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负荷增强对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氮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姚钦予 孙志高 +6 位作者 胡星云 李亚瑾 宋振阳 贺攀霏 夏星辰 武慧慧 方冠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31-4843,共13页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 N m^(-2)a^(-1);LNT低氮处理,12.5 g N m^(-2)a^(-1);MNT中氮处理,25.0 g N m^(-2)a^(-1);HNT高氮处理,...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 N m^(-2)a^(-1);LNT低氮处理,12.5 g N m^(-2)a^(-1);MNT中氮处理,25.0 g N m^(-2)a^(-1);HNT高氮处理,75.0 g N m^(-2)a^(-1))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的氮累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湿地土壤(TN)、NH+4-N和NO-3-N含量均发生了明显改变。相较于NNT,LNT和MNT的TN、NH+4-N和NO-3-N含量均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9.44%、3.57%、11.99%(LNT)和6.71%、9.37%、46.50%(MNT)。与之不同,HNT的TN含量相比NNT增幅不大,而其NH+4-N、NO-3-N含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9.26%和40.77%。不同氮负荷处理下土壤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亦发生了明显变化。除HNT外,LNT和MNT的TN、NH+4-N和NO-3-N含量均以表层土壤最高。不同氮负荷处理下的TN和NH+4-N含量分布主要受SOM的影响,而NO-3-N含量分布主要受植物吸收和垂直淋失的影响。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植物不同器官的TN含量整体表现为叶>茎>根。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植物-土壤系统的氮储量整体以LNT和MNT较高,而HNT最低。研究发现,短叶茳芏在中低氮负荷条件下可能将更多的氮优先分配给根系,进而以拓展地下空间和提高地下生物量的方式来适应环境;而在高氮负荷条件下,其可能通过增强“自疏效应”,并通过拓展地上空间的方式来适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负荷 氮分配 植物-土壤系统 短叶茳芏湿地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芦苇与短叶茳芏空间扩展植物-土壤系统硫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2
作者 何涛 孙志高 +2 位作者 李家兵 高会 范爱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07-1618,共12页
2015年7月,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两种植被空间扩展过程中植物-土壤系统全硫(TS)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湿地表层土壤的TS含量表现为交错带湿地>短叶茳芏湿地>... 2015年7月,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两种植被空间扩展过程中植物-土壤系统全硫(TS)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湿地表层土壤的TS含量表现为交错带湿地>短叶茳芏湿地>芦苇湿地,其差异主要与两种植被的空间扩展改变了交错带湿地土壤的质地及有机质等参数,进而对硫的迁移及转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有关;交错带不同植被的根系分布及其对土壤硫养分的竞争导致土壤TS含量的水平和垂直变异性均较芦苇或短叶茳芏纯群落发生较大改变,其土壤的TS含量受芦苇根系分布的影响更为明显,含量和储量均在深层土壤中较高。芦苇与短叶茳芏的空间扩展改变了两种植被的株高、密度及生物量分配格局,尽管二者在交错带中的地下生物量分配比均高于纯群落,但芦苇地下空间占据能力要高于短叶茳芏。研究发现,芦苇与短叶茳芏的空间扩展是双向过程,二者在空间扩展中通过不同的硫养分吸收、累积与分配策略适应竞争环境,即交错带湿地中的芦苇通过增加根部对硫养分的累积能力来保持其竞争力,而短叶茳芏则通过拓展地上空间及提高地上器官的硫养分累积能力来抗衡芦苇的空间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系统 空间扩展 湿地 闽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不同淹水环境下典型湿地植物-土壤系统全硫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何涛 孙志高 +3 位作者 李家兵 高会 祝贺 任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6-254,共9页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不同淹水环境下2条样带(A样带,远离主潮沟且退潮后无淹水;B样带,靠近主潮沟且退潮后有淹水)上的短叶茳芏、互花米草和扁穗沙草植被下的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湿地植物-土壤系统全硫(TS)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不同淹水环境下2条样带(A样带,远离主潮沟且退潮后无淹水;B样带,靠近主潮沟且退潮后有淹水)上的短叶茳芏、互花米草和扁穗沙草植被下的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湿地植物-土壤系统全硫(TS)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淹水环境在导致B样带同种植被类型下的湿地表层土壤的TS含量低于A样带的同时,也增强了不同植被类型下湿地之间0—40cm土层TS含量的水平变异性以及相同类型湿地土壤TS含量的垂直变异性。尽管长期淹水环境降低了B样带3种植被根的TS含量和累积系数,但增加了其地上器官及立枯体的TS含量和累积系数,并提高了其地上器官的硫分配比。对比研究表明,闽江河口3种湿地土壤和植物的TS含量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其值远高于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向海盐沼湿地以及华北海河流域湿地,但略低于南方红树林湿地。研究发现,淹水条件和土壤水分含量是导致A、B 2条样带相同类型湿地土壤TS含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淹水条件亦改变了湿地植物的硫分配格局,湿地植物可通过调整自身的硫吸收与累积状况来适应长期淹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硫 植物-土壤系统 淹水环境 湿地 闽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植物-土壤系统氮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汪庆兵 张建锋 陈光才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9-488,共10页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指外源添加与生物体内的元素或物质完全共同运行的示踪物,用来指示生物体内某元素或物质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能从本质上揭示生态学过程发生的机理,从而成为生态学科研工作十分重要的工具之...