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肥生物炭联合施用对黑土区玉米植硅体固碳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
作者 付强 苗佳威 +1 位作者 李天霄 侯仁杰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2-522,共11页
土壤中植硅体封闭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积累有望成为长期固存有机碳的途径之一。作为外硅源改良剂,硅肥能增强作物中植硅体的固碳功能,而生物炭则在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探明硅肥和生... 土壤中植硅体封闭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积累有望成为长期固存有机碳的途径之一。作为外硅源改良剂,硅肥能增强作物中植硅体的固碳功能,而生物炭则在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探明硅肥和生物炭联合施用对植硅体固碳能力的影响途径及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设置4种处理,包括空白对照(CK)、硅肥(SF)、生物炭(BC)及硅肥与生物炭混合施用(BS),通过田间试验结合室内植硅体稳定分级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硅组分的分布特征,证实了不同玉米组织中PhytOC固存量及其稳定性差异。此外,还阐明了混合外源硅对作物农艺性状和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影响。结果表明:在BS处理下,易溶硅(CaCl_(2)-Si)、无机土壤颗粒表面不稳定硅(Acetic-Si)、土壤有机质表面不稳定硅(H_(2)O_(2)-Si)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弱结晶硅酸盐及无定形硅(Na_(2)CO_(3)-Si)含量则持续下降。与CK相比,BS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茎、鞘和叶部位植硅体含量,分别增加54.75%、5.68%和56.87%。作物PhytOC生产通量达到57.79 kg/(hm^(2)·a)。稳态植硅体含量提高16.32个百分点,稳态PhytOC生产通量为34.12 kg/(hm^(2)·a)。此外,联合施用下全球变暖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为3716.88 kg/hm^(2)。研究结果表明,硅肥与生物炭联合施用能够显著提升作物植硅体固碳能力及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为实现长期碳固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混合外源 组分 phytoc固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4种林分土壤植硅体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桑帅军 唐生森 +5 位作者 杨章旗 尹明善 陈雅云 卢忠耐 覃永康 蒋传航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323-331,共9页
为探明不同林分土壤植硅体碳(PhytOC)的封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木荷(Schima superba)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和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林为研究对象,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基本性质,采... 为探明不同林分土壤植硅体碳(PhytOC)的封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木荷(Schima superba)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和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林为研究对象,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基本性质,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土壤基本性质与植硅体碳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中,马尾松林pH值及有机碳、有效硅和Mg^(2+)含量均相对较高,大叶桉林pH值及全氮、全钾、Na^(+)和Mg^(2+)含量均相对较低;马尾松林(9.16 g/kg)和湿地松林(7.82 g/kg)土壤植硅体平均含量均高于木荷林(7.18 g/kg)和大叶桉林(7.00 g/kg);木荷林土壤植硅体碳平均含量最高(0.16 g/kg),其次为马尾松林(0.14 g/kg)和湿地松林(0.13 g/kg),大叶桉林最低(0.11 g/kg)。不同林分土壤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植硅体碳总储量表现为木荷林(1.28 t/hm^(2))>马尾松林(1.09 t/hm^(2))>湿地松林(1.00t/hm^(2))>大叶桉林(0.85 t/hm^(2))。土壤含水率及全氮、有机碳、Mg^(2+)、Fe^(3+)和Al^(3+)含量较高有利于土壤植硅体碳积累。建议在未来的森林管理计划中优化木荷造林/再造林,可能有助于提高生物地球化学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量 有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硅体在封存有机碳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3
作者 汪鲜艳 欧阳胜男 铁烈华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4期40-50,共11页
