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WEET蛋白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汪洋一舟 郭尽新 +5 位作者 乔凯彬 徐珣 刘翔宇 王凤婷 潘洪玉 刘金亮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52,共12页
SWEET蛋白是一类新型糖转运蛋白,负责介导细胞中糖类的双向跨膜运输,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韧皮部装载,植物激素转运,花、果实和种子的发育,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以及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共生等重要功能,是植物与病原物互作过程的重... SWEET蛋白是一类新型糖转运蛋白,负责介导细胞中糖类的双向跨膜运输,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韧皮部装载,植物激素转运,花、果实和种子的发育,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以及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共生等重要功能,是植物与病原物互作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总结SWEET蛋白在生物胁迫中的应答机制以及植物与病原物(细菌、真菌、线虫和病毒)互作中SWEET基因的代谢特征、调控途径及特异性防御反应,并讨论使用基因编辑工具编辑SWEET基因增强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及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为深入研究SWEET蛋白参与植物-病原物互作的机制及利用SWEET基因进行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转运蛋白 SWEET蛋白 SWEET基因 植物-病原 生物胁迫 寄主防御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镰刀菌属真菌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卓梦霞 刘思文 +1 位作者 李春雨 胡位荣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56-69,共14页
镰刀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几乎所有的镰刀菌都会产生真菌毒素,其毒素种类多、毒性强,一方面可以作为致病因子之一参与镰刀菌的致病过程,另一方面可污染粮食和饲料... 镰刀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几乎所有的镰刀菌都会产生真菌毒素,其毒素种类多、毒性强,一方面可以作为致病因子之一参与镰刀菌的致病过程,另一方面可污染粮食和饲料,进而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相关病症。已有研究表明,镰刀菌侵染植物后产生的不同种类真菌毒素不仅毒害植物细胞,引起植物组织的坏死,还会加速病原菌的侵染;同时,针对病原菌产生的毒素,植物会激活防御酶并启动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将致病毒素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并转运到胞外,或通过分泌次生代谢物直接抑制病原菌毒素的生物合成。为全面解析镰刀菌毒素在病原菌侵染植物中的作用,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该文综述了镰刀菌属真菌毒素的种类、毒性机理以及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并讨论了植物对真菌毒素的防御反应策略,以期为镰刀菌毒素致病机制和病原菌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真菌毒素 毒性机理 病原菌植物 解毒酶 转运蛋白 次生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中光合作用的地位与作用
3
作者 刘慧迪 王智慧 田小卫 《植物医学》 2024年第6期32-41,共10页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物理特性和生化免疫防御机制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光合作用作为植物应对病原微生物侵染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为支持植物防御反应提供必要的能量和代谢产物,还通过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等多种方式增强植物...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物理特性和生化免疫防御机制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光合作用作为植物应对病原微生物侵染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为支持植物防御反应提供必要的能量和代谢产物,还通过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等多种方式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进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深入理解光合作用与植物-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病害防控以及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综合分析病原微生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组织结构及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简要总结了光合作用变化的因素、光合作用在病害预测中的应用及其与植物免疫的关系,为研究植物在病原微生物胁迫下光合作用的响应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 植物-病原 植物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A在植物-病原菌互作中的多重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严婷婷 李韬 朱廷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1期3278-3279,3281,共3页
对ABA的生物合成途径、在植物抗/感反应中的作用以及ABA与其他激素互作对植物抗病性的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脱落酸 植物-病原菌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序技术在病原菌-植物互作分子机制研究中的若干应用
5
