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高山草甸植物-传粉昆虫相互作用网络可视化及格局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郭彦林 孟庆繁 高文韬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1-147,共7页
传粉昆虫在显花植物起源和演化的早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东等,1998),对现存有花植物的生存、繁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显花植物中,大约有85%的物种属于虫媒传粉,利用传粉昆虫可显著地提高作物的产量。花通过提供花粉、花蜜等酬报以... 传粉昆虫在显花植物起源和演化的早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东等,1998),对现存有花植物的生存、繁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显花植物中,大约有85%的物种属于虫媒传粉,利用传粉昆虫可显著地提高作物的产量。花通过提供花粉、花蜜等酬报以及休息、狩猎、觅偶交配和取暖的场所吸引访花昆虫访花,而昆虫在访花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携带了花粉,触动了柱头,对所访的花产生授粉作用(钦俊德,1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花植物 传粉昆虫 相互作用网络 结构格局 物种度 Pajek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带有时滞的植物-传粉者-食草动物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2
作者 徐婷玉 袁梦 +1 位作者 未莹莹 原三领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08,共7页
针对传粉者与食草动物之间的关系,利用时滞微分方程理论,探讨了植物–传粉者–食草动物三者之间的动力学行为。确定了系统正平衡点的稳定性和产生Hopf分支的临界时滞,并根据中心流形定理和规范型理论得到了决定Hopf分支方向和周期解稳... 针对传粉者与食草动物之间的关系,利用时滞微分方程理论,探讨了植物–传粉者–食草动物三者之间的动力学行为。确定了系统正平衡点的稳定性和产生Hopf分支的临界时滞,并根据中心流形定理和规范型理论得到了决定Hopf分支方向和周期解稳定性的条件,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存在时滞的一个临界值,当时滞小于该临界值时,系统的正平衡点稳定;而当时滞大于该临界值时,系统会失稳,此时植物、传粉者和食草动物以周期振荡的形式共存。该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时滞对植物、传粉者和食草动物三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即食草动物从摄食到完成自身转化所需的时间过长,会引起系统的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传粉者-食草动物模型 传粉互利共生 时滞 Hopf分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的植物根部-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登博 付玉明 冯佳界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45-852,共8页
基于微流控技术研究空间环境下植物的根-菌互作,有利于揭示植物-微生物稳态对空间环境效应的响应与适应机制。介绍了微流控技术中关于根-菌互作的成像技术,重点阐述了微流控技术针对不同栽培基质的成像以及对根际化学环境的操控/采样功... 基于微流控技术研究空间环境下植物的根-菌互作,有利于揭示植物-微生物稳态对空间环境效应的响应与适应机制。介绍了微流控技术中关于根-菌互作的成像技术,重点阐述了微流控技术针对不同栽培基质的成像以及对根际化学环境的操控/采样功能的优势,分析了芯片技术针对不同根系形态需求的研究,并对微流控技术在空间环境根-菌互作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根部生理学 空间生命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皮静 周星月 +2 位作者 滕凯 田明慧 李石力 《植物医学》 2022年第3期11-17,共7页
陆生植物所经历的一系列最复杂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相互作用是发生在根与其周围土壤环境(即根际)之间的.在特定环境下,植物通过根系的不同部位释放到根际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的总和被称为根系分泌物,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 陆生植物所经历的一系列最复杂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相互作用是发生在根与其周围土壤环境(即根际)之间的.在特定环境下,植物通过根系的不同部位释放到根际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的总和被称为根系分泌物,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本文介绍了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渗出方式,以及其介导的植物-微生物的正负相互作用,为未来开发和利用根系分泌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菌根真菌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携带花粉网络的构建及其与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佳俊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60-164,共5页