植硅体封存有机碳被认为是一种陆地生态系统长期碳封存的有效途径,开展植硅体及其封存有机碳的研究将对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综述了植硅体在封存有机碳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2016年以来,植硅体研究... 植硅体封存有机碳被认为是一种陆地生态系统长期碳封存的有效途径,开展植硅体及其封存有机碳的研究将对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综述了植硅体在封存有机碳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2016年以来,植硅体研究者数量及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激增。研究热点包括利用植硅体封存有机碳、不同类型植被中植硅体含量的变化、野生与驯化植物植硅体鉴别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硅耦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等系统研究,极大的推动了全球植硅体碳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硅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封存有机碳中的作用和潜力。然而,由于不同类型植被中植硅体固碳过程的多样性及其随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在植硅体封存有机碳的分子调控机理及全球驱动机制方面仍显不足。未来,应该加强从个体到生态系统水平植硅体封存有机碳效率的研究,提高对农田、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的管理,明晰全球变化背景下大尺度乃至全球尺度植硅体的碳汇潜力及其驱动因素,并深入探究植硅体碳-硅耦合循环机制及分子调控机理,从植硅体碳封存的角度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封存 文献计量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武倩 黄程鹏 +3 位作者 奇立敏 鞠馨 高翠萍 韩国栋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5-143,共9页
植硅体在硅化作用过程中包裹的部分有机碳被称为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草地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硅体碳封存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草地生态系统植硅体固碳还没有得到... 植硅体在硅化作用过程中包裹的部分有机碳被称为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草地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硅体碳封存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草地生态系统植硅体固碳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和充分研究。本文对近年来陆地生态系统PhytOC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分析植物PhytOC的形成及封存、土壤PhytOC的积累及其稳定性和不同草地类型PhytOC的分布及储量,探讨人类活动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PhytOC的影响,提出了未来草地生态系统PhytOC的研究方向,为准确估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硅体固碳潜力和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循环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氮和硅添加对毛竹植硅体碳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杰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9-378,共10页
【目的】探明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的形成对外源氮和硅的响应,开展外源氮和硅添加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植硅体碳碳汇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期为竹林碳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氮[尿素:0(N_(0))、250(N_(1))、500(N_(2))mg·kg^(−... 【目的】探明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的形成对外源氮和硅的响应,开展外源氮和硅添加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植硅体碳碳汇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期为竹林碳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氮[尿素:0(N_(0))、250(N_(1))、500(N_(2))mg·kg^(−1)]和硅[硅酸钠:0(Si0)、75(Si_(1))、150(Si_(2))mg·kg^(−1)]二因素三水平正交栽培试验,采集毛竹叶、枝、秆、篼和凋落物样品,分析不同处理不同器官植硅体碳质量分数。【结果】随着硅添加量的增加毛竹不同器官及凋落物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均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叶、枝、秆、篼及凋落物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分别为3.15~4.68、2.10~3.47、0.30~1.18、1.09~2.15和3.21~4.63 g·kg^(−1),均表现为N_(2)Si_(2)处理植硅体碳质量分数最高,N_(0)Si_(0)处理的植硅体碳质量分数最低。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毛竹秆的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在N_(0)Si_(1)和N_(0)Si_(0)处理分别与N_(2)Si_(2)处理间达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植硅体碳与硅质量分数之间及植硅体碳与植硅体质量分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决定系数(R^(2))分别为0.4818和0.4632。植硅体碳与碳质量分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2)=0.3183,P<0.01)。【结论】外源氮添加有助于毛竹对硅的吸收和有机物质的积累,外源硅添加有助于毛竹植硅体和植硅体碳质量分数的增加以及植硅体碳占碳比例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生态系统植硅体及植硅体碳研究综述
