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传燕 程国栋 +2 位作者 邹松兵 张永忠 韩惠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9,55,共9页
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全球碳平衡和碳扰动、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等有密切关系,成为表征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以西北地区211个气象站降水和≥0℃积温的30年观测数据为基础,以GIS为技术支撑,利用统计方程实现两... 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全球碳平衡和碳扰动、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等有密切关系,成为表征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以西北地区211个气象站降水和≥0℃积温的30年观测数据为基础,以GIS为技术支撑,利用统计方程实现两大环境变量的空间化.联系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及水热平衡关系的综合模型对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现状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西北地区NPP分布在0.51~8.00 t/(hm^2·a).其中:森林草原或草原NPP分布在4.68~8.00 t/(hm^2·a);干草原NPP分布在2.18~4.68 t/(hm^2·a);半荒漠、荒漠、沙漠或戈壁NPP分布在0.51~2.18 t/(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植被第一生产力 全球变化 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10
2
作者 于德永 潘耀忠 +2 位作者 姜萍 朱文泉 何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96-101,共6页
为了了解气候变化对东亚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该文利用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NOVA/AVHRR NDVI,8 km×8 km),采用改进参数的CASA模型研究了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波动中呈... 为了了解气候变化对东亚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该文利用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NOVA/AVHRR NDVI,8 km×8 km),采用改进参数的CASA模型研究了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8~3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或气候严寒、冬季漫长的高纬度地区,因而植被生产力较低;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300~7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10°~35°N低纬度地区以及50°~60°N中高纬度地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介于700~2 0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的热带雨林,这些区域的植被生产力最高;各种植被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值最大,约为1 229.97 gC/(m2.a).13种植被按其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相似性,可以分为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第一生产力 遥感 气候变化 时空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冰 杨胜天 王玉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8-104,共7页
在构建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基础上,依托遥感手段,利用MODIS数据和气象资料,完成了贵州省喀斯特地区2001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估算,并通过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对比,重点研究了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到以... 在构建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基础上,依托遥感手段,利用MODIS数据和气象资料,完成了贵州省喀斯特地区2001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估算,并通过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对比,重点研究了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的植被NPP在时空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非喀斯特地区的NPP平均值高出喀斯特地区约13.3%。(2)非喀斯特地区的NPP频度分布呈似双峰型,而喀斯特地区的NPP值似正态分布。(3)年内植被NPP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均出现在7月和1月,但喀斯特地区比非喀斯特地区的整体波动性大。(4)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季相空间变化显著,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其植被NPP明显小于其它地区,且季间差异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第一生产力(NPP) 喀斯特地区 光能利用率模型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被引量:18
4
作者 许红梅 贾海坤 黄永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4-1074,共11页
构建了机理性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Vegetation- Soil- Integrated- Model,VSIM) ,该模型将土壤水分动态过程与植被生长过程相耦合,用以分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模型考虑了叶片尺度上气孔导度对净光合过... 构建了机理性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Vegetation- Soil- Integrated- Model,VSIM) ,该模型将土壤水分动态过程与植被生长过程相耦合,用以分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模型考虑了叶片尺度上气孔导度对净光合过程和蒸腾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考虑植被冠层结构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对模型进行尺度转换,并以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的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化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生物量的模拟草本和半灌木比乔、灌木好,主要植被类型L AI的季节变化与观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模型能够反映出流域降雨-产流过程,并且基本上也能够反映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范围。模拟结果表明,刺槐林和苹果林属于高光合-低蒸腾类型,农作物、白羊草群落和达乌里胡枝子群落属于高光合-高蒸腾类型,铁杆蒿群落和茭蒿群落属于低光合-低蒸腾类型,而沙棘灌丛和柠条灌丛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居中,但蒸腾量较高。流域内土壤水分在多年序列上基本平衡,而在不同的水文年表现出失衡。其中刺槐林、苹果林和沙棘灌丛的多年平均土壤水分在年内存在少量亏缺,铁杆蒿群落和茭蒿群落略有增加,而其它植被类型基本保持平衡。