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东北主要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丹 于成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511-6522,共12页
准确地划分地带性主要植被类型分布的适宜区域,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在检验1961—2013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突变点的基础上,基于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热量指标,研究气候变化对该区域主要植... 准确地划分地带性主要植被类型分布的适宜区域,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在检验1961—2013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突变点的基础上,基于东北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热量指标,研究气候变化对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适宜分布区域的影响,并利用2000年和2013年土地类型覆盖数据(MCD12Q1),对推算的适宜分布区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气温突变点为1982年,其它地区为1988年,东北地区各生态地理区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气温突变点后适宜在东北地区生长的主要植被种类没有变化,但各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均有所改变,其中高山冻原、亚高山矮曲林、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适宜分布区域面积减小,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面积增大。气温突变点前后各植被类型适宜分布区的地理中心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动,其中移动距离最大的是南部地区的亚高山矮曲林,向东北方向移动了135.44km。与主要植被类型实际分布相对比,证明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植被类型分布可能已经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气候变化 东北地区 适宜分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非地带性植被生态需水量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任建民 张香台 俞兆权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3-386,共4页
根据塔里木河和黑河流域典型植物的随机抽样研究,建立的干旱区非地带性植被生长与地下水位关系模型为对数正态分布,并计算得出干旱区典型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埋深关系。结果表明:植被在最适地下水位生长最好,合理的生态地下水位埋深应保... 根据塔里木河和黑河流域典型植物的随机抽样研究,建立的干旱区非地带性植被生长与地下水位关系模型为对数正态分布,并计算得出干旱区典型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埋深关系。结果表明:植被在最适地下水位生长最好,合理的生态地下水位埋深应保持在2~4m之间。计算结果与干旱区石羊河实测及调查资料比较,当地下水埋深胡杨2.51m、柽柳2.29m、芦苇1.36m、罗布麻2.51m、甘草2.93m、骆驼刺2.84m时,相应盖度最高,模型与实测结果相符,对干旱区非地带性生态恢复和重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地下水位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典型地带性植被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斌 杨校生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5-350,共6页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长期定位观测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基础,分析比较4种森林类型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生物生产力以及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长期定位观测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基础,分析比较4种森林类型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生物生产力以及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西双版纳总生物量为328.200 t.hm-2,鼎湖山为318.755 t.hm-2,哀牢山为471.608.thm-2,长白山为263.090.thm-2,根生物量约占总生物量的18%-22%;热带亚热带森林的生物量高于温带森林而根冠比(R/S)比小于温带森林,4种森林不同层次间的R/S是草本>灌木>乔木;热带亚热带森林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温带森林,均匀度指数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聪 吕晶花 +4 位作者 陆梅 杨志东 刘攀 任玉连 杜凡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30,共11页
【目的】探究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沿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为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方法】以保护区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半湿润常... 【目的】探究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沿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为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方法】以保护区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沿海拔和土层的变化,并运用偏Mantel检验、Fourth-Corner方法解析植被多样性、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海拔变化差异显著(P<0.05)。3个地带性植被群落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即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15.75和2.84 mg·kg^(-1))<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8.05和4.95 mg·kg^(-1))<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1.61和7.80 mg·kg^(-1))。2)各地带性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呈显著的减小趋势(P<0.05),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是40~50 cm的4.26和3.22倍,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幅(7.21和3.42倍)最大。3)偏Mantel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的关联性最强(P<0.01,r≥0.75),而与土壤含水量、密度、全钾含量的关联性次之(P<0.05,r>0.5);Fourth-Corner分析结果表明,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仅与植被多样性(Shann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枯落物厚度、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沿海拔变化主要受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调控;低海拔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主要受植物群落多样性所调控,而高海拔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主控因子为枯落物厚度、pH值、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植被多样性 分布特征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地带性植被类型建设高质量城市植被 被引量:53
5
作者 林源祥 杨学军 《中国城市林业》 2003年第2期21-24,共4页
生态、地植物学的原理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提高城市绿化的总体水平,促进清洁、优美、舒适的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1].