作者 李倩 《农村科学实验》 2020年第24期119-120,共2页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好、更快地进行物种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学的研究正迈入后基因研究的全新时代。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对重要经济作物以及相关的病原物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使得人们对作物和病原菌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从...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好、更快地进行物种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学的研究正迈入后基因研究的全新时代。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对重要经济作物以及相关的病原物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使得人们对作物和病原菌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从基因组层面的了解。此外,病原物和寄主互做过程中转录组测序技术的运用为人们更好的揭示了病原物-植物互做过程中植物和病原物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本文对测序技术在病原菌-植物互做分子机制研究中的若干应用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群体基因组学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植物 基因组学 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韩长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8,共4页
植物病原菌与其寄主相互作用过程中,关于病原菌操控植物和植物又反抗病原菌侵染的作用机制,学术界存在多种模型和假说,从最早的Flor"基因对基因"假说到警戒假说,再从警戒假说到"诱饵"假说,再到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同的... 植物病原菌与其寄主相互作用过程中,关于病原菌操控植物和植物又反抗病原菌侵染的作用机制,学术界存在多种模型和假说,从最早的Flor"基因对基因"假说到警戒假说,再从警戒假说到"诱饵"假说,再到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同的Zigzag理论。对这些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理论进行了总结,着重介绍了"诱饵"假说和Zigzag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植物 Zigzag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MicroRNA研究进展及其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耿锐梅 杨宏伟 +3 位作者 曹长代 冯全福 陈志强 罗成刚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1092-1094,共3页
针对植物MicroRNA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阐释植物MicroRNA的分子进化、功能及调控机制;同时,指出植物MicroRNA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今后应加强MicroRNA在植物抗性机制中的研究,从而为植物抗病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植物 MICRORNA 病原菌 抗病性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携带花粉网络的构建及其与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吴佳俊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60-164,共5页
昆虫的访问不等同于授粉,了解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真实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传粉网络的关键步骤。本文阐述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构建的关键因素和方法,分析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与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利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两种网络可... 昆虫的访问不等同于授粉,了解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真实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传粉网络的关键步骤。本文阐述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构建的关键因素和方法,分析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与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利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两种网络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携带花粉网络 构建 植物-传粉者网络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中AM真菌、禾草内生真菌及病原菌互作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芳 张峰 +1 位作者 高萍 段廷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禾草内生真菌和植物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农业生态系统中。AMF和禾草内生真菌均能与宿主植物形成共生体,促进宿主植物对养分、水分的吸收,提高植物对病害、干旱等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禾草内生真菌和植物病原菌广泛存在于农业生态系统中。AMF和禾草内生真菌均能与宿主植物形成共生体,促进宿主植物对养分、水分的吸收,提高植物对病害、干旱等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植物病原菌引致的植物病害可降低植物产量和品质,造成生产上的重大损失。AMF可降低植物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机理包括AMF与病原菌竞争侵染位点,养分和空间、消耗病原菌的能量、提高菌根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调节病程相关蛋白。禾草内生真菌可通过分泌抑菌活性物质、诱导植物体产生抗性反应及减少病害介体的传播,提高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抗病性。AMF和禾草内生真菌与其它微生物的互作因植物、真菌而异,有相互促进的效应,也有相互抑制的效应。研究和明确农业生态系统中三类微生物的互作机理,进而利用禾草内生真菌和AMF提高抗逆性及产量、防治病害,对于促进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禾草内生真菌 植物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细胞程序化死亡 被引量:3
10