丰水年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都明显高于欠水年,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在丰水年表现为盈余,而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导度 植被第一生产力 土壤水分动态 模拟模型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河子绿洲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估算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丽 蒋平安 +1 位作者 张鲜花 武红旗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探索适合西北绿洲区的NPP遥感模型,估算石河子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方法】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以光能利用率模型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构建了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估算模型,以1989... 【目的】探索适合西北绿洲区的NPP遥感模型,估算石河子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方法】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以光能利用率模型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构建了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估算模型,以1989,2001年的石河子绿洲区植被为例,对13年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得到石河子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13年平均值为2.086TgC/a,其年均变化量为0.049TgC/a,绿洲植被碳密度在237.3~309.3gC/m^2变化。【结论】研究时段内NPP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是近年来该区降水、气温以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影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能利用率 遥感 植被第一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琳 景元书 张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9-836,共8页
基于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产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气候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它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10年间,研究区植被净第一性... 基于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产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气候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它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10年间,研究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数值主要集中在420-670 g·m^-2·a^-1(以碳计),平均值为562 g·m^-2·a^-1(以碳计)。从时间角度来看,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年际波动大,且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呈现随时间逐渐降低趋势。从空间角度看,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呈南高北低、沿海高于内陆的分布规律。研究区内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受到了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与年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P〈0.05)。同时,土地覆被类型的转变也是导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产生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植被第一生产力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时空特征 气候因素 土地覆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时空动态演变 被引量:9
7
作者 梁瑞 任志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6-90,94,共6页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安全、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指标。利用2000—2010年SPORT—NDVI数据、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选取改进后的CASA模型,模拟了陕南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时间变化规律及空...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安全、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指标。利用2000—2010年SPORT—NDVI数据、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选取改进后的CASA模型,模拟了陕南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时间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NPP均呈曲折上升趋势,各类土地利用类型NPP均值排列顺序为:林地>灌丛>草地>耕地>其它类型。年内变化表现为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NPP在每年的2月开始增长,同年7月达到峰值,11月开始明显减少,在次年的1月达到最小值。汉中市的西部、商洛市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年均NPP增长比较明显,汉中市的中部以及安康市中部大部分地区年均NPP的增长量保持平稳,汉中市城固县与西乡县的交界处年均NPP值的减少比较明显,其它地区的年均NPP变化不明显。年内各月空间NPP的变化趋势与年际变化有一定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第一生产力(NPP) 改进后CASA模型 时空分布 陕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植被第一性生产力人为影响定量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传华 范也平 +1 位作者 曹红娟 韩海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人类活动是影响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定量计算NPP人为影响值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改进CASA模型计算理论NPP和实际NPP,并求得NPP人为影响值,分析了该流域NPP人为影... 人类活动是影响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定量计算NPP人为影响值具有重要意义。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改进CASA模型计算理论NPP和实际NPP,并求得NPP人为影响值,分析了该流域NPP人为影响值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1—2014年石羊河流域年均实际NPP为261.70 g C·m^(-2)·a^(-1),总量为10.62 Tg C·a^(-1),NPP呈略微上升趋势。(2)人类活动对NPP的正向和负向影响都非常强烈,影响值介于-644.15~740.31 g C·m^(-2)·a^(-1)之间。在人为作用下,正向影响总量年均为1.93 Tg C·a^(-1),负向影响总量年均为3.16 Tg C·a^(-1),整体表现为明显负影响,表明该流域植被在人为作用下一直处于退化状态。(3)研究期间人为作用变化显著,人为正负影响绝对值之和呈减小趋势(年均减少速率为26 592 g C·m^(-2)·a^(-1)),说明人类活动有所减缓;同时人为正负影响值代数和也呈减小趋势(年均减少速率为82 856 g C·m^(-2)·a^(-1)),说明人类对植被的负影响效应正在减弱,表明治理初见成效。(4)研究期间人为负向影响减弱区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1.04%,主要分布在下游荒漠区,说明下游植被NPP有所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第一生产力 CASA模型 人类活动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和作物产量估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佳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83-89,共7页
