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垄沟覆膜和施磷对紫花苜蓿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1
作者 徐秋韵 周伟迪 +2 位作者 韩成龙 谷艳杰 李凤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8-158,共11页
2011—2016年,在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村,以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平作不覆膜和垄沟覆膜2种覆膜方式及4个施磷处理(P0:不施磷,P1:施磷9.73 kg·hm^(-2),P2:施磷19.3 kg·hm^(-2)和P3:施磷28.9 kg&... 2011—2016年,在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村,以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平作不覆膜和垄沟覆膜2种覆膜方式及4个施磷处理(P0:不施磷,P1:施磷9.73 kg·hm^(-2),P2:施磷19.3 kg·hm^(-2)和P3:施磷28.9 kg·hm^(-2)),期间每年采集土壤和地上部植物样品以分析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除高磷处理(P3)外,垄沟覆膜土壤碳、氮含量,C∶N、C∶P和N∶P以及微生物量碳(MBC)、C∶N和C∶P分别比平作不覆膜平均提高了39.3%、27.1%、13.5%、55.3%、49.8%、57.6%、39.6%和43.3%;垄沟覆膜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平作不覆膜处理平均降低13.9%。(2)平作不覆膜条件下,土壤碳含量和C∶N、植株氮含量、MBC、C∶N和C∶P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垄沟覆膜条件下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平作不覆膜条件下,P1、P2和P3处理植株C∶N和微生物量氮(MBN)分别比P0处理降低了2.94%、7.02%、11.5%和8.62%、11.5%、19.1%;垄沟覆膜条件下,P1处理植株C∶N和MBN分别比P0处理降低了10.0%和24.3%,而P3处理植株C∶N和MBN分别比P1和P2处理提高了8.20%、5.93%和27.4%、9.92%。(4)与P0处理相比,施磷后土壤、植物和微生物量磷(MBP)含量分别提高了67.2%~164.0%、14.0%~34.3%、19.2%~87.0%,土壤C∶P和N∶P、植物C∶P和N∶P以及微生物量N∶P分别降低了29.5%~51.5%、30.1%~54.3%、13.2%~28.3%、6.71~19.8%、29.1%~52.7%。(5)随种植年限延长,至2016年,土壤碳、氮含量和C∶N、植株N∶P以及微生物量C∶P较2011年分别累计增加49.3%、33.9%、11.3%、77.6%和126.0%,而植株磷含量累计降低51.3%。分析表明,垄沟覆膜条件下施磷量过高导致苜蓿和土壤微生物生长受氮缺乏限制,并加快土壤有机质分解,不利于维持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紫花苜蓿生长和土壤肥力。因此,当垄沟覆膜条件下施磷量高于22.7 kg·hm^(-2)时应供应适量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覆膜 施磷 紫花苜蓿 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在草地演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珍 金轲 +3 位作者 丁勇 Paul C.Struik 张玉娟 李元恒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03,共9页
植物-土壤反馈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过程,推动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对解释植物群落的演替进程和方向、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已成为近年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热点。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是植物-土壤反馈的重要组成部... 植物-土壤反馈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过程,推动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对解释植物群落的演替进程和方向、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已成为近年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热点。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是植物-土壤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综述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在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简要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 演替 影响因素 反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裂叶豚草对其入侵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孙备 李建东 +2 位作者 王国骄 钟日亭 李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74-1180,共7页
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是入侵我国的重要杂草,目前对其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反馈对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影响尚不清楚。采用土壤接种的植物-土壤反馈研究方法,通过比较研究三裂叶豚草非入侵区和入侵区土壤接种物对三裂叶豚草和非... 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是入侵我国的重要杂草,目前对其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反馈对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影响尚不清楚。采用土壤接种的植物-土壤反馈研究方法,通过比较研究三裂叶豚草非入侵区和入侵区土壤接种物对三裂叶豚草和非入侵区由3种本地植物构成的人工群落的影响,分析三裂叶豚草对其入侵地土壤微生物反馈作用的影响,探讨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土壤反馈机制。单独种植条件下,三裂叶豚草和本地植物对非入侵区和入侵区土壤接种物的响应不同(轮廓分析:F=76.18,P<0.001),非入侵区土壤接种处理本地植物的生物量较入侵区土壤接种处理高68.12%,而二者对三裂叶豚草生物量影响差异不显著,表明非入侵区土壤接种物调节了有利于本地植物生长的正反馈(Is=8.78,P=0.007)。但三裂叶豚草混种条件下,两种土壤接种处理对本地植物和三裂叶豚草生物量影响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非入侵区土壤接种物在三裂叶豚草混种条件下对本地植物无显著的正反馈作用。