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1—2000年内蒙古中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钧 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8-164,共7页
基于AVHRR GLOPEM NPP数据集及相应时段的气候数据集,通过对逐个像元信息的提取与分析,研究了1981—2000年内蒙古中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退化的状况及其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该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的空间分布大致由东向西... 基于AVHRR GLOPEM NPP数据集及相应时段的气候数据集,通过对逐个像元信息的提取与分析,研究了1981—2000年内蒙古中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退化的状况及其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该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的空间分布大致由东向西呈减少的趋势,年际变化比较明显,尤其是在1990—2000年,减少率达10.32 gC/m2.a;2)1981—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年际变化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3)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的相关性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4)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该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要高于气温年际变化对其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内蒙古中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退化的状况以及影响其退化的气候因素,可为退化植被的生态修复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变化 气候变化 相关性 内蒙古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许达 宫程程 +4 位作者 张在勇 冉彬 胡月 王寒冰 陈晨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61-1372,共12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对于评估生态系统生产力、碳汇能力、气候调节及生态健康至关重要。为探究毛乌素沙地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基于MOD17A3HGF.061版本NPP数据、气象数据及黄土高原1 km人类...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对于评估生态系统生产力、碳汇能力、气候调节及生态健康至关重要。为探究毛乌素沙地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基于MOD17A3HGF.061版本NPP数据、气象数据及黄土高原1 km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集,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2001-2023年毛乌素沙地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了2001-2020年毛乌素沙地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量化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植被NPP贡献的大小。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尺度上(2001-2023年),毛乌素沙地植被NPP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增长率为C 0.311 Tg·a^(-1);在空间尺度上,东部地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且降水充沛,植被NPP增长速率高,而西部受制于降水等因素,植被NPP较低。研究期内,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增强,是推动植被NPP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和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233 km^(2)·a^(-1)和73.5 km^(2)·a^(-1);荒地面积不断减少,减少速率为325 km^(2)·a^(-1)。降水是影响植被NPP变化最重要的气象影响因素,其贡献率为19.8%。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毛乌素沙地植被NPP变化的驱动机制,可为深入理解该地区碳循环过程、评估生态工程效果以及制定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曾钲 佘济云 陈彩虹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180-187,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和对区域内碳循环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湖南省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植被NPP,分析了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 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和对区域内碳循环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湖南省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植被NPP,分析了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湖南省植被NPP先增加后减少,整体呈增加趋势,平均值为599.03gC/(m^(2)·a);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长株潭都市圈、洞庭湖等区域植被NPP的值较低;②湖南省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少;③湖南省林地中的植被NPP总量占比最大;其次是草地和耕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总量最小,变化不明显;④林地、草地面积增加,促进植被NPP增长;耕地面积减少,抑制植被NPP增长。总体上土地利用变化促进湖南省植被NPP的增长。研究结果有利于湖南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湖南省提升固碳能力提供支撑,为保护生态环境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 CASA模型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1年广东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4
作者 曾怡娟 向昆仑 +4 位作者 王刚 张柳红 李俊杰 邓玉娇 徐杰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3,共10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是自然环境条件下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关键指标,也是确定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反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重要因素。基于TEC模型(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Flux Model)计算2000—202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是自然环境条件下植物群落生产力的关键指标,也是确定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反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重要因素。基于TEC模型(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Flux Model)计算2000—2021年植被NPP,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近22年广东省植被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定量分析环境因子在植被NPP变化过程中的相对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植被NPP的高值区占比明显大于低值区占比,植被NPP平均值为(984.28±119.68)g·(m^(2)·a)^(-1);植被生长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的植被NPP值最高,冬季的植被NPP值最低。