作者 孔琼 杨红玉 +4 位作者 王云月 霍达 胡海林 刘振华 秦丽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共6页
细胞程序化死亡(PCD)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或抗逆过程中,而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PCD已成为当前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的概念、检测方法、植物与病原物互作间的细胞程序化死亡及调控机理等方面进行... 细胞程序化死亡(PCD)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或抗逆过程中,而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PCD已成为当前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的概念、检测方法、植物与病原物互作间的细胞程序化死亡及调控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程序化死亡 植物-病原 调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东灵山土壤动物-植物互作关系对海拔格局的响应 被引量:10
11
作者 丁彰琦 徐国瑞 +2 位作者 张霜 张育新 马克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741-2750,共10页
土壤动物可能会与植物形成复杂的互作网络,有关其对海拔梯度做出响应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了解不同生境下的生态网络为理解和预测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动态变化机制提供了新途径。于北京东灵山地区调查了沿海拔梯度凋落物层与土壤层中的土壤动... 土壤动物可能会与植物形成复杂的互作网络,有关其对海拔梯度做出响应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了解不同生境下的生态网络为理解和预测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动态变化机制提供了新途径。于北京东灵山地区调查了沿海拔梯度凋落物层与土壤层中的土壤动物以及木本和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并通过零模型的方法对比了土壤动物-植物互作网络特征参数的标准化效应值在高-中-低三个海拔段的差异。结果显示:土壤动物的稀有类群在中海拔段多样性较高,木本植物多样性随海拔降低,而草本植物多样性则随海拔升高。各生物类群组成都随海拔距离而增加,存在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植物与土壤动物之间的互作网络特征参数不仅随海拔改变,且在凋落物与土壤层之间、木本与草本植物之间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土壤动物与木本植物互作网络的海拔变化主要与土壤动物多样性有关,而与草本的互作网络则与草本植物多样性有关。沿海拔梯度,存在土壤动物-木本植物向土壤动物-草本植物网络的适应性转变。本研究在同一海拔梯度上探讨了不同层土壤动物与植物的互作关系,对深入理解山地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类群的共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植物 多样性 网络 海拔梯度 嵌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子植物花粉和雌蕊互作的分子基础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晶 金樑 +3 位作者 邓志刚 杨龙 王文斌 王晓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67,共7页
被子植物的花粉自落到柱头上开始,花粉和雌蕊组织即发生一系列的相互识别作用,这个过程包括花粉与柱头互作、花粉管极性生长和引导、精细胞在胚囊中释放和完成双受精。近年来,已相继发现并且克隆了花粉与柱头互作以及花粉管生长和引导... 被子植物的花粉自落到柱头上开始,花粉和雌蕊组织即发生一系列的相互识别作用,这个过程包括花粉与柱头互作、花粉管极性生长和引导、精细胞在胚囊中释放和完成双受精。近年来,已相继发现并且克隆了花粉与柱头互作以及花粉管生长和引导相关的基因。本文对花粉粘附、水合、萌发以及花粉管生长和引导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花粉粘附的糖蛋白互作、花粉水合的脂类调控途径以及花粉管极性生长的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等小分子引导机制,以期为被子植物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花粉-雌蕊 粘附 水合 花粉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子劣变过程中植物先天免疫系统的响应
13
作者 刘晴晴 张帅兵 +2 位作者 胡元森 翟焕趁 马平安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41,共10页
为揭示玉米储藏劣变与安全储藏的分子机理,将玉米杂交种郑单958进行人工控制劣变处理,研究种子劣变时储藏病害侵染及种胚先天免疫相关酶活变化,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基因差异。结果表明,在种胚劣变过程中表皮带菌量不... 为揭示玉米储藏劣变与安全储藏的分子机理,将玉米杂交种郑单958进行人工控制劣变处理,研究种子劣变时储藏病害侵染及种胚先天免疫相关酶活变化,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基因差异。结果表明,在种胚劣变过程中表皮带菌量不断增加,活性氧(ROS)出现爆发增长,相关酶活性及腺苷三磷酸(ATP)含量持续下降,病程相关蛋白活性增加;劣变处理3 d后种胚数字表达谱发现,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29个(上调73个,下调56个)。人工控制劣变过程初期,伴随带菌量的升高,种胚内植物先天免疫系统为抵御病原菌入侵发挥积极作用,但是高温高湿的外部环境,导致玉米种子劣变持续加剧,植物先天免疫系统各理化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趋势,发生不可逆转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人工控制劣变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 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互作知识的生物学通路扩充新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小蕾 左晓宇 +4 位作者 覃继恒 梁岩 张乃尊 栾奕昭 饶绍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7-394,共8页
