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太白山典型植被类型区药用植物的区系特征
被引量:
5
1
作者
张莹
董国华
+2 位作者
杜焰玲
刘璞
康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1-57,66,共8页
【目的】通过对太白山不同植被区域中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药用植物区系特征,探明不同植被类型下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样点调查法,并划分阔叶林区、针叶林区、针阔叶混交林区和高山灌草丛区4个植被类型区,在其...
【目的】通过对太白山不同植被区域中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药用植物区系特征,探明不同植被类型下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样点调查法,并划分阔叶林区、针叶林区、针阔叶混交林区和高山灌草丛区4个植被类型区,在其中设立样方,研究太白山不同植被类型区药用植物的生长型、区系的基本组成及地理成分。【结果】太白山典型植被群落中共有野生药用植物221种,隶属75科180属。参照Whittaker生长型系统,将植物生长型划分为草本、灌木、乔木和藤本4类,其中有草本类药用植物119种,灌木类药用植物62种,乔木类药用植物17种,藤本类药用植物23种。针叶林区和阔叶林区药用植物较为丰富,而针阔混交林区和高山灌草丛区药用植物相对比较贫乏。太白山自然保护区75科180属药用植物的科属均可划分为13个分布区类型,分布区类型多样,且与世界各地联系广泛,其中温带性科属占有主要优势。【结论】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和一定的植被群落类型有关,不同森林群落乔木层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长特性,改变了林下光照和养分的循环,从而影响林下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植被类型区
典型
植被
群落
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地理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植被类型区大气增温趋势及其不对称性研究
被引量:
7
2
作者
张慧
靳英华
+2 位作者
神祥金
李光棣
周道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2-283,共12页
利用1962~2011年中国各植被类型区的452个站点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各植被类型区的年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过去50 a间,中国各植被类型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温、年平均最低温都显著升高,并且最低温增...
利用1962~2011年中国各植被类型区的452个站点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各植被类型区的年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过去50 a间,中国各植被类型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温、年平均最低温都显著升高,并且最低温增温速度快于最高温增温速度,呈温差减小的不对称增温趋势;同时,寒冷地区增温速度高于温暖地区的增温速度,其中寒温带森林的增温幅度超过亚热带森林的2倍。近30 a间,寒温带森林区和温带森林区增温速度减缓,其他各植被类型区增温速度加快,呈现出热带、亚热带地区增温速度高于温带、寒温带地区的空间特点;(2)最高温增温速度在变快,最低温增加速度在变慢,多个植被类型区的最高温增温速度高于最低温增温速度,呈现出一种新的不对称增温趋势,即最高温与最低温间的温差在加大;(3)过去50 a和近30 a间,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温度变化多样,并分别对年平均温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温度的不同变化分别决定于其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多样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区
气温变化
不对称增温
生长季
非生长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70年来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水沙特征演变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
8
3
作者
薛帆
晁智龙
+6 位作者
何亮
易海杰
许小明
邹亚东
贺洁
吕渡
张晓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47-3260,共14页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退耕还林(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对不同植被类型区和治理度下的水沙过程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北洛河流域为例,基于1952—2019年实测水文数据,采用水文统计法,对比分析了上、中、下游等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生态恢...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退耕还林(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对不同植被类型区和治理度下的水沙过程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北洛河流域为例,基于1952—2019年实测水文数据,采用水文统计法,对比分析了上、中、下游等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生态恢复对水沙数量、径流调节、影响因素贡献等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显示:(1)上、中、下游年均径流深分别为30、23、21 mm,产沙量为0.6、0.05、-0.02亿t。中游年均产流量占流域总水量的51%,上游年均产沙量占流域总沙量的90%以上。(2)上、中、下游径流深极显著减少,减少率分别为-0.28、-0.16、-0.43 mm/a;上游产沙量以0.02亿t/a速度极显著降低,中、下游产沙量不显著减少。(3)上、中、下游的削洪、补枯程度逐年代增加,与20世纪60年代比,21世纪10年代洪水期流量(Q5)分别减少了63%、45%、60%,上游枯水期流量(Q95)增加了68%,中游20世纪80年代枯水期开始产流。(4)与20世纪60年代比,上、中、下游21世纪10年代人类活动对产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94.7%、26.7%、60.7%,而对产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均大于85%。结果表明,植被盖度低但生态恢复程度大的上游,主要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产流产沙量极显著减少,径流调节程度较高,产沙量越集中于暴雨过程;植被覆盖程度高但生态恢复程度小的中游,主要受气候因素主导,产流量明显减少,产沙量微弱降低,径流调节程度弱。水沙数量变化大小及径流调节功能程度,不仅受植被恢复程度的影响,还决定于区域植被盖度的大小。研究可为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水文过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特征
生态恢复
水土保持
不同地貌和
植被类型区
北洛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白山典型植被类型区药用植物的区系特征
被引量:
5
1
作者
张莹
董国华
杜焰玲
刘璞
康冰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1-57,66,共8页