分析了国内外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和作物产量模型的研究状况 ;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利用遥感技术对自然植被第一性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研究状况 ,探讨了植被第一性生产力建模中气象、生物等各项影响因子 ;提出了建立遥感
关键词 自然植被第一生产力 作物产量模型 遥感-光合机理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与动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正显 李国春 +1 位作者 罗琳 王维芳 《森林工程》 2015年第2期61-65,70,共6页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在全球变化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NPP的估算与分析对于研究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MODIS卫星传感器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大兴安岭地区的气象数据等为研究资料,通过构建C...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在全球变化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NPP的估算与分析对于研究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MODIS卫星传感器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大兴安岭地区的气象数据等为研究资料,通过构建CASA模型对大兴安岭地区不同类型植被的NPP进行了模拟估算,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工具研究了该地区2010年生长季(5~9月份)不同植被NPP分布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和总体植被的NPP空间分布状况。大兴安岭地区植被生长期NPP总体平均值为318.29 g C/m2·a。从空间分布格局看,全区植被NPP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不同植被类型的NPP具有明显差异,生长期NPP总体平均值森林〉草甸〉灌木〉农作物。不同植被类型5~9月NPP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植被NPP最大峰值出现在在6~7月份之间。最后对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植被NPP数据、Modis数据的NPP产品及其他学者的估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第一生产力 大兴安岭 CASA模型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气候模型估算大兴安岭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11
作者 李安 罗景玟 陈银灵 《林业科技情报》 2015年第4期18-19,共2页
对大兴安岭地区及其周围8个气象站点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并代入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来估算1990年和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获得这两项气候因子及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空间分布图,进一步对其... 对大兴安岭地区及其周围8个气象站点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并代入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来估算1990年和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获得这两项气候因子及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空间分布图,进一步对其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第一生产力 反距离权重插值 大兴安岭地区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林地植被生产力估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坤勇 刘健 +2 位作者 赖日文 许章华 曾海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14327-14329,共3页
以福建省永安、连城、漳平、新罗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年均降水、气温及土壤资料,结合改进的NPP模型及生产力修正系数,实现研究区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以及林木产量的反演,并对各生产力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以福建省永安、连城、漳平、新罗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年均降水、气温及土壤资料,结合改进的NPP模型及生产力修正系数,实现研究区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以及林木产量的反演,并对各生产力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县(市、区)森林气候生产力总体水平较高,介于1693.01~2312.03g/(m2.a),平均值达到2 112.65g/(m2.a);各县(市、区)森林生产力介于484.1~2001.5g/(m2.a),差异较大,平均值为1682.03 g/(m2.a),仅为森林气候生产力均值的79.6%,说明林地土壤肥力对森林生产力影响显著;各县(市、区)林木产量介于4.3~17.7g/(m2.a),平均值为14.9g/(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植被第一生产力 森林气候生产力 森林生产力 林木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储量的计算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婵璎 王让会 陈东强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56,共4页
基于遥感数据Landsat TM影像与气象数据,利用温度、水分胁迫系数改进CASA模型,对南京市森林生态系统NPP与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植被NPP空间分布较均匀,平均在200~1400g/(m2.a)之间;河流、市城区裸地植被NPP最... 基于遥感数据Landsat TM影像与气象数据,利用温度、水分胁迫系数改进CASA模型,对南京市森林生态系统NPP与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植被NPP空间分布较均匀,平均在200~1400g/(m2.a)之间;河流、市城区裸地植被NPP最小,在0~100g/(m2.a)之间;整个南京市植被NPP空间分布由北向南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由于最南部地区为自然森林区,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环境状态,NPP最大。而分布在南京市的各个森林区,森林植被NPP均在1300~1426g/(m2.a)之间。利用生物量-蓄积量方程计算出南京市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碳储量分别占全市森林碳储量的24%、59%、17%。全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11.73万t,平均森林植被碳密度为17.38t/hm2,郊区和县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远远高于市区,但是两者的碳密度并无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植被第一生产力 森林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喀斯特植被NPP定量归因 被引量:37
14
