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0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植被恢复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马祥华 焦菊英 白文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9-74,共6页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吴旗县为例,研究了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60cm土层随着退耕地恢复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乔...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吴旗县为例,研究了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60cm土层随着退耕地恢复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乔木地相对较高,草地相对较低,灌木地介于两者之间。自然恢复方式>自然+人工恢复方式>人工恢复方式,坡耕地的团粒含量最低;在0~20cm土层,恢复前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幅较大,后期增幅较小,而40~60cm土层的变化规律则相反。对同一种植被类型,>5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0~20cm到40~60cm土层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在较浅土层灌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在较深土层乔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人为干预使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从大粒径向小粒径转化,这种转化在较深土层表现的较明显。可见,在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具有较长恢复年限的乔木地,土壤的抗蚀性较强;自然+人工的恢复方式既缩短了植被恢复时间,也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植被恢复 生态重建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边坡植被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念东 张硕伦 +1 位作者 梁毅轩 毛祝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8-458,共11页
围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了植被恢复技术在黄土边坡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植被恢复技术是控制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功能的有效措施。植被恢复不仅能固土防护,还能提高边坡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依据黄土高... 围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了植被恢复技术在黄土边坡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植被恢复技术是控制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功能的有效措施。植被恢复不仅能固土防护,还能提高边坡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依据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以及水土流失的成因,梳理了中外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历程和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喷播修复和覆坡修复技术,这些技术各有优劣,针对立地条件和环境特征选择性地使用,并针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对技术进行优化和完善。最后探讨了植被恢复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植物种类合理搭配、土壤基质改良和技术创新是提升边坡生态修复效果的关键。同时,建议结合遥感、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地质灾害的监测与管理,将有助于提高生态修复的效率与精准度。最后,呼吁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边坡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黄土边坡 生态修复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输电工程植被恢复过程中树草种适宜性研究——以酒泉—湖南±800 kV直流输电工程甘肃段为例
3
作者 金子惠 耿文婷 +5 位作者 李永红 安宁 徐宁 李正发 刘晓菊 成晓杰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7,253,共10页
[目的]开展输电工程植被恢复及适宜树草种筛选研究,为提升输变电工程植被恢复效率和质量、减少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降低生态恢复成本,保障电网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酒泉—湖南±800 kV直流输电工程甘肃... [目的]开展输电工程植被恢复及适宜树草种筛选研究,为提升输变电工程植被恢复效率和质量、减少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降低生态恢复成本,保障电网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酒泉—湖南±800 kV直流输电工程甘肃段为例,采用现场调查、实地观测和室内分析的方法,设置26个栽种观测点,观测栽种2 a和5 a草种、树种的生长情况,观测指标主要包括草种及其丛高、干草产量、树种及其株高、分枝数和冠幅。通过熵值法排序并筛选草、树种在输变电沿线各植被分区的生长适宜性。[结果]根据观测结果,初步筛选出6个草种(冰草、芨芨草、草木犀、紫花苜蓿、老芒麦和披碱草)和6个树种(多花柽柳、柠条、沙棘、梭梭、沙地柏、胡杨)。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秦岭阔叶—落叶混交区,芨芨草、紫花苜蓿、柠条均排序第1;在河西走廊荒漠戈壁区,草木樨(第2)和梭梭(第1)排名最高;在河西走廊绿洲平原区,冰草(第2)和沙棘(第1)排名最高;在河西走廊荒漠草原区,老芒麦(第2)、多花柽柳(第1)和胡杨(第1)排名最高;在黄土高原荒漠草原区,披碱草、多花柽柳、柠条、梭梭和沙地柏排序最高,均为第2名;在黄土高原干旱草原区,芨芨草(第2)和沙地柏(第1)排名最高。[结论]输变电沿线各植被区分植被恢复适宜树草种选择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生长适宜性和生态功能,推荐优先选择乡土种,如在黄土高原干旱草原区宜优先种植芨芨草、沙棘和沙地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变电线路 植被恢复 土壤理化性质 草树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系连通与碱蓬复播对滨海退化湿地植被恢复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