无论是单独种植还是与三裂叶豚草混种种植,构成本地群落的3种植物对不同来源土壤接种物反馈作用的响应趋势均与对本地植物群落总生物量的响应趋势一致。可见,三裂叶豚草非入侵区土壤微生物群落能够调节有利于非入侵区植物生长的正反馈作用,但三裂叶豚草入侵能够削弱非入侵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非入侵区植物的正反馈影响,从而促进自身的入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裂叶豚草 本地植物群落 植物-土壤反馈 土壤微生物 生物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鑫 黄兴如 +3 位作者 张晓霞 邱吉国 徐冬青 何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2-640,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利用紫花苜蓿与PAHs降解菌株Rhizobium petrolearium SL-1联合修复土壤中PAHs,设置4个处理:不种苜蓿,不接根瘤菌(CK);不种苜蓿,接根瘤菌(菌);...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利用紫花苜蓿与PAHs降解菌株Rhizobium petrolearium SL-1联合修复土壤中PAHs,设置4个处理:不种苜蓿,不接根瘤菌(CK);不种苜蓿,接根瘤菌(菌);种苜蓿,不接根瘤菌(苜蓿);种苜蓿,接根瘤菌(苜蓿+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盆栽试验土壤取自山东新泰某焦化厂PAHs实地污染土壤,分别于处理20和60 d定期取样;大田试验农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某发电厂附近,分别于处理60和90 d定期取样。测定苜蓿的株高和干质量等生理指标,并利用GC/MS分析土样中的16种PAHs组分降解规律。[结果]盆栽试验中,"苜蓿+菌"处理20和60 d时的苜蓿株高和干质量指标均优于仅种植苜蓿处理;"苜蓿+菌"联合降解PAHs效果明显优于只种植苜蓿或只接菌处理;PAHs不同组分间的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3环、2环、4环、6环、5环。在大田试验中,60和90 d修复效果同样呈现"苜蓿+菌"联合降解PAHs效果大于只种植苜蓿或只接菌的处理。修复60 d后土壤中低环PAHs的降解率明显高于高环PAHs,PAHs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2环、3环、4环、5环、6环,但修复90 d后土壤中低环PAHs和高环PAHs的降解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PAHs污染土壤或大田试验条件下接种菌株SL-1对紫花苜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并且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比单独微生物或植物修复能更有效地降解PA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土壤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紫花苜蓿 盆栽试验 大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氮锌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5
作者 何忠俊 华珞 +2 位作者 白玲玉 韦东普 陈世宝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1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对几十年来有关土壤-植物系统氮锌交互作用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综述。论述了氮锌交互作用与植物生长。氮锌及其它元素的吸收、转运、积累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微生物生长及豆科作物固氮的影响;讨论了氮锌交互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及... 对几十年来有关土壤-植物系统氮锌交互作用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综述。论述了氮锌交互作用与植物生长。氮锌及其它元素的吸收、转运、积累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微生物生长及豆科作物固氮的影响;讨论了氮锌交互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及细胞亚细胞学机理;指出了氮锌交互作用的若干薄弱环节;展望了氮锌交互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作用 土壤-植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砷及其交互作用对其土壤-植物系统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易秀 谷晓静 辛玉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2-65,共4页
通过黑麦盆栽试验,研究铬、砷及其交互作用对其土壤-植物系统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Cr单独处理中,随着Cr浓度的增大,土样中残余Cr含量随之增大,但残余Cr占外源Cr的比例降低,说明外源Cr会促进土壤中Cr向植物的迁移;(2)交互处理中,随... 通过黑麦盆栽试验,研究铬、砷及其交互作用对其土壤-植物系统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Cr单独处理中,随着Cr浓度的增大,土样中残余Cr含量随之增大,但残余Cr占外源Cr的比例降低,说明外源Cr会促进土壤中Cr向植物的迁移;(2)交互处理中,随着As水平的提高,同一Cr处理浓度的土壤中Cr残余量增大,即As的加入抑制了土壤中Cr向植物的迁移,且随着As浓度的增大,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3)As单独处理中,随着As处理浓度的增大,土样中残余As量也逐渐增大,但土壤中残余的As量大于加入的外源As,植物体内吸收的As受外源As的影响较小;(4)交互处理中,同一As水平下,随着Cr浓度的增大,植物样中As含量变化比较平缓,而且不同As水平下植物体中As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土壤中As向植物迁移受外源Cr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砷 交互作用 迁移 土壤-植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农 樊娟 +2 位作者 刘春光 戴礼洪 周莉 《农业环境与发展》 CAS 2008年第3期89-91,共3页
