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葛铺煤矿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被引量:7
1
作者 赵陟峰 郭建斌 +1 位作者 景峰 郭汉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2-94,100,共4页
选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对岚县葛铺煤矿矿区堆土场和排渣场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人工模拟降雨时径流量和产沙量的研究,提出适合该区的堆土场与排渣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该研究可为我国黄土高原同类矿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 选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对岚县葛铺煤矿矿区堆土场和排渣场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人工模拟降雨时径流量和产沙量的研究,提出适合该区的堆土场与排渣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该研究可为我国黄土高原同类矿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成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铺煤矿矿区 废弃地 植被恢复与重建 堆土场 排渣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干热河谷地区公路生态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其兵 刘光立 李永江 《中国园林》 2006年第12期80-82,共3页
分析了四川干热河谷地区公路周边自然植被条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以国道318线二郎山至康定公路为例,对干热河谷地区公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根据道路所处海拔高度的差异把全路段分为二郎山、泸定大渡河、康定瓦斯沟三段,根... 分析了四川干热河谷地区公路周边自然植被条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以国道318线二郎山至康定公路为例,对干热河谷地区公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根据道路所处海拔高度的差异把全路段分为二郎山、泸定大渡河、康定瓦斯沟三段,根据各段气候和植被特点确定恢复模式,经过2年的生长观察,证明各恢复模式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乔灌木的平均成活率达到85%,草坪地被覆盖率平均达到93%;最后,总结了干热河谷道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特殊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路绿化 研究 干热河谷 植被恢复与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小流域降雨及水沙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田育新 李锡泉 +4 位作者 张灿明 何友军 陶接来 陈业银 王中建 《湖南林业科技》 2005年第6期29-32,共4页
以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小流域系统的降雨和水沙变化特征,并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总体减沙水平做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小流域年际降雨量差异较大;小流域降雨年内时间分布极为不均,集中... 以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小流域系统的降雨和水沙变化特征,并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总体减沙水平做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小流域年际降雨量差异较大;小流域降雨年内时间分布极为不均,集中性很大,主要集中在汛期(4~8月),但年内降雨量的月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②小流域迳流年际变化很大,迳流年内分配不均,迳流集中是该小流域迳流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小流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对洪峰的出现和洪峰流量具有明显的延缓和削减作用.③径流(Qi)主要来源于降水(Pi),二者呈明显的一元线型关系:Pi=115.7678+2.7386Qi.④小流域的年输沙模数与年迳流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小流域年内产沙也高度集中,且与降水、迳流关系密切,小流域的土壤侵蚀主要由汛期的强降水引起.⑤随着小流域大面积、高标准的生态环境建设,1990年至2004年间小流域的输沙模数呈锐减之势,植被恢复与重建起到了显著的减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与重建 水沙变化特征 小流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公路工程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以锦屏水电站对外交通公路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尤继勇 覃志刚 +1 位作者 张小平 魏宗华 《四川林业科技》 2010年第6期56-60,117,共6页
通过对锦屏水电站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工程废弃地现状调查,开展了川西南公路工程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与示范。研究划分了川西南公路工程废弃地立地类型,并提出了植被恢复先锋植物和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恢复模式,对于即将开展的地震灾... 通过对锦屏水电站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工程废弃地现状调查,开展了川西南公路工程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与示范。研究划分了川西南公路工程废弃地立地类型,并提出了植被恢复先锋植物和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恢复模式,对于即将开展的地震灾后重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 工程废弃地 植被恢复与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山丘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苑秋 王平启 +1 位作者 杜天真 郭晓敏 《江西林业科技》 2005年第6期43-45,共3页
南方山丘区雨量充沛且分布不均,以及红壤的结构特性决定的生态脆弱性,使该区域成为仅次于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其中的严重侵蚀红壤区和石灰岩分布区是该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困难立地区。本文针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提出植被恢... 南方山丘区雨量充沛且分布不均,以及红壤的结构特性决定的生态脆弱性,使该区域成为仅次于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其中的严重侵蚀红壤区和石灰岩分布区是该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困难立地区。本文针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提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并从困难立地区的立地特点,提出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山丘区 困难立地 植被恢复与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儿寨小流域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小气候效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锡泉 田育新 +4 位作者 何友军 陶接来 陈业银 王中建 姚敏 《湖南林业科技》 2005年第6期16-18,共3页
以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中小流域系统的小气候变化特征.随着小流域内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小流域内最高气温约降低了1~4℃,尤其以夏、秋季更为突出,约降低了3~4℃;最低气温提高了1~2℃,夏季较其它季节更... 以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中小流域系统的小气候变化特征.随着小流域内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小流域内最高气温约降低了1~4℃,尤其以夏、秋季更为突出,约降低了3~4℃;最低气温提高了1~2℃,夏季较其它季节更为显著一些;森林不能降低小流域的日平均气温,但能略微增加秋冬季的平均气温0.1~0.5℃;平均地面温度降低了0.9~1.3℃,秋冬季的地面平均温度略微增加0.1~0.5℃;年降水量增加了77~115 mm;年蒸发量降低105~175mm.小流域小气候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小气候质量在不断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气候效应 植被恢复与重建 小流域系统 女儿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探讨——以三门峡城郊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裴卫国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9年第3期16-18,39,共4页