作者 李冬林 张姣佼 +2 位作者 杨磊 王鹏 何冬梅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21-1431,共11页
滨海湿地是自然界遭受人类活动干扰最频繁、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实施以遏制滨海土壤退化、促进植被进展演替、改善动植物栖息地生境为目标的湿地修复尤为迫切。在江苏盐城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水系连通+碱蓬复播(Ⅰ)、土地平整+水系... 滨海湿地是自然界遭受人类活动干扰最频繁、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实施以遏制滨海土壤退化、促进植被进展演替、改善动植物栖息地生境为目标的湿地修复尤为迫切。在江苏盐城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水系连通+碱蓬复播(Ⅰ)、土地平整+水系连通(Ⅱ)、土地平整+自然生长(Ⅲ)等3种处理技术,研究了水系连通与碱蓬复播对滨海湿地植被恢复、土壤理化及酶活性的影响,比较了不同修复措施对湿地碱蓬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效应。结果表明:处理区植被恢复效果明显,植物回归22种,覆盖6个科19属,处理Ⅰ和处理Ⅱ下植被盖度分别达58%、46%,显著高于对照(19%),并以碱蓬植物占绝对优势;水系连通处理后土壤主要物理参数变化不明显,SOC、TN、AP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而AK、SS质量分数显著增加;水系连通措施促进了表层土壤CAT活性提高,但短期内对深层次ALP、SUE活性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SOC与TN、A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K、SS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冗余分析表明,0-10 cm深度土壤SOC、AK、SS、TN、CAT、ALP活性与植被恢复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5),BD、SWC、NCP、AP、SUE活性与其呈显著负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可为滨海退化湿地实施生态修复及盐土改良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水系连通 碱蓬复播 植被恢复 土壤理化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洛河上游植被恢复对河川径流组分影响的定量区分
5
作者 潘成忠 陈恬玥 +1 位作者 晁智龙 李萍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4,共9页
植被恢复和气候变化对半干旱黄土区径流及其组分的定量贡献仍不明确。采用弹性系数法定量探讨了植被恢复和气候变化对北洛河上游吴旗、志丹、刘家河水文站径流深及其组分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971—2010年,3站径流深、地表径流深均呈... 植被恢复和气候变化对半干旱黄土区径流及其组分的定量贡献仍不明确。采用弹性系数法定量探讨了植被恢复和气候变化对北洛河上游吴旗、志丹、刘家河水文站径流深及其组分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971—2010年,3站径流深、地表径流深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地表径流占总径流的45%~56%,各站基流深变化趋势不一致,突变点均在2002—2003年;1999年以来北洛河上游林草地面积占比增加15.1%,且以林地为主;植被恢复、降水和潜在蒸散发对3站径流深减少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3%、19%和8%,对地表径流深变化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7%、19%和14%,且植被恢复程度越好其贡献率越大。良好的植被恢复显著减少河川径流和地表径流,但可能增加基流,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植被恢复 驱动因素 基流 北洛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固存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6
作者 郝旺林 李宗善 李彬彬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41,共9页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区域尺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气候带土壤固碳速率变化,厘定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碳汇评估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最新的土壤固碳数据库,整合1992—2023年发表的100篇文献(...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区域尺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气候带土壤固碳速率变化,厘定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碳汇评估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最新的土壤固碳数据库,整合1992—2023年发表的100篇文献(935条观测数据,55个地区),分析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植被恢复(人工乔木、人工灌木和撂荒草地)过程中土壤碳固存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人工乔木和灌木固碳速率均为0.30 Mg/(hm^(2)·a),高于撂荒草地〔0.10 Mg/(hm^(2)·a)〕;常绿人工林固碳速率〔0.45 Mg/(hm^(2)·a)〕高于落叶人工林〔0.33 Mg/(hm^(2)·a)〕,但后者具有更高固碳量,恢复约51 a后,常绿人工林具有更大固碳效益;②土壤固碳速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变化程度受植被类型和恢复年限影响;③区域尺度上,土壤固碳速率先增加(<30 a)后稳定(>30 a),0~10 a,10~20 a,20~30 a,>30 a土壤固碳平均速率分别为0.02,0.13,0.19和0.18 Mg/(hm^(2)·a);④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碳固存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总体来说,主要受气候因子调控(降雨和温度)。降雨量、温度、恢复年限、植被类型和初始碳储量对土壤碳固存变化的相对重要度分别为31.8%,16.3%,17.7%,15.9%和18.3%。[结论]建议建立基于固碳速率大小及固碳能力可持续性的生态恢复模式。通过可持续的科学管理增加植被数量和质量,可有效增加生态脆弱区土壤固碳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碳 植被恢复 干旱半干旱 驱动因素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气候生态影响机制与植被恢复模式 被引量:4