以农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为对象,综述了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认为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影响土壤的生化特性,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及矿化过程;被农作物吸收富... 以农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为对象,综述了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认为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影响土壤的生化特性,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及矿化过程;被农作物吸收富集,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微生物种群结构及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有机质矿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 生态效应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铬污染土壤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逯延军 邹佳敏 +4 位作者 舒同 王娜娜 张甲麒 张格红 刘广东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70-1772,共3页
在铬污染土壤中加入活性污泥,并种植万寿菊,进行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铬污染土壤的实验。实验表明:添加污泥增加了铬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度,同时降低了六价铬的含量,并且土壤中六价铬的含量随着活性污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说明微... 在铬污染土壤中加入活性污泥,并种植万寿菊,进行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铬污染土壤的实验。实验表明:添加污泥增加了铬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度,同时降低了六价铬的含量,并且土壤中六价铬的含量随着活性污泥比例的增加而下降,说明微生物对土壤修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土壤中铬的含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但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的转化作用,使植物的耐受性增加,促进了植物对土壤中铬的吸收,提高了对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土壤中的铬进行了富集,万寿菊对铬的转运能力随着土壤中的铬浓度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铬污染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底泥/土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文晓凤 尹令实 +1 位作者 张金帆 袁瀚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6期82-84,183,共4页
重金属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毒物,近年来在中国由其引起的环境污染已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日益成熟,将该技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底泥/土壤的修复已逐渐开展。该文对... 重金属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毒物,近年来在中国由其引起的环境污染已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日益成熟,将该技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底泥/土壤的修复已逐渐开展。该文对中国底泥/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处理方法等进行了概括,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定义、原理进行了阐述,并从微生物类别的角度叙述了目前能用于重金属污染底泥/土壤处理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几类不同形式,最后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法在底泥/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重金属污染 底泥/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不同雨量带土壤-植物-微生物C、N、P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6
10
作者 宋一凡 卢亚静 +3 位作者 刘铁军 刘慧文 闫泽宇 王慧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011-4023,共13页
降水作为关键性驱动因子深刻影响着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调查了荒漠草原不同雨量带土壤-植物-微生物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降水格局的适应性规律。研究区不同雨量带土壤C、N、P随降水梯度的... 降水作为关键性驱动因子深刻影响着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调查了荒漠草原不同雨量带土壤-植物-微生物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降水格局的适应性规律。研究区不同雨量带土壤C、N、P随降水梯度的递减亦呈现递减趋势。平均土壤C∶N∶P比例为28.9∶2.7∶1,主要受到P元素控制。不同雨量带平均土壤MBC∶MBN∶MBP比例为108.6∶5.6∶1,表现出明显的C富集现象。不同雨量带平均植物C∶N∶P比例为117.4∶6.7∶1,表现为明显的C、N缺乏或P富集。降水为主的气候原因造成了研究区环境中P含量相对较高,并直接反映在了植物化学计量特征上。研究区土壤C和N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高达0.98。植物N和P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为0.90。土壤N与植物C、P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4和-0.82。降水在塑造荒漠草原生态格局以及驱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微生物 化学计量比 降水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典型群落植物叶片-土壤-微生物碳、氮特征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温华晨 沈艳 +2 位作者 聂明鹤 张鹏 马红彬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17,共9页
