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竞争对冰草植物-土壤反馈效应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郭娟娟 李佳怡 +5 位作者 葛均筑 臧凤艳 李子芳 周培禄 黄蕾 王金龙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4,共8页
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重要物种冰草为目标植物,研究邻居植物(冰草、大针茅、克氏针茅)、土壤接种物(冰草、羊草、大针茅和克氏针茅根际土壤)及其交互作用对目标植物生物量、植物-土壤反馈效应值(FV)及邻居效应强度指数(NIntA)的影响,... 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重要物种冰草为目标植物,研究邻居植物(冰草、大针茅、克氏针茅)、土壤接种物(冰草、羊草、大针茅和克氏针茅根际土壤)及其交互作用对目标植物生物量、植物-土壤反馈效应值(FV)及邻居效应强度指数(NIntA)的影响,以探究竞争作用对植物-土壤反馈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邻居植物、土壤接种物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冰草生物量、FV和NIntA有显著影响。土壤接种物的主效应及单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大针茅根际土壤接种物处理的冰草生物量最高,FV显著小于0(负反馈),NIntA显著小于0(竞争作用);克氏针茅根际土壤接种物处理下,冰草的FV与0之间无显著差异而NIntA显著大于0(促进作用);羊草根际土壤接种物处理下,冰草生物量最低,FV显著大于0(正反馈),NIntA显著小于0(竞争作用)。邻居植物的单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在冰草-大针茅混种条件下,FV和NIntA均显著小于0;冰草-克氏针茅混种条件下,FV和NIntA均显著大于0。交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当邻居植物为冰草、大针茅时,均是在大针茅根际土壤接种物处理下冰草生物量最高,FV最低;当邻居植物为克氏针茅时,在克氏针茅根际土壤接种物处理下冰草生物量和NIntA最高。综合分析竞争和植物-土壤反馈结果表明,冰草在大针茅较优的群落,其种群数量会缩小,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而在克氏针茅占优的群落,其种群数量会增加,成为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草 竞争 植物-土壤反馈 邻居效应强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土壤反馈与草地群落演替:菌根真菌和土壤病原菌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静 王平 +2 位作者 杨明新 谷强 纪宝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878-9885,共8页
由植物引起的根际土壤生物或非生物环境的改变能够反馈影响群落中不同植物的生长,直接改变共存植物的相对竞争关系,推动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作为土壤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在植物-土壤反馈关系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对解... 由植物引起的根际土壤生物或非生物环境的改变能够反馈影响群落中不同植物的生长,直接改变共存植物的相对竞争关系,推动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作为土壤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在植物-土壤反馈关系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对解释植物群落的演替进程和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和外来物种入侵的过程中,宿主植物对丛枝菌根真菌(AMF)的依赖性较低,受本地病原菌的影响较小,一般不存在负反馈。在演替后期,植物对AMF更具依赖性,而积累的病原菌则产生较强的负反馈效应,从而促进群落物种共存和植物多样性,提高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研究微生物-植物反馈机制不仅有助于完善草地退化与恢复理论,还对退化草地恢复治理的实践有着指导意义。未来关于根际微生物-植物反馈在草地群落演替中的作用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在实验方法上,开展专性微生物-植物反馈研究;(2)在测定指标上,进一步量化不同微生物在反馈关系中的功能差异;(3)在研究对象上,加强土壤微生物在植物群落水平的反馈研究;(4)在应用上,明晰植物-土壤反馈在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指导草地管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反馈 丛枝菌根真菌 病原菌 草地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物-土壤反馈原理的退化草原免耕补播修复物种选择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郭美琪 刘琳 +2 位作者 荆晶莹 杨高文 张英俊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23,共10页
草地退化导致适口性好的优良牧草比例减少或缺失,补播优良牧草是快速修复退化草地的有效途径。补播种的选择是影响补播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退化草地免耕补播修复物种选择... 草地退化导致适口性好的优良牧草比例减少或缺失,补播优良牧草是快速修复退化草地的有效途径。补播种的选择是影响补播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本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退化草地免耕补播修复物种选择方法,方法如下:选择退化草地优势种对土壤进行驯化,与拟补播物种进行植物土壤反馈(PSF)试验;同时将该退化草地斑块土壤取回进行补播物种生长试验,测定各补播物种的生物量(Tb)和对土壤因子的响应。根据PSF和Tb进行补播物种筛选,优先选择对补播物种存在正反馈或中性反馈且Tb在不同草地植物斑块中差异不显著的物种。结果表明:以羊草为优势种的轻度退化草地适宜补播黄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以针茅为优势种的轻中度退化草地适宜补播羊草;以冷蒿为优势种的中度退化草地适宜补播胡枝子;以星毛委陵菜为优势种的重度退化草地可选择冰草这类对土壤属性变化不敏感的牧草。本研究首次建立了普适性的退化草地补播物种选择方法,为国内外退化草原免耕补播修复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补播修复 物种选择 植物-土壤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植物-土壤反馈研究态势与热点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天凯 陈林 +1 位作者 庞丹波 高锋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3-86,共14页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检索了1999~2021年间发表的以植物-土壤反馈为主题的2370篇论文,分析了发文量、主要发文机构、主要作者等,揭示了植物-土壤反馈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以植物-土壤反馈为主题词的...