关闭煤矿区煤矸石堆场自然恢复的马尾松幼林、光皮桦+茅栗幼林和类芦草丛3类植被进行调查,采集其优势植物(马尾松、光皮桦和类芦),分析煤矸石基质样品。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煤矸石基质的有机碳及有效性氮、磷和钾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作用的大小顺序为光皮桦+茅栗幼林>马尾松幼林>类芦草丛,3种植被类型之间煤矸石基质的碱解氮含量出现显著性差异,光皮桦+茅栗幼林和马尾松幼林下煤矸石基质的有机碳及碱解氮含量均显著地高于类芦草丛。自然恢复植被后煤矸石基质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裸露的煤矸石基质,特别是光皮桦+茅栗幼林。煤矸石基质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与有机质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存在显著性正相关,而微生物群落优势度指数与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自然恢复植被后煤矸石基质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明显增加,对增进煤矸石基质养分转化和物质循环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恢复植被 煤矸石 有效性养分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安塞退耕恢复15年刺槐林与自然植被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多洋 焦菊英 于卫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8,26,共8页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恢复15年后刺槐人工林及自然植被的恢复特征,对安塞县三个流域"退耕还林"后栽植的15年左右刺槐林与林下植被及对应的自然恢复植被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刺槐林下发现植物60种,隶属于27个科...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恢复15年后刺槐人工林及自然植被的恢复特征,对安塞县三个流域"退耕还林"后栽植的15年左右刺槐林与林下植被及对应的自然恢复植被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刺槐林下发现植物60种,隶属于27个科,49个属,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植物居多;自然植被样地发现植物62种,隶属于21科49属,菊科、豆科和禾本科植物最多;无论刺槐林下还是自然植被,生长型多为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水分生态型以旱生和旱中生植物为主,生活型方面地面芽植物占据优势地位;刺槐林下以狗尾草、赖草、牻牛儿苗、铁杆蒿、阿尔泰狗娃花及长芒草等为优势群落,而自然坡面以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阿尔泰狗娃花、长芒草及草木犀状黄耆等为优势群落;在阳坡自然恢复植被的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刺槐人工林(p<0.05),而在阴坡二者差异不显著;认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阳坡刺槐林的植被恢复应考虑到林木生长对林下层的抑制作用,对现存郁闭度过高的林分应及时进行间伐管理以促进下层植被生长,合理进行乔、灌、草的配置,丰富群落层次结构,提升刺槐林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自然恢复植被 物种组成 群落特征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排矸年限矸石山自然植被恢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燕 王丽艳 《绿色科技》 2013年第6期12-15,共4页
对不同排矸年限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状况、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排干年限的增加,植被总盖度处于上升趋势,物种种类越来越丰富,并由草本群落逐渐演变为乔灌草植被共存;矸石山废弃地土壤含水量、密度、孔隙度等都较低,速N... 对不同排矸年限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状况、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排干年限的增加,植被总盖度处于上升趋势,物种种类越来越丰富,并由草本群落逐渐演变为乔灌草植被共存;矸石山废弃地土壤含水量、密度、孔隙度等都较低,速N、速P含量较少,速K含量相对多些,植被数量、种类也较少,但随着排干年限的增加,其上的植被数量、种类逐渐增加;进一步研究还表明氮素是限制群落均匀度变化的显著因子。希望能为矿区下一步人工营造植被的实际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干年限 煤矸石山 自然植被恢复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39
18
作者 王理德 姚拓 +4 位作者 何芳兰 韩福贵 郭春秀 王方琳 魏林源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3-261,共9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石羊河下游不同年限(1,2,3,4,5,8,15,24和31a)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退耕31a的次生草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9个样...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石羊河下游不同年限(1,2,3,4,5,8,15,24和31a)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及分布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退耕31a的次生草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9个样地的所有样方中出现34种植物,植被群落由一年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多年生草本与个别灌木植物为伴生种,逐渐演替为单一的灌木群落,并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与递进性。此外,不同年限退耕区次生草地0-10cm,10-20cm,20-30cm及30-40cm土层中土壤酶活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并且表层土壤酶活性在4个层次的总酶活性中占有较大比例。随着退耕区次生草地演替时间的增加,土壤酶活性总的趋势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一样,随着退耕区次生草地植被的恢复呈波动式下降,土壤酶活性与植被的恢复是一个互动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回馈的响应。另外,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过程,并且与退耕最后一年种植的农作物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下游 退耕区 次生草地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种子库的沙荒地植被恢复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颖 郭耸松 +2 位作者 刘海翔 李玉灵 李继泉 《河北林果研究》 2014年第4期333-340,共8页
通过借用退化沙荒地附近种源地土壤种子库的客土方式,分析客土+保水剂、客土2种不同措施对退化沙荒地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的作用,为沙荒地植被自然恢复与重建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种子库物种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且双子... 通过借用退化沙荒地附近种源地土壤种子库的客土方式,分析客土+保水剂、客土2种不同措施对退化沙荒地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的作用,为沙荒地植被自然恢复与重建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种子库物种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且双子叶植物居多,未发现乔灌木植物种子,种子密度是种源地(1524.64粒/m2)>沙荒地(843.76粒/m2)。②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0~10 cm土层内表现为:客土+保水剂>客土>沙荒地,在10~20 cm和20~40 cm土层内3种处理样地无明显差异。③客土和客土+保水剂处理地,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远高于沙荒地,客土地的生物量(937.80 g/m2)是沙荒地生物量(287.11 g/m2)的3.27倍。但根冠比是沙荒地(1.85)>客土(1.69)>客土+保水剂(1.04),说明土壤干旱在某种程度上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④不同改良措施下草本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客土+保水剂>客土>沙荒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是客土地与客土+保水剂处理地之间相差不大,但都明显高于沙荒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种子库 客土 沙荒地 植被自然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石场废弃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类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方莹 程小琴 《林业科技开发》 2010年第5期26-30,共5页
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对门头沟区采石场废弃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并结合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研究了该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将42个样方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结合采石场自然... 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对门头沟区采石场废弃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并结合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研究了该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将42个样方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结合采石场自然恢复年限,将不同群落类型划分为不同的演替阶段,分别为草丛群落阶段、草丛群落向灌丛群落过渡阶段、灌丛群落阶段。在废弃地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之增加,但其分布的均匀程度先增加后减小。这些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自我修复在实践上是可行的,但要对规划和布局等提供更多依据,仍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SPAN分类 物种多样性 自然恢复植被 采石场废弃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