7
作者 尚小伟 王云正 +5 位作者 霍毅 时忠杰 李瀚之 张华新 郭浩 张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荒漠区太阳能与土地资源丰富,将越来越成为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的重点区域。荒漠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光伏电站对这一区域的气候生态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梳理荒漠区光伏电站对气候生态的影响、作用机制与植被恢复模式,发现光伏电站的气... 荒漠区太阳能与土地资源丰富,将越来越成为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的重点区域。荒漠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光伏电站对这一区域的气候生态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梳理荒漠区光伏电站对气候生态的影响、作用机制与植被恢复模式,发现光伏电站的气候效应主要为降低地表反照率、增加净辐射,白天对低层空气的增温降湿、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和发挥沙障效应;光伏电站对水文与土壤的影响为对表层土壤的降温增湿和减小蒸散发;整体上,光伏电站有利于土壤养分改良和植被恢复。文中从光伏电站对气候、水文和植被影响3个方面阐述其对荒漠区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归纳出适宜于不同降雨量情形下的3种荒漠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即自然恢复、人工种植恢复及草方格、人工种植与滴灌技术结合恢复。加强对荒漠光伏电站内能量与物质分配时空异质性的研究,有利于发展荒漠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新技术与新模式,进一步提升荒漠光伏电站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气候 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 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植被毯覆盖对裸露边坡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朱琳 张晶晶 +6 位作者 赵艳婷 史常青 赵廷宁 杨建英 张艳 张子元 张之韬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137,共7页
[目的]解决裸露边坡植被恢复初期覆盖无纺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等问题,探索无污染环保型的绿色养护技术,为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寻找一条有效途径。[方法]利用人工修筑的土石边坡,分25°的阳坡和阴坡、35&#... [目的]解决裸露边坡植被恢复初期覆盖无纺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等问题,探索无污染环保型的绿色养护技术,为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寻找一条有效途径。[方法]利用人工修筑的土石边坡,分25°的阳坡和阴坡、35°的阳坡和阴坡,采用撒播+覆盖不同材料不同规格的无种子纤维植被毯、直接覆盖不同材料不同规格的带种子纤维植被毯,分析了不同纤维植被毯覆盖对物种种类、植被盖度、地上部分生物量、植被生活型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300 g/m^(2)的椰丝纤维植被毯在先撒播后覆盖的方式下对裸露边坡植被恢复效果最好。(2)300 g/m^(2)椰丝纤维植被毯在先撒播后覆盖的方式下恢复植被的盖度及生物量较大。(3)有纤维植被毯覆盖的样地,植被生长情况较好,植被的生活型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植物数量显著优于裸地(p<0.05)。(4)椰丝植被毯通过带种植被毯覆盖的样方多样性更好,丰富度、物种均匀度更高,优势度物种较少,更适合不同植物种的生长发育。[结论]植被毯覆盖对样地生物量、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及物种均匀度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未来对裸露边坡可以广泛使用植被毯覆盖方式促进植被恢复及植被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生态工程 纤维植被 植被恢复 裸露边坡 农业废弃物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边坡微生物矿化加固及植被恢复试验 被引量:3
9
作者 雷磊 王良 +5 位作者 樊成虎 刘子瑞 宋洋 薛倩楠 田堪良 段金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7-234,242,共9页
[目的]研究黄土边坡微生物矿化加固及植被恢复,为黄土边坡的加固及坡面土壤侵蚀防治提供新方法和新技术。[方法]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对黄土边坡进行矿化加固处理,并在固化黄... [目的]研究黄土边坡微生物矿化加固及植被恢复,为黄土边坡的加固及坡面土壤侵蚀防治提供新方法和新技术。[方法]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对黄土边坡进行矿化加固处理,并在固化黄土边坡上进行植被恢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显微镜,从微观角度探究MICP技术对黄土边坡矿化加固的作用机制,并统计分析了固化黄土边坡的植被恢复效果。[结果]采用MICP技术对黄土边坡进行固化处理后,在坡面上生成的固化层将松散且相邻的土壤颗粒胶结在一起,使黄土坡面形成一个整体,固化层最大厚度为0.23 cm,平均厚度为0.21 cm;固化黄土边坡恢复植被后第60天,A1,A2,B1,B2,A1B1,A2B2各区域内植被成活率比A0,B0,A0B0各区域分别显著提高26.66%,20%,37.5%,25%,33.33%,25%(p<0.05),第60天后,各区域内植被的成活率均差异显著,而且固化后加保水剂的A1,B1,A1B1各区域内植被的成活率最高;固化后加保水剂的B1和A1B1区域内紫穗槐高度和地径的生长变化量最大,且固化后加保水剂的A1,B1,A1B1各区域内麦冬草和紫穗槐的生长状况最好。[结论]采用MIC技术可以有效固化黄土坡面,与植被恢复技术相结合,既能防治土壤侵蚀,又能恢复生态环境。