作者 左丽媛 高江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6-694,共9页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既可以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又是生物圈内碳循环的重要分量。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研究是植被建设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基础,其影响因素的定量识别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与区域可持...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作为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既可以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又是生物圈内碳循环的重要分量。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研究是植被建设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基础,其影响因素的定量识别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精度NDVI数据反演的基础上,运用CASA模型模拟贵州省典型峰丛洼地区三岔河流域2015年区域尺度的植被NPP,分析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空间变化特征,综合海拔、坡度、降水、温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影响因子,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在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内进行喀斯特植被NPP空间异质性的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与温度是植被NPP的显著控制因子,其交互作用对NPP的解释力为77.8%;地貌形态类型对植被NPP的空间分布具有宏观控制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在相对平缓的平原、台地地区对NPP的解释力是山地丘陵等地势起伏较大地区解释力的近两倍;海拔因子在小起伏中山和中起伏中山等山地地区对NPP的解释力强于较平缓地区;各个地貌形态类型区内因子的层间差异均随地貌特征的变化而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均能增强对植被NPP空间分布的解释力,且在各个地貌形态类型区中,解释力排在前三位的主导交互作用方式均为植被覆盖度因子与另一影响因子的叠加。因此,在喀斯特地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考虑多种环境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从多视角、多维度探究环境因子对植被NPP的影响,为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第一生产力 定量归因 CASA模型 地理探测器 喀斯特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资料的莲花山矿区生态修复效果评估
15
作者 刘子菁 冯芳 +3 位作者 杜赛 吴永琪 石艳军 陈彦伟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6期50-55,共6页
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是评价矿区开采后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指标。使用高分一号2014—2023年的遥感影像,以汕头市澄海区莲花山钨矿矿区为研究对象,对矿区内的植被覆盖度进行长时间序列分析,并通过使用气温、降水、太阳辐射通量... 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是评价矿区开采后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指标。使用高分一号2014—2023年的遥感影像,以汕头市澄海区莲花山钨矿矿区为研究对象,对矿区内的植被覆盖度进行长时间序列分析,并通过使用气温、降水、太阳辐射通量等气象因子计算矿区内的植被净第一生产力。结果表明,2014—2023年,矿区内的FVC呈现波动上升态势,除了2015年、2018年和2021年有所下降以外,平均FVC由2014年的0.26上升到2023年的0.34。矿区内的NPP由2017年的385.01 gC/(m^(2)·a)增加到2023年的557.73 gC/(m^(2)·a)。NPP除了和植被覆盖度FVC相关,还和气温、降水、太阳入射辐射量等气象因子有关。综合来看,自2014年以来,矿区植被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一号遥感数据 莲花山矿区 生态修复效果 植被覆盖度 植被第一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高分遥感数据估算草地NPP 被引量:5
16
作者 包妮沙 吴立新 +1 位作者 叶宝莹 赵菲菲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50-1454,共5页
利用国产卫星高分一号卫星数据评估其植被第一生产力(NPP)的潜力,对植被指数取值范围、光能利用率、水分指数等参数进行修订,建立适合高分卫星数据的光能利用率模型,反演小尺度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利用野外观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 利用国产卫星高分一号卫星数据评估其植被第一生产力(NPP)的潜力,对植被指数取值范围、光能利用率、水分指数等参数进行修订,建立适合高分卫星数据的光能利用率模型,反演小尺度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利用野外观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模型模拟的数值与实测值的拟合度达到0.94,均方差为20.59 g C/(m2·a),并进一步将该结果与该区域同类型研究进行类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小尺度草地NPP估算可行,减少了工作量,为国产高分数据进行草地NPP、尤其煤矿区草地环境的监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法,从而推动国产卫星在该地区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高分卫星 植被第一生产力 干旱半干旱草地 煤矿区 光能利用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拟 被引量:78
17
作者 何玲 贾启建 +2 位作者 李超 张利 许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5-284,共10页
河北省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滨海土地利用格局快速转变,威胁土地生态安全。针对性核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寻生态安全格局进而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整治提供决策支持,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该文以河北省... 河北省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滨海土地利用格局快速转变,威胁土地生态安全。针对性核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寻生态安全格局进而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整治提供决策支持,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该文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气象数据和外业调查数据,采用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借助该价值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影响因素利用元胞自动机和马尔科夫模型进行不同情境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结果表明:2011年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湿地最大,为14.95元/(m2·a),建设用地最小,为2.44元/(m2·a);养分循环功能贡献率最大,为26.89%,净化环境功能贡献率最小,为0.22%;研究区分为生态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恢复区和人类活动核心区,生态核心保护区面积最小,为168.58 km2,生态缓冲区面积最大,为1 400.33 km2;无生态保护情景与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情景相比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94.11亿元上升到95.70亿元,生态核心保护区在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情景下得到完全保护,新增建设用地为0。该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为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优化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植被第一生产力 黄骅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河南省冬小麦产量遥感估算模型 被引量:29
