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地区县域尺度陆地植被固碳量主导因素辨识及驱动贡献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立君 陈逸聪 +3 位作者 邵雅梅 王楠 李海东 马伟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当前针对快速城市化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研究中,关键影响因素的驱动效应及其主导作用尚未得到精确的量化与辨识,这一局限性制约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深入科学理解,并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等生态保护措施的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 当前针对快速城市化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量的研究中,关键影响因素的驱动效应及其主导作用尚未得到精确的量化与辨识,这一局限性制约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深入科学理解,并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等生态保护措施的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研究在分析2001—2020年长三角地区县级尺度植被固碳量时空特征基础上,通过一阶偏导归因分析方法探究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CO_(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4个方面12项指标对植被固碳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驱动贡献。结果表明:2001—2020年长三角地区植被固碳量整体呈微弱增加趋势,且固碳量变化呈现出西北部平原县域显著增加而东南部县域下降的时空特征;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和氮沉降分别对长三角地区118、182、197个县域陆地植被固碳量(CS)呈正向驱动效应,而CO_(2)浓度对190个县域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同时12项指标对植被固碳量的驱动贡献空间异质效应显著;人为活动、气候变化、CO_(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分别是124、70、3和5个县域植被固碳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建议通过提升城市不同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整合破碎化城市绿地斑块,系统性提升城市景观功能和碳汇服务能力;利用山区县域植被碳汇高背景值,通过土壤氮磷改良等措施进一步挖掘固碳潜力;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强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和县域植被固碳量主导因素制定差异化政策措施,以增强城市气候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固碳量 驱动贡献 归因分析 县级尺度 快速城市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