这种综合防治措施为黄土边坡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微生物矿化 加固技术 植被恢复 边坡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植被恢复对水热因子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思楠 吴英杰 +5 位作者 黎明扬 王飞 张雯颖 马小茗 张彦杰 王杨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7-459,共13页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其植被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影响机制对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内蒙古地区1982—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其植被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影响机制对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内蒙古地区1982—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内蒙古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对植被覆盖变化的直接及间接影响作用,利用Copula函数建立概率分布函数来描述降水量-NDVI、温度-NDVI的依赖关系,为该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2—2020年,内蒙古地区降水量以速率0.357 mm/(10 a)(P=0.276)减少,气温以速率0.243℃/(10 a)(P<0.001)增加,NDVI以速率0.009/(10 a)(P=0.228)增加,植被退化面积远小于改善面积。降水量和温度通过彼此抑制植被生长,降水量对植被NDVI综合通径系数均为正(0.927),温度对植被NDVI综合通径系数均为负(-0.809),且降水量对植被生长的直接作用远大于气温的间接作用。当降水量高于阈值7 mm(西部)、15 mm(中部)、20 mm(东部)和10 mm(全区)时,NDVI分别大于0.16、0.3、0.5和0.3,植被指数随降水量和联合概率增加而增加。NDVI随温度自西向东降低而有所增加,有利于植被发育的温度范围向低温区扩大,呈阶梯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热因子 通径分析 COPULA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恰县退牧还草工程对草地植被恢复贡献评估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梦雪 梁继业 +2 位作者 李郭 杨赵平 柴春强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6,共14页
以乌恰县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08—2022年MODISMOD13Q1植被指数产品和同时期气象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Mann-Ken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残差分析方法等评估了乌恰县退牧还草成效。研究表明:(1)2008—2... 以乌恰县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08—2022年MODISMOD13Q1植被指数产品和同时期气象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Mann-Ken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残差分析方法等评估了乌恰县退牧还草成效。研究表明:(1)2008—2022年,乌恰草地植被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恢复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97.59%,退化面积约占2.22%;(2)乌恰县草地增绿面积的贡献达53.49%,是国土增绿贡献比例最大的生态系统;(3)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云量与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正相关(P<0.05),气温与草地NDVI呈显著负相关(P<0.05);(4)标准化降水指数表明,在退牧还草等政策实施后草地NDVI没有受干旱的影响而下降,其抗旱能力有所加强;(5)残差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草地恢复的主要驱动因素,约占86.62%,单独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约为0.81%和10.45%;(6)从贡献率上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NDVI增加的贡献率约为16.83%和83.17%。综上,退牧还草工程有效减轻了乌恰县畜牧业对草地资源带来的负担,促进了草地植被的恢复,提高了草地对干旱环境的抵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草地植被恢复 残差分析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变电工程施工区边坡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铭 刘岩 +6 位作者 吕忠华 赫鑫 计霖 刘然 贾博 王文龙 郑俊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0,共9页
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输变电工程施工边坡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野外原位放水冲刷方法,以裸坡为对照,研究了矿区输变电施工时边坡在不同放水流量(5~25 L/min)条件下裸坡(LP)、冰草坡面(BC)、沙打旺冰草混合坡面(SBC)的产流产沙规... 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输变电工程施工边坡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野外原位放水冲刷方法,以裸坡为对照,研究了矿区输变电施工时边坡在不同放水流量(5~25 L/min)条件下裸坡(LP)、冰草坡面(BC)、沙打旺冰草混合坡面(SBC)的产流产沙规律和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在各放水流量条件下,裸坡与植被坡面的径流率均随放水流量增大而增大,而含沙量和侵蚀速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产流初期,径流率与侵蚀速率显著增大,后波动降低。2)LP、BC和SBC坡面平均径流率分别为2.62~15.96、0.26~13.48、0.91~13.44 L/min。坡面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21~0.79、0.03~0.10、0.05~0.09 g/mL,而平均侵蚀速率分别为824~3926、21~792、95~661 g/min。各坡面侵蚀速率与径流之间呈现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1)。3)BC和SBC坡面的减水效益分别为15.5%~89.8%和18.6%~100.0%,减沙效益分别为71.6%~97.0%和66.9%~100.0%。沙打旺冰草混合坡面(SBC)的防蚀效益优于单一植被防护坡面(BC),合理选择和因地制宜应用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输变电工程施工边坡 径流率 侵蚀速率 减水减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图斑植被恢复监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成程 刘畅 +1 位作者 鲍瑞 田家硕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6,共8页