以宁夏荒漠草原面积较大的4个典型草本群落(牛枝子群落、短花针茅群落、赖草群落和白草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群落叶片、土壤和微生物的碳、氮含量,探究宁夏荒漠草原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碳氮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短花针茅... 以宁夏荒漠草原面积较大的4个典型草本群落(牛枝子群落、短花针茅群落、赖草群落和白草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群落叶片、土壤和微生物的碳、氮含量,探究宁夏荒漠草原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碳氮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短花针茅群落叶片碳含量最高,显著高于白草群落(P<0.05);短花针茅群落叶片氮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群落(P<0.05);叶片碳氮比以短花针茅群落最高(P<0.05)。(2)在0~15 cm土层牛枝子群落土壤碳和氮含量显著高于赖草群落和白草群落(P<0.05),在0~5 cm和15~40 cm土层牛枝子群落土壤碳氮比显著高于其他群落(P<0.05)。(3)在0~15 cm土层白草群落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高,牛枝子群落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最低(P<0.05),在0~5 cm和15~40 cm土层短花针茅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显著高于赖草群落和牛枝子群落(P<0.05);不同植物群落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熵均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具有“聚表效应”。(4)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叶片碳与土壤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碳、氮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植物叶片、土壤和微生物在碳氮比率方面相关不显著。综上可得,在宁夏荒漠草原牛枝子群落在土壤碳、氮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植物与土壤在碳元素方面存在较强的依存关系,且土壤碳、氮在草原恢复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但植物与微生物间关系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植物群落 植物-土壤-微生物 碳、氮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土壤反馈驱动机制及多维尺度研究进展
12
作者 齐宇涵 赵梦欣 +5 位作者 谭鑫源 张涵 刘明超 曲波 冯玉龙 刘万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285-8296,共12页
入侵植物-土壤反馈是指外来植物通过改变入侵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形成影响自身生长的循环机制,从而改变本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基于近年国内外研究现状,探明了入侵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入侵植物本... 入侵植物-土壤反馈是指外来植物通过改变入侵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形成影响自身生长的循环机制,从而改变本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基于近年国内外研究现状,探明了入侵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入侵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如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土壤特性(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性)、多营养级调控以及其他非生物因素。当前研究重点揭示了土壤微生物是入侵植物-土壤反馈过程中最关键的调控因素,土传专性病原菌或共生菌在新环境中的作用可能被本地微生物减弱或中和。入侵植物-土壤反馈前沿研究已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和环境梯度下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多维尺度联合分析是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关键趋势和新视角。针对入侵植物-土壤反馈研究现状提出7个方面的挑战与展望,期望为入侵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入侵 入侵植物-土壤反馈 土壤微生物 不同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微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07
13
作者 李韵诗 冯冲凌 +1 位作者 吴晓芙 石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6881-6890,共10页
综述了国内外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领域的研究报道,总结了近5年的研究实例。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具有生物固定与生物去除土壤重金属的两种功能,根际微生物可以菌根、内生菌等方式与根系形成联合体,通过增强植物抗性... 综述了国内外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领域的研究报道,总结了近5年的研究实例。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具有生物固定与生物去除土壤重金属的两种功能,根际微生物可以菌根、内生菌等方式与根系形成联合体,通过增强植物抗性和优化根际环境,促进根系发展,增强植物吸收和向上转运重金属的能力。建立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可充分发挥植物与微生物作用功能的优势,提高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增强植物修复体系中微生物功能的重点是深入研究根际微生物、根系和介质载体三者之间复合功能,结合污染土壤类型与植物群落配置的特点筛选扩繁高效菌种与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土壤 植物修复 微生物效应 植物-微生物复合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沈芳芳 刘影 +5 位作者 罗昌泰 刘文飞 段洪浪 廖迎春 吴春生 樊后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29-2140,共12页