昆虫的访问不等同于授粉,了解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真实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传粉网络的关键步骤。本文阐述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构建的关键因素和方法,分析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与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利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两种网络可... 昆虫的访问不等同于授粉,了解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真实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传粉网络的关键步骤。本文阐述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构建的关键因素和方法,分析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与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利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两种网络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携带花粉网络 构建 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离子与微过氧化物酶-11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小锋 姜慧君 +2 位作者 陈婷婷 黄晓华 陆天虹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镉离子 微过氧化物酶-11 相互作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电化学 重金属污染 植物污染生态学 损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植物-传粉者网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肖宜安 张斯斯 +1 位作者 闫小红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871-3880,共10页
植物与传粉者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传粉网络。目前,以气候变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暖对植物-传粉者网络的影响备受关注,概述了近年来这方面研究的几个主要热点问题及其进展,和相关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气温持续上升背景下,植... 植物与传粉者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传粉网络。目前,以气候变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暖对植物-传粉者网络的影响备受关注,概述了近年来这方面研究的几个主要热点问题及其进展,和相关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气温持续上升背景下,植物-传粉者网络未来的研究趋势。当前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有:(1)气候变暖使植物、传粉者的物候发生变化,并通过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传粉者活动时间,导致两者在物候时间上的不同步。(2)气候变暖导致植物、传粉者的群落结构变化,促使其地理分布向更高纬度和更高海拔扩散,这可能潜在的导致两者空间分布的不匹配。(3)植物和传粉者通过增加或减少其丰富度来响应气候变暖,可能导致传粉网络结构特征发生变化。(4)面对气候变暖导致植物和传粉者间物候和地理分布错配所引发的互作改变、甚至解体,传粉网络可通过自身网络结构及快速进化来缓冲和适应。在今后研究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1)气候变暖对植物-传粉者网络影响的大时空尺度变异模式。2)多因素协同作用对植物-传粉者网络的影响特征。3)全球气候变暖对植物、传粉者物候匹配性影响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暖 植物-传粉者网络 物候 丰富度 分布 协同作用 匹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激素在稻瘟病菌-水稻病理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贺丹 李鹏 +3 位作者 赵珅 赵婷婷 田苗 姜虹 《北方水稻》 CAS 2023年第1期55-58,共4页
植物激素是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用于调节植物发育、应激反应和防御的各个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病原真菌也可以产生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模拟分子,但对于这种真菌产生的植物激素分子在植物-真菌相互作用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的细节仍知之甚... 植物激素是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用于调节植物发育、应激反应和防御的各个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病原真菌也可以产生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模拟分子,但对于这种真菌产生的植物激素分子在植物-真菌相互作用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的细节仍知之甚少。稻瘟病菌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阐明稻瘟病菌致病性和水稻针对稻瘟病菌的防御机制,以便为开发新的病害控制策略以及培育抗性品种提供理论基础。过去研究已证明植物激素在调节水稻生长平衡和提高水稻的免疫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稻瘟病菌进化出精细的方式来控制水稻植物激素的代谢,甚至在其入侵过程中直接产生和分泌植物激素。通过研究稻瘟病菌-水稻病理系统来展示植物激素是如何参与这种跨界交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植物相互作用 植物激素 防御反应 跨界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学时代下植物—传粉者互作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逸 林瀚 +4 位作者 韩晓文 兰思仁 刘仲健 罗毅波 马晓开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1-649,共9页