关键词 城市绿地建设 生态城市 生态设计 生态系统 地带性植被类型 人工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非地带性植被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巧玲 杨云松 李大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3-467,共5页
从植被生长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出发,将生态地下水位分为临界生态水位、适宜生态水位和最佳生态水位。结合生态地下水位,将干旱区非地带性植被生态需水量划分为临界生态需水量、适宜生态需水量和最佳生态需水量,并以潜水蒸发模型估算了额... 从植被生长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出发,将生态地下水位分为临界生态水位、适宜生态水位和最佳生态水位。结合生态地下水位,将干旱区非地带性植被生态需水量划分为临界生态需水量、适宜生态需水量和最佳生态需水量,并以潜水蒸发模型估算了额济纳绿洲植被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植被适宜生态需水量区间为4.3840×108~14.10130×108m3,最佳生态需水量为10.338×108m3,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要求下的缺水量为2.8822×108m3。要维持2000年的绿洲规模,狼心山站下泄水量应不小于5.6992×108m3。该研究对干旱区科学制定生态恢复方案和水量分配方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生态需水 生态地下水位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龙王山植被在地带性植被中的地位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海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4期104-108,共5页
龙王山位于浙江西北部的安吉县境内,紧邻临安天目山,北纬30°22',东经119°27'.它是天目山脉的主要山峰之一,主峰海拔1587.4m,比西天目山略高,整个保护区的面积为1.8万亩.通过对龙王山植物区系、群落特征、气象资料以... 龙王山位于浙江西北部的安吉县境内,紧邻临安天目山,北纬30°22',东经119°27'.它是天目山脉的主要山峰之一,主峰海拔1587.4m,比西天目山略高,整个保护区的面积为1.8万亩.通过对龙王山植物区系、群落特征、气象资料以及栽培植物的分布状况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了龙王山植被倾向于中亚热带性质,并肯定其向北亚热带过渡的过渡性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植被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属性有关论点辨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晗生 王青宁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9-154,共6页
以黄土高原森林植被为重点,利用一定的论据讨论黄土无林论、草原次生论、厚层黄土观、400mm降水论、气候变迁论等立论的缺陷以及植被分区所存在的歧义。以排它法表明以延安一线、长城沿线等为标志的植被地带性原则的合理性,认为黄土高... 以黄土高原森林植被为重点,利用一定的论据讨论黄土无林论、草原次生论、厚层黄土观、400mm降水论、气候变迁论等立论的缺陷以及植被分区所存在的歧义。以排它法表明以延安一线、长城沿线等为标志的植被地带性原则的合理性,认为黄土高原具有森林发育的地带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植被 森林 植被地带性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镇清 富兰克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9期51-53,共3页
简要介绍了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概况,西南岩溶地区主要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当地特殊的地质(如岩溶发育、山地、河谷等)、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灌丛、灌-草丛和草丛(草甸)等成为现状植被的主要类型。在人... 简要介绍了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概况,西南岩溶地区主要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当地特殊的地质(如岩溶发育、山地、河谷等)、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灌丛、灌-草丛和草丛(草甸)等成为现状植被的主要类型。在人为干扰条件下,灌草丛和草丛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地带性 岩溶生态系统 植被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分布因子主成分分析的福建省植被区划 被引量:8
10
作者 章志都 梁冠巍 +3 位作者 董建文 廖艳梅 王建文 王婷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65,共5页
采用经纬度、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活动积温、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干燥度指数(K)和湿度指数(HI)等对福建省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进行定量解释,并首次引入极端最低气温等进行综合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限制福建省地带性植被... 采用经纬度、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活动积温、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干燥度指数(K)和湿度指数(HI)等对福建省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进行定量解释,并首次引入极端最低气温等进行综合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限制福建省地带性植被生长的主导环境因子是水热状况因子、地理位置因子、降水因子和极端温度因子等4个指标;以主成分得分作为划分的指标,经过系统聚类,结合《福建省植被图》,将福建省植被带划分为9个区,并对各分区的气候、植被特点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风景游憩林 植被气候带划分 地带性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途径和机制 被引量:42
11
作者 齐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74-478,共5页
根据标准化植被指数( N D V I)探讨了植被功能的地带特征及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N D V I的年最大值以及该值出现的时间与温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但其定量关系因纬度而异。在较高纬度地带,两... 根据标准化植被指数( N D V I)探讨了植被功能的地带特征及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N D V I的年最大值以及该值出现的时间与温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但其定量关系因纬度而异。在较高纬度地带,两个参数对温度的反应更为敏感。由于这种温度作用的不均衡性,气温的增加将可能导致较高纬度地带的植被在物候和生产力上更加接近较低纬度带上的植被。其结果是使大气 C O2 季节振幅增大,同时季节谷值出现的时间提前。这一推论与大气 C O2 观测数据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地带性 标准化植被指数 植被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被引量:15