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结合峨山县2018年森林督查自查数据,对比目视解译、代数运算和时间序列分析3种植被恢复监测手段,研究遥感技术在植被恢复监管中的作用,以期为林业主管部门植被恢复监管提供有效技术手段。结果表明:中低分辨率的遥... 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结合峨山县2018年森林督查自查数据,对比目视解译、代数运算和时间序列分析3种植被恢复监测手段,研究遥感技术在植被恢复监管中的作用,以期为林业主管部门植被恢复监管提供有效技术手段。结果表明: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通过纹理和真彩色或假彩色波段组合识别出植被覆盖范围,但很难精准识别出未成林造林地这类裸地特征显著强于植被光谱特征的林地、种植有庄稼、蔬菜、烟草等具有植被光谱特征的非林地;中值合成的年度缨帽变换湿度分量在植被恢复监测中对于毁林开垦后未恢复到位的违法地块表现出了比最大值合成的年度NBR和NDVI相对更优的适用性。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呈现植被光谱特征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利用农作物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弥补了最大值合成法提取的植被指数过多将农作物识别为林地植被的不足;但其对小面积涉火林区植被的恢复监测灵敏度不高。因此,通过遥感手段进行基于森林督查图斑的植被恢复的监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森林督查 遥感 LANDS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喀斯特植被恢复对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利 李梦霞 +5 位作者 黄慧欣 潘心茹 姜雪芳 杨淑君 潘于 覃云斌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共11页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 related soil protein,GRSP)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有加强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促进土壤碳储存等作用。为研究广西北部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GRSP的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选取桂北喀斯特地区3个...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 related soil protein,GRSP)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有加强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促进土壤碳储存等作用。为研究广西北部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GRSP的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选取桂北喀斯特地区3个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灌木林阶段、灌乔过渡阶段和乔木林阶段)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和农田(对照)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总土壤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otal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T-GESP)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asily extractable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EE-GRSP)含量,并分析影响GRSP含量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各植被恢复阶段根际土中的T-GRSP和EE-GRSP含量均显著高于农田阶段(P<0.05),且T-GRSP含量在乔木林阶段最高。T-GRSP/SOC(土壤有机碳)的比值为4.45%~18.05%,EE-GRSP/SOC的比值为0.23%~1.35%,农田的T-GRSP/SOC和EE-GRSP/SOC比值均显著高于各植被恢复阶段(P<0.001)。灌乔过渡阶段和乔木林阶段根际土的T-GRSP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P<0.05)。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是引起T-GRSP含量正向变化的关键因素,而土壤全氮、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是影响EE-GRSP正向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桂北喀斯特植被恢复能有效促进GRSP的积累,进而促进SOC的积累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丛枝菌根真菌 球囊霉素 土壤蛋白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中国植被恢复力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晶晶 朱烨 +1 位作者 刘懿 张欣雨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3,共8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干旱热浪事件频发,植被抵御极端事件并从中恢复的能力遭遇严重挑战。该研究利用在轨道碳观测卫星-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 2,OCO-2)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 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干旱热浪事件频发,植被抵御极端事件并从中恢复的能力遭遇严重挑战。该研究利用在轨道碳观测卫星-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 2,OCO-2)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 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数据基础上优化生成的Global 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 based Solar 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GOSIF)数据,分析了2000—2022年中国植被恢复力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植被恢复力整体呈现南方好、北方差的空间格局;2)结合一阶滞后自相关系数(lag-one autocorrelation,AC1)和方差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全国植被恢复力总体呈减弱趋势,与2000—2010年相比,2011—2022年恢复力呈减弱趋势的网格增加了24.28%,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上游流域及珠江流域;3)就全国平均而言,植被恢复力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及珠江流域的植被恢复力转折出现时间较早,川渝贵鄂的山区、黄河流域、内蒙古中东部及新疆北部植被恢复力的变化与全国同步,内蒙古与黑龙江北部交界处植被恢复力出现转折时间较晚。该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植被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时空特征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生态修复工程植被恢复对土壤AMF定殖的影响
