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WAT模型的祁连山区最佳水源涵养植被模式研究——以石羊河上游杂木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军德 李元红 +4 位作者 李赞堂 高菁 金彦兆 胡想全 黄津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875-5885,共11页
以西北干旱区祁连山系杂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该流域的径流进行模拟研究,探讨了流域尺度和微地形尺度7种不同植被组合模式下水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尺度上,单一植被模式在水分收支各分支中能够明显加大流... 以西北干旱区祁连山系杂木河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该流域的径流进行模拟研究,探讨了流域尺度和微地形尺度7种不同植被组合模式下水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尺度上,单一植被模式在水分收支各分支中能够明显加大流域总蒸散发量,减少流域出山径流量,增加流域的水分蓄变量,为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带来时间变异;组合模式明显改善流域水分收支比例,适度减弱流域蒸散发量,增加流域出山径流,为水资源可持续供给提供恒量保证,减弱局地的水资源时间变异程度;微地形尺度上,各种景观类型的水文效应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基本一致,径流深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蒸散发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高度分级中,植被组合模式的不同导致在不同坡度条件下水文效应差异显著,40°坡度是水文效应变化规律发生变化的一个拐点。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祁连山区最佳水源涵养效应的生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区 最佳水源涵养 植被模式 SWA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南不同植被模式公益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庞世龙 黄小荣 +2 位作者 欧芷阳 彭玉华 侯远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9-113,121,共6页
采用样方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研究了桂南地区4种不同植被模式生态公益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模式乔木... 采用样方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研究了桂南地区4种不同植被模式生态公益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模式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乔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均以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最大,物种多样性相对最高,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椆木混交林次之,大叶栎纯林最低;灌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为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大叶栎纯林>马尾松×椆木混交林;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2)不同植被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产生了一定影响。综合比较,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和马尾松×椆木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较显著,大叶栎纯林次之,马尾松纯林最差。(3)速效磷、全氮、全磷、全钾、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和容重分别与植物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极显著(P<0.01)的线性关系,它们是拟合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方程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林 植被模式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状 桂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角度高光谱CHRIS/Proba植被模式数据大气校正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明常 王亚楠 +3 位作者 陈圣波 路鹏 陶玉龙 徐连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9-614,共6页
遥感数据大气校正是进行定量遥感的前提,大气校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定量分析、信息提取和遥感应用。选择长白山地区2008年8月30日的多角度高光谱CHRIS/Proba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多角度高光谱CHRIS数据植被模式的特点,利用滤波进行... 遥感数据大气校正是进行定量遥感的前提,大气校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定量分析、信息提取和遥感应用。选择长白山地区2008年8月30日的多角度高光谱CHRIS/Proba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多角度高光谱CHRIS数据植被模式的特点,利用滤波进行条带噪声去除;根据MODTRAN模型原理进行多角度高光谱CHRIS/Proba植被模式数据大气校正,并对校正结果与同时过境的MODIS数据大气校正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在相同波长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误差为0.001 6,为进一步定量反演植被参数、生物量等信息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多角度高光谱 CHRIS/Proba数据 植被模式 大气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生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潘德成 宋品玉 +4 位作者 吴祥云 齐鹏春 孟宪华 李宏伟 王海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76-1080,共5页