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受氮沉降、气候变暖、大气CO2浓度升高(eCO2)、极端干旱等全球变化的强烈影响,深入认识和理解全球变化下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 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受氮沉降、气候变暖、大气CO2浓度升高(eCO2)、极端干旱等全球变化的强烈影响,深入认识和理解全球变化下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以上4种全球变化单因子和多因子(双因子、三因子及四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与适应规律。主要结论为,(1)氮沉降、气候变暖和极端干旱均改变了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呈现降低、增加和无影响3种效应,大多数研究结果是降低效应,例如高氮沉降和长期低水平氮沉降减少了植物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幅度随氮沉降时间和量的增加而加强;气候变暖改变了植物的物候,降低了植物多样性,促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分异;极端干旱导致植物组成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植物多样性降低并促进盐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降低并促使转向渗透胁迫型策略。(2)eCO2增加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从而刺激植物的生长,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资源可利用性,一般增加根际细菌和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以加快土壤的碳源利用。(3)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作用下植物-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联效应主要为协同、累加、抵消或非加性等,其中氮沉降×气候变暖为累加;氮沉降×eCO2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为协同增效,而对植物群落可能是相反或抵消;气候变暖×eCO2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为累加;三因子和四因子交互作用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为非加性,较难预测。最后指出当前的研究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1)加大不同时空尺度的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2)精确全球变化多因子交互作用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全球变化 单因子 多因子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圈微生物群落与功能特异性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丁晶 俞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2-910,共9页
植物-土壤微生物交互作用在土壤养分循环、碳固存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植物源有机物输入被认为是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的纽带。根圈土壤微生物在群落结构和功能上与根圈外土壤差异显著,并存在一定的植物群落特异... 植物-土壤微生物交互作用在土壤养分循环、碳固存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植物源有机物输入被认为是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的纽带。根圈土壤微生物在群落结构和功能上与根圈外土壤差异显著,并存在一定的植物群落特异性。植物源有机物的高度可利用性对土壤微生物具有复杂的影响,改变着土壤生态过程。因此,揭示植物源有机物的输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有助于深化对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作用的认识,同时为养分循环调控、肥料施用时效、作物增产和温室气体排放及生态平衡维持提供理论支持。基于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了两大类植物源有机物(根际沉积和凋落物)的组成和输入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特定功能(以氮循环为例)的影响机制;探讨了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分子探针技术和宏基因组学等研究方法在植物-土壤微生物交互作用中的综合应用;总结了植物生命周期内植物源有机物化学组成和输入时空差异对植物特异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诱导机制。植物源有机物输入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不但显著提高优势微生物群落生物量、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相关功能、调控特定土壤微生物活性,并且其化学性质多样性决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植物特异性。因此,植物源有机物输入是驱动植物根圈特异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与功能演变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有机物 根际沉积 凋落物 植物-土壤微生物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镍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瞿攀 伏毅 +2 位作者 刘绵学 王艳 黄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8,共8页
土壤健康是粮食安全的保障,人类活动给土壤造成的污染亟待治理。镍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的镍具有较大的毒性。目前我国土壤中镍污染比较严峻,应尽快响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来改善土壤中镍污染状况。本文综述了植物–微生物... 土壤健康是粮食安全的保障,人类活动给土壤造成的污染亟待治理。镍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的镍具有较大的毒性。目前我国土壤中镍污染比较严峻,应尽快响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来改善土壤中镍污染状况。本文综述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微生物在镍污染土壤中对植物生长状况、有效态镍含量以及植物吸收镍的影响,对寻找合适的植物和微生物修复镍污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将有机酸运用到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镍污染土壤中、建立PGPB库和寻找我国超富集植物等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姚航 张杏锋 吴炽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2期68-70,共3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辅助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作用机理、优缺点及其研究现状等,并对其发展前景、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sarium sp.shz-2.27与山羊草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效果