16
作者 张昕雅 熊诗源 +6 位作者 夏栋 董悦 蒋佳媛 康东 李铭怡 刘大翔 许文年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6-145,共10页
为探究植被混凝土修复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定殖特征、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及其两者耦合关系,进一步认识植被混凝土基材中菌根生态效应,为后续将AMF应用到边坡植被恢复中,改善植物和根系周围... 为探究植被混凝土修复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定殖特征、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及其两者耦合关系,进一步认识植被混凝土基材中菌根生态效应,为后续将AMF应用到边坡植被恢复中,改善植物和根系周围环境,达到改善边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目的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混凝土修复边坡(2、3、5、15 a),以自然恢复地(N1)及次生林(N_(2))作为对照,对AMF定殖特征和土壤生物化学性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植被混凝土修复样地的AMF总侵染率均显著高于N_(2)(P<0.05)。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AMF总侵染率表现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在5 a样地较高,达到69.93%。植被混凝土修复样地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含量分别在0.47~1.07、3.47~16.51、14.77~77.60 mg/kg之间,但次生林微生物量碳含量、自然恢复地微生物量磷含量均显著高于植被混凝土修复样地(P<0.05)。AMF定殖特征和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量碳和土壤蔗糖酶均与侵染率相关(P<0.05),但冗余分析和回归方程明确微生物量碳是侵染率的直接驱动因子。研究表明,在植被混凝土修复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AMF均能侵染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相较于自然恢复地和次生林,植被混凝土修复措施能促进AMF定殖和生长。建议使用植被混凝土技术修复边坡时通过调控基材水分和养分促进AMF定殖,在修复3~5 a时强化微生物管理以优化生态效益。研究为边坡工程中菌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物 化学 丛枝菌根真菌 AMF定殖特征 植被恢复 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草地植被恢复指数的退化高寒草甸生态修复措施初步效果评价
17
作者 赵海东 梁海红 +4 位作者 胡小文 冯彦皓 常生华 李春杰 侯扶江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57-3067,共11页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高寒草甸近顶极植物群落构建植被恢复指数,通过对常用的7种修复措施初步效果的评价,探究不同措施对退化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退化高寒草甸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划破...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高寒草甸近顶极植物群落构建植被恢复指数,通过对常用的7种修复措施初步效果的评价,探究不同措施对退化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退化高寒草甸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划破草皮、补播和划破草皮+补播措施使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群落盖度三者呈现出正向关联性,同增同减且能促使植物群落向禾莎类优势功能群演替。施肥+补播最能显著提高草地植被恢复指数(P<0.05),相比CK提高105.56%。补播、划破草皮+补播和施肥+划破草皮+补播三项措施的草地植被恢复指数不仅显著高于CK(P<0.05),且植物群落结构以禾莎类优质牧草为主。其中,补播、划破草皮+补播两项措施在提高禾莎类优质牧草比例的同时,降低了毒害草在植物群落的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草地退化 近顶极群落 草地植被恢复指数 毒害草 草地修复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18
作者 宋春阳 佘维维 +4 位作者 郭焱培 袁新月 秦树高 冯薇 张宇清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331-6348,共18页
固沙植被在防止土壤风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影响的机制研究仍较为有限,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动态关系尚不明晰,制约着对生态系统恢复... 固沙植被在防止土壤风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影响的机制研究仍较为有限,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动态关系尚不明晰,制约着对生态系统恢复成效的评估。以毛乌素沙地不同恢复阶段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功能性状、群落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变化,旨在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植被恢复,土壤黏粒、粉粒占比增加,水分、养分条件明显改善;(2)植物功能性状偏向资源获取型,株高、叶碳含量、叶氮含量和比根长等均显著提高;(3)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显著降低,Shannon-Wiener指数无明显变化;(4)功能多样性指数(功能离散度、功能分异度、功能均匀度、功能丰富度和功能离散度二次熵指数)显著降低。结果表明,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环境过滤发挥着主要作用,并推动着群落适应性策略的转变,固沙植被物种多样性虽有所提高,但各物种呈现趋同适应,功能多样性降低,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率并未增加。因此,尽管目前的固沙植被经过二十余年的恢复,盖度显著提高,土壤质量有所改善,但尚未恢复至功能多样、结构稳定的阶段,未来仍需采取严格的封禁等保护措施,为生态系统持续演替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性状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植被恢复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评估鸡足山火烧迹地近40年植被恢复动态
