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水性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识别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婷 张涛 +5 位作者 高月香 桂琪瑶 孟祥凯 张志伟 朱琳 张毅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为探究过水性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选取典型过水性浅水湖泊邵伯湖为研究区域,于2021—2022年丰、平、枯3个水期对邵伯湖浮游植物群落开展了采样调查,共检出8门59属138种,其中丰水期51种、枯水期97种、平水期86种... 为探究过水性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选取典型过水性浅水湖泊邵伯湖为研究区域,于2021—2022年丰、平、枯3个水期对邵伯湖浮游植物群落开展了采样调查,共检出8门59属138种,其中丰水期51种、枯水期97种、平水期86种。从湖区分布来看,邵伯湖12个点位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及丰度分别为7.90~14.21 mg·L^(-1)和1.27×10^(7)~2.28×10^(7)L^(-1),且整体呈从上游湖区到下游湖区逐渐降低趋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文性演替均较为明显,主要优势种随水文情势(丰—枯—平)呈现铜绿微囊藻—湖沼色球藻—微囊藻变化。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邵伯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各季度均值为0.41~2.01;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07~0.21;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值为3.02~5.83。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表明,温度(WT)、透明度(SD)、硝态氮(NO_(3)^(-)-N)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叶绿素a(Chl-a)和溶解氧(DO)浓度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邵伯湖 环境因子 广义相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冬季节植物群落结构对口袋公园微气候的影响——以昆明市口袋公园为例
2
作者 文秀 魏雯 《广东园林》 2025年第2期63-71,共9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热岛效应严重威胁城市生态环境,而公园绿地可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存量型”发展背景下,口袋公园将成为城市公园建设的新趋势。以昆明市住宅型口袋公园——六和园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4个不同植物配置类型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热岛效应严重威胁城市生态环境,而公园绿地可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存量型”发展背景下,口袋公园将成为城市公园建设的新趋势。以昆明市住宅型口袋公园——六和园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4个不同植物配置类型的测点与1个对照点进行实测,以温湿指数评估人体舒适度,利用SPSS分析微气候因子与温湿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秋冬两季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在下午时间段较为明显;复合型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优于单层型植物群落;乔-灌-草复合型植物群落对太阳辐射的削减作用最强;秋冬季节植物群落反而降低了人体舒适度。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在口袋公园绿色空间营造时适当配置单层型植物群落与落叶乔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结构 口袋公园 微气候 降温增湿 人体舒适度 热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电站对沉陷塘冬季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
作者 王兴明 滕杰 +3 位作者 范廷玉 储昭霞 董众兵 董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186,共10页
[目的]探究水面光伏电站对沉陷塘冬季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影响,为水面光伏应用于采煤沉陷水域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立柱光伏沉陷塘、漂浮光伏沉陷塘和无光伏沉陷塘(对照)的水体和浮游植物群落进行采样调查,并通过Pearson相关... [目的]探究水面光伏电站对沉陷塘冬季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影响,为水面光伏应用于采煤沉陷水域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立柱光伏沉陷塘、漂浮光伏沉陷塘和无光伏沉陷塘(对照)的水体和浮游植物群落进行采样调查,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立柱光伏沉陷塘浮游植物共鉴定出41种,漂浮光伏沉陷塘浮游植物共40种,无光伏沉陷塘浮游植物共47种,物种均以硅—绿藻型为主。相较对照沉陷塘,水面光伏电站减弱了沉陷塘光照强度,光伏沉陷塘的电导率(EC)、总溶解固体(TDS)、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氨氮(NH_(3)-N)有所降低,且立柱光伏电站上述指标小于漂浮光伏电站;漂浮光伏电站还能降低水体化学需氧量(COD_(Cr))、总氮(TN)和总磷(TP)的含量。漂浮光伏、立柱光伏沉陷塘的浮游植物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相比与对照沉陷塘均略有降低。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无光伏沉陷塘>漂浮光伏沉陷塘>立柱光伏沉陷塘。[结论]水面光伏有助于降低冬季水体盐度,保持水体温度与溶解氧含量,并且上述指标立柱光伏电站改善效果比漂浮光伏电站好,在一定程度上漂浮光伏电站还可以改善富营养水体。水面光伏能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且漂浮光伏对沉陷水体浮游植物影响较立柱光伏小。Pearson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立柱光伏沉陷塘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主要受水温(WT)、总氮(TN)影响,漂浮光伏沉陷塘主要受水温(WT)影响。综合而言,漂浮光伏电站更有利于沉陷塘水质,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光伏 采煤沉陷塘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播苜蓿对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影响途径 被引量:6