生物学通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学研究,但现有的生物学通路知识并不完善,仍需进一步扩充。生物信息学预测为通路扩充提供了一种有效且经济的途径。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知识以及Gene Ontology(GO)数据库信息进行基因通... 生物学通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学研究,但现有的生物学通路知识并不完善,仍需进一步扩充。生物信息学预测为通路扩充提供了一种有效且经济的途径。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知识以及Gene Ontology(GO)数据库信息进行基因通路预测的新方法。首先选取目标基因在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层面上的邻居所在的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为候选通路,然后通过检验候选通路中的基因是否在与目标基因关联的GO节点富集来判断目标基因的通路归属。分别利用Human Protein Reference Database(HPRD)和Biological General Repository for Interaction Datasets(BioGRID)数据库中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信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两套数据中,随着互作邻居个数的增加,预测的平均准确率(在所有目标基因注释的通路中被成功预测的比例)及相对准确率(在至少有一个注释通路被成功预测的基因集中,所有注释通路均被预测正确的基因所占的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当互作邻居个数达到22时,预测的平均准确率分别达到96.2%(HPRD)和96.3%(BioGRID),而相对准确率分别为93.3%(HPRD)和84.1%(BioGRID)。进一步利用新版数据库对旧版数据库中被更新的89个基因进行验证,至少有一个更新通路被预测正确的基因有50个,其中43个基因的更新通路被完全正确预测,相对准确率为86.0%。这些结果显示该方法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通路扩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蛋白质 基因本体论 富集分析 通路归属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2+)对植物——微生物互作反应的调控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民和 王国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03-208,共6页
植物对微生物信号接收、传递及应答的研究是当前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课题之一 ,Ca2 +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实的植物细胞内信号。大量研究表明 ,Ca2 +也参与了植物———微生物互作的信号传递。近 15年来 ... 植物对微生物信号接收、传递及应答的研究是当前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课题之一 ,Ca2 +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实的植物细胞内信号。大量研究表明 ,Ca2 +也参与了植物———微生物互作的信号传递。近 15年来 ,随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Ca2 +在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生理意义的认识大为加深。从Ca2 +信号的研究方法、Ca2 +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的作用、Ca2 +在植物———微生物共生关系中的作用及C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植物-微生物 信号传导 研究法 调控 抗病防卫反应 共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毒载体在植病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成伟 裴冬丽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7-30,37,共5页
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研究中,植物抗性基因和病原菌无毒基因的研究是两个重要的热点。利用植物病毒沉默载体构建的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体系研究植物的防御机制;利用植物病毒表达载体克隆和研究病原菌的无毒基因,将使我... 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研究中,植物抗性基因和病原菌无毒基因的研究是两个重要的热点。利用植物病毒沉默载体构建的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体系研究植物的防御机制;利用植物病毒表达载体克隆和研究病原菌的无毒基因,将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植物和病原菌互作的分子机理,最终为培育番茄白粉病持久抗性品种打下理论基础。对植物病毒载体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就我们承担的课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原菌 病毒沉默载体 病毒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白桦茸防治阿尔兹海默病的潜在作用机制
17
作者 符丹丹 邵鑫源 +5 位作者 张琦 张迪 彭心暖 刘燕山 孙建瑞 宫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8-235,I0001,共9页
该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进行了白桦茸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分析,以明确白桦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潜在作用机制。从TCMSP等数据库和文献获得白桦茸的活性成分以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 该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进行了白桦茸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分析,以明确白桦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潜在作用机制。从TCMSP等数据库和文献获得白桦茸的活性成分以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得疾病的靶点,得到白桦茸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共同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共同靶点的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并通过DAVID和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再通过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最终筛选得9种活性成分,阿尔茨海默病筛选到3397个靶点,由PPI筛选得到MMP3、IL6、AKT1、IL10、TNF、MAPK1和HSP90AB1等关键靶点20个,由KEGG通路分析可知桦褐孔菌通过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乙肝、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白介素-17及阿尔茨海默病等信号通路发挥抗AD作用。