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输变电工程施工区边坡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 被引量:1
1
作者 吕铭 刘岩 +6 位作者 吕忠华 赫鑫 计霖 刘然 贾博 王文龙 郑俊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0,共9页
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输变电工程施工边坡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野外原位放水冲刷方法,以裸坡为对照,研究了矿区输变电施工时边坡在不同放水流量(5~25 L/min)条件下裸坡(LP)、冰草坡面(BC)、沙打旺冰草混合坡面(SBC)的产流产沙规... 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输变电工程施工边坡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野外原位放水冲刷方法,以裸坡为对照,研究了矿区输变电施工时边坡在不同放水流量(5~25 L/min)条件下裸坡(LP)、冰草坡面(BC)、沙打旺冰草混合坡面(SBC)的产流产沙规律和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在各放水流量条件下,裸坡与植被坡面的径流率均随放水流量增大而增大,而含沙量和侵蚀速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产流初期,径流率与侵蚀速率显著增大,后波动降低。2)LP、BC和SBC坡面平均径流率分别为2.62~15.96、0.26~13.48、0.91~13.44 L/min。坡面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21~0.79、0.03~0.10、0.05~0.09 g/mL,而平均侵蚀速率分别为824~3926、21~792、95~661 g/min。各坡面侵蚀速率与径流之间呈现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1)。3)BC和SBC坡面的减水效益分别为15.5%~89.8%和18.6%~100.0%,减沙效益分别为71.6%~97.0%和66.9%~100.0%。沙打旺冰草混合坡面(SBC)的防蚀效益优于单一植被防护坡面(BC),合理选择和因地制宜应用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输变电工程施工边坡 径流率 侵蚀速率 减水减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燕山石质山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曹宇朦 卢金平 +2 位作者 许中旗 马娇娇 魏浩亮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2期189-196,共8页
为了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燕山石质山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燕山北部地区2种植被恢复模式,即人工纯林和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组对比试验(纯林试验组和混交林试验组),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造林16 a后,不同植... 为了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燕山石质山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燕山北部地区2种植被恢复模式,即人工纯林和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组对比试验(纯林试验组和混交林试验组),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造林16 a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之间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人工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油松纯林、樟子松纯林和混交林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76.02%、121.05%和137.28%。(2)油松纯林、樟子松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8.07%、28.29%和30.37%。(3)油松纯林和混交林与对照相比土壤全磷含量分别提高24.24%和14.10%,樟子松纯林则降低了4.55%。(4)油松纯林、樟子松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9.92%、46.41%和81.71%。(5)油松纯林、樟子松纯林和混交林恢复模式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22.46%、7.73%和44.80%。综上所述,2种植被恢复模式均能提升土壤全氮、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混交林对土壤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的提升效果均优于油松和樟子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养分 退化石质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宁 杨盛海 +3 位作者 徐一斐 刘慧娟 许凌云 杨满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209,217,共8页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地)表层(0~10cm)与亚表层(10~20cm)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天然草地土壤pH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天然草地与灌丛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则以人工草地和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熵(qMB)和土壤有机碳活度大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等是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论】相对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人工草地(白花草木樨—猪屎豆)和灌草地(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对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活度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滩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艳琪 白芹菲 +3 位作者 鲍玉海 禹妍彤 罗鹏 贺秀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1-289,共9页
[目的]探究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水库消落带的植被-土壤互馈关系研究与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滩水库消落带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植被样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海拔梯度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 [目的]探究水库消落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水库消落带的植被-土壤互馈关系研究与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滩水库消落带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植被样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海拔梯度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利用环刀法和干筛法对比分析了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等物理性质。