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植被生长季风速及风向的时空分布特征
1
作者 马丽 徐满厚 贾燕燕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6期145-149,共5页
为青藏高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下风能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北麓河地区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该地植被生长季不同月份(5月、6月、7月、8月和9月)、不同年份(2012年、2013年)和不同高度(0.5m、1... 为青藏高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下风能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北麓河地区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该地植被生长季不同月份(5月、6月、7月、8月和9月)、不同年份(2012年、2013年)和不同高度(0.5m、1.0m、2.0m和4.0m)的风速、风向变化,建立该区植被生长季的风速廓线方程和风向玫瑰图,探讨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植被生长季风速、风向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2年5月的平均风速(3.15m/s)显著高于6月(2.6m/s)、7月(2.67m/s)、8月(2.46m/s)和9月(2.45m/s),风速随月份推后呈降低趋势;2013年不同月份间风速差异较大,风速随月份推后呈增大趋势。2)风速与高度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y=2.15e^(0.118x),R2=0.95,P<0.05),且在植被生长季中期(7月)略高于前期(5—6月)和末期(8—9月)。3)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存在6个频率较高的风向,分别为SE、SSE、S、SSW、SW和WSW,风速在2.5~5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麓河地区 植被生长季 风速 风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麓牧区植被生长季不同等级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晓迪 宋孝玉 +2 位作者 覃琳 文望 刘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31-39,共9页
以祁连山北麓肃南县牧区为研究区,选取周边7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日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Hurst指数、Mann-Kendall检验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对肃南县植被生长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肃南县植被生长季降水量... 以祁连山北麓肃南县牧区为研究区,选取周边7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日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Hurst指数、Mann-Kendall检验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对肃南县植被生长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肃南县植被生长季降水量和降水强度距平百分率趋势显著增加,而降水日数增加趋势不显著;植被生长季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在1998年发生显著突变,而降水日数无显著突变;植被生长季降水以小雨为主,中雨降水变异系数较大,但近年来趋于稳定上升状态;植被生长季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在空间上呈东南多西北少,小雨降水分布与其分布类似,而中雨强度呈南少北多的空间分布差异;小雨对肃南县植被生长季降水量贡献较大,但近年来中雨比小雨增加明显,降水时空分布呈不均衡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等级降水 时空变化 反距离加权插值 植被生长季 祁连山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光谱数据与小型无人机的甘南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 被引量:5
3
作者 冷若琳 张瑶瑶 +3 位作者 谢建全 李芙凝 胥刚 崔霞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2742-2751,共10页
草地非生长季植被是牲畜在冬春季节的主要饲料来源,研究非生长季植被对估算当地牧场载畜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南州为研究区,通过小型无人机搭载相机获得60 m×60 m的草地非生长季植被数码照片,通过监督分类得到样地非生长季植被... 草地非生长季植被是牲畜在冬春季节的主要饲料来源,研究非生长季植被对估算当地牧场载畜量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南州为研究区,通过小型无人机搭载相机获得60 m×60 m的草地非生长季植被数码照片,通过监督分类得到样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数据。利用MODIS/Terra+Aqua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和半球反射率产品MCD43A4,以及Landsat8 OLI影像数据,分别计算土壤耕作指数(soil tillage index,STI)、干枯燃料指数(dead fuel index,DFI)、归一化差异耕作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tillage index,NDTI)等9种植被指数,通过分析不同植被指数与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之间的相关性,建立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回归模型,通过评价模型的精度来对比不同数据源估算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的能力,并筛选出甘南州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的最优反演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Landsat8 OLI数据比MODIS数据更适合于甘南地区的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的反演;2)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估测的最优指数是NDTI,其线性模型为y=1432.074x–166.855(R2=0.407),是草地非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最优反演模型;3)甘南州2018年4月–5月草地植被覆盖度总体西部高、东部低,大部分地区覆盖度介于20%~50%,仅有夏河北部、合作中部以及玛曲东南部少部分区域覆盖度小于20%,玛曲西北部覆盖度大于60%。本研究结果可为甘南州季节载畜量计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非生长植被覆盖度 遥感反演模型 植被指数 ND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1年青藏高原生长季植被敏感性的时空变异 被引量:5
4
作者 陈甲豪 吴凯 +1 位作者 胡中民 杨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54-4065,共12页