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检索了1999~2021年间发表的以植物-土壤反馈为主题的2370篇论文,分析了发文量、主要发文机构、主要作者等,揭示了植物-土壤反馈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以植物-土壤反馈为主题词的发文量逐渐增多,年均发表量为103篇,发文数量较多,该研究领域受到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生态环境科学、植物科学和农学是植物-土壤反馈研究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尤其是近年来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但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低,发文质量有待提高。Wim H.van der Putten和中国科学院分别是该研究领域科研产出的主要贡献人和贡献机构,来自同一个机构的作者间合作关系密切,且同一个区域内的机构间合作较多,说明科研合作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较大。在该研究领域,美国发文量占比高达41.81%,中国发文量占比20.13%,并且在生态学和植物科学方向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是植物-土壤反馈研究的领头国家,同时也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强有力推进者。研究热点集中在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和气候等驱动因子,以及基于植物-土壤反馈原理理解物种入侵、群落演替、物种共存和群落结构等方面。此外,碳、氮循环介导的植物-土壤反馈对于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是重要的过程机理,但目前的研究局限于草原生态系统中单因素驱动的植物-土壤反馈。今后应加强不同区域、不同机构间的合作,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结果,以揭示不同生态系统中多要素的协同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反馈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 可视化分析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土壤反馈作用对2种引进树种的菌根侵染率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璐璐 雷妮娅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2-430,共9页
植物-土壤反馈作用影响植物定植与生长,明确植物-土壤反馈关系对筛选及控制外来植物的引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设计不同的植物-土壤反馈体系,比较不同径级(<2.00 mm,<0.12 mm)及不同来源(同种树下及异种树下)土壤微生物处理... 植物-土壤反馈作用影响植物定植与生长,明确植物-土壤反馈关系对筛选及控制外来植物的引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设计不同的植物-土壤反馈体系,比较不同径级(<2.00 mm,<0.12 mm)及不同来源(同种树下及异种树下)土壤微生物处理对外来引进植物美国白蜡Fraxinus americana和复叶槭Acer negundo生物量积累及根系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于对照处理,去除大型动物的处理(<0.12 mm)有利于美国白蜡生物量的积累,而对复叶槭影响不大;保留大型动物及大型真菌的处理(<2.00 mm)抑制美国白蜡生物量的积累,促进复叶槭生物量的积累。不同径级土壤微生物群对2个供试种菌根侵染率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2)美国白蜡同种树下土壤处理生物量较异种树下土壤处理低54.4%(P<0.05),即表现为成年树种下土壤抑制其同种幼苗生长;而复叶槭成年树种下土壤处理生物量较异种树下土壤处理高102.2%(P<0.05),即表现为成年树种下土壤促进其同种幼苗生长。不同来源土壤显著影响美国白蜡菌根侵染率,而对复叶槭菌根侵染无显著影响。(3)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的土壤处理影响供试种菌根结构与其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其中,泡囊结构是一个相对比较敏感的指标。2种植物在不同来源土壤中的反馈响应差异较大,美国白蜡树林下土壤抑制其幼苗生长的反馈模式有利于森林群落规避同种内部代际竞争,而复叶槭植物-土壤反馈模式则提示其具有较强的入侵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态学 植物-土壤反馈作用 丛枝菌根真菌 美国白蜡 复叶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土壤反馈驱动机制及多维尺度研究进展
6
作者 齐宇涵 赵梦欣 +5 位作者 谭鑫源 张涵 刘明超 曲波 冯玉龙 刘万学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7期8285-8296,共12页
入侵植物-土壤反馈是指外来植物通过改变入侵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形成影响自身生长的循环机制,从而改变本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基于近年国内外研究现状,探明了入侵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入侵植物本... 入侵植物-土壤反馈是指外来植物通过改变入侵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形成影响自身生长的循环机制,从而改变本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基于近年国内外研究现状,探明了入侵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入侵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如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土壤特性(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性)、多营养级调控以及其他非生物因素。当前研究重点揭示了土壤微生物是入侵植物-土壤反馈过程中最关键的调控因素,土传专性病原菌或共生菌在新环境中的作用可能被本地微生物减弱或中和。入侵植物-土壤反馈前沿研究已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和环境梯度下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多维尺度联合分析是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关键趋势和新视角。针对入侵植物-土壤反馈研究现状提出7个方面的挑战与展望,期望为入侵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入侵 入侵植物-土壤反馈 土壤微生物 不同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裂叶豚草对其入侵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孙备 李建东 +2 位作者 王国骄 钟日亭 李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74-1180,共7页