[结果]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植被下0—20 cm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p<0.05),其中人工恢复植被的土壤容重相较于自然恢复植被低16.97%,而土壤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含水率相较于自然恢复植被分别增加35.00%,58.45%和117.63%;人工恢复植被下土壤>5 mm机械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植被;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恢复模式与水位高程的交互作用相较于其他交互作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更为明显;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恢复模式是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异的主控因素。[结论]人工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建议在黑龙滩水库消落带合理开展人工植被恢复,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消落带 土壤物理性质 冗余分析 植被恢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丘陵区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5
作者 薛萐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刘国彬 戴全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9-72,共4页
提高土壤抗蚀性是防治土壤侵蚀、促进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以退耕1a撂荒地作为对照,该研究通过对恢复30a的刺槐、柠条、油松与刺槐-紫穗槐、油松-紫穗槐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土壤抗蚀性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植被... 提高土壤抗蚀性是防治土壤侵蚀、促进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以退耕1a撂荒地作为对照,该研究通过对恢复30a的刺槐、柠条、油松与刺槐-紫穗槐、油松-紫穗槐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土壤抗蚀性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抗蚀性均明显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黏粒含量以及土壤颗粒间团聚程度显著提高。采用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粒平均质量直径、团聚度和分散系数等指标计算该区土壤抗蚀性,进行抗蚀性等量评价。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抗蚀性大小顺序为:油松(PC16)、刺槐(RP21)、柠条(AK18)、油松-紫穗槐(PA17)和刺槐-紫穗槐(RA20),纯林土壤抗蚀性强于混交林。该区采用油松、刺槐和柠条纯林恢复模式效果要优于油松-紫穗槐和刺槐-紫穗槐混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侵蚀 抗蚀性 植被恢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被引量:85
6
作者 王昭艳 左长清 +4 位作者 曹文洪 杨洁 徐永年 秦伟 张京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5-724,共10页
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成为我国生态系统退化地带之一,为了探讨植被恢复模式与土壤理化性质改良关系,合理利用丘陵区土地,本文研究了草本、果树、果树+草、果树+草+农作物和果树+农作物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的... 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成为我国生态系统退化地带之一,为了探讨植被恢复模式与土壤理化性质改良关系,合理利用丘陵区土地,本文研究了草本、果树、果树+草、果树+草+农作物和果树+农作物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差异显著,百喜草全园覆盖的草本模式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效应最佳,然后依次是果树+农作物、果树+草+农作物、果树+草。横坡套种土壤改良效应明显优于纵坡套种,全区覆盖处理优于带状覆盖处理。南方丘陵区侵蚀劣地植被恢复,可以优先考虑恢复百喜草的草本模式和果树+农作物模式,尤其是,果树+横坡套种农作物模式适宜在南方丘陵区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植被恢复模式 红壤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勇 胡海波 +4 位作者 黄玉洁 李土生 周子贵 郭晓平 高海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70-1878,共9页
为揭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分别在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石梁岙和凤阳湖设置样地,采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常绿阔叶林与杉木林、柳杉林与针阔混交林全土和不同粒级(0~0.5、〉0.5~2.0、... 为揭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分别在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石梁岙和凤阳湖设置样地,采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常绿阔叶林与杉木林、柳杉林与针阔混交林全土和不同粒级(0~0.5、〉0.5~2.0、〉2.0~5.0、〉5.0 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及其分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常绿阔叶林0~20 cm层全土w(有机碳)(12.84 g/kg)显著高于杉木林(9.98 g/kg),柳杉林(13.93 g/kg)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11.54 g/kg)(P〈0.05).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w(有机碳)总体上均随着粒径的增大呈降低趋势.②与杉木林相比,常绿阔叶林全土有机碳中w(烷氧碳)较高,w(烷基碳)、w(芳香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则较低,显示常绿阔叶林全土有机碳稳定性较差;与针阔混交林相比,柳杉林全土有机碳中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较高,w(烷氧碳)则较低,显示柳杉林全土有机碳稳定性较好.与0~20 cm层相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20~40 cm层全土w(烷氧碳)均明显降低,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均明显升高,有机碳稳定性变好.③随着粒径的增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的w(烷基碳)、w(烷基碳)/w(烷氧碳)、w(疏水碳)/w(亲水碳)均呈降低趋势,w(烷氧碳)均呈升高趋势,说明团聚体结合的有机碳稳定性逐渐变差.研究显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不同树种组成是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其分子结构、稳定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核磁共振 植被恢复模式 分子结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煤矸石山复垦土壤性质及煤矸石风化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70
8