18
作者 杨正茗泽 曲丽娜 +3 位作者 王美琪 战涵 安家兰 彭汉卿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6期72-77,共6页
为探索真菌—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有效技术方案,选取山羊草(Aegilops Linn.)作为供试植株,与一株高效分解原油的丝状真菌(Fusarium sp.shz-2.27)联合接种不同质量油污浓度(0、0.9%和1.5%)的土壤样品,通过测定植物生长量变化,检... 为探索真菌—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有效技术方案,选取山羊草(Aegilops Linn.)作为供试植株,与一株高效分解原油的丝状真菌(Fusarium sp.shz-2.27)联合接种不同质量油污浓度(0、0.9%和1.5%)的土壤样品,通过测定植物生长量变化,检测土壤样品中石油烃的降解情况、土壤酶活力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油污浓度、丝状真菌以及植物根系对油污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根系生长量方面,随着土壤油污浓度的升高,植物的平均根长逐渐变短,说明油污浓度越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强;石油降解率方面,植物与真菌联合接种的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在65.37%~78.67%,说明植物与真菌的联合接种有效促进了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土壤酶活力方面,微生物—植物试验组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脂肪酶、脲酶和脱氢酶4种酶表现出良好的活力水平;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经微生物—植物试验组修复的土壤理化性质亦表现良好,其中总氮含量0.047~0.103 g/kg,总糖含量0.299~1.412 mg/g,pH趋于中性,电导率高于植物组。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修复技术,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的石油烃降解效果明显提升,该技术在去除石油污染物的同时,能够改良土壤性状、促进植被恢复以及改善生态环境。鉴于高浓度油污可能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存在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修复方法更适宜在中度污染的油污土壤环境中实施,为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修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互生作用 石油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菌株联合去除土壤中的芘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泗进 何立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1,共6页
从山东省胜利油田某油井附近土壤中筛选出对芘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P6,测定其和苜蓿联合培养下对芘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与单独菌株P6降解芘相比,土壤中种植苜蓿后,芘的去除率得到明显提高(20d时去除率为43.49%)。种植苜蓿后,基质土... 从山东省胜利油田某油井附近土壤中筛选出对芘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P6,测定其和苜蓿联合培养下对芘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与单独菌株P6降解芘相比,土壤中种植苜蓿后,芘的去除率得到明显提高(20d时去除率为43.49%)。种植苜蓿后,基质土壤特别是根际土壤中,菌株P6的数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且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可见,苜蓿除了能吸收芘外,还能通过改善土壤环境,起到强化微生物降解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芽孢杆菌对复合污染土壤-苗期小麦中镉砷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净然 王婧瑶 +3 位作者 王钊 韩梦真 华桂丽 刘文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5,共8页
为探究根际促生菌对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效性及其在小麦植株中的迁移和累积的影响,以镉(Cd)和砷(As)污染的农田土壤、巨大芽孢杆菌、‘济麦22’为供试材料,采用摇瓶培养、土壤培养及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巨大芽孢杆菌对复合污... 为探究根际促生菌对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效性及其在小麦植株中的迁移和累积的影响,以镉(Cd)和砷(As)污染的农田土壤、巨大芽孢杆菌、‘济麦22’为供试材料,采用摇瓶培养、土壤培养及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巨大芽孢杆菌对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Cd、As有效性及其在土壤-小麦植株中的转运与累积特征。摇瓶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可以钝化土壤中的Cd,与灭活菌液相比,巨大芽孢杆菌培养48 h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最大降幅为49.90%;胞外分泌物可以降低土壤As有效性,与对照相比,灭活菌液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砷含量,最大降幅为142.68%。尽管长期土壤培养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巨大芽孢杆菌对土壤中镉砷的有效性没有明显影响,但在土壤-苗期小麦生长体系中,植物根系分泌物与菌株代谢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了小麦根系对镉和砷的吸收和转运。巨大芽孢杆菌使小麦根系对Cd的富集能力显著降低了30.51%,并且巨大芽孢杆菌的灭活菌液与活菌处理使根际土壤As有效性显著降低了8.19%,小麦地上部对As的富集能力和由根向茎叶的转运能力分别显著降低了27.87%和41.18%。综上所述,巨大芽孢杆菌显著影响了复合污染土壤-苗期小麦体系中Cd和As的累积和转运,这对保障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小麦绿色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芽孢杆菌 重金属污染土壤 镉砷有效性 植物-微生物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