(2)广东省植被NPP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植被NPP的变化速率为6.30 g·(m^(2)·a)^(-1);从空间上看,植被NPP显著增加的地区主要为广东西部(云浮、阳江、茂名),植被NPP显著减少的地区主要为潮汕地区中部、中山市北部及湛江市南部。(3)在月尺度上,植被NPP与气温、太阳辐射、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植被NPP对降水量滞后响应时间为1个月,对相对湿度滞后响应时间为2个月。(4)从整体上看,广东省植被NPP与PM_(2.5)呈负相关;与高程、坡度、地面起伏度呈正相关,且随着高程、坡度、地面起伏度的增大,植被NPP高值区的占比呈现减小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广东省生态环境评价及植被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 时空变化 环境因子 定量分析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云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徐虹 程晋昕 +2 位作者 何雨芩 王玉尤婷 张茂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4-1075,共12页
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NPP产品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分析、Hurst指数和二阶偏相关分析,探讨云南省2001-2021年植被NPP的... 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MOD17A3/NPP产品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分析、Hurst指数和二阶偏相关分析,探讨云南省2001-2021年植被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持续性以及植被NPP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采用偏导趋势残差法分离和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上,2001-2021年云南植被NPP年均值南高北低。不同植被类型NPP值(单位:gC∙m^(-2))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1106.7 gC∙m^(-2))、灌木(964.4 gC∙m^(-2))、农田(946.6 gC∙m^(-2))和草地(878.8 gC∙m^(-2))。植被NPP随海拔上升先增后降。(2)在研究时段内,植被NPP年均值为1020.8±30.7 gC∙m^(-2),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10年(950.0)和2019年(1062.1)。植被NPP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率为2.1 gC∙m^(-2)∙a^(-1)(p<0.05),增加和显著增加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70.0%和26.3%。不同植被类型NPP的增加率(单位:gC∙m^(-2)∙a^(-1))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4.1 gC∙m^(-2)∙a^(-1))、农田(3.5 gC∙m^(-2)∙a^(-1))、灌木(2.8 gC∙m^(-2)∙a^(-1))和林地(1.3 gC∙m^(-2)∙a^(-1))。Hurst指数均值为0.60,植被NPP未来变化趋势持续增加和由减少转为增加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5.5%和9.3%,表明大部分地区植被NPP未来仍将持续增加。(3)2001-2021年云南省平均气温显著增加,降水和太阳辐射波动减少。大部分地区植被NPP与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正相关,气温对植被NPP的影响大于降水和太阳辐射。(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云南植被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7.1%和72.9%,正贡献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4%和64.6%,相对贡献率>60%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2.7%和73.4%。大部分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云南植被改善主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的影响,植被退化则主要受人类活动主导和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对云南植被改善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植被初级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丽媛 神祥金 +5 位作者 刘奕雯 马蓉 张佳琦 丁辰 吕宪国 姜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15-2126,共12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草本沼泽分布区,该地区草本沼泽对于东亚生态安全及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反映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气候变化能够显著影响植被NPP。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NPP...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草本沼泽分布区,该地区草本沼泽对于东亚生态安全及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反映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气候变化能够显著影响植被NPP。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利用2000―2020年NPP数据和气象数据,对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122.80 g C/m^(2),在2000—2020年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年NPP总体呈现显著增加趋势(0.79 g C m^(-2)a^(-1)),其中增加趋势最为显著的地区集中于研究区北部。研究发现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NPP主要受年均气温影响,年均降水对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NPP的影响并不显著。在不同季节,夏季和秋季升温均能够显著增加沼泽植被NPP,其中夏季夜晚最低温升高对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生长的促进作用比白天最高温升高更显著。在全球昼夜不对称增温背景下,未来模拟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NPP时,需重点关注白天和夜晚温度变化对草本沼泽植被生长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估青藏高原草本沼泽植被固碳潜力,并为青藏高原沼泽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沼泽 植被 初级生产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余超 王斌 +2 位作者 刘华 杨校生 修珍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2-550,共9页
