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DNA双链断裂修复机制及其在重离子诱变和基因编辑中的作用
1
作者 隆静 陈婧敏 +3 位作者 刘霄 张一凡 周利斌 杜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67,共13页
在自然界中,植物会遭受各种环境或内源因素导致的DNA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的影响最为严重,如果修复不当,将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基因突变甚至细胞死亡。一方面,植物进化出了强大且有序的损伤修复机制,以确保... 在自然界中,植物会遭受各种环境或内源因素导致的DNA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的影响最为严重,如果修复不当,将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基因突变甚至细胞死亡。一方面,植物进化出了强大且有序的损伤修复机制,以确保其存活及正常繁衍;另一方面,基于修复过程的容错性及致突变性,T-DNA插入、基因编辑、物理诱变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品种改良。相较于哺乳动物,植物DSBs修复通路及其分子机制报道较为有限。本文综述了植物对DSBs损伤的响应、主要修复途径及关键因子,介绍了通路机制尚未完全解析的替代末端连接(alternative end joining,Alt-EJ)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探讨了重离子束引起的植物DSBs修复特征和多途径选择,以及基于不同DSBs修复途径的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了解植物DSBs损伤响应及修复的分子机制和研发高效生物育种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dsbs损伤修复 同源重组 非同源末端连接 重离子束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多糖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欧阳健明 彭花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6-523,共8页
细胞的氧化损伤是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植物多糖(PPS)对细胞的氧化损伤具有的保护和修复作用.本文重点探讨了PPS修复受损伤细胞的机理,包括:PPS维持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形态,清除自由基,提高细胞内抗氧化水平,降低LDH和MD... 细胞的氧化损伤是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植物多糖(PPS)对细胞的氧化损伤具有的保护和修复作用.本文重点探讨了PPS修复受损伤细胞的机理,包括:PPS维持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形态,清除自由基,提高细胞内抗氧化水平,降低LDH和MDA含量,有效地稳定线粒体膜电位,从而增强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讨论了PPS的浓度效应,过量的PPS可能抑制细胞增殖;PPS对癌细胞表现出抑制效应;PPS抑制肾结石形成不仅归因于其可抑制尿晶体成核、生长和聚集,阻止晶体与细胞的黏附,而且归因于其对肾脏组织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糖 细胞生物学行为 氧化损伤 保护和修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本草多糖对植物DNA损伤的修复
3
作者 唐红枫 马自骋 +4 位作者 田梦婷 徐晨月 熊琦捷 程芬 孙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12-216,共5页
研究蜀本草多糖对植物DNA损伤的修复作用,以蜀本草为原料,通过热水提法提取蜀本草多糖。经过浓缩、脱色、脱蛋白获得蜀本草多糖粗品。用不同浓度重金属溶液处理生长中的蚕豆幼苗,72 h后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蚕豆幼苗DNA损伤情况;采用... 研究蜀本草多糖对植物DNA损伤的修复作用,以蜀本草为原料,通过热水提法提取蜀本草多糖。经过浓缩、脱色、脱蛋白获得蜀本草多糖粗品。用不同浓度重金属溶液处理生长中的蚕豆幼苗,72 h后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蚕豆幼苗DNA损伤情况;采用不同浓度的蜀本草粗多糖溶液培养受损的蚕豆幼苗,检测其对蚕豆幼苗DNA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20μmol CuSO_4对蚕豆幼苗叶片细胞诱导出了明显的DNA迁移。用蜀本草多糖溶液培养此浓度CuSO_4胁迫受损的蚕豆幼苗,其DNA受损情况得到一定改善,当蜀本草多糖浓度为200μmol时,彗星图像尾部明显缩短,修复效果明显。蜀本草多糖对植物DNA损伤修复存在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具体机制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本草多糖 植物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蒂周围神经在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庆山 王爱民 蒋祖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促进胚胎脊髓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能力。方法 :成鼠胸段脊髓损伤后 ,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 (VPN组 )、孕 14天胚胎脊髓 (FSC组 )、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 (V +F组 )。术后 8周行组织学及电生理检查...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促进胚胎脊髓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能力。方法 :成鼠胸段脊髓损伤后 ,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 (VPN组 )、孕 14天胚胎脊髓 (FSC组 )、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 (V +F组 )。术后 8周行组织学及电生理检查。