作者 王丽艳 韩有志 +1 位作者 张成梁 裴宗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429-6441,共13页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模式对煤矸石山复垦土壤和矸石风化物的影响,对煤矸石山6种主要植被类型(刺槐林、刺槐-柠条混交林、榆树-紫穗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荆条林、紫花苜蓿草丛)下土壤和煤矸石风化物的理化性状及重金属进行了比较研...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模式对煤矸石山复垦土壤和矸石风化物的影响,对煤矸石山6种主要植被类型(刺槐林、刺槐-柠条混交林、榆树-紫穗槐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荆条林、紫花苜蓿草丛)下土壤和煤矸石风化物的理化性状及重金属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煤矸石山上种植植被可使土壤容重、土壤持水量和孔隙度明显改善。乔木模式更明显。矸石山植被恢复后,可明显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不同植被模式下,土壤养分增加存在显著差异。侧柏-刺槐和榆树-紫穗槐混交模式效果较好。(2)植被对煤矸石风化物容重和机械组成改善作用依次为针阔混交林>乔灌林>乔木纯林>灌木林>草本。植被促进有机质与全氮积累依次为:侧柏-刺槐>刺槐>刺槐-柠条>榆树-紫穗槐>荆条>紫花苜蓿。荆条林下煤矸石风化物全P含量最大。荆条林与侧柏-刺槐混交林利于速效P积累。对速效K积累有利的是荆条林与榆树-紫穗槐混交林。(3)植被种植可以减少煤矸石风化物中重金属含量。榆树-紫穗槐混交模式对减低超标重金属Cd的效果好,其次是针阔混交林(侧柏-刺槐)。对于超标重金属As而言,侧柏-刺槐模式优于其它植被模式,基本达到重金属As不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复垦土壤 矸石风化物 理化性质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土壤质量对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12
9
作者 金晶炜 苏纪帅 +4 位作者 白于 井赵斌 井光花 程光庆 程积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83-289,共7页
为了评价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该文以宁南山区7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选取0~10和>10~20 cm土层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 为了评价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该文以宁南山区7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选取0~10和>10~20 cm土层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确定最优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与对照(农地)相比,恢复年限为5、10、15、20 a紫花苜蓿草地和恢复年限为30 a柠条林地均提高土壤质量,其中30 a柠条林地恢复效果最好。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的开展,在宁南山区,种植紫花苜蓿、建植柠条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研究结果为宁南山区植被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被 聚类分析 宁南山区 人工植被恢复模式 灰色关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效应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杨 梁爱华 +2 位作者 王平平 杨改河 张笑培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4-118,共5页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为例,选择农田(大豆)为对照,分析不同林龄(12、25、30 a)刺槐、油松、苹果、柠条、沙打旺等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等的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各...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为例,选择农田(大豆)为对照,分析不同林龄(12、25、30 a)刺槐、油松、苹果、柠条、沙打旺等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等的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各层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且有一定的表聚性,其中刺槐表聚性表现最明显。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均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改善土壤肥力,其中尤以刺槐的效应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纸坊沟流域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综述 被引量:31
11
作者 崔永琴 冯起 +1 位作者 孙家欢 肖建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分析当前西北地区光伏电站现有的植被恢复模式,提出一种光伏电站内增加植被覆盖的生态恢复节水型新模式,为西北地区光伏电站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理论基础。[方法]广泛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对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有利条... [目的]分析当前西北地区光伏电站现有的植被恢复模式,提出一种光伏电站内增加植被覆盖的生态恢复节水型新模式,为西北地区光伏电站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理论基础。[方法]广泛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对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有利条件、现有的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的特点等进行总结、分析,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探讨。[结果]当前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并未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和光伏电站的独特性。[结论]要重点探索"西北地区光伏电站内水—光—热的再分配规律"这一生态和光伏电站领域相交叉的重要科学问题,加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多学科融合,并对光伏电站生态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制定严格的光伏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光伏电站 植被恢复模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2
12
作者 王岩 李玉灵 +2 位作者 石娟华 郭江 杜建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2-117,183,共7页
为全面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唐山迁安选取基于造地工程的植被恢复模式(紫穗槐林)、基于水保工程的植被恢复模式(六孔砖模式)、灌木纯林植被直接恢复模式(沙地柏直接造林模式)、乔木混交林植... 为全面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唐山迁安选取基于造地工程的植被恢复模式(紫穗槐林)、基于水保工程的植被恢复模式(六孔砖模式)、灌木纯林植被直接恢复模式(沙地柏直接造林模式)、乔木混交林植被直接恢复模式(沙棘-桑树混交直接造林模式),对其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并与裸尾矿和未被破坏的天然灌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物种α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为沙棘-桑树乔木混交林>紫穗槐林>沙地柏灌木纯林>六孔砖;(2)与裸尾矿相比,沙棘-桑树乔木混交林模式、紫穗槐林模式及沙地柏灌木纯林模式下的土壤容重分别减少了6%,15%,14%,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6%,1%,8%,毛管孔隙度分别减少了19%,16%,4%,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18%,46%,22%;沙棘-桑树乔木混交林模式、紫穗槐林模式下的土壤毛管持水量分别减少了18%,7%,而沙地柏灌木纯林恢复模式下的土壤毛管持水量增加了21%;(3)通过植被恢复后,相对于裸尾矿土壤,沙棘-桑树乔木混交林模式、紫穗槐林模式和沙地柏灌木纯林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铁尾矿土壤养分的恢复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沙棘-桑树乔木混交林模式、紫穗槐林模式、沙地柏灌木纯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铁尾矿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闫法领 刘君昂 +5 位作者 谭益民 周国英 吴毅 路宗岩 伍南 闫瑞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0-55,共6页