6
作者 郑旭娟 张莹 龚志坚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期47-50,共4页
植硅体是长期稳定存在于土壤中的无定形二氧化硅,主要运用于农业考古、古气候重建和恢复古植被;植硅体碳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长期陆地碳封存方式。农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研究农作物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 植硅体是长期稳定存在于土壤中的无定形二氧化硅,主要运用于农业考古、古气候重建和恢复古植被;植硅体碳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长期陆地碳封存方式。农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研究农作物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分布及植硅体形态,能够更好地探究史前农耕文明的发展情况,可以估算农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潜力,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综述了植硅体、植硅体碳在不同作物中的含量与分布、植硅体形态、碳汇潜力及植硅体在农业考古中的作用,并阐明了作物植硅体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态系统中的植硅体闭蓄有机碳及其在全球土壤碳汇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21
7
作者 孟赐福 姜培坤 +3 位作者 徐秋芳 周国模 宋照亮 黄张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1-929,共9页
植硅体闭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carbon,PhytOC)是封存在植硅体中的有机碳。在土壤环境中受到具有高度抗分解能力的植硅体的保护,它可以长期(数千年至万年以上)封存在土壤剖面中,从而成为陆地土壤长期(万年尺度... 植硅体闭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carbon,PhytOC)是封存在植硅体中的有机碳。在土壤环境中受到具有高度抗分解能力的植硅体的保护,它可以长期(数千年至万年以上)封存在土壤剖面中,从而成为陆地土壤长期(万年尺度)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以千年的时间尺度来衡量,估计全球土壤有机碳的平均积累率为2.4g·m^-2.a^-1,其中PhytOC积累贡献了15.0%~37.0%。通过选择种植高产PhytOC的植物物种来增加短期和长期碳汇的途径是存在的。大多数的农作物如大麦Hordeumvulgare,玉米Zeamays,水稻Oryzasativa,高粱Sorghumvulgare,甘蔗Saccharumofficinarum和小麦Triticumaestivum已知是植硅体的生产者。估计全球上述作物每年生产的PhytOC高达(5.08~12.01)×10^6t.a^-1。综述了植物生态系统中PhytOC的形成机制与特征、积累率、提高土壤PhytOC积累率的农学措施及其在全球土壤碳汇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物生态系统 闭蓄有机(phytoc) 全球土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竹和麻竹地上部植硅体碳封存潜力 被引量:12
8
作者 尹帅 姜培坤 +2 位作者 孟赐福 吴家森 张金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827-6835,共9页
可以在土壤中稳定存在数千年甚至上万年之久的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陆地植物生态系统长期碳封存的重要机制之一。选取福建南靖地区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Munro)Keng f.)和麻竹(Dendrocalamus ... 可以在土壤中稳定存在数千年甚至上万年之久的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陆地植物生态系统长期碳封存的重要机制之一。选取福建南靖地区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Munro)Keng f.)和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两种重要丛生竹为研究对象,采集其竹叶、竹枝和竹秆样品,用微波消解法提取植硅体,采用碱溶法测定植硅体中碳含量,以比较两种丛生竹的植硅体碳封存潜力和封存速率。结果表明: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不同器官中Si含量变幅分别为4.95—37.53 g/kg和2.01—34.05 g/kg,植硅体含量变幅分别为3.35—100.80 g/kg和1.57—84.06 g/kg,两者地上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大小顺序均为叶>枝>秆。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不同器官干物质中的植硅体碳含量变幅分别为0.51—2.85 g/kg和0.17—2.22 g/kg。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PhytOC储量变幅分别为5.1—13.9 kg/hm^2和1.2—6.3 kg/hm^2。绿竹和麻竹地上植株不同器官中的最高PhytOC储量分别为枝和叶。绿竹和麻竹地上部PhytOC总储量分别为24.3 kg/hm^2和11.1 kg/hm^2。绿竹和麻竹林地上部PhytOC封存速率分别为0.051—0.131 t-e-CO_2hm^(-2)a^(-1)和0.0099—0.0139 t-e-CO_2hm^(-2)a^(-1),以绿竹和麻竹的最高PhytOC封存速率计算,我国绿竹林和麻竹林的地上植株部每年可分别封存1965.29 t CO_2和1520.11 t 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竹 麻竹 phytoc封存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竹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积累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杰 项婷婷 +2 位作者 姜培坤 吴家森 柯和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5-231,共7页