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指外源添加与生物体内的元素或物质完全共同运行的示踪物,用来指示生物体内某元素或物质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能从本质上揭示生态学过程发生的机理,从而成为生态学科研工作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对近年来15N示踪技术应用于土壤氮素固定、植物氮素营养和植物-土壤系统氮迁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稳定氮同位素技术在解决相关生态学难题可能的前景和不足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植物-土壤系统 氮循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土壤系统中氯硝柳胺迁移转化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罗萃 黄怿扬 +4 位作者 黄冬根 刘苗 熊伟 郭勤 杨天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53-2461,共9页
为了解鄱阳湖流域施用氯硝柳胺灭螺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对氯硝柳胺在鄱阳湖植物-土壤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特性进行了盆栽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氯硝柳胺在苔草、藜蒿根际土壤和空白土壤中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1... 为了解鄱阳湖流域施用氯硝柳胺灭螺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对氯硝柳胺在鄱阳湖植物-土壤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特性进行了盆栽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氯硝柳胺在苔草、藜蒿根际土壤和空白土壤中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14.6、18.3、21.7 d;在植物-土壤系统中,植物根系会促进氯硝柳胺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转化的主要中间产物有2,5-二羟基苯甲酸,2-氯-4-硝基苯胺,2-氯-4-硝基苯酚,5-氯水杨酸等;苔草和藜蒿根际土壤中氯硝柳胺残留量与微生物数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细菌在苔草根际土壤降解氯硝柳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藜蒿根际土壤中起主导作用的微生物为放线菌;不同的时间,氯硝柳胺在苔草和黎蒿中的残留量及中间产物浓度不同;黎蒿地上、地下部分的最大残留浓度分别为2.47、0.99 mg·kg^(-1),均出现在盆栽的第10 d;苔草地上、地下部分的最大残留浓度分别为1.7、1.0 mg·kg^(-1),均出现在盆栽的第6 d。氯硝柳胺及其降解的中间产物在植物中残留时间较长,施药期间食用可食植物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硝柳胺 根际土壤 植物-土壤系统 微生物 迁移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忠兰 翟凡 +5 位作者 温莉 颜蒙蒙 肖嬴 张永浩 姚锋先 曾希柏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4-472,共9页
硒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转运、积累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该方面研究进展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论述。本文结合赣南富硒脐橙调查研究结果,以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运移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和论述了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 硒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转运、积累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该方面研究进展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论述。本文结合赣南富硒脐橙调查研究结果,以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运移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和论述了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氧化-还原、吸收、转运过程,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施肥、农艺管理和植物生长阶段等对硒生物有效性和迁移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硒的研究热点: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关系;植物生长、果实品质与硒代谢相关的分子机制;结合同位素示踪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原位探究硒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归趋。本综述可为土壤硒生物有效性调控、植物体系中硒的有效积累和农艺生物强化富硒措施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生物有效性 土壤-植物系统 硒转运 赣南脐橙 硒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机制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鑫雨 罗庆 +4 位作者 方旭 吴慧秋 寇力月 张截流 冯良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的认识与了解还比较少。所以,本文详细阐明了微纳米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迁移过程与机制,系统总结了微纳米塑料从土壤到植物的转运过程,并探讨了微纳米塑料对植物种子萌发和根系发育产生的直接毒性效应,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吸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而成为污染物传输载体而对植物产生的间接毒性作用。最后,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处理的问题。本文可为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塑料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子寒 李红娜 +1 位作者 王雪荣 李思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4-1156,共13页
