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林植被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及环境因子相关性探究
1
作者 石建娅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4期64-68,共5页
红树林在吸收、存储二氧化碳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提高红树林的碳汇潜力,研究过程将国内某红树林作为调研对象,其树种有6种,可分为真红树和半红树2种类型。对影响红树林碳汇能力的植被碳密度、土壤碳密度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并... 红树林在吸收、存储二氧化碳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提高红树林的碳汇潜力,研究过程将国内某红树林作为调研对象,其树种有6种,可分为真红树和半红树2种类型。对影响红树林碳汇能力的植被碳密度、土壤碳密度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并且通过统计分析,计算出植被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植被碳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对于真红树,植被碳密度与0~100 cm深土壤碳密度、总磷、总钾、pH值呈正相关,与总氮、盐度、电导率呈负相关;对于半红树,植被碳密度与0~50 cm深土壤碳密度、总氮、总磷、总钾、pH值呈正相关,与盐度、电导率呈负相关。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土壤总磷、总钾、pH值有利于改善红树林的碳汇能力,同时,应适当降低土壤盐度和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植被碳密度 土壤密度 环境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分布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建林 欧阳华 +3 位作者 王忠红 常天军 沈振西 钟志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根据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以降水量为主要驱动力的东西样带和以气温为主要驱动力的南北样带内植被土壤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这一区域植被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北样带内(北纬28°46′-31... 根据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以降水量为主要驱动力的东西样带和以气温为主要驱动力的南北样带内植被土壤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这一区域植被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北样带内(北纬28°46′-31°40′),植被碳密度首先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纬度达到约北纬30°16′处,植被碳密度达到最大值0.8731 kg·m^-2,之后,则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植被碳密度总体上呈现出南北低、中间高的分布特征;在东西样带内(东经80°02′-91°50′),植被碳密度随经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在南北样带内植被碳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在东西样带内植被碳密度与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也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南北样带内植被碳密度先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年均气温达到约-1.5℃、年均降水量达到约497.0 mm时,植被碳密度达到最大值1.329 6 kg·m^-2,之后,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在东西样带内植被碳密度也先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年均气温达到约0.7℃、年均降水量达到约409.0 mm时,植被碳密度达到最大值1.208 3 kg·m^-2,之后,随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南北样带和东西样带内的植被碳密度分布均是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年均降水量的作用大于年均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原 植被碳密度 回归分析 气候因子 地理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FN的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明阳 王克林 +3 位作者 邓振华 刘会玉 岳跃民 段亚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472-3479,共8页
在2010年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结果的基础上,通过13个环境因子的1377个样点数据,建立径向基函数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RBFN)模型,对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对该区植被碳... 在2010年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结果的基础上,通过13个环境因子的1377个样点数据,建立径向基函数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RBFN)模型,对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对该区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影响最为重要的前4位为地类、森林类型、林种和植被类型4个因子,其标准化重要性分别在50%以上;其次为石漠化程度、腐殖层厚度、面积等级、植被总覆盖度和土层厚度5个因子,其标准化的重要性分别在15%—30%;影响最小的是坡位、坡度、坡向和海拔4个地形因子,其标准化重要性仅2%—11%。研究表明地形因子对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影响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土地类型、森林类型、林种和植被类型等可通过人为活动改变的因素,因此生态环境移民、退耕还林等石漠化治理措施对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喀斯特 植被碳密度 影响因素 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曾春阳 程丽华 +4 位作者 糜新宇 谭一波 徐庆玲 冯建强 胡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8,共8页