以阜新煤矿废弃地为例,采用专家评价系统确定植被生长因子、植被改良土壤因子和植被滞尘能力因子作为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稳定性评价体系,并对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功能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出矿区生态重建最优植被模式... 以阜新煤矿废弃地为例,采用专家评价系统确定植被生长因子、植被改良土壤因子和植被滞尘能力因子作为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稳定性评价体系,并对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功能稳定性进行评价,确定出矿区生态重建最优植被模式.研究表明,生态稳定性与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植被覆盖度越高,其生态稳定性越好.在矿区生态重建中,人工林地模式和人工覆土改良模式比自然恢复模式生态稳定性要好,多样性混植模式的生态稳定性好于单一模式.不同植被模式的生态稳定性排序为:刺槐和白榆混交林-草>火炬林-草>刺槐林-草>紫穗槐林-草>白榆林-草>天然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废弃地 生态重建 植被模式 专家评价系统 评价模型 滞尘量 生态稳定性 最优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模式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效益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健胜 梁亚红 +3 位作者 廖秉华 刘沛松 赵干卿 文桢中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290-3293,共4页
通过对河南省鲁山县低山丘陵区5种植被模式主要生态指标的定位检测,分析了其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侧柏+苜蓿模式的水土流失最严重,其年径流量和年流失泥沙量分别达到13.496m3/hm2和0.135 5 t/hm2,苜蓿的年径流量最小,而刺... 通过对河南省鲁山县低山丘陵区5种植被模式主要生态指标的定位检测,分析了其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侧柏+苜蓿模式的水土流失最严重,其年径流量和年流失泥沙量分别达到13.496m3/hm2和0.135 5 t/hm2,苜蓿的年径流量最小,而刺槐+苜蓿的年流失泥沙量最小;在地上生物总量方面,林草复合植被模式明显大于单一苜蓿植被模式,5种植被模式地上生物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速生杨+苜蓿、刺槐+苜蓿、栓皮栎+苜蓿、侧柏+苜蓿、苜蓿;速生杨+苜蓿的年固碳量和年释氧价值均为最高,而苜蓿的年固碳量和年释氧价值最低,林草复合植被模式的生态效益明显优于单一苜蓿植被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式 水土流失 生态效益 低山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植被模式的检验和它在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薛永康 曾凡荣 +1 位作者 AdamC.Schloser SamonJ.Allen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75-586,共12页
简要介绍了一个植被模式(SimplifiedSimpleBiosphereModel)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气候研究中的作用。许多观测资料被用来检验和标定这个模式。文中着重介绍了俄罗斯土壤湿度资料和非洲的HAPEX-Sah... 简要介绍了一个植被模式(SimplifiedSimpleBiosphereModel)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气候研究中的作用。许多观测资料被用来检验和标定这个模式。文中着重介绍了俄罗斯土壤湿度资料和非洲的HAPEX-Sahel观测资料如何帮助我们改进模式和对陆面过程的机制的认识,对观测误差的影响也作了讨论。在地气相互作用中,着重讨论了东亚地气作用的特征。在文中介绍的两个东亚地区的试验中,尽管地面的异常被假设在东亚的两个不同的地区,但都对夏季风传输途径上的降水有很大影响。最后用一个区域模式对陆面模式在预测试验中的应用作了简介。初步的结果显示,这将是一个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式 气候预测 陆地 大气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模式下张宣铁尾矿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瑞鹏 史常青 +4 位作者 杨建英 史丽丽 魏广阔 刘韵 闫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6-76,共11页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模式对铁尾矿库生态恢复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张宣矿区的植被模式,以解决铁尾矿废弃地土壤养分低下、植物生长困难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方法】以该区铁尾矿库的14种植被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生长特征、植被...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模式对铁尾矿库生态恢复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张宣矿区的植被模式,以解决铁尾矿废弃地土壤养分低下、植物生长困难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方法】以该区铁尾矿库的14种植被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生长特征、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养分情况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其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各模式植被盖度普遍处于中上水平,油松、沙棘、芦苇和野艾蒿分别为研究区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优势种;乔木、乔灌等模式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灌木、灌草等恢复模式,但丰富度指数普遍较差。不同植被模式、不同土壤深度对土壤养分均影响显著,该区土壤富含速效钾,但缺乏氮、磷和有机质。经CRITIC-GRA法得分排序,油松、油松+洋白蜡、沙棘+胡枝子为研究区内得分排名前3的模式,评价等级为“优”,所有恢复措施中仅自然恢复措施评价等级为“差”。【结论】建议当地采用覆土整地植苗恢复措施,植物种选择上优先考虑油松+沙棘或胡枝子+野艾蒿或草木犀,另外可施用适量氮磷肥或有机肥,以加快铁尾矿库土壤养分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式 CRITIC-GRA 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尾矿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洪雅县3种植被模式的土壤入渗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许秀丽 罗承德 +1 位作者 宫渊波 杨朝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06-109,共4页