植硅体封存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已被证明在生物地球化学碳硅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解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碳的分布与积累特征,于2014年12月在中心产区浙江省苍南县... 植硅体封存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已被证明在生物地球化学碳硅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解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碳的分布与积累特征,于2014年12月在中心产区浙江省苍南县利用标准地调查方法,采集了不同年龄(1~3年生)、不同器官(叶、枝、秆)、凋落物和土壤样品,分析了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绿竹地上部分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大小表现均表现为凋落物〉叶〉枝〉秆,其中植硅体碳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28,3.16,0.28,0.04g·kg^-1,植硅体碳总积累量为22.64kg·hm^-2,大小顺序为叶(13.22kg·hm^-2)〉凋落物(5.74kg·hm^-2)〉枝(2.71kg·hm^-2)〉秆(0.96kg·hm^-2);林地土壤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均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0~100cm土壤中植硅体碳储量为1302.60kg·hm^-2。绿竹植株体内植硅体质量分数与硅、植硅体碳质量分数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P〈0.O1)或显著(P〈0.05)水平,土壤植硅体碳质量分数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之间也具有极显著(P〈0.O1)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绿竹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5种林分凋落物层植硅体碳的封存特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应雨骐 项婷婷 +3 位作者 林维雷 吴家森 杨杰 姜培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共7页
【目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硅体碳是一种长期(数千年)封存的土壤有机碳,对全球固碳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估测中国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层的植硅体碳贮量。【方法】以中国亚热带5种常见林分类型(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针阔... 【目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硅体碳是一种长期(数千年)封存的土壤有机碳,对全球固碳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估测中国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层的植硅体碳贮量。【方法】以中国亚热带5种常见林分类型(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收集地表凋落物并采集0-10 cm土层土样,用微波消解法提取凋落物及土壤中的植硅体,并测定植硅体中的碳含量。【结果】不同森林凋落物Si O2含量表现为毛竹林(152.50 g·kg^-1)〉阔叶林(13.96 g·kg^-1)〉针阔混交林(12.55 g·kg^-1)〉杉木林(7.62 g·kg^-1)〉马尾松林(6.59 g·kg^-1);凋落物植硅体含量表现为毛竹林(180.20 g·kg^-1)〉阔叶林(14.67 g·kg^-1)〉针阔混交林(11.49 g·kg^-1)〉马尾松林(11.36 g·kg^-1)〉杉木林(5.58 g·kg^-1);凋落物中植硅体碳含量表现为毛竹林(4.34 g·kg^-1)〉阔叶林(1.07 g·kg^-1)〉针阔混交林(1.04 g·kg^-1)〉马尾松林(0.67 g·kg^-1)〉杉木林(0.50 g·kg^-1);凋落物现存生物量表现为阔叶林(3.20 kg·m^-2)〉马尾松林(2.51 kg·m^-2)〉针阔混交林(2.38kg·m^-2)〉杉木林(1.88 kg·m^-2)〉毛竹林(1.45 kg·m^-2);5种林分凋落物中的Si O2含量与植硅体含量极显著正相关(R2=0.940 5,P〈0.01);植硅体含量与植硅体碳含量(R2=0.950 0,P〈0.01)以及植硅体碳中有机碳含量与凋落物中植硅体碳含量(R2=0.7018,P〈0.01)均极显著相关;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凋落物层中的植硅体碳贮量分别为0.231,0.034,0.062,0.125和0.090 tCO2·hm^-2;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10 cm土层的植硅体碳贮量分别为0.492,0.217,0.352,0.362和0.448tCO2·hm^-2。【结论】5种林分均能通过凋落物植硅体将植硅体碳封存到土壤中;毛竹林凋落物中植硅体碳含量、凋落物和土壤的植硅体碳贮量在5种林分中都表现为最高;若以中国亚热带毛竹林年凋落物量3.6 t·hm^-2a^-1计算,毛竹林凋落物的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为0.057 tCO2·hm^-2a^-1。本研究得到的中国亚热带中5种林分凋落物的植硅体碳贮量数据为进一步评价中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麻竹林土壤植硅体碳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金林 傅伟军 +5 位作者 周秀峰 尹帅 吴家森 姜培坤 杨杰 郑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47-1156,共10页