结果 :V +F组移植神经与脊髓连接紧密 ,有较多新生轴突长入 ,雪旺氏细胞大量存活和增殖 ,神经丝蛋白、10 0 %饱和硫蛋白阳性反应均明显高于VPN组 (P <0 0 1) ;胚胎移植物与受体融合佳 ,体积增长速度、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FSC组 (P <0 0 1) ,大部分细胞分化较好 ,突触较成熟 ;SEP检查示P1、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 (P <0 0 1)。结论 :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 ,对FSC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蒂 胚胎脊髓 脊髓损伤 周围神经 联合移植 正中神经 修复 成鼠 损伤神经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DNA错配修复系统响应Cd胁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鹤潼 贾春云 +4 位作者 张延召 赵强 李晓军 巩宗强 刘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0-711,共12页
Cd胁迫下植物细胞内会出现不同形式的DNA损伤(如碱基错配、DNA单/双链断裂和甲基化),DNA损伤会迅速诱导DNA损伤响应(DDR)信号,如ATM、ATR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内复制、细胞凋亡以及不同形式的DNA修复途径(如同源重... Cd胁迫下植物细胞内会出现不同形式的DNA损伤(如碱基错配、DNA单/双链断裂和甲基化),DNA损伤会迅速诱导DNA损伤响应(DDR)信号,如ATM、ATR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内复制、细胞凋亡以及不同形式的DNA修复途径(如同源重组修复HR、DNA错配修复MMR)。植物细胞DNA MMR系统中的异源二聚体MutSα(MSH2/MSH6)、MutSβ(MSH2/MSH3)、MutSg(MSH2/MSH7)、MutLα(MLH1/PMS1)与有关酶如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DNA复制因子C(RFC)、DNA核酸外切酶1(EXO1)、单链结合蛋白(RPA)、核酸内切酶FEN1、DNA聚合酶delta(d)和DNA连接酶相互作用,启动DNA MMR反应,从而在感知Cd诱导的DNA损伤、修复DNA损伤、激活细胞周期检验点、确保基因组DNA的稳定性和DNA复制的精确性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MutS缺失的植物细胞会绕过DNA MMR系统参与的细胞周期阻滞,从而严重影响植物的耐Cd性能。本文重点介绍了植物DNA MMR系统对Cd胁迫的响应以及表观遗传对DNA MMR系统的调控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胁迫 DNA错配修复系统 植物 DNA损伤 细胞周期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与脊髓损伤修复
6
作者 张戈 冯大雄 +2 位作者 雷飞 周际 屈一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57-961,共5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由创伤引起,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属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经济负担。
关键词 脊髓损伤修复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损伤平面 经济负担 发病率 致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植物对镉和抗生素单一及复合污染物的去除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殷寿延 杨思林 +1 位作者 寇旭阳 孙仕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49,共23页
本文对镉和抗生素残留的湿地植物体内体外2条去除途径、镉-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湿地植物根系是植物去除镉的主要部位——镉在湿地植物根际微环境的迁移转化受根际分泌物有机酸、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等... 本文对镉和抗生素残留的湿地植物体内体外2条去除途径、镉-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湿地植物根系是植物去除镉的主要部位——镉在湿地植物根际微环境的迁移转化受根际分泌物有机酸、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等影响,植物体内螯合素的螯合/络合作用对镉的植物体内去除起重要影响,而植物根表铁膜是重要的植物体外螯合物,是植物根际-微生物共同体发挥去除效应的场所。湿地植物-微生物协同效应能有效去除抗生素残留污染,但抗生素残留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显著,存在产生抗生素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风险。镉和抗生素复合污染因污染物母体种类、浓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络合物行为特征,进而影响对湿地植物的毒性作用;也同时带有污染物母体的毒性特征,呈现复杂的毒性机制。相较于环境中的综合性污染现状,目前仅对少数种类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进行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我们提出湿地植物去除抗生素及其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物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磺胺类抗生素 湿地植物 氧化损伤 人工湿地 污染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脐带血管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朔暾 龚家琳 +2 位作者 李康华 龙文荣 邓展生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43-45,共3页