Soil perme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water source conservation function.This paper chooses three vegetation patterns(cropland as control,patternⅠArundinaria amara+Hemarthria compressa,PatternⅡBambusa ... Soil perme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evaluate water source conservation function.This paper chooses three vegetation patterns(cropland as control,patternⅠArundinaria amara+Hemarthria compressa,PatternⅡ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oldhami+Hemarthria compressa) as study objects and has a locating study on their soil permeability by means of infiltration canister.The primary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infiltration rate and time of three vegetation patterns can be expressed as V=Aln(t)+B.On this basis,the seasonal change of soil infiltration rate of three vegetation pattern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atternⅠ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improving soil permeability,the control plays a great role in improving soil permeability,and patternⅡ plays no obvious role in improving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式 土壤入渗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洪雅县3种植被模式的土壤入渗性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许秀丽 罗承德 +1 位作者 宫渊波 杨朝俊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4期83-86,共4页
土壤入渗性能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指标。以四川洪雅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实施的3种植被模式(模式Ⅱ苦竹+牛鞭草,模式Ⅲ撑绿杂交竹+牛鞭草,农耕地作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渗透筒法对其土壤入渗性能进行定位研究。据实测数据初... 土壤入渗性能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指标。以四川洪雅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实施的3种植被模式(模式Ⅱ苦竹+牛鞭草,模式Ⅲ撑绿杂交竹+牛鞭草,农耕地作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渗透筒法对其土壤入渗性能进行定位研究。据实测数据初步得出模式Ⅱ、模式Ⅲ及对照土壤入渗率与入渗时间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三种植被模式土壤入渗率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苦竹+牛鞭草(模式Ⅱ)对土壤入渗性能的改良作用较大,农耕地居中,撑绿杂交竹+牛鞭草(模式Ⅲ)的改良作用直到目前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式 定位研究 土壤渗透性能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年限及植被模式对矿区复垦土壤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海峰 高璐媛 周永利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43-146,共4页
采用土壤质量指数和法评价模型对准能矿区不同恢复年限和不同植被模式下的复垦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研究适合准能露天煤矿土壤的复垦模式。结果表明:在复垦初期可以栽植草本植物,用来提高土壤养分;露天矿损坏土壤质量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而... 采用土壤质量指数和法评价模型对准能矿区不同恢复年限和不同植被模式下的复垦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研究适合准能露天煤矿土壤的复垦模式。结果表明:在复垦初期可以栽植草本植物,用来提高土壤养分;露天矿损坏土壤质量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而逐渐恢复,甚至部分植被配置模式样地的土壤质量可以超过未损害土壤质量。樟子松和杏树纯林样地土壤质量恢复较好,是准能矿区较优的植被复垦模式,"樟子松+杨树"混交林样地土壤质量恢复较差,不建议在矿区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复垦年限 植被模式 矿区复垦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模式土壤渗透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洋毅 段旭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49,共5页
利用环刀法,对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4种不同植被治理模式样地(以裸地为对照)的土壤渗透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植被治理模式土壤渗透性指标均好于对照裸地。0—20cm土层以针阔混交林模式的初渗率最大,灌草植被模式的土壤稳渗率、平... 利用环刀法,对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4种不同植被治理模式样地(以裸地为对照)的土壤渗透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植被治理模式土壤渗透性指标均好于对照裸地。0—20cm土层以针阔混交林模式的初渗率最大,灌草植被模式的土壤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和60min渗透总量要优于其它模式;20—40cm以针叶林模式的土壤渗透性各项指标为最大,其次分别为针阔混交林模式、阔叶林模式和灌草模式,裸地最差。(2)不同模式及不同土壤层次对土壤入渗能力影响均显著(P=0.003和P=0.046),植被治理模式对土壤入渗能力影响显著性更高。(3)Kostiakov方程和通用经验方程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比较适用于本研究区域不同植被模式土壤入渗特征的模型描述和入渗过程的预测,Philip方程拟合效果次之,Horton方程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土壤渗透性 植被恢复模式 滇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沙土河坡新型护坡植被模式的研究
12
作者 孔扣明 罗列 +1 位作者 孙继明 芮根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02年第3期88-88,79,共2页
关键词 高沙土河坡 新型护坡 植被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变电工程施工区边坡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
13
作者 吕铭 刘岩 +6 位作者 吕忠华 赫鑫 计霖 刘然 贾博 王文龙 郑俊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0,共9页