土壤植硅体碳(Phytolith 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 OC)是土壤稳定性碳库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增强土壤碳汇,维持全球CO2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土壤植硅体碳的空间分布,基于地统计学方法,结合Arc GIS 10.0空间分析软件,分析典... 土壤植硅体碳(Phytolith 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 OC)是土壤稳定性碳库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增强土壤碳汇,维持全球CO2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土壤植硅体碳的空间分布,基于地统计学方法,结合Arc GIS 10.0空间分析软件,分析典型麻竹主产区——福建南靖县麻竹林不同土层的土壤植硅体碳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南靖县麻竹土壤植硅体碳平均含量介于0.30~0.75g kg-1之间,变异系数介于80.38%~87.46%,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变异性;地统计分析得出块基比介于8.7%~74.9%,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参数比均较小,模型拟合度较好;0~100 cm土层土壤植硅体碳平均储量为4.23 t hm-2;土壤植硅体碳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植硅体碳、土壤植硅体和土壤全硅的空间分布图较为相似,它们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样地的竹林年龄与表层的土壤植硅体碳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样地的海拔与表层的土壤植硅体碳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竹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硅体释光信号特征及其对测年应用的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兆宁 尹金辉 +2 位作者 杨会丽 石文芳 郑勇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6,共16页
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等地区往往缺乏可供AMS^(14)C测年的炭屑、植物残体等物质,开展传统的^(14)C测年有一定难度。然而,这些地区的现代地表常生长着大量草本植物,在其第四纪沉积物中均发现了丰富的植硅体。探索新的植硅体测年技术流程,可... 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等地区往往缺乏可供AMS^(14)C测年的炭屑、植物残体等物质,开展传统的^(14)C测年有一定难度。然而,这些地区的现代地表常生长着大量草本植物,在其第四纪沉积物中均发现了丰富的植硅体。探索新的植硅体测年技术流程,可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第四纪沉积物提供新的有效测年途径。植硅体以其自身的广泛分布性、结构稳定性和保存完整性,在测年应用中具有特殊优势,尤其是植硅体碳可用于^(14)C测年。然而,植硅体碳的^(14)C年龄存在高估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前处理过程中的快速氧化作用和高温作用破坏了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封闭性,需依据其化学组成和某些物理性质变化识别其结构在高温环境下的细微改变。植硅体作为特殊的非晶质含水SiO_(2),其热释光(Thermoluminescence,TL)与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信号具有测年潜力,可作为直接比对和替代植硅体^(14)C测年法的另一测年手段,同时其释光性质变化可能对识别其物理结构变化具有参考价值。文中以从干稻草中提取的现代植硅体样品为例,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条件实验,从而确定了植硅体OSL与ITL_(165)信号的具体测试流程,并进行了不同给定剂量的剂量恢复实验,以探讨其剂量-信号的响应关系及测试流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天然植硅体颗粒存在稳定且易晒退的OSL信号,在较高给定剂量(850Gy)的条件下植硅体存在较显著且稳定的_(165)℃TL峰,OSL信号与ITL_(165)信号均有潜力应用于测年研究,但需要已知年龄的样品进行检验。与此同时,不同退火温度加热后的ITL_(500)曲线具有识别植硅体释光性质和物理结构变化的潜力,退火温度升高至300~350℃时植硅体的结构开始发生改变,至约600℃时已发生不可逆的结构改变且逐渐敏化。这也意味着在提取植硅体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湿式氧化法而非干灰化法,以避免植硅体的结构封闭性遭受破坏,从而造成植硅体碳的AMS^(14)C年龄被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信号 等温热释光 退火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型水稻及其低硅突变体中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楠 闫国超 +5 位作者 叶木军 樊小平 肖卓熙 陈好 彭苗 梁永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4,共10页