植物—传粉者互作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自然界中进化与生态理论研究的理想模型.由于植物—传粉者互作机制涉及面广、尺度难以把握等因素,该领域的研究面临重重挑战.伴随着高通量技术革命性的发展,生命科... 植物—传粉者互作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自然界中进化与生态理论研究的理想模型.由于植物—传粉者互作机制涉及面广、尺度难以把握等因素,该领域的研究面临重重挑战.伴随着高通量技术革命性的发展,生命科学进入了解译海量多元数据的组学时代,这为植物—传粉者互作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目前,组学在植物—传粉者互作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花性状遗传基础与生殖隔离、传粉者化学感受、传粉者学习记忆、植物—传粉者化学交流、植物—传粉者系统发育及多样性等方面.这些领域的研究为全面揭示植物—传粉者生命活动中相关功能基因、系统发生、进化轨迹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未来,我们期望通过组学技术从更深层次上了解植物—传粉者互作关系,从而解答一些长期存在的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传粉者互作 组学 功能基因 遗传基础 系统发生 进化轨迹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上植物功能群去除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丽改 姜雪 +5 位作者 叶露萍 郭辉 周显辉 郑勇 王鹏 左娟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8-338,共11页
土壤线虫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植物功能群丧失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设置对照、保留豆科、保留禾状草、保留非豆科杂类草和去除所有植物功能群5个处理的地上部植... 土壤线虫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植物功能群丧失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设置对照、保留豆科、保留禾状草、保留非豆科杂类草和去除所有植物功能群5个处理的地上部植物功能群去除实验,以探究植物功能群损失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1)去除植物功能群地上部对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线虫总密度影响不显著。(2)去除植物功能群地上部对线虫不同营养类群相对丰度影响显著。保留豆科处理下,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整体最高,而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最低;保留杂类草处理下,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整体最高,而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最低。(3)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去除不同植物功能群会导致土壤线虫类群产生差异,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植物功能群 植物去除 土壤线虫群落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霉-植物互作生物防治机理及效应蛋白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佳琳 李晓龙 +1 位作者 王丽君 赵培宝 《南方农业》 2022年第23期101-104,共4页
木霉菌属真菌具有寄生真菌的能力,是一种优良的植物共生体,通过诱导植物防御系统和促进植物生长及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在农业上应用广泛。木霉菌所采用机制包括分泌效应分子和次级代谢产物,它们参与介导木霉菌与植物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 木霉菌属真菌具有寄生真菌的能力,是一种优良的植物共生体,通过诱导植物防御系统和促进植物生长及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在农业上应用广泛。木霉菌所采用机制包括分泌效应分子和次级代谢产物,它们参与介导木霉菌与植物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提高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研究表明其中一些效应与木霉菌在与植物结合过程中传递的效应分子有关。通过对木霉与植物互作生物防治机理及木霉产生效应蛋白(半胱氨酸蛋白、cerato platanins蛋白、疏水蛋白、糖基水解酶、金属蛋白酶、具有CFEM结构域的蛋白质、丝氨酸蛋白酶、硫氧还蛋白)参与免疫系统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木霉在与植物互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期提高木霉菌生防效力及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 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效应分子 效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叶部致瘿昆虫和螨类研究进展和展望
12
作者 温秀军 朱君怡 +1 位作者 罗艳玲 马绍坚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43-1559,共17页
致瘿昆虫是一类能够引起寄生植物变态增殖后形成虫瘿的一类昆虫,全世界约有6目20科之多。致瘿昆虫寄生具有高度专一性,但可为害寄主多个部位,其中最为广泛、危害程度最重的是植物叶片,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破坏了区域的... 致瘿昆虫是一类能够引起寄生植物变态增殖后形成虫瘿的一类昆虫,全世界约有6目20科之多。致瘿昆虫寄生具有高度专一性,但可为害寄主多个部位,其中最为广泛、危害程度最重的是植物叶片,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破坏了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物链的稳定性。本文以瘿蚊科(Cecidomyiidae)、瘿蜂科(Cynipidae)、姬小蜂科(Eulophidae)、木虱总科(Psylloidea)、蚜总科(Aphidoidea)和瘿螨总科(Eriophyoidea)这6类叶部致瘿昆虫为对象,综述了植物叶瘿的简单结构与复杂结构;围绕三大假说阐述叶部虫瘿形态的多样性,更深层次地阐明虫瘿这一结构对于叶部致瘿昆虫的意义;以枣瘿蚊Dasineura jujubifolia为典例探讨叶瘿昆虫的危害特点,并从实践角度探讨其致害的原因。结合国内外对于叶部致瘿昆虫现已实行和有待发展的防治措施进行综合论述,包括化学防治、农业措施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3种主要措施。这6类叶部致瘿昆虫在为害方式、致瘿特点、世代完成方式等各有特点,虫瘿不同的结构组成与激素变化也分别相对应解释了营养假说、微环境假说以及天敌假说。根据目前有限的研究,将虫瘿的形成过程分为初期、成长期、成熟期和羽化期,对叶瘿昆虫通过分泌特定活性分子导致宿主植物糖类、蛋白质、脂质和生长激素等多方面发生变化的规律进行了详细讨论。叶部致瘿昆虫为害时间长、危害程度重和防治难度大的三大危害特点,介绍了在成虫羽化期前以化学防治为主,营林期间农业措施防治为辅的防治方法,与此同时,以自然天敌与生物制剂作为生物防治还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叶部致瘿昆虫在我国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特殊的为害方式表明了物种间协同进化的趋向,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叶部致瘿昆虫的综合防治具备重大的经济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部致瘿昆虫 虫瘿 生物学特性 昆虫-植物相互作用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耐虫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13