【目的】猫儿山森林类型多样,森林植被空间变异性较大,准确估算该地区森林植被碳密度,探明其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碳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西猫儿山的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系统抽样布点,布设森林植被临... 【目的】猫儿山森林类型多样,森林植被空间变异性较大,准确估算该地区森林植被碳密度,探明其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碳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西猫儿山的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系统抽样布点,布设森林植被临时样地328个,利用地统计学、Moran’s I、基于半方差函数模型的克里格空间插值相结合的方法对猫儿山森林植被的碳密度空间变异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1)广西猫儿山森林植被碳密度平均值为46.82 t/hm^(2),森林植被碳密度数据服从正态分布;2)广西猫儿山森林植被碳密度全局Moran’s I值为0.366,森林植被碳密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P<0.01),在空间分布上呈聚集分布;3)通过样本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选取球状模型(Spherical)、指数模型(Exponential)、高斯模型(Gaussian)、圆形模型(Circular)理论模型对猫儿山森林植被碳密度进行了拟合,指数模型的平均标准差最接近于0,标准均方根预测误差最接近于1,表明指数模型为最优模型。猫儿山森林植被碳密度指数模型的块基比(块金值与基台值)为52.78%,表明森林植被碳密度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其受随机性和结构性的综合影响。【结论】猫儿山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规律与其地形、地貌趋于一致,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森林植被碳密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碳密度 空间自相关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猫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护和利用措施对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碳密度的影响
5
作者 李瑞玲 王海 +3 位作者 哈斯巴根 才文旦周 王佳豪 石红霄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95-2604,共10页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直接参与全球碳循环,对草地碳储量的研究一直是生态学前沿的热点和难点。高寒草甸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具有重要的固碳和水源涵养功能。目前,关于不同保护和利用措施对高寒草甸碳储量的影...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直接参与全球碳循环,对草地碳储量的研究一直是生态学前沿的热点和难点。高寒草甸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具有重要的固碳和水源涵养功能。目前,关于不同保护和利用措施对高寒草甸碳储量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不同保护和利用措施下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碳密度,对科学评估高寒草甸碳储量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集6种不同保护和利用措施(全年放牧、夏季放牧、冬季放牧、围栏封育、补播、人工草地)下的样地地上生物量、枯落物和不同深度(0—10cm,10—20cm,20—30cm)的根系和土壤,通过比较分析植被碳密度、土壤碳碳密度、根冠碳密度比以及植被土壤碳密度分配特征,旨在为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保护和利用措施下高寒草甸碳密度估算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不同保护和利用措施下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系统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碳密度含量为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补播,冬季放牧>夏季放牧>全年放牧;(2)在三种不同保护措施中,补播草地植被碳密度(619.08g/m^(2))显著高于人工草地和围栏封育草地碳密度(P<0.05),人工草地土壤碳密度(19409.25g/m^(2))、植被-土壤系统碳密度(19654.90g/m^(2))、土壤碳密度/植被-土壤系统碳密度(99%)均显著高于补播和围栏封育草地(P<0.05),而根冠碳密度比(2.71∶1)低于其他保护措施;(3)在三种不同利用措施中,冬季放牧高寒草甸植被碳密度(1305.63g/m^(2))、土壤碳密度(14369.58g/m^(2))、植被-土壤碳密度(15740.66g/m^(2))和根冠碳密度比(27.14∶1)均显著高于夏季放牧和全年放牧草地,相反,土壤碳密度/植被-土壤系统碳密度(91%)低于其他两种放牧利用草地。综上所述,人工草地和冬季放牧是提升高寒草甸碳汇潜力的优化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强调了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利用措施对加强高寒草甸碳固存的重要性,并为实现高寒草甸碳汇潜力的最大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保护利用措施 植被碳密度 土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59
6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2 位作者 杨万勤 唐宵 张国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15-5121,共7页
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可为以减排增汇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实测的林分含碳量和区域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和分析了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 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可为以减排增汇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实测的林分含碳量和区域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和分析了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38.04MgC·hm-2(12.15~59.51MgC·hm-2)。受青藏高原隆升和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叠加效应的影响,四川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表现出随纬度、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高海拔地区和陡坡地带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及采取森林分区经营管理是稳定和增强四川森林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储量 森林植被碳密度 空间分异特征 森林库管理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0年北京市农用地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胡莹洁 李月 +2 位作者 孔祥斌 段增强 陆明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625-4636,共12页