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造成了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具有潜在环境风险。本文系统总结了粪肥、土壤、植物中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微生物长时间处于低抑制浓度的抗生素... 粪肥还田对土壤-植物系统造成了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具有潜在环境风险。本文系统总结了粪肥、土壤、植物中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微生物长时间处于低抑制浓度的抗生素和重金属环境中容易诱导ARGs的产生,粪肥还田和改良土壤中抗生素浓度和ARGs丰度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区和粪肥种类差异。总体来看猪粪和鸡粪肥及对应土壤中的抗生素和ARGs残留高于牛粪肥,叶类与茄科类蔬菜容易富集抗生素及ARGs。粪肥类型、植物种类、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以及微生物群落等均影响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抗生素和ARGs的分布规律;粪肥中抗生素向土壤和植物的迁移受抗生素特性的影响较大,且其浓度随跨介质迁移过程不断降低;细菌群落显著影响ARGs的迁移,ARGs在从土壤到植物的迁移过程中可被稀释100~1000倍。未来需加强有机肥产品中抗生素及ARGs的浓度控制标准以及环境中ARGs的产生与迁移机制等研究。本综述旨在全面揭示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有效应对微生物耐药性的跨介质迁移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 粪肥 抗生素 抗性基因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有机肥源抗生素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9
作者 史奕 赵牧秋 +1 位作者 王俊 宋玉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240-244,共5页
有机肥一直被认为是培肥土壤和有机农业的理想肥料,但实验证实,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禽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施于农田,是农田土壤抗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在针对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有机肥源抗生素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 有机肥一直被认为是培肥土壤和有机农业的理想肥料,但实验证实,含有抗生素残留的禽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施于农田,是农田土壤抗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在针对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有机肥源抗生素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有机肥源抗生素在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抗生素 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铅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0
作者 粟银 袁兴中 +2 位作者 曾光明 李惠萌 李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6953-6955,共3页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Pb所在的环境介质、土壤理化性质、陪伴阴离子、植物及微生物,并阐述了各因子对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提出了进一步研究...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Pb所在的环境介质、土壤理化性质、陪伴阴离子、植物及微生物,并阐述了各因子对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污染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转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1
11
作者 赵中秋 朱永官 蔡运龙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2-286,共5页
重金属镉(Cd)被列为环境污染物中最危险的五种物质之一。因其极易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特性,环境Cd污染尤其是土壤系统的Cd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环境污染研究的热点,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备受关注。本文概述... 重金属镉(Cd)被列为环境污染物中最危险的五种物质之一。因其极易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特性,环境Cd污染尤其是土壤系统的Cd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环境污染研究的热点,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土壤Cd污染研究现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阐述了影响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几个重要因素:土壤基本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等)、Zn元素、P元素、陪伴阴离子Cl-和SO42-,其中包括尚未被普遍认识的P元素和陪伴阴离子Cl-和SO42-;并详细论述了各因子对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镉污染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转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碘与碘缺乏病防治 被引量:18
12
作者 黄益宗 朱永官 +2 位作者 胡莹 刘云霞 戴九兰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2期228-231,共4页
碘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缺乏将导致甲状腺肿、克汀病等疾病的发生。文章综述了土壤中碘的来源,碘质量分数和形态,影响土壤碘有效性的因素,植物体内碘的质量分数和分布,不同形态的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碘毒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碘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缺乏将导致甲状腺肿、克汀病等疾病的发生。文章综述了土壤中碘的来源,碘质量分数和形态,影响土壤碘有效性的因素,植物体内碘的质量分数和分布,不同形态的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碘毒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防治碘缺乏病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碘缺乏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氮锌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3