以生态恢复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豫西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现状和治理模式的实地调研,研究和分析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机理,对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植被恢复与重建 黄土丘陵沟壑区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黑龙江省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
8
作者 杨国彬 李峰 孙莉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9期84-85,共2页
对煤矿废弃地采取生物措施及人工措施相结合的生态恢复技术,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宜草则草、宜灌则灌、益林则林,建设多树种搭配、乔灌草混交的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体系。建立不同类型的煤矸石山及采煤沉陷地治理模式,并提出各种模式区... 对煤矿废弃地采取生物措施及人工措施相结合的生态恢复技术,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宜草则草、宜灌则灌、益林则林,建设多树种搭配、乔灌草混交的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体系。建立不同类型的煤矸石山及采煤沉陷地治理模式,并提出各种模式区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等配套措施,逐步根治矿区污染,恢复矿区土地生产力,改善废弃矿山的自然及人文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山 采煤沉陷地 植被恢复与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北部草地的恢复与重建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68
9
作者 李裕元 邵明安 +1 位作者 郑纪勇 李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79-2287,共9页
草地的恢复与重建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探讨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变化规律对于合理评价北方水蚀风蚀交错带地区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及其对土壤碳固存潜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 草地的恢复与重建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探讨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变化规律对于合理评价北方水蚀风蚀交错带地区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及其对土壤碳固存潜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带地区不同生长年限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人工草地及其退化后形成的次生草地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SOCD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0-100cm土体的SOCD普遍较低,变化范围为1.18-2.81kgCm^-2,略高于地球上荒漠带的水平(1.4kgCm^-2),显著低于黄土高原中部(4.46-9.95kgCm^-2)与全国(11.52-12.04kgCm^-2)的平均水平。但是当土地利用方式由农田转变为人工草地以后,以及随着人工草地向长芒草(Stipabungeana)次生天然草地的自然演替,SOCD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幅度最大可达72%,土壤表现为明显的碳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100cmSOCD的变化顺序为:灌木林地(2.11kgCm^-2)〉次生天然草地(1.95kgCm^-2)〉人工草地(1.91kgCm^-2)〉弃耕地(1.69kgCm^-2)〉农田(1.68kgCm^-2),但统计差异不显著,意味着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相对较小,该地区土壤固存CO2的潜力并不大,发育较好的次生天然草地0-100cm土体SOCD平均仅为2.20kgCm^-2。对SOCD垂直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表层SOC主要固存于表层0-20cm土壤,而且与0-100cm土体的SOCD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由表层观测值可以有效估计0-100cm土体的SOCD,估计误差为9.9%(0.18k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黄土高原北部 水蚀风蚀交错带 人工草地 植被恢复与重建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6
10
作者 李裕元 邵明安 +2 位作者 陈洪松 霍竹 郑纪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4306-4316,共11页
黄土高原北部晋陕蒙接壤区是典型的水蚀风蚀交错带和强烈侵蚀中心,探讨该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有助于该区植被恢复模式的合理选择和土壤生态效应的科学评价。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土壤物理性质变化与植被恢复的关... 黄土高原北部晋陕蒙接壤区是典型的水蚀风蚀交错带和强烈侵蚀中心,探讨该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有助于该区植被恢复模式的合理选择和土壤生态效应的科学评价。以神木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土壤物理性质变化与植被恢复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容重、砂粒含量以及饱和导水率普遍较高,表层(0-20cm)均值依次为1.38gcm-3、44.2%和1.46mmmin-1,而土壤总孔隙度与粘粒含量则较低,表层均值分别为45.6%和2.4%,反映了研究区土壤荒漠化的严峻现状,其中北坡(迎风坡)表现尤为严重。与农田相比,采用自然弃耕、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恢复次生天然草地等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饱和导水率以及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而且随着恢复时间(1-30a)的延长,这种效应会进一步增强。通过种植人工草地并使其自然恢复为次生天然草地的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直接种植柠条灌丛和自然弃耕等模式。但是,短期内(<30a)植被恢复对土壤颗粒组成、比重等物理性状无显著影响,意味着土壤一旦出现沙化将很难逆转。从对植被恢复响应的敏感性而言,土壤容重、总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稳定性可以作为土壤生态效应评价的主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蚀风蚀交错带 植被恢复与重建 土壤沙化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裕元 邵明安 +2 位作者 陈洪松 霍竹 吕殿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5,29,共7页
以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SOM)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表层(0-20 cm)SOM和全氮(TN)的变化顺序为:天然草地>灌丛>人工草地>弃耕地>农田,但是相互间统计... 以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SOM)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表层(0-20 cm)SOM和全氮(TN)的变化顺序为:天然草地>灌丛>人工草地>弃耕地>农田,但是相互间统计差异不显著(p>0.05),意味着不同模式对促进土壤质量恢复均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考虑到研究区水分的限制性,建议植被恢复模式以草地为主。植被恢复阶段对SOM和TN的影响表现为前期(<14 a)降低而后期稳定增加的趋势,但对矿质氮(Nmin)则无显著影响。坡向比较结果表明,南坡(背风坡)SOM,TN以及矿质氮均显著高于北坡(迎风坡),这与其它地区的研究结果恰恰相反,这一特征意味着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退化的机理可能在于土壤沙化因增强SOM的矿化消耗而降低了土壤养分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蚀风蚀交错带 植被恢复与重建 土壤恢复 土壤有机质 土壤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2