基金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4004)
文摘
【目的】通过对太白山不同植被区域中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药用植物区系特征,探明不同植被类型下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样点调查法,并划分阔叶林区、针叶林区、针阔叶混交林区和高山灌草丛区4个植被类型区,在其中设立样方,研究太白山不同植被类型区药用植物的生长型、区系的基本组成及地理成分。【结果】太白山典型植被群落中共有野生药用植物221种,隶属75科180属。参照Whittaker生长型系统,将植物生长型划分为草本、灌木、乔木和藤本4类,其中有草本类药用植物119种,灌木类药用植物62种,乔木类药用植物17种,藤本类药用植物23种。针叶林区和阔叶林区药用植物较为丰富,而针阔混交林区和高山灌草丛区药用植物相对比较贫乏。太白山自然保护区75科180属药用植物的科属均可划分为13个分布区类型,分布区类型多样,且与世界各地联系广泛,其中温带性科属占有主要优势。【结论】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和一定的植被群落类型有关,不同森林群落乔木层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长特性,改变了林下光照和养分的循环,从而影响林下植物的生长。
关键词
药用植物
植被类型区
典型
植被
群落
植物区系基本组成
地理成分
Keywords
medicinal plants
vegetation type areas
typical vegetation communities
basic composition of flora
geographical element
分类号
S759.82 [农业科学—森林经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植被类型区大气增温趋势及其不对称性研究
被引量:
7
2
作者
张慧
靳英华
神祥金
李光棣
周道玮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沃加沃加农业研究所
出处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2-283,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30640,41601048)资助~~
文摘
利用1962~2011年中国各植被类型区的452个站点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各植被类型区的年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过去50 a间,中国各植被类型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温、年平均最低温都显著升高,并且最低温增温速度快于最高温增温速度,呈温差减小的不对称增温趋势;同时,寒冷地区增温速度高于温暖地区的增温速度,其中寒温带森林的增温幅度超过亚热带森林的2倍。近30 a间,寒温带森林区和温带森林区增温速度减缓,其他各植被类型区增温速度加快,呈现出热带、亚热带地区增温速度高于温带、寒温带地区的空间特点;(2)最高温增温速度在变快,最低温增加速度在变慢,多个植被类型区的最高温增温速度高于最低温增温速度,呈现出一种新的不对称增温趋势,即最高温与最低温间的温差在加大;(3)过去50 a和近30 a间,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温度变化多样,并分别对年平均温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温度的不同变化分别决定于其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多样变化。
关键词
植被类型区
气温变化
不对称增温
生长季
非生长季
Keywords
vegetation region
temperature changes
asymmetric warming
growing season
non-growing sea-son
分类号
P49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70年来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水沙特征演变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
8
3
作者
薛帆
晁智龙
何亮
易海杰
许小明
邹亚东
贺洁
吕渡
张晓萍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47-3260,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083,41440012,41230852)。
文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退耕还林(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对不同植被类型区和治理度下的水沙过程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北洛河流域为例,基于1952—2019年实测水文数据,采用水文统计法,对比分析了上、中、下游等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生态恢复对水沙数量、径流调节、影响因素贡献等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显示:(1)上、中、下游年均径流深分别为30、23、21 mm,产沙量为0.6、0.05、-0.02亿t。中游年均产流量占流域总水量的51%,上游年均产沙量占流域总沙量的90%以上。(2)上、中、下游径流深极显著减少,减少率分别为-0.28、-0.16、-0.43 mm/a;上游产沙量以0.02亿t/a速度极显著降低,中、下游产沙量不显著减少。(3)上、中、下游的削洪、补枯程度逐年代增加,与20世纪60年代比,21世纪10年代洪水期流量(Q5)分别减少了63%、45%、60%,上游枯水期流量(Q95)增加了68%,中游20世纪80年代枯水期开始产流。(4)与20世纪60年代比,上、中、下游21世纪10年代人类活动对产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94.7%、26.7%、60.7%,而对产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均大于85%。结果表明,植被盖度低但生态恢复程度大的上游,主要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产流产沙量极显著减少,径流调节程度较高,产沙量越集中于暴雨过程;植被覆盖程度高但生态恢复程度小的中游,主要受气候因素主导,产流量明显减少,产沙量微弱降低,径流调节程度弱。水沙数量变化大小及径流调节功能程度,不仅受植被恢复程度的影响,还决定于区域植被盖度的大小。研究可为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水文过程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水沙特征
生态恢复
水土保持
不同地貌和
植被类型区
北洛河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streamflow and sedi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ifferent landforms and vegetation type areas
Beiluo River Basin
分类号
Q948 [生物学—植物学]
X17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太白山典型植被类型区药用植物的区系特征
张莹
董国华
杜焰玲
刘璞
康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植被类型区大气增温趋势及其不对称性研究
张慧
靳英华
神祥金
李光棣
周道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近70年来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水沙特征演变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响应
薛帆
晁智龙
何亮
易海杰
许小明
邹亚东
贺洁
吕渡
张晓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