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是入侵我国的重要杂草,目前对其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反馈对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影响尚不清楚。采用土壤接种的植物-土壤反馈研究方法,通过比较研究三裂叶豚草非入侵区和入侵区土壤接种物对三裂叶豚草和非... 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是入侵我国的重要杂草,目前对其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反馈对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影响尚不清楚。采用土壤接种的植物-土壤反馈研究方法,通过比较研究三裂叶豚草非入侵区和入侵区土壤接种物对三裂叶豚草和非入侵区由3种本地植物构成的人工群落的影响,分析三裂叶豚草对其入侵地土壤微生物反馈作用的影响,探讨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土壤反馈机制。单独种植条件下,三裂叶豚草和本地植物对非入侵区和入侵区土壤接种物的响应不同(轮廓分析:F=76.18,P<0.001),非入侵区土壤接种处理本地植物的生物量较入侵区土壤接种处理高68.12%,而二者对三裂叶豚草生物量影响差异不显著,表明非入侵区土壤接种物调节了有利于本地植物生长的正反馈(Is=8.78,P=0.007)。但三裂叶豚草混种条件下,两种土壤接种处理对本地植物和三裂叶豚草生物量影响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非入侵区土壤接种物在三裂叶豚草混种条件下对本地植物无显著的正反馈作用。无论是单独种植还是与三裂叶豚草混种种植,构成本地群落的3种植物对不同来源土壤接种物反馈作用的响应趋势均与对本地植物群落总生物量的响应趋势一致。可见,三裂叶豚草非入侵区土壤微生物群落能够调节有利于非入侵区植物生长的正反馈作用,但三裂叶豚草入侵能够削弱非入侵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非入侵区植物的正反馈影响,从而促进自身的入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裂叶豚草 本地植物群落 植物-土壤反馈 土壤微生物 生物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在草地演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7
8
作者 王珍 金轲 +3 位作者 丁勇 Paul C.Struik 张玉娟 李元恒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03,共9页
植物-土壤反馈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过程,推动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对解释植物群落的演替进程和方向、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已成为近年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热点。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是植物-土壤反馈的重要组成部... 植物-土壤反馈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过程,推动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对解释植物群落的演替进程和方向、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已成为近年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热点。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是植物-土壤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综述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在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简要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微生物反馈 演替 影响因素 反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嘎山冰川退缩区土壤-植物-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对磷循环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吴艳宏 罗朝逸 +3 位作者 王治国 祝贺 周俊 邴海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6-705,共10页
对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来说,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随成土过程发生改变,同时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通过调整自身养分利用策略,对土壤磷循环产生影响。基于冰川退缩迹地土壤和植被原生演替序列,探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功能多... 对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来说,磷是重要的生命元素。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随成土过程发生改变,同时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通过调整自身养分利用策略,对土壤磷循环产生影响。基于冰川退缩迹地土壤和植被原生演替序列,探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磷循环协同作用过程,分析了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4次冰碛物出露时间(1980、1970、1958、1930年)退缩迹地上发育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磷形态和酶活性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随着植被演替和土壤发育,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磷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发生明显改变;②成土作用初期,微生物促进了原生矿物磷的转化,并为早期植被发育提供养分;随着原生矿物磷释放量的减少,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经历了由磷回收循环→简单获取→回收循环3个不同阶段;另外,随着植被演替,微生物更多地参与有机磷活化,提升了植物养分重吸收效率;③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冰碛物磷的快速流失加剧了植物与微生物对磷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 磷循环 植物-土壤反馈 养分重吸收 功能多样性 协同作用 贡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研究新领域:植物—土壤反馈研究评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晓晶 王伟峰 +3 位作者 段玉玺 王博 刘源 刘宗奇 《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第2期46-51,67,共7页