由GO富集分析发现其与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复合物、质膜的组成部分、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pri-miRNA正调节转录通路等相关。将20个关键靶点与白桦茸活性成分分子对接,验证均能稳定结合,预测槲皮素等化学成分在缓解阿尔茨海默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白桦茸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干预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及阿尔茨海默病等多个信号通路,从而发挥白桦茸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功能,为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药食同源 老年痴呆 蛋白质-蛋白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驯化对谷子-根际微生物互作机制影响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18
作者 崔文秀 宰小玉 +3 位作者 赵美丞 郑春燕 宋春旭 朱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5-504,共10页
根际微生物可赋予植物新的抗逆性,其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变化也体现了作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驯化影响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生理性状及其代谢产物,进而会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产生作用。目前,对于作物驯化的研究多关注植物遗... 根际微生物可赋予植物新的抗逆性,其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的变化也体现了作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驯化影响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生理性状及其代谢产物,进而会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产生作用。目前,对于作物驯化的研究多关注植物遗传多样性与植物表型和生理特性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影响机制,微生物在作物驯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植物互作机制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首先对驯化过程在禾本科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构建中的作用进行了回顾,针对起源于中国的重要旱作C4模式作物谷子,系统总结了谷子的驯化过程及其对谷子生长、生理性状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以及驯化对谷子根际微生物间互作和谷子与微生物互作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恢复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物-微生物有益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驯化 谷子 基因型 -微生物 植物微生物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学时代下植物—传粉者互作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逸 林瀚 +4 位作者 韩晓文 兰思仁 刘仲健 罗毅波 马晓开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1-649,共9页
植物—传粉者互作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自然界中进化与生态理论研究的理想模型.由于植物—传粉者互作机制涉及面广、尺度难以把握等因素,该领域的研究面临重重挑战.伴随着高通量技术革命性的发展,生命科... 植物—传粉者互作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自然界中进化与生态理论研究的理想模型.由于植物—传粉者互作机制涉及面广、尺度难以把握等因素,该领域的研究面临重重挑战.伴随着高通量技术革命性的发展,生命科学进入了解译海量多元数据的组学时代,这为植物—传粉者互作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目前,组学在植物—传粉者互作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花性状遗传基础与生殖隔离、传粉者化学感受、传粉者学习记忆、植物—传粉者化学交流、植物—传粉者系统发育及多样性等方面.这些领域的研究为全面揭示植物—传粉者生命活动中相关功能基因、系统发生、进化轨迹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未来,我们期望通过组学技术从更深层次上了解植物—传粉者互作关系,从而解答一些长期存在的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传粉者 组学 功能基因 遗传基础 系统发生 进化轨迹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修复微生物菌剂的构建及其作用效果
20
作者 王琼 冯雪薇 冯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6-1275,共10页
为了明确镉(Cd)修复微生物菌剂的构建原理及其作用效果,选取从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根内分离得到的5种植物促生菌,通过菌株共培养试验确定了作用效果最好的混合菌株组合,与富集植物油菜构建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测定了油菜... 为了明确镉(Cd)修复微生物菌剂的构建原理及其作用效果,选取从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根内分离得到的5种植物促生菌,通过菌株共培养试验确定了作用效果最好的混合菌株组合,与富集植物油菜构建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测定了油菜生物量、根系发育、Cd吸收积累、过氧化氢含量、谷胱甘肽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cillus sp.Bac1和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Bac2的共培养生长状况最好,更适用于作为Cd修复菌剂。此外,接种不同浓度配比的Cd修复菌剂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当Bac1和Bac2菌剂浓度配比为3∶1时更有利于油菜生长发育及对Cd的提取修复,而Bac1和Bac2菌剂浓度配比为1∶1时油菜植物抗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含量等抗氧化系统指标对Cd胁迫的响应更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修复 油菜 重金属 Cd修复菌剂 植物-微生物 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