4
作者 郭美琪 郭童天 +1 位作者 徐民乐 张英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3,共8页
近年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被广泛选作补播材料,用于修复退化草地。尽管研究表明二者的植物学特征存在差异,但鲜有人关注它们是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退化草地的生产力。为了探究二者对退化... 近年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被广泛选作补播材料,用于修复退化草地。尽管研究表明二者的植物学特征存在差异,但鲜有人关注它们是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退化草地的生产力。为了探究二者对退化草地的修复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并确定影响补播地生产力的限制因素,本研究选取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作为补播种对退化草甸草原进行了补播,并在隔年对草地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两种苜蓿都可以显著增加退化草地生产力并改善土壤健康状况。然而,紫花苜蓿通过增加土壤铵态氮改变植被群落结构,其补播样地生产力也由土壤速效养分影响;黄花苜蓿通过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改变植被群落结构,其补播样地生产力由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微生物量共同影响。初步结果表明,黄花苜蓿更适宜在养分贫瘠的退化草地进行补播。此外在选择紫花苜蓿补播时,可以适当施肥以提高补播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播 黄花苜蓿 紫花苜蓿 植物群落结构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生态补水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鲁丹 周智伟 +5 位作者 刘晗 贡丹丹 乔强龙 杜琦 李航 赵伟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68,100,共7页
为强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综合治理,水利部2018年以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的部分河段作为河湖地下水生态补水试点,启动生态补水工作。为评估生态补水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探索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生态补水的响应机制,选取... 为强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综合治理,水利部2018年以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的部分河段作为河湖地下水生态补水试点,启动生态补水工作。为评估生态补水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探索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生态补水的响应机制,选取连续5 a(2018—2022年)进行生态补水的滹沱河和南拒马河开展连续监测(2019—2022年),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水环境因子变化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补水使得受水水体的水质由劣Ⅴ类逐渐向Ⅱ类转变,至补水第3 a基本达到最佳水质状态;受水环境因子的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蓝藻门种类数、密度百分比及优势种优势度均总体呈现降低趋势;硅藻门种类数和密度百分比、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总体呈升高趋势;浮游植物优势种逐渐由蓝藻门种类向硅藻门、绿藻门种类转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总氮和pH值是影响补水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水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优势种 多样性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郭艳敏 许元钊 +3 位作者 李瑞雯 周超群 杜明普 刘坤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6-318,共13页
近年来贵州草海生态系统发生明显变化,水体水质和生态系统功能呈现降低趋势。浮游植物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探究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掌握草海生态状况及制定生态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 近年来贵州草海生态系统发生明显变化,水体水质和生态系统功能呈现降低趋势。浮游植物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探究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掌握草海生态状况及制定生态恢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不同季节对贵州草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及水质状况进行采样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8种,浮游植物丰度为(3.89±2.08)×10^(7)~(2.38±8.01)×10^(8)cells·L^(-1),浮游植物生物量为(12.46±5.49)~(29.78±8.00)mg·L^(-1),均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变化特征。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不同,微囊藻(Microcystis sp.)、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栅藻(Scenedesmus Meyen sp.)及小环藻(Cyclotella sp.)