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输变电工程施工边坡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野外原位放水冲刷方法,以裸坡为对照,研究了矿区输变电施工时边坡在不同放水流量(5~25 L/min)条件下裸坡(LP)、冰草坡面(BC)、沙打旺冰草混合坡面(SBC)的产流产沙规... 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输变电工程施工边坡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野外原位放水冲刷方法,以裸坡为对照,研究了矿区输变电施工时边坡在不同放水流量(5~25 L/min)条件下裸坡(LP)、冰草坡面(BC)、沙打旺冰草混合坡面(SBC)的产流产沙规律和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在各放水流量条件下,裸坡与植被坡面的径流率均随放水流量增大而增大,而含沙量和侵蚀速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产流初期,径流率与侵蚀速率显著增大,后波动降低。2)LP、BC和SBC坡面平均径流率分别为2.62~15.96、0.26~13.48、0.91~13.44 L/min。坡面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21~0.79、0.03~0.10、0.05~0.09 g/mL,而平均侵蚀速率分别为824~3926、21~792、95~661 g/min。各坡面侵蚀速率与径流之间呈现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1)。3)BC和SBC坡面的减水效益分别为15.5%~89.8%和18.6%~100.0%,减沙效益分别为71.6%~97.0%和66.9%~100.0%。沙打旺冰草混合坡面(SBC)的防蚀效益优于单一植被防护坡面(BC),合理选择和因地制宜应用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输变电工程施工边坡 径流率 侵蚀速率 减水减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水土保持植被建设模式
14
作者 袁小琴 温璐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5年第1期43-45,60,共4页
为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水土保持植被的适宜性和存活率,文章针对黄土高原特殊地貌的恶劣气候环境,以陕西省府谷县为例,在分析区域地形地貌和立地类型、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对梁峁坡耕地、沙盖黄土丘陵区和河谷阶地川台等3种地貌的... 为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水土保持植被的适宜性和存活率,文章针对黄土高原特殊地貌的恶劣气候环境,以陕西省府谷县为例,在分析区域地形地貌和立地类型、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对梁峁坡耕地、沙盖黄土丘陵区和河谷阶地川台等3种地貌的林草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1)在梁峁坡耕地采用经果林建设模式;(2)在沙盖黄土丘陵区采用麻黄人工栽培建设模式;(3)在河谷阶地川台地采用生态经济林建设模式。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的水保林建设积累经验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建设模式 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 府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燕山石质山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5
作者 曹宇朦 卢金平 +2 位作者 许中旗 马娇娇 魏浩亮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2期189-196,共8页
为了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燕山石质山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燕山北部地区2种植被恢复模式,即人工纯林和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组对比试验(纯林试验组和混交林试验组),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造林16 a后,不同植... 为了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燕山石质山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燕山北部地区2种植被恢复模式,即人工纯林和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组对比试验(纯林试验组和混交林试验组),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造林16 a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之间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人工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油松纯林、樟子松纯林和混交林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76.02%、121.05%和137.28%。(2)油松纯林、樟子松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8.07%、28.29%和30.37%。(3)油松纯林和混交林与对照相比土壤全磷含量分别提高24.24%和14.10%,樟子松纯林则降低了4.55%。(4)油松纯林、樟子松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9.92%、46.41%和81.71%。(5)油松纯林、樟子松纯林和混交林恢复模式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22.46%、7.73%和44.80%。综上所述,2种植被恢复模式均能提升土壤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混交林对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的提升效果均优于油松和樟子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养分 退化石质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16
作者 杨宁 杨盛海 +3 位作者 徐一斐 刘慧娟 许凌云 杨满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209,217,共8页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地)表层(0~10cm)与亚表层(10~20cm)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天然草地土壤pH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天然草地与灌丛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则以人工草地和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熵(qMB)和土壤有机碳活度大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等是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论】相对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人工草地(白花草木樨—猪屎豆)和灌草地(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对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活度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艳琪 白芹菲 +3 位作者 鲍玉海 禹妍彤 罗鹏 贺秀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1-289,共9页