马尾松人工林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生物多样性低、土壤贫瘠、养分循环受阻等一系列的问题。选择5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组合在林下进行植被恢复,以探索解决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问题的关键技术。通过研究恢复前后林下土壤的微... 马尾松人工林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生物多样性低、土壤贫瘠、养分循环受阻等一系列的问题。选择5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组合在林下进行植被恢复,以探索解决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问题的关键技术。通过研究恢复前后林下土壤的微生态效应,分析了5种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林肥模式1(紫穗槐+白三叶)对增加土壤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效果最为显著,增加幅度分别为40.78%、39.99%、39.77%;林肥模式2(大叶胡枝子+白三叶)对增加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和脲酶活性效果最好,增幅为865%、17.28%,这2种林肥模式对土壤中全钾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效果也较好;林药模式(大青+栀子+淡竹叶)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加了67.35%,速效钾与全钾分别增加了32.71%、31.25%,脱氢酶活性增加了16.81%;林农模式虽然对土壤微生态的总体改善效果并不突出,但对增加土壤细菌数量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有不错的效果。以上结果说明对退化马尾松人工林进行林下植被恢复对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有显著性效果,结合生产实际,对衡山紫金山林场的退化马尾松人工林来说,幼林可实施以紫穗槐为主的林肥模式进行林下植被恢复,中林可实施以大青+栀子+淡竹叶为主的林药模式进行林下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微生物 微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效应 被引量:8
14
作者 漆良华 周金星 +2 位作者 张旭东 彭镇华 朱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41,共4页
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等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含量、养分库有效性指数以及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和... 研究了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等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含量、养分库有效性指数以及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和平均重量直径对养分库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库表聚效应明显,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为0.57×10-3~2.52×10-3、29.63×10-6~134.40×10-6,全磷、速效磷为0.02×10-3~0.12×10-3、0.93×10-6~14.55×10-6,速效钾为21.38×10-6~202.23×10-6;润楠次生林全氮、全磷、速效磷质量分数最高,杉木人工林水解氮质量分数最高,油桐人工林速效钾质量分数最高;森林植被模式下土壤养分库有效性指数均高于荒草灌丛,排序为EⅥ(1.2981)>EⅣ(1.2855)>EⅤ(1.2322)>EⅡ(1.2141)>EⅢ(1.2011)>EⅠ(1.1986)>EⅦ(1.1746);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呈负相关,且与速效钾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α=0.10);平均重量直径与碱解氮、速效磷为负相关,与速效钾为弱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分形维数与速效钾之间线性回归关系极显著(R2=0.4901,p=0.0053),分形维数、平均重量直径与碱解氮、速效钾之间的通用线性方程也达到极显著(R2=0.6644,p=0.0014)和较显著(R2=0.4091,p=0.04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养分库 土壤团聚体 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胡江波 杨改河 +1 位作者 张笑培 冯永忠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9-72,共4页
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测定了刺槐、荆条、侧柏和苜蓿等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并采用新复极差法检验了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各层土壤有机质含... 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测定了刺槐、荆条、侧柏和苜蓿等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并采用新复极差法检验了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深度而递减,土壤有机质有一定的表聚性,其中荆条、侧柏土壤有机质表聚性表现最为明显;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改善土壤肥力;植被恢复后能明显提高土壤速效氮、速效钾水平,而对速效磷的提高却非常有限;土壤速效钾在苜蓿植被下有少量减少,中幼龄侧柏导致土壤速效氮、速效磷明显下降。最后,对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机理和不同植被对土壤肥力的恢复效应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矿区废弃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37
16
作者 王丽 梦丽 +4 位作者 张金池 张小庆 李玥 王如岩 张波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58,共5页
以南京幕府山矿区废弃地5种植被恢复模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长江下游地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针叶纯林、乔灌混交林和灌木林5种植被恢复模式林地... 以南京幕府山矿区废弃地5种植被恢复模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长江下游地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针叶纯林、乔灌混交林和灌木林5种植被恢复模式林地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指标均优于对照地,土壤质量明显改善,持蓄水分和调节水分的潜在能力明显提高。其中阔叶混交林土壤结构特性最好,对水分的贮蓄和调节能力最强,其次是乔灌混交林及阔叶纯林,针叶纯林稍差,灌木林最差。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水分物理特征与其土壤水分变化和持排水性能密切相关。在以后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加强混交林营建,在树种选择上适当增加有利于改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矿区废弃地 土壤水分 土壤孔隙度 幕府山矿区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新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煤矿废弃地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13