作者 陈建明 俞晓平 +5 位作者 程家安 郑许松 徐红星 吕仲贤 张珏锋 陈列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2-272,共11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耐虫性的含义、发生范围、耐虫性的进化过程和遗传特性、耐虫性机理以及影响植物耐虫性表达的非生物和生物因子。植物耐虫性机理的研究涉及光合作用能力变化、同化产物的再分配、内源激素的变化、休眠分生组织的激活... 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耐虫性的含义、发生范围、耐虫性的进化过程和遗传特性、耐虫性机理以及影响植物耐虫性表达的非生物和生物因子。植物耐虫性机理的研究涉及光合作用能力变化、同化产物的再分配、内源激素的变化、休眠分生组织的激活和补偿生长、储藏器官的利用、植物物候学和植株株型结构的变化等。研究表明, 植物受害后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与其耐虫性没有相关性, 有些耐虫植物受害后光合作用能力增加, 有些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无明显影响或者下降较少;害虫取食为害可促进耐虫植物的同化产物得到最大程度利用, 能激活耐虫植物的休眠分生组织, 产生超补偿作用; 耐虫植物受害部位细胞分裂素含量显著升高; 虫害引起物候学变化小的植物具有较强的耐虫性; 植物的冠层结构、叶形态、根茎比、茎蘖数等植株株型变化与耐虫性有关。影响植物耐虫性表达的因子主要有温度、大气 CO2浓度、土壤营养水平、农用化学物质、植株年龄、害虫分布类型和取食方式、植物共生物等。不同植物在相同温度下对同一种害虫的耐害性差异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温度的变化引起同化产物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气孔关闭对气体交换和光合作用能力的影响; 生长在高CO2含量大气中的植物, 对害虫的为害有较强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植物-昆虫相互作用 虫害 耐虫性 补偿作用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天然免疫性研究进展及其对作物抗病育种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赵开军 李岩强 +1 位作者 王春连 高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5-942,共8页
植物定植在充满各种病原菌的环境中却能健康生长,显示其拥有一套免疫系统以应对病原物的侵染。最近,人们发现植物免疫系统至少包括2个层次:第一层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激发的免疫性(PTI),即植物通过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s)对病... 植物定植在充满各种病原菌的环境中却能健康生长,显示其拥有一套免疫系统以应对病原物的侵染。最近,人们发现植物免疫系统至少包括2个层次:第一层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激发的免疫性(PTI),即植物通过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s)对病原菌的PAMPs进行分子识别,从而启动植物的防卫反应;第二层为病原菌效应子激发的免疫性(ETI),即有些毒性强的病原菌通过产生效应子(effectors)来抑制PTI,从而突破植物的第一道防线,而植物又进化出新的分子受体(例如R基因编码的NBS-LRR蛋白质)以侦察病原菌效应子并启动第二道防卫反应。数亿年来,病原菌的侵染和植物的防卫交替进行,促进了病原菌和植物基因组的共进化。最新的研究还发现,黄单胞杆菌TAL effectors和寄主植物DNA的相互识别中,利用了精准的分子密码。TAL effector类蛋白识别植物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识别模式是2个氨基酸识别一个核苷酸。通过这种识别,TAL effector操控植物靶基因的表达,引起寄主植物的感病或抗病反应。上述抗病分子机制研究的突破,将对植物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天然免疫 TAL效应子 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 分子识别密码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际沉积与土壤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15
作者 艾超 孙静文 +3 位作者 王秀斌 梁国庆 何萍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43-1351,共9页
【目的】活跃的根际微生物被喻为植物的第二套基因组,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植物通过根际碳沉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作为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根际碳沉积是连接大气、植物和土... 