19
作者 苏维翰 张楚然 +6 位作者 邓云 翟德利 张明达 李生发 李逢昌 唐志忠 林露湘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2-1378,共17页
大范围、高强度的森林火灾能够摧毁地表植被并重启群落演替进程,是影响滇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干扰因素之一,但当地这些火烧事件的干扰边界和随后的植被恢复动态目前仍缺乏足够的定量报道。以大理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大范围、高强度的森林火灾能够摧毁地表植被并重启群落演替进程,是影响滇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干扰因素之一,但当地这些火烧事件的干扰边界和随后的植被恢复动态目前仍缺乏足够的定量报道。以大理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内1984年5月3日发生火灾的火烧迹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1986-2023年的Landsat多时序影像,尝试以差值归一化燃烧指数(difference Normalized Burn Ratio,dNBR)对当地历史火烧事件的火烈度边界进行定量划分,以地形因子和多重比较对不同火烈度区域间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进行解释和分析;以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归一化燃烧指数(Normalized Burn Ratio,NBR)和燃烧恢复率(Burn Recovery Ratio,BRR)等遥感植被指数时序变化和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对火烧迹地上的植被恢复阶段进行定量区分,结合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时序变化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时间拐点进行解释,并以林冠高度特征对火烧迹地目前的植被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当地1984年时的总过火面积应不小于1423.71 hm^(2),火烧迹地可划分为轻度、中低度、中高度和重度等四个火烈度(Fire severity)等级,面积比例分别为63.39%、30.73%、5.85%和0.03%,坡度较小则火烈度可能越高;轻度和中低度火烈度区可分为快速恢复(1986-1996年)和降速恢复阶段(1996年至今),中高度和重度火烈度区可分为快速恢复(1986-1990年)、降速恢复(1990-1996年)和稳定(1996年至今)阶段,但气候因子并未表现出类似的阶段性变化,遥感植被指数的时间动态更多与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树种迭代过程有关;各火烈度区域内的林冠平均高度至今仍较对照区(26.4 m)偏低,林冠结构和森林地上生物量应仍处于恢复过程中。当地火烧迹地上的森林经过40年的恢复后应仍处于次生演替的前中期,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恢复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多光谱 火烈度 火烧迹地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蔡家川小流域植被恢复区水化学特征
20
作者 朱洪盛 赵炯昌 +3 位作者 池金洺 于洋 张建军 张志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4-892,共9页
研究了自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小流域水质的影响,为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资源管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蔡家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森林水环境监测规范,... 研究了自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小流域水质的影响,为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资源管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蔡家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森林水环境监测规范,对小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开展长期定位监测。采用方差分析检验2006与2023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指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汛期与非汛期水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2006和2023年蔡家川小流域地表水水体中阴离子以HCO_(3)^(-)浓度为最高,分别为339.71和384.11 mg·L^(-1),地下水水体中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浓度为较高,2006年分别为295.1和120.6 mg·L^(-1),2023年分别为351.22和343.89 mg·L^(-1);2006年地表水、地下水阳离子均以Ca^(2+)浓度为最高,分别为46.47和92.2 mg·L^(-1),2023年地下水阳离子仍以Ca^(2+)浓度为最高,为82.97 mg·L^(-1),地表水阳离子以Na^(+)浓度为最高,为56.11 mg·L^(-1)。(2)相较于2006年,2023年地表水Mg^(2+)和Cl-浓度分别增加74.63%和97.78%,K+浓度减少73.50%,地下水Mg^(2+)、Na^(+)、SO_(4)^(2-)和NO_(3)^(-)浓度分别增加228.77%、44.62%、185.15%和353.64%,K+浓度减少26.67%。(3)2006年,非汛期地表水TDS、HCO_(3)^(-)浓度和地下水SO_(4)^(2-)浓度、pH值显著高于汛期(P<0.05);2023年,非汛期地表水COD和地下水Ca^(2+)浓度显著高于汛期(P<0.05)。植被恢复对于晋西蔡家川小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后期人为活动对流域水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森林水文 水化学特征 植被恢复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