为揭示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时空变异性,基于植被敏感性指数(Vegetation Sensitivity Index,VSI),使用2000—2021年青藏高原6—8月生长季MODIS EVI和ERA5再分析资料的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数据,首先探究了22年里青藏... 为揭示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时空变异性,基于植被敏感性指数(Vegetation Sensitivity Index,VSI),使用2000—2021年青藏高原6—8月生长季MODIS EVI和ERA5再分析资料的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数据,首先探究了22年里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敏感性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主要气候驱动因素,其次探究了青藏高原VSI在P_(1)(2000—2006年)、P_(2)(2007—2013年)和P_(3)(2014—2021年)时期内VSI的时间变异性,研究表明:(1)2000—2021年青藏高原生长季VSI的空间异质性较强,其中东南部灌木和森林的VSI较高,而西北部高山荒漠、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的VSI较低;(2)22年里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分别主导着青藏高原55.89%、19.24%和24.87%地区的VSI变化,其中温度主导着东南部灌木和森林的VSI,降水主导着东北大部分地区高山草甸的VSI,而太阳辐射主导着西南大部分地区高山草原的VSI。时间变异性结果表明:(3)P_(1)—P_(3)时期内青藏高原18.39%像元内的VSI持续增加而10.09%像元内的VSI持续减少。高山荒漠、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的VSI在P_(1)—P_(2)时期基本不变而在P_(2)—P_(3)时期呈现上升态势,与之相比,灌木和森林的VSI呈先增长后下降的态势;(4)3个时期内主导青藏高原VSI变化的气候变量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其中温度为主导因子的像元数量在P_(1)—P_(2)时期基本一致而在P_(3)时期明显减少,其占比分别为P_(1)(58.15%),P_(2)(61.34%)和P_(3)(49.47%),降水为主导因子的像元数量在P_(1)(18.57%)和P_(2)(18.47%)时期内基本不变但在P_(3)(26.64%)时期内明显增加,与温度和降水相比,以辐射为主导因子的像元数在3个时期内基本不变。总体而言,青藏高原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呈增加态势,在青藏高原气候多变的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可能存在退化的风险。研究旨在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敏感性的动态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长植被 敏感性 时空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田晓凤 张翀 李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68-73,78,共7页
[目的]研究关中平原城市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2001—2020年的植被NDVI和地表温度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近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植被生长季植被NDVI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 [目的]研究关中平原城市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2001—2020年的植被NDVI和地表温度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近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植被生长季植被NDVI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的驱动力分析及其贡献率。[结果]近20年来研究区生长季植被NDVI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其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且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研究区中部生长季植被NDVI降低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贡献率主要为正值,人类活动因素的贡献率更高,且研究区水系两侧多呈现气候变化抑制、人类活动促进的情况。[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中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的影响较大,建议在综合因素分析中多重视人类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植被NDVI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残差分析 关中平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元栋 尚晓鹏 +2 位作者 杜芬玲 王涛 徐澜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4-89,共6页
区域植被生态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研究,是科学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利用2000—2015年250 m分辨率、16 d合成的MODIS NDVI影像、以及9个气象站点2000—2014年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宁夏植被NDVI动态变化及其对降水... 区域植被生态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研究,是科学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利用2000—2015年250 m分辨率、16 d合成的MODIS NDVI影像、以及9个气象站点2000—2014年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宁夏植被NDVI动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宁夏植被生长季开始于4月下旬,结束于9月下旬;年际植被生长季NDVI平均值以0.052/10 a的速率呈线性增加趋势,但近4 a持续减少,需加强植被监测,及时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2植被生长季NDVI平均值以增加趋势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91.62%,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区和南部丘陵山区;减少趋势仅占8.38%,主要分布在北部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区西部部分区域;3植被生长季NDVI平均值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呈线性增加趋势,相关系数正相关与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山区,而负相关与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引黄灌区尤其是银川等城市周围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长季 线性趋势法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的变化及其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李耀斌 张远东 +1 位作者 顾峰雪 刘世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共10页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变化趋势,探索该区域春季物候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提取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评估整...