【目的】活跃的根际微生物被喻为植物的第二套基因组,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植物通过根际碳沉积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作为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根际碳沉积是连接大气、植物和土壤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纽带;因此,理解根际碳沉积在根际微生态中的作用对于提高植物抗逆性,增加作物产量,调控根际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主要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根际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组学研究;根际碳沉积的组成和产生机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根际微生物在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抗逆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以及气候变化和长期施肥对植物-微生物互作关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1)植物根际沉积物原位收集方法和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发展;2)稳定同位素探针与分子生态学技术的结合,将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根际界面中微生物的活性与功能;3)高通量测序、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的引入势必使根际微生物学研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4)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壤肥力改变,例如全球变暖、CO2浓度升高和长期施用化肥,根际沉积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中的分配与调节机制,以及这种环境选择压力下植物如何诱导根际促生菌发挥更大作用。希望通过平衡作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作物的高产高效,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沉积 根际微生物 碳分配 宏基因组学 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乙酸跨界信号调节植物与细菌互作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扬 高克祥 +1 位作者 吴岩 刘晓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21,共8页
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作为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内源生长素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诸多方面。研究发现,自然界中不仅植物可以合成IAA,许多微生物(包括植物病原菌或益生菌)同样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可以诱发植物病害,或促... 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作为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内源生长素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诸多方面。研究发现,自然界中不仅植物可以合成IAA,许多微生物(包括植物病原菌或益生菌)同样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可以诱发植物病害,或促进植物生长。有趣的是IAA不仅作为细菌的次生代谢物干扰寄主植物的激素稳态,也作为信号分子影响细菌基因表达和生理活动,通过整合进入细菌复杂代谢网络,调节植物与细菌的相互作用。通过讨论植物相关细菌IAA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以及参与调节细菌基因表达、影响细菌生理和行为及其与寄主植物的互作等,概述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揭示IAA不仅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防御,也作为跨界信号在调控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旨在为深入研究和更好地了解IAA跨界信号机制,通过遗传操纵细菌IAA信号通路以改善植物生长发育及其胁迫耐力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3-乙酸 细菌IAA生物合成 IAA遗传调控 植物与细菌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微生物组组装与植物健康 被引量:13
17
作者 崔中利 叶现丰 +4 位作者 张宇 徐昌盛 李周坤 黄彦 曹慧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土壤微生物拥有高度多样化的群落结构,其通过与植物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植物健康,也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最近研究表明植物能通过改变根际分泌物的组成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装,反之,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改变能够通过影响植物... 土壤微生物拥有高度多样化的群落结构,其通过与植物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植物健康,也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最近研究表明植物能通过改变根际分泌物的组成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组装,反之,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改变能够通过影响植物营养吸收和抵御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影响植物健康。除此之外,农艺管理也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装方式的重要因素。但到目前为止,根际微生物与宿主植物及土壤微生物之间互作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本文将从农艺管理和宿主植物对微生物群落组装的影响及根际微生物组对植物健康的影响进行总结,为增加作物产量提供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组 植物健康 根际分泌物 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微生物群落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粉网络非对称特化的地理模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宜安 李晓红 +3 位作者 张斯斯 胡文海 曹裕松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44-2551,共8页