根据1973—2008年间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特征,从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气候带定量分析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净生产量... 根据1973—2008年间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特征,从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气候带定量分析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净生产量由1973—1976年间的803.359×106t·a-1增加到2004—2008年间的1 478.425×106t·a-1,增加了84.03%;相应的森林植被平均生产力由7.302 t·hm-2·a-1增加到9.502 t·hm-2·a-1,增加了30.13%。不同森林类型中,阔叶混交林、杨桦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对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贡献较大;热带林、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平均生产力较高,油松林和马尾松林平均生产力相对较低。不同气候带中,热带地区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呈波动中减少趋势,其它气候带呈增加趋势;1973—2008年间各气候带森林植被平均生产力为:热带(18.625 t·hm-2·a-1)>寒温带温带(9.610 t·hm-2·a-1)>亚热带(8.499 t·hm-2·a-1)>暖温带(7.800 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生产量 平均生产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0
8
作者 谢宝妮 秦占飞 +1 位作者 王洋 常庆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4-253,共10页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的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IS传感器获得的MOD17A3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2000-2010年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引起NPP变...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的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IS传感器获得的MOD17A3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2000-2010年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引起NPP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总NPP从2000年的119 Tg(以C计)增加到2010年的144 Tg(以C计),年增速4.57 g/(m2·a)(P<0.05)(以C计)。黄土高原约91%的区域NPP呈增加趋势,37%的区域增加趋势显著,主要分布在陕西、青海大部分地区、甘肃南部及宁南山区。整个黄土高原近11 a间NPP变化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其中退耕还林还草累计面积、帕尔默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是影响NPP变化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还草累计面积占四者总贡献率的43%,PDSI占40%,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分别占13%和4%。对区域而言,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退耕区(陕北、甘肃东南部等)NPP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近年来干旱情况的缓解(PDSI呈上升趋势)则是青海、内蒙古等地NPP增加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对于黄土高原各区域生态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系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 初级生产 MODIS 黄土高原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1年桂西南峰丛洼地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演变特征及其归因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栋华 田义超 +4 位作者 张强 张亚丽 林俊良 陶进 黄亮亮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6-348,共13页
监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机制,对于深入了解陆地碳循环机制和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MOD17A3数据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评估了2000−2021年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流域植被净初级... 监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机制,对于深入了解陆地碳循环机制和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MOD17A3数据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评估了2000−2021年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演变,并借助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方法、Hurst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区域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未来趋势、可持续性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1年研究区植被NPP均值为945.23 gC∙m^(−2)∙a^(−1),呈现出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3.5596 gC∙m^(−2)∙a^(−1)。喀斯特区域(4.5148 gC∙m^(−2)∙a^(−1))>研究区域(3.5596 gC∙m^(−2)∙a^(−1))>非喀斯特区域(2.7219 gC∙m^(−2)∙a^(−1));(2)植被NPP高值区域在防城港市周边,值皆大于1200 gC∙m^(−2)∙a^(−1);低值区散布于水文线附近;(3)Sen变化趋势显示,研究区22年间植被NPP增加区域面积(77.98%)显著大于减少区域面积(22.02%)。Hurst指数显示,区域植被NPP介于0~1之间,平均值为0.65,呈现出向负偏态分布;(4)土地利用/覆被、植被覆盖度与高程因子是本研究区植被NPP的显著控制因子,其次为坡度及土壤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 MOD17A3 地理探测器 时空变化 桂西南峰丛洼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10
作者 袁博 白红英 +1 位作者 章杰 马新萍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5-231,共7页
基于1999~2009年的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CASA模型对秦岭山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productivity,NPP)进行模拟估算,并分析了秦岭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9~2009年11年间秦岭山地的平均年NPP为5... 基于1999~2009年的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CASA模型对秦岭山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productivity,NPP)进行模拟估算,并分析了秦岭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9~2009年11年间秦岭山地的平均年NPP为542.24 gC.m-2.a-1;研究期内秦岭NPP呈显著增长趋势(P<0.01),2008年最高(718.77 gC.m-2.a-1),2001年最低(471.78 gC.m-2.a-1);四季对全年NPP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夏季(49.90%)>春季(26.16%)>秋季(18.87%)>冬季(5.07%);月NPP与温度和降水都显著相关,但与温度的相关性更高,月水平上温度对NPP的影响比降水大;生长季期间NPP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都以正相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秦岭山地 植被初级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陕南汉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蒋冲 王飞 +1 位作者 穆兴民 李锐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57,共7页