12
作者 谢中稳 吴国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3期93-102,共10页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主峰分水岭的主段,植物种类丰富,计有野生种子植物1298种(含种下单位),572属,141科。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兼有温带和热带,亚热带的双重性质。植被类...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腹地主峰分水岭的主段,植物种类丰富,计有野生种子植物1298种(含种下单位),572属,141科。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兼有温带和热带,亚热带的双重性质。植被类型多样,该区自然植被主要有5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24个群系。地带性植被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特色植被为多枝杜鹃灌丛、鄂西玉山竹竹林。笔者认为整个大别山的地带性植被均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都处在“北亚热带”这一特殊的过渡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植被 类型 地带性植被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东部山地森林植被的生态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靳英华 吴正方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2-78,共7页
 在全球变化和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中侧重于大尺度、宏观的抽象研究,对小尺度、微观的具体地段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即局地生态气候的研究尚待深入.在建立生态气候学指标的基础上,应用桑斯威特(ThornthwaiteC.W.)的方法对东北东部山...  在全球变化和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中侧重于大尺度、宏观的抽象研究,对小尺度、微观的具体地段植被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即局地生态气候的研究尚待深入.在建立生态气候学指标的基础上,应用桑斯威特(ThornthwaiteC.W.)的方法对东北东部山地森林植被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东北东部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生态气候学指标.计算了长白山不同坡向不同高度的温度效率指数,确定了长白山不同坡向各植被垂直带的温度效率指数及分布高度.研究表明,桑斯威特方法对东北东部山地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具有很好的指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东部山地 长白山 地带性植被 植被垂直带 生态气候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生植被理论与生态重建 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山生态公园规划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康宁 李树华 +1 位作者 胡立辉 许陶侃 《风景园林》 2008年第3期77-81,共5页
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山生态公园规划为例,具体探讨了针对北方半干旱山区,利用潜生植被理论进行生态和景观重建的方法。强调在符合当地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以及重建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植被规划。通过人为干扰为植被... 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山生态公园规划为例,具体探讨了针对北方半干旱山区,利用潜生植被理论进行生态和景观重建的方法。强调在符合当地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以及重建地带性植被为最终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植被规划。通过人为干扰为植被演替创造有利条件,缩短植被重建的时间,使重建地植被尽快恢复到自然演替的中间阶段,朝向顶级植物群落正常发展。同时本着保持原生景观的原则进行景观规划,保证生态重建与地域文化重建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重建 规划设计 潜生植被理论 地带性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湖区白桦-红松模式水源涵养林植被演替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勇 孙雪 +2 位作者 刘玉波 吕伟伟 高扬 《防护林科技》 2016年第1期25-28,共4页
在松花湖区域构建以白桦-红松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形成人工促进地带性植被区,通过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构建区域内乔木11种、灌木9种、草本15种;乔木中红松数量最多,占乔木总数的56.3%;乔木基盖度白桦最大,占总数的84.06%;乔木树冠覆盖面... 在松花湖区域构建以白桦-红松为主的水源涵养林,形成人工促进地带性植被区,通过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构建区域内乔木11种、灌木9种、草本15种;乔木中红松数量最多,占乔木总数的56.3%;乔木基盖度白桦最大,占总数的84.06%;乔木树冠覆盖面积白桦最大,占乔木总树冠覆盖面积的78.69%;乔木间,树高、胸径、冠幅差异显著;灌木数量以毛脉卫矛、暖木条荚蒾为多;草本植物优势种为苔草、宽叶山蒿。调查区域内白桦、红松生态地位显著,地带性植被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合理,利用白桦、红松构建松花湖水源涵养林,模拟地带性植被效果明显,有利于松花湖区域水土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湖 水源涵养林 地带性植被 水土保持 生态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湖水源涵养林植被恢复模式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峰洁 廖宇翔 +3 位作者 王俊鹏 宋彩民 孙勇 刘玉波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1期81-83,共3页
根据不同造林目的与方式,利用现有林型,分析松花湖生态区地带性植被现状与特点,探寻松花湖水源涵养林的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地内存在3种稳定模式,即红松+水胡林混交模式、东北红豆杉+阔叶树下更新模式、蒙古栎+毛脉卫矛混交模... 根据不同造林目的与方式,利用现有林型,分析松花湖生态区地带性植被现状与特点,探寻松花湖水源涵养林的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地内存在3种稳定模式,即红松+水胡林混交模式、东北红豆杉+阔叶树下更新模式、蒙古栎+毛脉卫矛混交模式;2种过渡模式,即红松+白桦混交模式和云杉+大叶山杨混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湖 水源涵养林 恢复模式 地带性植被 稳定型 过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自然植被季相与城市绿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旗 《园林》 2006年第2期42-43,共2页