【目的】水稻是典型的富硅植物,植硅体沉积在水稻体内可封存有机碳。本文分析不同吸硅能力基因型水稻植硅体含量、形态、分布及其固碳特征,探究水稻植硅体固碳机理。【方法】盆栽试验在浙江大学玻璃房内进行。供试材料为水稻低硅突变体L... 【目的】水稻是典型的富硅植物,植硅体沉积在水稻体内可封存有机碳。本文分析不同吸硅能力基因型水稻植硅体含量、形态、分布及其固碳特征,探究水稻植硅体固碳机理。【方法】盆栽试验在浙江大学玻璃房内进行。供试材料为水稻低硅突变体Lsi1和Lsi2及其野生型,所有施肥和管理措施一致。于成熟期,取水稻地上部茎、叶、鞘样品,常规方法测定硅、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结果】1)不同基因型水稻体内硅含量、植硅体含量、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突变体显著低于其野生型,大小依次为Lsi1野生型> Lsi2野生型> Lsi2突变体> Lsi1突变体,Lsi1和Lsi2突变体水稻植硅体碳含量显著高于其野生型,大小依次为Lsi1突变体> Lsi2突变体> Lsi2野生型> Lsi1野生型。2)野生型水稻硅与植硅体含量为鞘>叶>茎,而突变体水稻硅与植硅体含量为叶>鞘>茎,水稻叶片中的植硅体碳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最高,植硅体碳含量整体分布趋势为叶>茎>鞘,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整体变化趋势为叶>鞘>茎。3)水稻植硅体含量与硅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高吸硅的水稻植硅体含量高,且形成的植硅体比表面积小,表明植硅体含量及其形态受其遗传特性的影响。植硅体含量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植硅体碳含量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表明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除了受植硅体含量影响,还受植硅体所包裹的有机碳浓度影响。4) Lsi1及Lsi2野生型水稻生物量、植硅体储量、植硅体碳储量显著高于其突变体。【结论】具有高吸硅能力的野生型水稻与其突变体相比,生物量、硅、植硅体、生物量干物质植硅体碳含量增加,分布不同,虽然植硅体碳含量降低,但植硅体碳储量增加。Lsi1及Lsi2野生型水稻比低硅突变体水稻具有更高的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突变 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亚热带森林土壤植硅体碳的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林维雷 应雨骐 +3 位作者 姜培坤 黄张婷 吴家森 孟赐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65-1373,共9页
植硅体封存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一种稳定的有机碳形态。它由植物自身硅化作用产生,在植物死亡或凋落后归还于土壤,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碳库的储量。本文以浙江庆元县5种不同亚热带典型森... 植硅体封存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OC)是一种稳定的有机碳形态。它由植物自身硅化作用产生,在植物死亡或凋落后归还于土壤,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碳库的储量。本文以浙江庆元县5种不同亚热带典型森林立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土层深度(0~10cm、10~30cm、30—60cm和60~100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植硅体含量和植硅体碳含量,并估算土壤中植硅体碳储量。结果表明,毛竹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土壤植硅体含量(土壤剖面平均值)变化范围在8.14~19.74gkg-1,其中毛竹林土壤植硅体含量最高。而植硅体中PhytOC平均含量最高的为马尾松林(24.31gkg-1),最低的为针阔混交林(13.06gkg-1)。土壤PhytOC/TOC比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急剧增加。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林分下土壤硅含量与土壤植硅体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PhytOC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我国亚热带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1m土体PhytOC总储量分别为1.988×107、4.025×107、2.575×107、2.542×107和0.340×107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森林土壤 土层 (phyt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硅体碳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2
15
作者 何珊琼 孟赐福 +3 位作者 黄张婷 姜培坤 邬奇峰 沈菁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6-515,共10页
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 OC)是一个重要的长期(数千年)陆地碳组分,从而成为陆地土壤长期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植硅体碳的稳定性对全球陆地土壤碳库贡献比植硅体碳储量要大得多。综述了土壤植硅体碳的形成机制... 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 OC)是一个重要的长期(数千年)陆地碳组分,从而成为陆地土壤长期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植硅体碳的稳定性对全球陆地土壤碳库贡献比植硅体碳储量要大得多。综述了土壤植硅体碳的形成机制与特征,研究植硅体碳稳定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影响植硅体碳稳定性的因素:不同植被类型产生的植硅体碳的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长环境下同一植被类型的植硅体碳稳定性也存在差异;古土壤中的植硅体碳稳定性大于幼年中的土壤;植物植硅体的形态组合能够响应土壤盐碱浓度及pH值的变化;湿度和降水等影响植硅体的数量、大小、形态组合以及碳、氧同位素;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硅体的类型、大小比率等产生影响;植硅体的硅铝比值越低,稳定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稳定性 封存速率 影响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缙云山4种林分土壤植硅体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浩宇 陆畅 +3 位作者 高明 黄容 吕盛 王子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9-369,共11页