植物与传粉者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传粉网络。非对称特化是共生互作网络中的有趣现象和基本特点,也被认为是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结构特征之一。根据文献总结分析了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非对称特化的重要名词术语,并采用线性回归法... 植物与传粉者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传粉网络。非对称特化是共生互作网络中的有趣现象和基本特点,也被认为是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结构特征之一。根据文献总结分析了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非对称特化的重要名词术语,并采用线性回归法深入分析了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地理变异模式,以及植物生活型和网络大小等传粉网络特征对非对称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粉网络大小与网络的交互作用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并随总物种丰度呈指数增长。25个传粉网络的线性回归斜率(Lβ)变异范围在0.002至0.031间,且斜率值随植物丰度(P)、传粉者丰度(A)、总物种丰度(R)、交互作用(I)及网络大小(M)上升而降低。海拔高度对传粉网络非对称性有一定影响效果,而纬度的变化并不显著影响传粉网络非对称性。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植物与其传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7,-0.026和0.200,表明草本物种比乔木物种非对称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模式 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 非对称特化 非对称性程度 植物生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被引量:3
19
作者 邓秀芝 王毅力 +1 位作者 高健 张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849-851,共3页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是严重危及受者生命, 与输血密切相关的一组疾病, 其发生的条件为输入的血液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 供体与受体之间存在组织相容性及受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供、受体淋巴细胞相互作...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是严重危及受者生命, 与输血密切相关的一组疾病, 其发生的条件为输入的血液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 供体与受体之间存在组织相容性及受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供、受体淋巴细胞相互作用, 激活并使供者的T细胞克隆性扩增, 导致细胞因子释放, 继而损伤受者的细胞和组织, 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肝炎、腹泻和全血细胞减少。本病虽少见但其病死率高达90%以上。输血前, 将血液或血细胞进行γ-射线或紫外线照射, 可预防TA-GVH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TA-GVHD 免疫功能低下 细胞相互作用 细胞因子释放 全血细胞减少 组织相容性 克隆性扩增 紫外线照射 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 临床表现 γ-射线 受者 T细胞 输血前 血液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嗜水气单胞菌对水稻降解毒死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帆 马丽雅 +3 位作者 冯发运 余向阳 唐文伟 葛静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2-434,共13页
从受毒死蜱污染的禾本科植物水稻Oryza sativa L.中分离出一株具有毒死蜱降解活性的内生细菌ST6,经16S rRNA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后得到标记菌株ST6-gfp,该菌株能成功定殖到水稻植株中... 从受毒死蜱污染的禾本科植物水稻Oryza sativa L.中分离出一株具有毒死蜱降解活性的内生细菌ST6,经16S rRNA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后得到标记菌株ST6-gfp,该菌株能成功定殖到水稻植株中,通过平板回收试验得出ST6-gfp在水稻根部数量为7.0~7.2 log CFU/g,在茎叶中数量为4.9~5.1 log CFU/g。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探究了该内生细菌定殖水稻后对毒死蜱降解的影响,并初步解析了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内生菌的定殖可显著降低水稻植株中的毒死蜱含量并促进植株生长,与未接菌植株相比,接菌植株中的毒死蜱含量降低了58.3%,株高、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38.9%、69.5%和41.5%。在毒死蜱胁迫下,ST6-gfp定殖增强了水稻氧化还原酶系和解毒酶系的活力,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分别提升了1.1、1.3、1.2、1.8、1.22和1.7倍;细胞色素P450(CYP450)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解毒酶活性上调了1.5~1.7倍;此外,接菌水稻丙二醛(MDA)的含量与未接菌的水稻相比降低了46.9%。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可良好地定殖在水稻体内,并可通过提高水稻抗氧化酶和解毒酶的活性加速水稻中毒死蜱的降解,进而减轻毒死蜱对水稻造成的胁迫损伤,提高对毒死蜱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内生菌 嗜水气单胞菌 植物-内生菌相互作用 毒死蜱 生物降解 抗氧化酶系 水稻解毒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