以人类新生儿脐带血管(HUV)为桥接物移植修复陈旧性周围神经损伤12例,缺损1.5~7.0cm的神经15条。术后随访23~47个月。结果显示,所有病人均有明显的肢体功能恢复,尤以感觉功能的恢复较好;优良率达83%。未... 以人类新生儿脐带血管(HUV)为桥接物移植修复陈旧性周围神经损伤12例,缺损1.5~7.0cm的神经15条。术后随访23~47个月。结果显示,所有病人均有明显的肢体功能恢复,尤以感觉功能的恢复较好;优良率达83%。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和其它副作用。表明HUV能有效地引导神经再生。本法桥接缺损在3cm以内的神经损伤效果尤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管 修复 疗效 植物 周围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残迹对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吴波 赵宗峤 +1 位作者 李士光 孙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3-434,共2页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方法治疗ACL损伤。临床上ACL损伤后在胫骨或(和)股骨止点处常会存留部分韧带残迹。近年来不少学者逐渐认识到保留ACL残...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方法治疗ACL损伤。临床上ACL损伤后在胫骨或(和)股骨止点处常会存留部分韧带残迹。近年来不少学者逐渐认识到保留ACL残迹纤维可能有利于重建术后移植物的存活及功能发挥[1-2]。本研究探讨保留残迹重建ACL对术后移植物组织学变化的影响,为保留残迹重建手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修复外科手术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修复的有关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胥少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2-254,共3页
关键词 脊髓修复 实验模型 神经生长因子 脊髓损伤 多能干细胞 植物 嗅鞘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基质在周围神经修复组织工程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锐 於子卫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6-560,共5页
周围神经损伤可以导致毁灭性的功能残疾,影响生活质量,在美国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周围神经损伤多数由外伤或者手术引起,修复和重建周围神经缺损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一般来说,大部分周围神经损伤超过3厘米就将... 周围神经损伤可以导致毁灭性的功能残疾,影响生活质量,在美国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周围神经损伤多数由外伤或者手术引起,修复和重建周围神经缺损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一般来说,大部分周围神经损伤超过3厘米就将导致神经功能恢复不良。以往神经自体移植术被认为是外周神经修复的"金标准",但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的神经无论是采用外膜还是束膜缝合,总会有部分神经束错位而失去功能[2]。通过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获得临床功能恢复的患者大概只有80%左右[3],而且存在供区神经功能损害,可供神经长度和直径有限是其不可克服的缺陷,因此,寻找自体神经的替代品来桥接神经缺损,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证实,雪旺细胞和束膜结构在神经再生中起重要作用,但也是免疫原性的主要携带者,而为了去除其免疫原性,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经过放射线照射、低压冻干、热或冷的器官保存液等预处理使其中的雪旺细胞凋亡,导致引导神经再生的能力大大下降[4,5]。如何桥接神经断端并引导神经生长锥向前生长成了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的难点,因此组织工程方法修复神经缺损逐渐成为焦点,而其中的重点问题包括:导管材料的选择以及神经生长的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修复 组织工程学 细胞外基质 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缺损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 神经功能恢复 显微外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稳定性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机制综述
12
作者 王梦娜 刘康伟 +4 位作者 王冷静 代强 冯海洋 张超 于恒秀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9,共9页
基因组包含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部分病毒是RNA),维持染色体的结构、数目及遗传信息的相对稳定,是物种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与保障。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基因组稳定是保障粮食生产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DNA损伤是一种... 基因组包含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部分病毒是RNA),维持染色体的结构、数目及遗传信息的相对稳定,是物种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与保障。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基因组稳定是保障粮食生产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DNA损伤是一种危害性很高的损伤形式,及时、正确的修复是维持基因组稳定的基础。DNA损伤首先会激活DNA损伤反应(DDR),DDR一方面阻止受损细胞携带错误信息继续分裂,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各种修复途径,如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同源重组(HR)和核苷酸切除修复(NER)等,这些修复途径相互协调,相互竞争。本文简述影响基因组稳定性的多种因素,重点是DNA损伤和修复的分子机制,以及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关键基因对于维持基因组稳定的重要性,并探讨水稻基因组稳定性研究的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因组稳定性 DNA损伤 dsb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