森林生态系统中丰富的植硅体可以将部分有机碳封存于土壤中,形成稳定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起到重要作用。以重庆市缙云山的竹林、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4种亚热带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下土壤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在0~20、2... 森林生态系统中丰富的植硅体可以将部分有机碳封存于土壤中,形成稳定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起到重要作用。以重庆市缙云山的竹林、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4种亚热带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下土壤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在0~20、20~40、40~60和60~100 cm土壤剖面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整个土壤剖面(0~100 cm)上,不同林分下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土壤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及植硅体碳储量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分(P<0.05)。4种林分下有机碳和植硅体碳含量呈现一定的表层(0~20 cm)富集现象,并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含量减少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植硅体和植硅体中的有机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植硅体碳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缙云山4种林分中,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植硅体、植硅体碳含量、储量均为最高,是较好的富碳森林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林分 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植硅体及其封存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方怡 游惠明 +4 位作者 洪志猛 曹彦 巫丽芸 游巍斌 何东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2-293,共12页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演变发育过程中储存了大量环境变化信息,同时,其碳储量巨大,在全球生态系统碳汇中占据重要地位。植硅体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剂、长期碳封存的途径,在古环境和全球碳汇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湿地生态系...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演变发育过程中储存了大量环境变化信息,同时,其碳储量巨大,在全球生态系统碳汇中占据重要地位。植硅体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剂、长期碳封存的途径,在古环境和全球碳汇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植硅体及其封存有机碳,对探讨湿地中植被类型变化、重建区域古生态环境、估算长期碳封存潜力,以及调节全球碳循环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查阅、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湿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的形态与分类、含量与分布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研究,提取技术研究,以及在湿地古生态环境和全球碳汇潜力中的应用研究3大方面进行归纳与比较,并对未来湿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可为未来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植硅体与植硅体碳汇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研究
18
作者 董彬 石佳妍 +4 位作者 杨天明 史舒琪 王泽宇 冯少娣 尉海东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2期45-50,共6页
植硅体碳(PhytOC)是土壤碳稳定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生态系统长期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评价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以山东省临沂市典型农作物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法提取小麦秸秆植硅体,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小麦秸秆植... 植硅体碳(PhytOC)是土壤碳稳定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生态系统长期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评价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以山东省临沂市典型农作物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法提取小麦秸秆植硅体,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小麦秸秆植硅体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植硅体含量和秸秆植硅体碳含量分别为19.86~37.78 g/kg和1.38~1.70g/kg;小麦秸秆PhytOC储量、碳封存潜力、碳增汇潜力分别为8.30~12.18 kgC/hm^(2)、31.89~44.65 kgCO_(2)/hm^(2)、0.17~2.01 t CO_(2)/a,南部平原地区高于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土壤养分是影响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封存的重要因素。