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植被固碳能力估算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袁静芳 周海丽 +1 位作者 张星烁 刘晓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731-6743,共13页
植被固碳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可通过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这一重要指标来反映。估算植被固碳能力是生态学和地表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共同科学问题,揭示其变化特征及其因素影响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风沙源治... 植被固碳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可通过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这一重要指标来反映。估算植被固碳能力是生态学和地表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共同科学问题,揭示其变化特征及其因素影响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研究区,估算了2000—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NEP,并利用趋势分析法和稳定性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了影响NEP的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结果显示:(1)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的NEP均值为110.09 gC m^(-2)a^(-1),碳汇区面积约为3.591×10~5 km^(2),占总面积的78.80%;(2)2000—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多年平均NEP为77.54 gC m^(-2)a^(-1),年际变化率为4.118 gC m^(-2)a^(-1),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研究区以NEP明显增加区为主,占比55.16%,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NEP呈下降趋势地区仅占比0.15%,主要分布在北部干旱草原沙地治理区,呈斑块状分布;(3)不同生态系统NEP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地、农田和草地,林地固碳作用较强,未来林地固碳潜力较大,草地面积占研究区的70%,其总固碳量远超其他类型且呈增加趋势;(4)影响京津风沙源治理区NEP的主导因素为年降水量,其次,生态工程的实施也是NEP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因素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区NEP的影响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围绕京津风沙源植被固碳能力估算以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性,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空间恢复的建议,以期为京津风沙源加强植被固碳能力以及生态修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固碳能力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归因分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西大台矿区2013—2020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戴林达 张永亮 +2 位作者 阎跃观 刘磊 郭俊廷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445-457,共13页
为了研究低强度开采条件下,矿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针对现有研究对矿区生态环境测度研究尺度不够精细,与煤矿开采条件结合不够充分的问题,基于改进后的CASA模型测算了... 为了研究低强度开采条件下,矿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针对现有研究对矿区生态环境测度研究尺度不够精细,与煤矿开采条件结合不够充分的问题,基于改进后的CASA模型测算了大台矿研究区、对照区、门头沟区2013—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结合Manner-Kendall检验与slope趋势分析的方法研究矿区植被固碳能力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矿区植被NPP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2013—2020年,门头沟区植被NPP年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268.5和295.2 gC/m^(2);大台矿研究区与对照区的年度植被NPP最大值分别为601.1和534.1 gC/m^(2);大台矿研究区与对照区植被NPP逐月变化规律基本一致;②空间上,2013—2020年门头沟区东部植被NPP值均低于其他地区,植被NPP高值多分布在西南地区;8年中,门头沟区植被NPP基本不变的面积占比54.3%,植被NPP轻微增加的面积占比31.8%;大台矿研究区与对照区的植被NP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个区域总体植被NPP轻微减少的的面积占比46.7%,植被NPP轻微及显著增加的面积占比37.4%;③门头沟区植被NPP变化与年累计降水量变化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最高可达0.96,与年均温度变化同样呈显著关系;④研究区和对照区的植被NPP与年际出煤量的相关系数较为接近,分别为−0.79和−0.83,结合研究区和对照区的植被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可知,大台矿2013—2019年的采矿活动对这个时期矿区的植被NPP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固碳能力 净初级生产力 演变规律 低强度开采 M-K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保护修复进程下的黑龙江省NPP时空演变及突变模式 被引量:6
3
作者 程春香 于敏 +7 位作者 毛子军 谢连妮 张永成 孙涛 徐作敏 吴双 荔千妮 徐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31,共9页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实施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和突变模式,以期为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已验证的TEC模型和中国GlobeL...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实施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和突变模式,以期为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已验证的TEC模型和中国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集(2000、2010和2020年),采用Sen趋势度估计法、M-K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2000—2020年NPP变化趋势和突变模式。利用空间叠加分析输出土地覆盖类型转移矩阵,探讨2000—2020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黑龙江省NPP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黑龙江省NPP年均值极显著增加,2010年后增长率明显上升,并在2020年达到新高。2)NPP突变时间分布较广,呈阶段性变化,在2010年出现峰值。突变高发期和峰值时间与中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关键节点高度吻合。ZZ模式(突变前后均为增加趋势)是黑龙江省最明显的NPP突变模式。FZ模式(突变前为减少趋势,后为增加趋势)森林面积比例最高,表明生态修复成果显著。2010年之后正向突变(ZZ和FZ模式)面积占突变总面积的百分比趋于平稳,占比每年均达96.9%以上。3)森林、农田和草地是2000—2020年黑龙江省年平均NPP总量的前三名。农田年NPP总量增加较快,在全省中占比极显著增大。4)2000—2010和2010—2020年生态保护修复对修复区域NP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分别为56.8%和33.2%。【结论】2000—2020年黑龙江省在拥有强大碳储量的基础上,仍表现出持续增强的植被固碳能力。未来可加强对农业碳汇潜力和固碳方式的关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经对植被NPP产生重要影响。在东北森林带生态重大工程建设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黑龙江省将具有更大的植被固碳能力,并在全球和区域碳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PP 生态保护修复 植被固碳能力 突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