植物—土壤反馈对理解植物种群动态、群落组成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能用于解释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入侵、生产力形成与维持、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等生态学问题。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评述了利用植物... 植物—土壤反馈对理解植物种群动态、群落组成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能用于解释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入侵、生产力形成与维持、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等生态学问题。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评述了利用植物—土壤反馈解释群落演替、生物入侵、植物适应性和选择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关系、进化过程等科学问题,并就这一研究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认为研究植物—土壤反馈可以利用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管理陆地生态系统,减缓由人类活动带来的全球生态变化方面的负面效应,有利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为人类社会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反馈 生物多样性 反馈效应 群落演替 生物入侵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土壤反馈对禾草内生真菌响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欢 陈焘 夏超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期65-74,共10页
植物–土壤反馈是指植物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生物和非生物特性;反过来,土壤特性的改变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禾草内生真菌对植物–土壤反馈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总结了Epichlo?属禾草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 植物–土壤反馈是指植物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生物和非生物特性;反过来,土壤特性的改变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禾草内生真菌对植物–土壤反馈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总结了Epichlo?属禾草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根际土壤化学性质、根际微生物、植物竞争力以及对生态适应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禾草内生真菌的侵染会对土壤营养元素产生影响,致使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含量发生改变。禾草内生真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产生作用,致使革氏兰阴性细菌、菌根真菌和球囊霉素等产生不同地变化。禾草内生真菌参与宿主植物的生活史,影响宿主植物的种内种间竞争,对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反馈 禾草内生真菌 土壤微生物 根际 植物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土壤反馈机制研究综述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海霞 许斌杰 +2 位作者 范新峰 张海谷 何彦龙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研究表明在理解陆地植物种群动态、群落构成、生态功能等方面,植物土壤反馈机制已成为重要的理论。因此,正确理解植物土壤反馈及其潜在机制对预测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常必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土壤反馈机制及其在种群动... 研究表明在理解陆地植物种群动态、群落构成、生态功能等方面,植物土壤反馈机制已成为重要的理论。因此,正确理解植物土壤反馈及其潜在机制对预测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常必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土壤反馈机制及其在种群动态、群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述前人研究取得的重要结果,并概述了这一理论研究的方向和挑战。在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系统不同的维持机制,才能进一步持续利用生态系统在食物、饲料和生物能源等方面提供的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反馈机制 直接反馈 间接反馈 反馈 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与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土壤养分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晴 甘先华 +5 位作者 刘梦芸 陈晓生 杨浪 李一凡 黄芳芳 张卫强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2期102-105,共4页
以深圳市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次生林和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特征与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为研究目标。结果表明: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次生林的土壤养分储量均显著高于人工林,但次生林植被的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E)显著低于人工林... 以深圳市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次生林和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特征与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为研究目标。结果表明: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次生林的土壤养分储量均显著高于人工林,但次生林植被的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E)显著低于人工林。Pearson 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乔木层均匀度指数(E)显著负相关,与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S)、均匀度指数(E)均显著负相关,其余土壤养分与植物多样性指数无显著相关性。综上可知,次生林土壤肥力佳且植被优势种特征明显,植被灌木层植被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森林经营 植物-土壤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物种-土壤互反馈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达布希拉图 彭菲 林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4-1191,共8页