17
作者 赵韵美 樊金拴 +2 位作者 苏锐 郑涛 杨季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0-216,共7页
为研究煤矿废弃地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pH值、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等特征,设置6种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以附近荒草裸地为对照,于2005年6月采集土壤剖面〉0~20和〉20-40cm样品,测定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等。结果表明,... 为研究煤矿废弃地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pH值、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等特征,设置6种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以附近荒草裸地为对照,于2005年6月采集土壤剖面〉0~20和〉20-40cm样品,测定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等。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pH为6.16~7.58,均小于荒草裸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且相对于荒草裸地含量明显提高,沙棘+紫穗槐混交林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与其他模式差异显著(P〈0.05),土壤速效氮含量较高,但土壤速效钾含量最低。白榆+紫穗槐混交林模式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上下层分别为3.72和3.08mg/kg。菊芋林模式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最低,但其速效钾含量较高。几种植被恢复模式均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特征,其中沙棘+紫穗槐混交林恢复模式效果最为明显。该矿区植被恢复建议采用沙棘+紫穗槐+刺槐+菊芋混交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地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区土壤质量对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金晶炜 苏纪帅 +4 位作者 白于 井赵斌 井光花 张宝泉 程积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7-742,共6页
以植被恢复土壤效果评价7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渭北旱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综合质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与对照(农地)相比,恢复年限为... 以植被恢复土壤效果评价7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渭北旱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综合质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与对照(农地)相比,恢复年限为5年、10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和恢复年限为30年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均提高了土壤质量,其中10年紫花苜蓿草地恢复效果最好。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渭北旱塬区,种植牧草、建植乔木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区 土壤质量 人工植被恢复模式 灰色关联模型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山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丽艳 张成梁 +1 位作者 韩有志 裴宗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2期93-99,105,共8页
针对煤矸石山复垦地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在山西阳煤集团三矿280煤矸石山坡面上选取7种植被恢复模式,以裸地为对照,设置水土流失试验样方,观测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均对矸... 针对煤矸石山复垦地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在山西阳煤集团三矿280煤矸石山坡面上选取7种植被恢复模式,以裸地为对照,设置水土流失试验样方,观测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均对矸石山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具有明显控制效果;下坡段的乔灌混交模式防治坡面侵蚀的作用优于上坡段的草本和灌木;减少水土流失的效果上坡段为荆条>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下坡段为刺槐+柠条、刺槐+荆条和榆树+紫穗槐,但这3种植被模式对减少水土流失的差异不显著;通过偏相关分析,影响养分流失的因素依次为土壤侵蚀量>径流量>坡度>坡长;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煤矸石风化物中速效养分质量系数也具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山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侵蚀 养分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植被混凝土基材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熊诗源 许文年 +1 位作者 夏栋 黄晓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9-284,共6页
为了解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对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测定了狗牙根、高羊茅、紫花苜蓿等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征。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微生物量碳氮升高。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改善作用... 为了解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对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测定了狗牙根、高羊茅、紫花苜蓿等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征。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微生物量碳氮升高。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改善作用不同,对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改善作用大小顺序为高羊茅>狗牙根>紫花苜蓿,对全氮、速效氮、微生物量氮改善作用大小依次为紫花苜蓿>高羊茅>狗牙根。植被混凝土恢复后,土壤呼吸强度升高而土壤微生物代谢熵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呼吸强度、土壤养分相关性密切,显然土壤微生物可以作为评价基材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混凝土 基材 植被恢复模式 微生物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