根据陕南汉江流域及其周边34个气象站1959-2010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Penman-Monteith公式、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和Spline插值等方法,分析了近52a水热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并对NP... 根据陕南汉江流域及其周边34个气象站1959-2010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Penman-Monteith公式、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和Spline插值等方法,分析了近52a水热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并对NPP的未来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汉江流域年均温为13.7℃,整体呈升高趋势(0.14℃.(10a)-1)(p<0.001),北部快于南部,东部快于西部。多年平均降水为747.3mm,整体呈减少趋势,于1991年发生减少突变;2)NPP高值区位于大巴山区和米仓山部分地区,秦岭山地相对较小,表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格局。秦岭南麓部分地区NPP上升,汉江谷地除安康外均呈下降趋势,大巴山和米仓山一带除平利、镇坪外均呈现下降趋势。3)NPP与降水、相对湿度和湿润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与潜在蒸散、日照时数和气温负相关,温度对于NPP积累起到的作用有限,水分是主要制约因素;4)a情景下NPP增幅15%以上,b情景下增加9%左右,c情景下NPP整体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气候变化 植被 初级生产力(NPP) 湿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秦岭南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Ⅱ)——近52年秦岭南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8
12
作者 蒋冲 王飞 +1 位作者 穆兴民 李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6期45-51,共7页
根据秦岭南北5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采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Penman-Monteith模型、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Spline插值等方法分析近52 a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多年平均... 根据秦岭南北5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采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Penman-Monteith模型、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Spline插值等方法分析近52 a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多年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由北向南逐步上升,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南坡>秦岭以北,各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不一,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上升的站点占本区站点总数的比例顺序为汉水流域>秦岭南坡>巴巫谷地>秦岭以北,秦岭以南地区增加更为明显,生态区23个站点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波动并不大,介于1.34~1.89之间;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湿润指数、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水平(P<0.01)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排序为降水量>湿润指数>相对湿度,降水的增多会促进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累积,水分是主要制约因素;3)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由南向北递减,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南坡>秦岭北坡,绝大部分地区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近52 a来,水分利用效率普遍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整体上维持相对稳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初级生产 水分利用效率 秦岭南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杭州湾地区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善磊 周锁铨 +3 位作者 薛根元 娄伟平 吉宗伟 石建红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2-682,共11页
利用1971—2006年环杭州湾地区25个气象站的降水、温度和云量资料及全球CO2年平均体积分数资料,采用LPJ全球动态植被模式(Lund-Potsdam-Jena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通过模拟环杭州湾地区的植被年净初级生产力(Annual Net Pr... 利用1971—2006年环杭州湾地区25个气象站的降水、温度和云量资料及全球CO2年平均体积分数资料,采用LPJ全球动态植被模式(Lund-Potsdam-Jena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通过模拟环杭州湾地区的植被年净初级生产力(Annu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分析了该地区ANPP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植被ANPP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就环杭州湾地区,36a间植被ANPP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以嘉兴市北部、绍兴市东部较明显;全区平均增加速率为1.5243g·m-2·a-2;2)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环杭州湾地区平均云量与植被ANPP的关系最为密切,偏相关系数为-0.5175,而温度、降水与植被ANPP的关系不明显;同时,植被A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3)在全区平均情况下,36a间由温度下降、降水增加、云量减小、CO2体积分数升高引起的植被ANPP变化趋势分别为-0.0813、-0.0171、0.7601、0.8673g·m-2·a-2,其对应的贡献率分别为-5.18%、-1.09%、48.38%、55.21%。由此可见,该地区植被ANPP变化的主要强迫因子是CO2体积分数和云量,而降水变化对植被ANNP的变化作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初级生产 全球动态植被模式 LPJ模式 环杭州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监测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娄雪婷 杜鑫 孙玉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057-6058,6064,共3页
利用经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分析了1999~2008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趋势及其时空分布,并对其拟合可信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植被生长的变化及不同植被... 利用经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分析了1999~2008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趋势及其时空分布,并对其拟合可信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植被生长的变化及不同植被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着较明显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 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物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0
15