过度放牧不仅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还会引起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这可能与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生物组成的变化有关。探索土壤和植物的互反馈现象,对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相邻地块中度和过... 过度放牧不仅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还会引起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这可能与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生物组成的变化有关。探索土壤和植物的互反馈现象,对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相邻地块中度和过度放牧样地的2种土壤,在灭菌和不灭菌条件下,分别种植中度放牧样地优势物种大针茅(Stipagrandis)和过度放牧样地优势物种冷蒿(Artemisia frigida)2块样地共有物种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测定了植物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中度放牧样地优势物种大针茅表现出显著的负反馈作用,而过度放牧样地优势物种冷蒿,则表现出显著的正反馈作用。与不灭菌处理相比,灭菌后,4个物种地上部生物量与水分利用效率都有增加趋势,其中冰草和隐子草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放牧强度 生物量 水分利用效率 植物-土壤反馈 灭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对自身及同属本地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永慧 闫明 李钧敏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24-329,共6页
植物-土壤反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入侵植物入侵及维持的机制.通过比较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预培养的土壤与本地植物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预培养的土壤对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植物莲子草生... 植物-土壤反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入侵植物入侵及维持的机制.通过比较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预培养的土壤与本地植物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预培养的土壤对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植物莲子草生长的影响,从土壤肥力、微生物群落及化感物质等角度阐明喜旱莲子草入侵过程中的植物-土壤反馈作用及可能机制,为入侵植物入侵机理的阐明提供理论依据.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与莲子草预培养土壤对自身及彼此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的碱解氮显著高于莲子草预培养土壤,但是2种土壤肥力对喜旱莲子草以及莲子草的生物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经灭菌处理后可以显著地促进莲子草的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显著地抑制莲子草的叶生物量,但对喜旱莲子草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表明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对莲子草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经添加活性碳处理后对喜旱莲子草与莲子草的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表明喜旱莲子草预培养土壤中的化感物质对莲子草的生长不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旱莲子草 莲子草 入侵植物 本地植物 植物-土壤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玉米/蚕豆和玉米/稗草互作体系植物生长的反馈调节 被引量:5
16
作者 谢先进 张俊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3-649,共7页
【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F)对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宿主植物和作物种植方式对土壤中菌根真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从而影响菌根真菌对后茬植物生长的反馈效应。间作体系是农业生... 【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F)对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宿主植物和作物种植方式对土壤中菌根真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从而影响菌根真菌对后茬植物生长的反馈效应。间作体系是农业生产中增产增效的一种重要的种植模式,明确AMF在间作体系中对植物生长的反馈作用,对理解间作体系地上-地下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试验采用三种常见的AMF(Funneliformis mosseae、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和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混合接种剂,在单作(玉米,蚕豆,稗草)和间作(玉米/蚕豆和玉米/稗草)条件下,通过两个阶段(AMF驯化及反馈)的反馈试验,模拟研究了三种植物在单作和间作中的反馈强度及AMF的调节作用。【结果】在驯化阶段,玉米/稗草间作体系中,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减少了64.0%,间作稗草地上部生物量增加了47.8%。玉米/蚕豆间作体系中,与单作相比,两者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增量分别达21.7%和38.3%。反馈阶段中,单作时,与灭菌处理相比接种AMF后玉米、稗草和蚕豆的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602.3%、80.6%和21.1%;间作时,与灭菌处理相比接种AMF后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平均增加613.1%,稗草增加80.7%,蚕豆增加21.4%。单作玉米存在负到零反馈作用,与灭菌处理相比,接种AMF后玉米负反馈作用减弱至零反馈作用。从单作到间作,玉米的反馈作用由负变为零到正反馈作用。【结论】玉米和稗草之间是竞争关系,玉米处于竞争弱势稗草处于竞争优势。玉米对AMF的响应最为强烈,其次是稗草,最后是蚕豆。接种AMF或与其它植物间作后均减弱玉米的负反馈作用,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可通过减弱单作玉米的负反馈实现间作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植物-土壤反馈 蚕豆 玉米 稗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克隆整合生态效应及潜在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欣悦 于跃 +4 位作者 张丽 郭海天 胡紫薇 王建永 于飞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49-2158,共10页