作者 卢刚 徐高福 +4 位作者 刘乐群 张建和 李贺鹏 柏明娥 洪利兴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80,共9页
综述了中国对消落带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包括植被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被测试木本及草本植物生理生态、种子库和种子萌发特性等基础研究,以及植被恢复试验和工程辅助技术等应用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根据研究现状分析,认为今后应该... 综述了中国对消落带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包括植被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被测试木本及草本植物生理生态、种子库和种子萌发特性等基础研究,以及植被恢复试验和工程辅助技术等应用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根据研究现状分析,认为今后应该注重研究适生品种、不同造林方法、植被恢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技术、种子库和种子萌发特性、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生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植被恢复与重建 品种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慕宗杰 刘果厚 +6 位作者 桂荣 苏海林 李红颖 刘利红 曹瑞 姜莹 王亚东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56,共11页
为研究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揭示飞播后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于2013—2017年在浑善达克沙地11个飞播区进行了植被调查试验,并从功能型角度出发,结合对应分析、关联度分析以及Mann-Kend... 为研究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揭示飞播后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于2013—2017年在浑善达克沙地11个飞播区进行了植被调查试验,并从功能型角度出发,结合对应分析、关联度分析以及Mann-Kendall趋势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飞播区植被恢复的阶段性以及各功能型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显示: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19 a恢复时间共分为3个恢复阶段,且飞播后,伴随恢复时间的推移,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杂类草、一/二年生杂类草、多年生豆科牧草、多年生禾草、一/二年生禾草7个功能型植物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减弱;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群落的稳定性逐渐增大。不同恢复阶段,植被恢复的主导功能型并不唯一,可在不同阶段进行适时管理,从而使植物群落的演替阶段和整体发展趋势更有利于退化沙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植被恢复与重建 沙漠化逆转 植物群落 飞播 功能型植物 群落演替 群落层次 植被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落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95
14
作者 程瑞梅 王晓荣 +1 位作者 肖文发 郭泉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119,共9页
结合国内外消落带研究成果,分别对消落带概念、分类、功能进行描述,以及对消落带动态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人为活动干扰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消落带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和保护措施、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方面,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结合国内外消落带研究成果,分别对消落带概念、分类、功能进行描述,以及对消落带动态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人为活动干扰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消落带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和保护措施、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方面,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消落带治理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指出消落带研究应注意的方法和重点,对进一步研究水陆交错区域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河岸带 开发利用 植被恢复与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退化草场改良试验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少敏 王秀清 李凤兰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年第4期129-130,共2页
为使严重退化草场植被尽快得到恢复,有必要应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大草原的改良速度,促进草原植被恢复与重建。本试验针对齐齐哈尔市草原类型特点,对严重退化的草甸类草场,采用了浅翻轻耙、松土补播二种方式的改良试验,并对试验结果... 为使严重退化草场植被尽快得到恢复,有必要应用科学技术手段,加大草原的改良速度,促进草原植被恢复与重建。本试验针对齐齐哈尔市草原类型特点,对严重退化的草甸类草场,采用了浅翻轻耙、松土补播二种方式的改良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报告 草场改良 退化 植被恢复与重建 草原类型 齐齐哈尔市 草场植被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质膜蛋白质组的逆境应答研究新突破
16
《蔬菜》 2017年第5期18-18,共1页
2017年4月5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东北油田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综述了植物质膜蛋白质组的逆境应答研究进展,发现有了新的突破。质膜作为原生质体与外界环境的屏障,除了维持正常的细胞内稳态... 2017年4月5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东北油田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综述了植物质膜蛋白质组的逆境应答研究进展,发现有了新的突破。质膜作为原生质体与外界环境的屏障,除了维持正常的细胞内稳态和营养状况,还参与感知和应答各种环境胁迫。近年来,植物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为深入分析植物应答不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植物质膜 应答 逆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北林业大学 植被恢复与重建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对流域生态系统质量提升的作用——以潢川县潢河项目为例
17
作者 郭光光 武艳芳 +1 位作者 梁欣冉 孟祥东 《花卉》 2023年第20期178-180,共3页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提升,生态修复一般遵循生态学原理,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工程措施,以低成本达到最优的综合治理效果。以潢川县潢河综合整治项目为例,从流域生态修复角度对潢河项目进行水...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提升,生态修复一般遵循生态学原理,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工程措施,以低成本达到最优的综合治理效果。以潢川县潢河综合整治项目为例,从流域生态修复角度对潢河项目进行水环境治理和景观规划,以此来提升潢川县潢河流域生态系统功能,改善潢河水环境,打造良好的流域特色景观,为其他城市河流流域的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水环境治理 植被恢复与重建 景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