作者 魏晓帅 高永龙 +10 位作者 范雅倩 林岭 毛军 张德怀 李鑫豪 刘新月 徐铭泽 田赟 刘鹏 贾昕 查天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67-175,F0003,共10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对物候的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重要研究内容,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与NPP的影响仍需明了,物候的时空变异规律更需深入探讨。该研究基于2001—2020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对物候的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重要研究内容,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与NPP的影响仍需明了,物候的时空变异规律更需深入探讨。该研究基于2001—2020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提取北京植被物候信息,利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Approach)模型模拟NPP,通过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阐明NPP与物候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气象因素和物候变化对NPP的影响。结果显示:1)2001—2020年超过70%的区域出现生长季开始(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逐渐提前,平均每年提前0.57 d。超过90%的区域生长结束期(End of Growing Season,EOS)逐渐推迟,平均每年推迟0.51 d。2)SOS提前和生长季(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延长均对NPP增长产生显著影响(P<0.05)。SOS每提前1 d,NPP增长3.74 g/m^(2);LOS每延长1 d,NPP增长2.65 g/m^(2)。秋季EOS推迟对NPP变化影响不显著。3)春季和秋季,气候通过改变物候(SOS、EOS)对NPP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而夏季温度和降雨对NPP的直接影响更大。该研究表明春季物候变化是NPP年际变异的重要驱动因子,春季物候提前导致NPP年总量增加。研究结果是都市区植被生产力如何响应气候变化认识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初级生产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不同气候带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与可持续性 被引量:13
16
作者 徐雪 罗娅 +5 位作者 杨胜天 陆晓辉 周秋文 刘茂 石春茂 廖梦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29-3743,共15页
分析全球不同气候带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趋势与可持续性,对于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碳源(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Theil-Sen斜率估计、Hurst指数分析全球不同气候带陆地NPP的变化趋势与... 分析全球不同气候带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趋势与可持续性,对于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碳源(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Theil-Sen斜率估计、Hurst指数分析全球不同气候带陆地NPP的变化趋势与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全球陆地NPP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呈现低纬高、高纬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特点。约48.79%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NPP得到了改善,其中显著改善的面积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8.45%,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和中部、亚马逊河流域西部、刚果盆地、欧洲南部、印度半岛西北部、中国黄土高原;轻微改善的面积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40.34%,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中南部、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大陆东部。(2)各气候带NPP变化趋势和突变点表现为:热带、亚热带、极地带的NPP呈不显著下降趋势(R^(2)=0.111,P=0.176;R^(2)=0.144,P=0.120;R^(2)=0.002,P=0.854),热带无明显突变点,亚热带突变点为2015年,极地带突变点为2005年;干旱气候带的NPP呈不明显上升趋势(R^(2)=0.036,P=0.450),突变点为2009年;温带寒温带的NPP呈显著的上升趋势(R^(2)=0.533,P=0.001),突变点为2014年。(3)各气候带NPP与降水、气温的关系为:干旱气候带、极地带NPP为水分限制型,热带、温带寒温带NPP为热量限制型,亚热带NPP受气温、降水影响不显著。(4)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陆地NPP呈减少的面积(51.31%)大于增加的面积(48.69%)。其中,干旱气候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的NPP呈减少的面积明显大于增加的面积,将是防止NPP退化工作的重点区域。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国内外同行对比分析全球不同气候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 变化趋势 可持续性 气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赵晓 周文佐 +4 位作者 田罗 何万华 章金城 刘东红 杨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658-7668,共11页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对于明确区域植被固碳能力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基于2000—2015年MOD17A3数据和土地利用数...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对于明确区域植被固碳能力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基于2000—2015年MOD17A3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区NPP时空分布特征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植被NPP的影响。研究表明:(1)NPP年均值16年间波动不大,空间分布上从东到西逐渐减少;(2)研究期内林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而NPP总量从25.6 TgC增加到了28.5 TgC,其中耕地NPP约占总量的44%,林地次之(40%),草地最少(14%),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NPP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6.49%、59.76%、17.27%;(3)区域生态景观指数中的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斑块密度PD与NPP呈正相关,而聚合度AI与NPP呈负相关,景观格局类型和景观格局变化均影响区域植被NPP的增长。要提高区域植被NPP,需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增加景观异质性和斑块密度,重视培育幼龄林,并控制成熟林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植被初级生产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盐池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诗瑶 丛士翔 +2 位作者 王融融 余海龙 黄菊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86-1199,共14页