克隆植物因特殊的克隆整合和空间拓展特性,在异质生境下展示出较高的生态适应性及适合度,这是其广泛存在于各类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对克隆整合在个体或种群水平的生态学效应已有较深认识,而对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克隆植物因特殊的克隆整合和空间拓展特性,在异质生境下展示出较高的生态适应性及适合度,这是其广泛存在于各类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对克隆整合在个体或种群水平的生态学效应已有较深认识,而对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则明显关注不足。前期研究表明,克隆整合对土壤理化性质、根际微生物及个体竞争力均有显著影响,从而有利于克隆植物的成功入侵、生境修复及植被重建等。对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的克隆整合生态学效应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了克隆整合对植物群落结构和生产力、根际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生态系统碳固持、养分循环等的影响;阐释了克隆整合及空间拓展特性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及作用机制,并指出今后克隆整合的研究应同时考虑微观(根际过程)和宏观(群落及生态系统)层次的效应以及短期与长期的效应。可将克隆整合与植物-土壤反馈等其他生态过程相联系,综合探究克隆整合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整合 根际微生物 植物-土壤反馈 群落结构及功能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肥料在盐碱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璐云 赵仪 +4 位作者 朱玲 王佳敏 柴润东 严学兵 孙盛楠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共7页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其土地面积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是土壤盐碱化会抑制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物肥料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肥料,通过有益菌群与植物、土壤形成正反馈关系,在提高地力、改善作物品质...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其土地面积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是土壤盐碱化会抑制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物肥料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肥料,通过有益菌群与植物、土壤形成正反馈关系,在提高地力、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利用生物肥料改良盐碱地的研究和应用备受关注,但由于生物肥料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改良效果不一,并且缺乏对其改良盐碱地作用机理的系统总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肥料的开发和应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从生物肥料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植物-土壤反馈理论角度分析植物、微生物与土壤三者的关系,阐明生物肥料在土壤盐碱改良中的作用机理,为研发和推广适用于盐碱地改良的生物肥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肥料 盐碱地 土壤微生物 植物-土壤反馈 土壤改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楠自然更新过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忠 孙嘉伟 +4 位作者 梁李欣 段丁毓 党浩轩 王光军 文仕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124,共9页
【目的】探索闽楠自然更新机制,促进闽楠自然更新经营与保护,为其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7月—2020年6月,在江西省安福县明月山林场闽楠自然更新群落按闽楠最大胸径、苗木生长和重要值将更新过程划分为Ⅰ、Ⅱ、Ⅲ... 【目的】探索闽楠自然更新机制,促进闽楠自然更新经营与保护,为其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年7月—2020年6月,在江西省安福县明月山林场闽楠自然更新群落按闽楠最大胸径、苗木生长和重要值将更新过程划分为Ⅰ、Ⅱ、Ⅲ、Ⅳ阶段,每个阶段分别设置3块20 m×20 m固定样地,调查每个阶段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年凋落物量、养分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分析每个阶段的土壤质量变化。【结果】1)在第Ⅰ、Ⅱ、Ⅲ、Ⅳ自然更新阶段中,闽楠的重要值分别为7.13%、12.54%、47.43%和63.34%,年凋落物量分别为3.401±0.060、3.882±0.745、4.338±0.779和4.165±0.122 t/hm^(2),Ⅱ、Ⅲ、Ⅳ更新阶段分别比第Ⅰ阶段增加了14.14%、27.50%和22.46%,凋落物N含量随自然更新过程呈减少趋势,而P含量增加;2)土壤理化性质随更新阶段而变化,第Ⅰ、Ⅱ、Ⅲ、Ⅳ阶段土壤SOC含量分别为14.07、14.24、16.03和16.27 g/kg,全氮含量分别为1.556、1.818、1.841和1.856 g/kg,全磷含量分别为0.261、0.260、0.322和0.251 g/kg,每层SOC、全氮含量均随更新过程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pH值、容重呈减小趋势;3)闽楠第Ⅰ、Ⅱ、Ⅲ、Ⅳ更新阶段土壤养分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0.840、-0.696、1.506和0.974,表现为第Ⅲ阶段最高,其次是第Ⅳ阶段,第Ⅰ阶段最低,表明土壤质量提高,有利于闽楠生长发育。【结论】在闽楠自然更新过程中,群落年凋落物量及全氮、全磷含量提高,土壤pH值和容重降低,土壤质量提高有利于闽楠的定居和扩展。到自然更新的第Ⅲ阶段,闽楠改变了植物群落结构,在群落中成为优势种,重要值接近50%,闽楠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大于其他树种后,种内竞争压力远大于种间竞争,导致第Ⅳ阶段土壤质量低于第Ⅲ阶段,实现闽楠群落的“植物-土壤”反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反馈 重要值 土壤质量 闽楠自然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及轮作土壤微生物菌群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杰 吴凤芝 周新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42,共5页
通过植物-土壤反馈试验,研究连作及轮作土壤微生物菌群对黄瓜幼苗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土壤微生物处理黄瓜植株鲜质量、叶绿素含量、土壤中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连作土壤微生物处理;连作及轮作土壤微生物处理... 通过植物-土壤反馈试验,研究连作及轮作土壤微生物菌群对黄瓜幼苗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土壤微生物处理黄瓜植株鲜质量、叶绿素含量、土壤中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连作土壤微生物处理;连作及轮作土壤微生物处理增加了黄瓜幼苗干质量、鲜质量、叶绿素含量及总叶面积,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性磷酸酶、蔗糖酶、脲酶活性。综上,连作及轮作土壤微生物菌群对黄瓜幼苗生长均产生正反馈作用,并且轮作土壤微生物的正反馈作用大于连作土壤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连作 轮作 土壤酶活性 植物-土壤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