作者 何忠俊 华珞 +2 位作者 白玲玉 韦东普 陈世宝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1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对几十年来有关土壤-植物系统氮锌交互作用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综述。论述了氮锌交互作用与植物生长。氮锌及其它元素的吸收、转运、积累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微生物生长及豆科作物固氮的影响;讨论了氮锌交互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及... 对几十年来有关土壤-植物系统氮锌交互作用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综述。论述了氮锌交互作用与植物生长。氮锌及其它元素的吸收、转运、积累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微生物生长及豆科作物固氮的影响;讨论了氮锌交互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及细胞亚细胞学机理;指出了氮锌交互作用的若干薄弱环节;展望了氮锌交互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作用 土壤-植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崖门镇地区水稻田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顾涛 赵信文 +4 位作者 雷晓庆 黄长生 曾敏 刘学浩 王节涛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5-555,共11页
硒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一直是研究热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土壤硒含量较为丰富,适宜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富硒区—江门市崖门镇为例,系统采集... 硒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一直是研究热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土壤硒含量较为丰富,适宜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富硒区—江门市崖门镇为例,系统采集了岩石、风化土、稻田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及水稻样品,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硒含量测试,探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崖门镇花岗岩、花岗岩风化土、稻田表层土壤、剖面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大米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208mg/kg、0.2325mg/kg、0.5060mg/kg、0.83mg/kg、0.0003mg/L、0.0004mg/L、0.058mg/kg,表层土壤硒含量与珠江三角洲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0.51mg/kg)相当,大米硒含量达到富硒稻谷标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迁移规律为:土壤剖面硒元素向下部迁移,沿径流方向硒向下游迁移。土壤硒较易向水稻根部迁移,较难从根部向水稻地上部分迁移。本研究获得的土壤-植物系统硒元素分布与迁移规律可为该地区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 原子荧光光谱法 土壤-植物系统 分布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沉降地区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影响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定勇 牟树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0-144,共5页
按酸沉降危害程度的差异及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大气、植物、土壤汞的同步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植物含汞量均随大气汞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与大气汞浓度有显著... 按酸沉降危害程度的差异及不同功能区,进行了大气、植物、土壤汞的同步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汞对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植物含汞量均随大气汞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与大气汞浓度有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植=0.882**,n=53;r土=0.741**,n=52)。调查还发现,当大气汞浓度大于30ng/m3时,土壤-植物系统汞累积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土壤-植物系统 汞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22
16
作者 赵云杰 马智杰 +4 位作者 张晓霞 薛筱禅 历梦颖 程雨薇 查同刚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7-183,共7页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赋存状态和土壤环境,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可为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 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赋存状态和土壤环境,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可为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系统综述了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特性、植物种类与根际效应、人为活动及其它因素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机理;阐明了总量预测法、化学形态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和生物学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重金属 迁移性 生物有效性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形态分析和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1
17
作者 王学锋 杨艳琴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4-28,共5页
