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虫携带花粉网络的构建及其与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吴佳俊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60-164,共5页
昆虫的访问不等同于授粉,了解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真实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传粉网络的关键步骤。本文阐述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构建的关键因素和方法,分析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与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利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两种网络可... 昆虫的访问不等同于授粉,了解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真实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传粉网络的关键步骤。本文阐述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构建的关键因素和方法,分析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与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利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两种网络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携带花粉网络 构建 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园林蜜粉源植物花部特征及其对传粉昆虫访花行为的影响
2
作者 周璟 唐令 +2 位作者 张梦园 范舒欣 董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037-9051,共15页
在全球范围内传粉昆虫急剧下降和丧失的背景下,城市绿地中多样化的生境与丰富的蜜粉源供应使其成为传粉昆虫的替代避难所。通过优化园林蜜粉源植物配置能够提高城市绿地对传粉昆虫的保护价值,而植物花部特征为传粉昆虫提供重要的感知线... 在全球范围内传粉昆虫急剧下降和丧失的背景下,城市绿地中多样化的生境与丰富的蜜粉源供应使其成为传粉昆虫的替代避难所。通过优化园林蜜粉源植物配置能够提高城市绿地对传粉昆虫的保护价值,而植物花部特征为传粉昆虫提供重要的感知线索,在昆虫的植物辨识与访花选择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采用样线法,于2023年3—9月对北京5个城市绿地的蜜粉源植物花部特征与传粉昆虫群落构成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探究不同传粉功能群的花部特征偏好差异,并明确影响各传粉功能群访问组成变化的重要花部特征。共调查到北京园林蜜粉源植物204种,其花部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不同物种间的传粉昆虫招引能力差异较大。记录到北京城市绿地传粉昆虫141种,蚂蚁、独栖性蜂类、蜜蜂、蝶类、食蚜蝇、鞘翅目6个主要传粉功能群偏好的蜜粉源植物种类不同,并对特定花部特征表现出明确的选择偏好差异,具头状花序、开口朝向直立、管/舌状花冠、单瓣、蓝紫色系、芳香型的花朵受到更多传粉功能群的偏好。主要传粉功能群的访问组成变化受各类花部特征的影响程度各异,花序类型与花冠类型在除蝶类之外的5个主要传粉功能群的访花选择行为中起到主导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传粉者互作影响机制,为基于城市传粉昆虫多样性保护的蜜粉源植物选择与生境营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蜜粉源植物 花部特征 传粉昆虫 植物-传粉者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学时代下植物—传粉者互作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逸 林瀚 +4 位作者 韩晓文 兰思仁 刘仲健 罗毅波 马晓开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1-649,共9页
植物—传粉者互作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自然界中进化与生态理论研究的理想模型.由于植物—传粉者互作机制涉及面广、尺度难以把握等因素,该领域的研究面临重重挑战.伴随着高通量技术革命性的发展,生命科... 植物—传粉者互作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自然界中进化与生态理论研究的理想模型.由于植物—传粉者互作机制涉及面广、尺度难以把握等因素,该领域的研究面临重重挑战.伴随着高通量技术革命性的发展,生命科学进入了解译海量多元数据的组学时代,这为植物—传粉者互作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目前,组学在植物—传粉者互作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花性状遗传基础与生殖隔离、传粉者化学感受、传粉者学习记忆、植物—传粉者化学交流、植物—传粉者系统发育及多样性等方面.这些领域的研究为全面揭示植物—传粉者生命活动中相关功能基因、系统发生、进化轨迹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未来,我们期望通过组学技术从更深层次上了解植物—传粉者互作关系,从而解答一些长期存在的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传粉者互作 组学 功能基因 遗传基础 系统发生 进化轨迹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粉网络非对称特化的地理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宜安 李晓红 +3 位作者 张斯斯 胡文海 曹裕松 董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44-2551,共8页
植物与传粉者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传粉网络。非对称特化是共生互作网络中的有趣现象和基本特点,也被认为是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结构特征之一。根据文献总结分析了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非对称特化的重要名词术语,并采用线性回归法... 植物与传粉者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传粉网络。非对称特化是共生互作网络中的有趣现象和基本特点,也被认为是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结构特征之一。根据文献总结分析了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非对称特化的重要名词术语,并采用线性回归法深入分析了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地理变异模式,以及植物生活型和网络大小等传粉网络特征对非对称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粉网络大小与网络的交互作用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并随总物种丰度呈指数增长。25个传粉网络的线性回归斜率(Lβ)变异范围在0.002至0.031间,且斜率值随植物丰度(P)、传粉者丰度(A)、总物种丰度(R)、交互作用(I)及网络大小(M)上升而降低。海拔高度对传粉网络非对称性有一定影响效果,而纬度的变化并不显著影响传粉网络非对称性。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植物与其传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7,-0.026和0.200,表明草本物种比乔木物种非对称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模式 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 非对称特化 非对称性程度 植物生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