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太行山石质山区封山育林技术研究总论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李昌哲
贾志清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
出处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3期1-16,共16页
-
文摘
研究了太行山石质山区主要植被类型特征,生境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对封育年限长,植物群落比较复杂的砂岩区采取了PAA和ISODATA技术研究该区植被特征及生境相互关系.分析了太行山石质山区在封育过程中植被演替进程.在此基础上划分了6种加速太行山植被恢复类型及其主要对策.这6种类型为清杂抚育类型,清杂补育类型,封山育草育灌类型,封山成林类型,封造成林类型及封,育、造结合成林类型.运用PCA聚类分析、Fisher判别法及典范相关分析法作为一个多元统计分析序列,研究了砂岩低山区的森林土壤肥力类型划分和经营利用方向.提出了"模拟天然母树天然落种在地表存在形式"的封山播种技术,天然更新苗移植法及利用微域小地形裸岩区造林技术,运用这三种技术有利于加速太行山石质山区(特别是环境条件差的地段)的植被恢复,值得在该区逐步推广.首次研究了在太行山石质山区封育后形成的以天然次生灌草丛为植被主体的荒山荒坡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分析了群落类型及结构,群落生境,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根据物种多样性结果,提出在太生山石质山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应尽量建造稳定性较强,群落结构较复杂的人工-天然复合植被群体.在群系及群丛两个不同植被类型分类单位上,分别采取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及运用最优综合评价模型,每公顷贮水公益效能评价法及PCA三种方法对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研究.这为太行山石质山区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并为该区干瘠条件下水土保持林的经营提供了依据.
-
关键词
石质山区
封山育林
造林技术
植被类型与结构
群落生境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水土保持效益
-
分类号
S755
[农业科学—森林经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