介绍了土壤 -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连续提取的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同时归纳了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如土壤性质、复合污染及根际环境等 ,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重金属 连续提取 形态分析 生物有效性 土壤-植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浓度升高对土壤-植物(春小麦)系统光合碳分配和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马田 刘肖 +2 位作者 李骏 张旭东 何红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38-2246,共9页
光合碳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分配与截获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或CO2施肥条件下的农田土壤碳截获能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土壤-植物系统新老碳的区分必须依赖于同位... 光合碳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分配与截获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或CO2施肥条件下的农田土壤碳截获能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土壤-植物系统新老碳的区分必须依赖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因此,研究利用13C标记CO2供给春小麦生长,并在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光合C在小麦植株中的富集动态以及转运到地下部分的碳同化物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碳同化产物,增加小麦各器官生物量,增幅在拔节期最为显著。CO2浓度升高同时显著提高了光合C在小麦各器官的富集程度。在收获期,籽实中积累的光合C数量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显著高于常规浓度,表明CO2浓度升高通过增加生物量,促进光合C的富集而提高了作物产量。随着小麦的生长,土壤中13C富集比例不断增加,但是在一个生长季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光合C不断向土壤转化并促进了SOC的更新。在常规CO2浓度下,经过小麦一个生长季后共有140mg·kg-1的13C进入土壤,其中植物光合C所占比例为97.9%。在CO2升高条件下,土壤13C富集比例在拔节期和抽穗期与常规CO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到了成熟期13C富集比例由-17.9‰增至3.1‰,比常规CO2浓度处理提高了52.4%,表明更多的光合C在作物营养生长后期通过根系过程进入土壤,促进了SOC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示踪 CO2浓度升高 光合C 分配 土壤-植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鱼养殖废水在土壤-植物生态工程系统的处理与利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鹰 王玲玲 +1 位作者 崔绍荣 苗香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6-311,共6页
以甲鱼养殖温室排放的富含营养物的养殖废水和利用废水栽培蔬菜的生态工程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和商品营养液对比,在4种不同土壤上开展了浇灌甲鱼养殖废水栽培散叶莴苣(生菜)的研究。120d的实验结果表明,用甲鱼废水和营养液分别处理4种... 以甲鱼养殖温室排放的富含营养物的养殖废水和利用废水栽培蔬菜的生态工程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和商品营养液对比,在4种不同土壤上开展了浇灌甲鱼养殖废水栽培散叶莴苣(生菜)的研究。120d的实验结果表明,用甲鱼废水和营养液分别处理4种土壤的生菜产量差异不显著,但生产上要用甲鱼废水完全替代营养液作为肥料用于土壤栽培,还需对甲鱼废水进行预处理;潮土对甲鱼养殖废水有较大的适应性;甲鱼养殖废水的主要营养元素组成与植物需要相比,P元素和K元素还比较缺乏。用甲鱼类废水处理的4种土壤生菜的含Ca量均大于用营养液处理的4种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鱼养殖废水 土壤-植物系统 生态工程 散叶莴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本氏针茅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辽宏 邱莉萍 +1 位作者 高海龙 张兴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2-1199,共8页
明确农牧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特征对于草坡地生态系统磷素管理、空间分布和磷素流失预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本氏针茅坡地,分析了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沿坡面的分布特征,并且从不同空间尺... 明确农牧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特征对于草坡地生态系统磷素管理、空间分布和磷素流失预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本氏针茅坡地,分析了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沿坡面的分布特征,并且从不同空间尺度研究了土壤-植物系统磷素的空间结构特征,以揭示农牧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坡位的降低,草坡地植物生物量、植物磷素含量和储量均逐渐增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坡上部和坡中部相近,且均低于坡底部;这些变量的变异系数均以坡底部最小。植物磷素含量和土壤全磷的变异系数由坡顶向下依次为34.25%、25.98%、10.02%和24.05%、15.27%、10.85%,表明坡底部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分布相对均匀。各变量的最佳拟合模型在3个分析尺度上均保持一致,植物生物量和土壤速效磷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土壤全磷以球状模型拟合效果最佳,而植物磷素以高斯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随分析尺度的增加,块金常数、块金效应逐渐增大。植物磷素含量在5、10、15 m 3个尺度上的块金常数和块金效应依次为0.010、0.010、0.011和7.9、8.5、8.9,即样点间的空间依赖性逐渐减弱,空间相关性减弱。这表明农牧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在不同尺度上空间结构比较稳定,属中等或强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来源于结构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空间分布 土壤-植物系统 本氏针茅坡地 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