[目的]探究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水库消落带的植被-土壤互馈关系研究与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滩水库消落带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植被样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海拔梯度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 [目的]探究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水库消落带的植被-土壤互馈关系研究与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滩水库消落带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植被样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海拔梯度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利用环刀法和干筛法对比分析了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等物理性质。[结果]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植被下0—20 cm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p<0.05),其中人工恢复植被的土壤容重相较于自然恢复植被低16.97%,而土壤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含水率相较于自然恢复植被分别增加35.00%,58.45%和117.63%;人工恢复植被下土壤>5 mm机械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植被;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恢复模式与水位高程的交互作用相较于其他交互作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更为明显;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恢复模式是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的主控因素。[结论]人工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建议在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合理开展人工植被恢复,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消落带 土壤物理性质 冗余分析 植被恢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AP大气-植被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其模拟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少锋 林朝晖 +1 位作者 蒋星 曾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8-272,共15页
为了充分理解气候与植被之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反馈作用,需要把动态植被模式耦合到气候模式里。本研究通过引进动态植被模式VEGAS(VEgetation-Global Atmosphere-Soil),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9层(IAP9L)气候模式的基础上,初步建... 为了充分理解气候与植被之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反馈作用,需要把动态植被模式耦合到气候模式里。本研究通过引进动态植被模式VEGAS(VEgetation-Global Atmosphere-Soil),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9层(IAP9L)气候模式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个新的IAP大气-植被耦合模式IAP9L_VEGAS。对该模式积分多年的结果分析表明:IAP9L_VEGAS可以较合理地模拟出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植被、土壤碳库的总量及其季节变化,而且该模式模拟的叶面积指数的全球分布与观测资料十分接近。与未耦合动态植被模式的IAP9L模式模拟结果的比较表明:在非洲和南美等热带雨林地区,IAP9L_VEGAS模拟的叶面积指数比IAP9L中根据经验设置的大3·5以上,更接近观测;此外,IAP9L_VEGAS模拟的降水和近地面气温均较IAP9L更加接近观测实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植被模式 大气-植被耦合模式 叶面积指数 模式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塘小流域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坡面径流和产沙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苏志豪 郎南军 +1 位作者 蔡烁 杨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3-785,815,共4页
建立坡面径流观测场,对头塘小流域退耕还林中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径流量、产沙量进行了定点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不同坡度等级、两者的交互效应对坡面径流系数、产沙量影响均比较显著。乔灌草模式在产沙量、径流系数方... 建立坡面径流观测场,对头塘小流域退耕还林中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径流量、产沙量进行了定点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不同坡度等级、两者的交互效应对坡面径流系数、产沙量影响均比较显著。乔灌草模式在产沙量、径流系数方面均为最小,其水土保持功能最大,其次为灌草模式。随着坡度的增大,径流系数与产沙量均有增大趋势。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乔灌草的生态经营技术体系,提高该类退耕种植植被恢复模式的调蓄降雨能力,对指导退耕还林及植被经营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模式 坡度 径流系数 泥沙量 头糖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被引量:85
20
作者 王昭艳 左长清 +4 位作者 曹文洪 杨洁 徐永年 秦伟 张京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5-724,共10页
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成为我国生态系统退化地带之一,为了探讨植被恢复模式与土壤理化性质改良关系,合理利用丘陵区土地,本文研究了草本、果树、果树+草、果树+草+农作物和果树+农作物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的... 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成为我国生态系统退化地带之一,为了探讨植被恢复模式与土壤理化性质改良关系,合理利用丘陵区土地,本文研究了草本、果树、果树+草、果树+草+农作物和果树+农作物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差异显著,百喜草全园覆盖的草本模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效应最佳,然后依次是果树+农作物、果树+草+农作物、果树+草。横坡套种土壤改良效应明显优于纵坡套种,全区覆盖处理优于带状覆盖处理。南方丘陵区侵蚀劣地植被恢复,可以优先考虑恢复百喜草的草本模式和果树+农作物模式,尤其是,果树+横坡套种农作物模式适宜在南方丘陵区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植被恢复模式 红壤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