上海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具有夏热、冬冷、春秋温暖的特征,与此相适应的自然植被是以落叶阔叶群落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由于长时期的农业开发与城市化,上海的自然植被多已消亡,仅从零星分布在丘陵上的少量地... 上海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具有夏热、冬冷、春秋温暖的特征,与此相适应的自然植被是以落叶阔叶群落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由于长时期的农业开发与城市化,上海的自然植被多已消亡,仅从零星分布在丘陵上的少量地带性植被能反映上海自然植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植被 上海 城市绿化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地带性植被 北亚热带 农业开发 气候带 城市化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林风景区不同石漠化人工修复方式对木本植物群落组成及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坤 邢小艺 +4 位作者 李逸伦 李晓鹏 李如辰 范舒欣 董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641-4650,共10页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最严重的障碍,植被恢复是石漠化治理的重要途径。近50年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石漠化植被恢复的实践与研究,包括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但是,长期以来缺乏对已完成人工修复的植被的演替特征和修复效果的研...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最严重的障碍,植被恢复是石漠化治理的重要途径。近50年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石漠化植被恢复的实践与研究,包括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但是,长期以来缺乏对已完成人工修复的植被的演替特征和修复效果的研究,而人工修复植被的效果评价能为石漠化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以石林风景区中两类人工修复植被——栽植植被(PV)与飞播植被(ASV)为研究对象,以地带性自然植被(ZNV)为对照,研究人工修复植被中木本植物群落组成、群落多样性和种群生态位特征,以期揭示不同人工修复方式下的植被构成规律以及对有限资源的利用程度。结果表明:(1)在地带性自然植被、栽植植被和飞播植被3种植被类型中分别记录到木本植物92种(45科80属)、138种(50科101属)与44种(26科37属),3种植被类型中的共有种12种。(2)3种植被类型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排序均呈现为地带性自然植被>栽植植被>飞播植被(P<0.01),栽植植被与地带性自然植被之间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为0.14,飞播植被与地带性自然植被之间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为0.12;(3)3种植被类型中任意两者之间的生态位宽度均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在3种植被类型中生态位宽度排位均靠前,利用资源能力较强;(4)生态位重叠程度的排序为地带性自然植被>飞播植被>栽植植被。综上,与地带性自然植被相比,人工修复植被物种多样性较低,但是人工修复植被的优势种中乡土植物占89.33%,乡土植物生态位较广,生态位重叠值偏低,植被较为稳定。在人工修复植被中,栽植植被的修复效果优于飞播植被。研究结果对未来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人工植被修复的物种规划与群落构建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石林风景区 人工修复植被 地带性自然植被 木本植物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法热带雨林自然群落,构建城市森林景观:以海口城市道路绿地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荣晓 钟云芳 +1 位作者 宋希强 朱国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10期1968-1972,共5页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使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以及群落外貌近自然化,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降低养护管理费用,还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本文在调查海口市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植物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基础...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使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以及群落外貌近自然化,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降低养护管理费用,还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本文在调查海口市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植物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原则,对如何营造兼具景观功能与生态效益的热带园林植物群落进行了探讨。认为海口市园林群落配置应以热带雨林自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为依据,以乡土树种为主、引种为辅,增加城市景观植物的多样性;力争做到"师法自然、高于自然",构建我国南方特色的热带滨海城市森林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带性植被 人工复合群落 植物景观设计 热带滨海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约型园林理论在旅游度假区规划中的实践——以湛江东坡荔园生态概念规划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翁殊斐 林云 +1 位作者 钟哲 杨学成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0-223,共4页
在对湛江东坡荔园旅游度假区的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因子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规划学、植被学和土壤学等相关理论,以构建节约型园林为出发点,以全方位的生态设计与体验为核心,以荔枝、桑科榕属、桃金娘科、紫葳科和龙舌兰... 在对湛江东坡荔园旅游度假区的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因子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规划学、植被学和土壤学等相关理论,以构建节约型园林为出发点,以全方位的生态设计与体验为核心,以荔枝、桑科榕属、桃金娘科、紫葳科和龙舌兰科等科属植物来构建具东坡荔园和北热带特色的植被景观,同时采用地面覆盖、配植招引鸟类和其他动物的植物、善用光热与土地资源以及雨水集流等措施,使旅游度假区内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最终达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营造最适合人们休闲度假环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园林 节约型园林 概念规划 地带性植被 旅游度假区 湛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