分析北京市农用地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区域及全国农用地低碳利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与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土壤数据核算北京市农用地表层土壤碳储量,利用生物量遥感信... 分析北京市农用地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区域及全国农用地低碳利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与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土壤数据核算北京市农用地表层土壤碳储量,利用生物量遥感信息(NDVI)模型反演林地、草地植被碳储量,对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农用地碳储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0年,北京市农用地碳储量由75.29 Tg-C增至81.13Tg-C,增加5.83 Tg-C,其中,土壤碳储量减少7.51 Tg-C,植被碳储量增加13.34 Tg-C;2)30年间,北京市农用地面积减少14.11×10~4hm^2,其中,耕地流失最为显著,主要去向为建设用地和林地,林地面积略有增加;3)北京市用地类型保持不变的农用地土壤碳储量减少297.63×10~4t,植被碳储量增加1095.21×10~4t,共计增加797.58×10~4t,其中,用地类型保持不变的耕地、林地碳储量增加,草地碳储量减少;4)3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使北京市农用地土壤碳储量减少75.71×10~4t,植被碳储量增加212.49×10~4t,共计增加136.78×10~4t,其他用地类型转为林地使碳储量增加,有利于碳汇的形成,林地转出为其他用地类型均会造成一定碳排放;5)平原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有利于增加北京市农用地固碳量。未来北京市可通过控制农用地面积减少量,优化农用地内部结构,降低用地类型间的转换频率以提高农用地碳储量。研究可为其他区域及全国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提升农用地碳储量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农用地 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密度 植被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79
8
作者 赵敏 周广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4,共5页
利用中国第四次 (1989~ 1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3778.1Tg(1Tg =10 12 g)和 4 1.32 1Mg/hm2 (1Mg =10 6g) ,其分布很不均衡 ,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 利用中国第四次 (1989~ 1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指出中国森林植被的总碳贮量和碳密度分别为3778.1Tg(1Tg =10 12 g)和 4 1.32 1Mg/hm2 (1Mg =10 6g) ,其分布很不均衡 ,东北和西南各省的碳贮量和碳密度较大。中国森林碳贮量约占世界的 1.1% ,森林碳密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中国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 ,占 80 %以上 ,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标准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因子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影响程度 ,指出气温对森林植被碳贮量的贡献大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清查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标准系数法 因子分析法 森林植被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丘陵区群落演替进程中碳贮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赵勇 吴明作 +2 位作者 樊巍 朱彦锋 赵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8-212,共5页
为了解植被演替过程中碳贮量分布格局,以太行山丘陵区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其生态系统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碳密度随演替进程逐渐提高,其排序为:乔木阶段(58.3 t/hm2)>灌丛阶段(43.1 t/hm2)>草本阶... 为了解植被演替过程中碳贮量分布格局,以太行山丘陵区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其生态系统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碳密度随演替进程逐渐提高,其排序为:乔木阶段(58.3 t/hm2)>灌丛阶段(43.1 t/hm2)>草本阶段(20.47 t/hm2);(2)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演替进程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其含量排序为:乔木阶段(0.94%)>灌丛阶段(0.84%)>草本阶段(0.34%);(3)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植被碳贮量逐渐增加,栓皮栎群落最高,达40.30 t/hm2;草本群落阶段最低(1.34 t/hm2);灌木群落居中(8.26 t/hm2)。在碳贮量构成中,乔、灌群落的乔木层碳贮量所占比重最高;草本层所占比例最小。草本层碳贮量所占比例随演替进程呈下降趋势。(4)生态系统碳总贮量随演替进程呈上升态势,由草本阶段的21.81 t/hm2,增加到灌木阶段的51.36 t/hm2,乔木群落阶段达到最大,为92.63 t/hm2。生态系统碳贮量增加约4.3倍。在碳贮量构成中,土壤碳储量所占比重最大。土壤碳贮量占总贮量的比重随演替进程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植被贮量 植被碳密度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森林碳水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温永斌 韩海荣 +2 位作者 程小琴 王甜 贾小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56,共8页
为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碳水耦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InVEST模型对研究区的蒸散和碳密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以小班为... 为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碳水耦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InVEST模型对研究区的蒸散和碳密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以小班为单位分别提取了研究区蒸散量与碳密度的值并对二者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实际蒸散量(200.8~604.8mm)、土壤碳密度(0~154.6mg·hm^-2)和植被碳密度(0~118.7mg·hm^-2)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林区高于非林区。各植被类型中,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和混交林基于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在年实际蒸散、土壤碳密度和植被碳密度含量排序中均为前3。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实际蒸散量同土壤碳密度和植被碳密度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耦合关系(P<0.01),这种耦合关系可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中对碳水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山地人工林构建及植被恢复中碳水关系的管理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土壤密度 植被碳密度 InVEST模型 森林生态系统 水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