据估算,1984~2020年,随着小麦单产量的提高,临沂市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封存潜力明显升高(15.75~41.14 kg CO_(2)/hm^(2)),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明显增加(7.05~14.43 t CO_(2)/a),36年临沂市总计固定411.52 t CO_(2),小麦秸秆植硅体碳汇效应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小麦碳增汇的精确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封存 增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潭水库消落带湿地落羽杉林下植被植硅体研究
19
作者 李振宇 朱友聪 《辽宁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34-36,共3页
为揭示消落带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和积累规律,在浙江省长潭水库消落带湿地选取落羽杉林下8种草本植物,研究植物植硅体质量分数及植硅体碳产生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8种草本植物植硅体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 为揭示消落带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和积累规律,在浙江省长潭水库消落带湿地选取落羽杉林下8种草本植物,研究植物植硅体质量分数及植硅体碳产生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8种草本植物植硅体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五节芒(7.54%)、狗牙根(6.36%)、荻(5.27%)植硅体质量分数较高,而三裂叶薯(2.57%)、荸荠(2.29%)和狭叶黄精(1.53%)植硅体质量分数则相对较低。此外,各草本植物植硅体封闭碳的产生通量为0.07~111.19 g·m-2·a-1。在水库消落带湿地落羽杉林下选择栽植如五节芒、狗牙根、荻等具有高植硅体质量分数的禾本科植物,对于增强整个消落带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将为山区水库消落带湿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调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湿地 产生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地上器官植硅体碳封存潜力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凯 吴家森 +3 位作者 盛卫星 姜培坤 张云晴 葛江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18,共9页
【目的】揭示我国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地上器官的植硅体碳封存特征,计量我国马尾松林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为马尾松林长期固碳减排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不同林龄马尾松的树枝、树叶、树干样品,用微波消解法提取植物中的植硅体,并... 【目的】揭示我国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地上器官的植硅体碳封存特征,计量我国马尾松林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为马尾松林长期固碳减排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不同林龄马尾松的树枝、树叶、树干样品,用微波消解法提取植物中的植硅体,并测定植硅体碳含量。【结果】马尾松各地上器官的植硅体及植硅体碳含量排序一致,植硅体含量表现为树叶(1.829 g·kg^-1)>树枝(0.771 g·kg^-1)>树干(0.452 g·kg^-1),植硅体碳含量表现为树叶(0.357 g·kg^-1)>树枝(0.172 g·kg^-1)>树干(0.104 g·kg^-1);树龄对马尾松树叶、树枝的植硅体和植硅体碳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地上器官的植硅体封闭碳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年龄马尾松树叶的植硅体含量表现为55 a(2.358 g·kg^-1)>63 a(1.923 g·kg^-1)>36 a(1.719 g·kg^-1)>24 a(1.655 g·kg^-1)>15 a(1.489 g·kg^-1);马尾松树叶植硅体含量与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硅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地上各器官植硅体碳储量表现为树干>树枝>树叶,其中树干和树枝的植硅体碳储量分别占地上器官植硅体碳总储量的69.2%和20.7%;不同年龄马尾松林的地上器官总植硅体碳储量表现为55 a(15.97 kg·hm^-2)>63 a(15.54 kg·hm^-2)>36 a(10.63 kg·hm^-2)>15 a(10.46 kg·hm^-2)>24 a(10.13 kg·hm^-2);不同年龄马尾松林地上器官总植硅体碳封存速率表现为15 a(10.94 kgCO2·hm^-2a^-1)>24 a(9.97 kgCO2·hm^-2a^-1)>36 a(7.20 kgCO2·hm^-2a^-1)>55 a(5.10 kgCO2·hm^-2a^-1)>63 a(4.76 kgCO2·hm^-2a^-1)。【结论】马尾松植硅体含量和植硅体碳含量均存在林龄与器官的显著差异。若以我国现有的马尾松林面积1200万hm^2和平均植硅体碳封存速率7.58 kgCO2·hm^-2a^-1计算,每年可封存91000 t 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地上器官 封存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