18
作者 李军玲 郭其乐 彭记永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65-1669,共5页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对中国的粮食保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大范围对小麦产量进行监测预报,对于农学经济发展和粮食政策制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作物产量进行遥感监测的原理是建立在其遥感特征基...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对中国的粮食保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大范围对小麦产量进行监测预报,对于农学经济发展和粮食政策制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作物产量进行遥感监测的原理是建立在其遥感特征基础之上的,通过建立作物长势指标与遥感信息的定量关系,可实现对作物产量的监测预报。文章基于2009年MODIS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Arcgis和ENVI提取纯小麦像元,并提取纯小麦像元对应的NDVI、NPP和LAI,获取分县NDVI、NPP和LAI均值,利用统计软件对产量数据和分县遥感参数均值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建立了河南省冬小麦产量估算模型。以往研究多采用遥感图像上某像元和地面调查点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文章以县为单位,对冬小麦平均单产和县域内冬小麦种植像元遥感参数的均值进行相关研究,提高了模型模拟精度。同时文章选用多种遥感参数和多项气象因子建立估产模型,避免了针对一个参数进行估产的局限性。在最佳时相的选择上,根据冯美辰(2010)以往的研究结果,从4月以后,5月8日和4月20日植被指数和产量相关性最大,4月份之前冬小麦处于返青到拔节期,对产量来说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文章选用5月8日和4月20日进行冬小麦估产研究。结果表明,5月8日的估产模型优于4月20日,加入气象因子的遥感气象估产模型优于只采用遥感参数进行估产的遥感模型。利用2010年产量数据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遥感气象模型预测精度在70.2%到99.7%之间,平均精度为90.7%;遥感模型预测精度在68.1%到95.5%之间,平均精度为83.9%。表明遥感气象模型模拟精度更高,其精度可以满足大面积估产要求,可以对产量预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第一生产力 气象因子 估产 模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山地NPP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多维地带性与暖温带-亚热带界线 被引量:17
19
作者 赵芳 张久阳 +4 位作者 刘思远 王增艳 王黎欢 顾浩婷 李万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8,共12页
秦巴山地位于我国的南北过渡带,对我国生态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索秦巴山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的时空格局及其气候响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我国暖温带-亚热带界线的具体分布提供新的佐证,基于200... 秦巴山地位于我国的南北过渡带,对我国生态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索秦巴山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的时空格局及其气候响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我国暖温带-亚热带界线的具体分布提供新的佐证,基于2000—2015年的MOD17A3的地表植被NPP数据和秦巴山地93个气象站点数据,从经度、纬度、海拔、坡向多个维度研究了秦巴山地地表植被NPP的分布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00—2015年,(1)秦巴山地中低山地区,自北向南随纬度降低,地表植被多年平均NPP呈现增加的趋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年均NPP与温度的关系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转折点出现在汉江;与降水的相关性减弱。(2)自西向东多年平均NPP值先增加后减少,秦岭一线地表植被年均NPP与温度由正相关变为负相关,与降水主要呈正相关,相关性先增加后减少。(3)随高度的增加,秦巴山地多年NPP值及增长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4)秦岭和大巴山多年平均NPP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秦岭增长较大巴山更明显;2000m以下,秦岭南坡增长率明显高于北坡,大巴山北坡增长率明显高于南坡;2000—3000m,秦岭南北坡差异较小,但是大巴山差异明显;中山地区(1000—2500m),秦岭年均NPP与气温呈负相关,而大巴山则呈现正相关或弱相关;秦岭地区年均NPP与降水的相关性整体强于大巴山地区。这就意味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对秦岭植被尤其是中低山地区的植被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对大巴山则有利,而前者植被生长主要与降水增加有关。这也说明了基于汉江为界的秦岭和大巴山无论是地表植被NPP的均值还是其南北坡差异以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呈现了明显的差异,而汉江作为中山地区植被NPP与气温相关性由正相关性到负相关的转折点,与降水的关系由弱相关到正相关的转折点,更合适作为南北分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地 植被第一生产力 气候变化 南北分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滨海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玲 李超 贾启建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18,共5页
以河北省东南部黄骅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气象数据和外业调查数据,采用植被净第一生产力进行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及损益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1年黄骅市耕地、盐碱地和湿地面积明显减少,建设用地、盐田、其他土地、园地、草地和水域面... 以河北省东南部黄骅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气象数据和外业调查数据,采用植被净第一生产力进行生态服务价值估算及损益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1年黄骅市耕地、盐碱地和湿地面积明显减少,建设用地、盐田、其他土地、园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增加;2011年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湿地最大,为15.63 CNY/m^2·a,建设用地最小,为2.83 CNY/m^2·a;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21年间持续减少,共减少了3.01亿元;生态服务价值构成中,各功能价值量仅水源涵养价值先增加后减少,其他功能价值持续减少;基于生态服务价值损益情况,划分了四个生态服务价值类型区:生态价值持续增加区、生态价值持续减少区、先增后减区和先减后增区。研究成果为合理划定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整治项目区提供参考,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服务价值 植被第一生产力 滨海土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