为定量区分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植被变化过程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以宁夏盐池县2000—2020年植被变化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13Q1-NDVI数据、地表覆盖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Thornthwaite纪念模型和CASA(Carne... 为定量区分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植被变化过程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以宁夏盐池县2000—2020年植被变化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13Q1-NDVI数据、地表覆盖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Thornthwaite纪念模型和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分别估算了逐年的潜在净初级生产力(Potent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NPP)和实际净初级生产力(Actu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综合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差值比较法分析了2000—2020年盐池县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并定量确定了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盐池县植被变化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在2000—2020年盐池县NPP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植被NPP改善区面积远大于NPP退化区面积,且改善或退化程度也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植被改善区主要分布于荒漠、荒漠草原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域和灌溉区,而植被退化区则分布于荒漠和荒漠草原的边缘地带。(2)植被变化归因分析表明,在植被改善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主导驱动了植被的改善,但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率(59.77%)大于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40.23%),而在植被退化区,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91.77%)则显著高于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率(8.23%)。(3)驱动力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NPP变化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弱;而人类活动是驱动植被退化区NPP下降的主要原因,但负向影响力有所减弱。总体而言,气候变化是植被改善区的主要驱动力,而人类活动是植被退化区的主要驱动因素,两者共同作用则使盐池县整体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 荒漠草原 植被变化 驱动力 盐池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兰鹰 杨育林 +4 位作者 彭涛 齐沛森 吴雨峰 魏晓 尤继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3-67,73,共6页
为了解大渡河流域2000-2021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特征和地形变异规律,应用MODIS NPP和地形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区域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大渡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 为了解大渡河流域2000-2021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特征和地形变异规律,应用MODIS NPP和地形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区域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大渡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为2.009 g·m^(-2)·a^(-1),年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474.58 g·m^(-2)·a^(-1),大渡河流域植被总净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127.18×10^(6)g·m^(-2)·a^(-1),植被改善趋势明显;空间分布整体上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大渡河流域下游以及大渡河中上游干支流河谷两侧。②2000-2021年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变化率较低,平均年际变化率为2.0,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比例为89.67%;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变异系数为2.0%,植被状态总体较平稳,变异系数低于20%的面积比例为95.22%。③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海拔的上升,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度均值随坡度的上升而增大;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整体表现为阳坡最大,半阳坡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流域 植被 初级生产 时空变化特征 地形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干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兰小丽 孙慧兰 +3 位作者 曹丽君 张乐乐 卢宝宝 刘天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83,共8页
以新疆地区为研究区,运用分辨率为1 km×1 km的MODIS遥感影像的植被指数数据,计算像元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与降水、温度的偏相关系数,并借助Hurst指数对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未来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净初级生产力1... 以新疆地区为研究区,运用分辨率为1 km×1 km的MODIS遥感影像的植被指数数据,计算像元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与降水、温度的偏相关系数,并借助Hurst指数对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未来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净初级生产力1985—1998年处于高位震荡,1999—2008年呈持续下降趋势,2009—2016年基本上保持上升趋势;1985—2016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减少了67 g·m^(-2)·a^(-1),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154.71 g·m^(-2)·a^(-1),最大值出现在1987年(176.3 g·m^(-2)·a^(-1)),最低值出现在2008年(120.87 g·m^(-2)·a^(-1));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2)年降水量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极显著正相关(P<0.01),气温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极显著负相关(P<0.01),降水量和气温的空间布局是影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春季和秋季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气温、降水的偏相关系数较为一致,降水为夏季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3)新疆地区未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反持续性的序列的比例为48.07%,持续性的序列的比例为51.93%,因此,新疆地区未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以持续性减少趋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 气候变化 偏相关分析 HUR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