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变化趋势,探索该区域春季物候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提取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评估整个研究区及草甸、草原和荒漠SOS的线性趋势。利用偏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SOS与季前(5月—上一年11月)温度和季前降水的关系,并分析SOS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模式。[结果]1982—2015年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SOS以0.14d·a^-1的速率显著提前。空间上,68%的地区呈提前趋势,32%的地区呈延迟趋势。SOS与不同季前时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均呈负相关,且与季前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更显著。SOS分别与季前40d平均温度和季前200d降水的相关性最大。1982—2015年,季前(40d)平均温度上升1℃,SOS显著提前1.31d;季前(200d)降水增加10mm,SOS提前0.44d。空间上,长期平均季前(200d)降水增加10mm,SOS温度敏感性增加0.093d·℃^-1,SOS降水敏感性降低0.019d·10mm^-1。[结论]过去34年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SOS表现提前趋势。季前平均温度是控制SOS变化的主要因子。季前平均温度升高和季前降水增加会导致SOS提前。季前降水决定SOS温度敏感性和SOS降水敏感性的空间格局。季前降水越多的地区,SOS对季前平均温度越敏感;季前降水越少的地区,SOS对季前降水越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 前平均温度 前降水 敏感性 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植被对景区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丽纯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267-7276,共10页
科学地规划游客的数量与时段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公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2000—2018年MODIS 250 m NDVI数据、土地覆盖/利用数据、90 m高程(DEM)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和气象资料等,分析研究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不同景区活动类型(保护区、... 科学地规划游客的数量与时段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公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2000—2018年MODIS 250 m NDVI数据、土地覆盖/利用数据、90 m高程(DEM)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和气象资料等,分析研究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不同景区活动类型(保护区、景区和过渡区)森林植被的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趋势和脆弱性。结果表明:(1)相对于保护区植被生长季10月份结束,景区植被生长季结束期提前,最早提前到9月份。(2)2000—2018年气候变化和景区活动均带来植被指数的增加,但景区活动影响大于气候变化影响。(3)景区活动加重森林植被的脆弱性,其脆弱性程度呈景区>过渡区>保护区。(4)景区活动对森林植被呈负作用,但正在发生的气候变暖和景区有效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这一负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制定旅游时间和游客数量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国家公园 森林植被 景区活动 植被生长季 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半岛植被物候与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关联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彤彤 王绍强 +6 位作者 李卉 李霞 刘侦海 钱钊晖 王小博 刘媛媛 涂勇凯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2-544,共13页
利用MCD12Q2数据提取中南半岛的植被物候指标,采用Sen+Mann-Kendall法、灰色关联分析及R/S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南半岛地区生长季开始、生长季结束、生长季长度及极端降水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关联,并预测物候指标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 利用MCD12Q2数据提取中南半岛的植被物候指标,采用Sen+Mann-Kendall法、灰色关联分析及R/S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南半岛地区生长季开始、生长季结束、生长季长度及极端降水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关联,并预测物候指标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1—2018年中南半岛生长季开始及结束时间均表现出东部地区早于西部的空间特征,半岛生长季长度多保持在8~9个月左右;除暴雨日数指标,极端降水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年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相似,大致呈西高东低;2)生长季始期与生长季末期以提前趋势为主,生长季长度以缩短趋势为主;年尺度降水量与强度无明显变化,但单日最大降水量、极强降水量和暴雨日数指标呈下降趋势,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和连续有雨日数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表明中南半岛极强降水事件减少,中等强度极端事件增多,降水事件的持续时间变长;3)各物候指标的主控极端降水指标类型空间分布模式相似且集中,植被物候与区域气候密切相关;4)中南半岛各物候指标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变化趋势相反,且以延后趋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半岛 植被物候 极端降水 植被生长季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