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全域均值为1.71~2.63,全年均值为2.20;Pielou均匀度指数(J)全域均值为0.52~0.78,全年均值为0.67;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_(m))全域均值为1.30~1.62,全年均值为1.46;综合评价表明草海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筛选主要环境因子为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氮(TN)和总磷(TP)。主要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冗余分析(RDA)及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Pearson分析结果表明,TP和DO影响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与2004年以来的草海生态调查结果相比,2021年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且丰度明显上升,处于“草型-藻型”转换的关键时期,须及时采取措施促进沉水植物恢复及防止水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季节性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海湾长牡蛎生长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燕婷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11期43-47,共5页
为探究福建省连江县定海湾三倍体长牡蛎生长与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季节变化的关系,笔者对该养殖区水质状况、浮游植物群落以及长牡蛎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究了浮游植物对三倍体长牡蛎生长的影响以及三倍体长牡蛎与环境... 为探究福建省连江县定海湾三倍体长牡蛎生长与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季节变化的关系,笔者对该养殖区水质状况、浮游植物群落以及长牡蛎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究了浮游植物对三倍体长牡蛎生长的影响以及三倍体长牡蛎与环境之间的互作关系,以期为该海域三倍体长牡蛎养殖和育肥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福建省连江县 牡蛎养殖 养殖区 三倍体 互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化湾三倍体牡蛎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燕婷 《科学养鱼》 2024年第11期77-78,共2页
浮游植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充当着重要的生产者角色,易受环境变化影响,通过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指标分析,可以衡量海洋的生态环境情况。本研究对福建莆田市兴化湾筶杯岛附近的三倍体牡蛎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2022—202... 浮游植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充当着重要的生产者角色,易受环境变化影响,通过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指标分析,可以衡量海洋的生态环境情况。本研究对福建莆田市兴化湾筶杯岛附近的三倍体牡蛎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2022—2023年中选择4个季节),旨在为该海域生态系统与三倍体牡蛎生长相关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牡蛎养殖 水体生态系统 兴化湾 三倍体 生态环境 基础数据 指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窝圈距离影响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空间分布
9
作者 边金霞 牛小霞 +5 位作者 陈娟 徐祎 才让吉 马继红 吴昌顺 王银花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03-2011,共9页
窝圈距离是对长期管理强度(牲畜移动)变化的综合描述,反映了长期管理强度(牲畜移动)的变化和草地植物群落之间的功能连接性,能反映牲畜的移动模式和放牧强度。本研究以甘南高寒草甸冬季牧场为研究对象,以窝圈为中心、3 km为半径区域定... 窝圈距离是对长期管理强度(牲畜移动)变化的综合描述,反映了长期管理强度(牲畜移动)的变化和草地植物群落之间的功能连接性,能反映牲畜的移动模式和放牧强度。本研究以甘南高寒草甸冬季牧场为研究对象,以窝圈为中心、3 km为半径区域定义为重度放牧(HG),6 km为半径区域定义为中度放牧(MG),9 km为半径区域定义为轻度放牧(LG),研究窝圈距离(以下叙述为放牧强度,远的窝圈距离即低的放牧强度,反之亦然)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上生物量群落物种丰富度以及可食牧草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P<0.05);2)全钾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3)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放牧强度显著增加(P<0.05);4)放牧强度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明显,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P<0.05)。这些结果基本类似于直接放牧强度的试验结果,随着窝圈距离的增大,放牧强度降低,增加了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可食牧草生物量,也增加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因此,窝圈距离可作为反映牲畜在当地景观中移动频次和强度的指标,用以表征放牧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窝圈距离 放牧强度 植物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2
10
作者 傅明珠 孙萍 +3 位作者 孙霞 韦钦胜 张学雷 王宗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650-3660,共11页
锦州湾是我国北方污染严重的海湾,以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为特征。基于2011年8月(夏季)和2012年5月(春季)在锦州湾进行的航次调查,研究了该湾水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时空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锦州湾海... 锦州湾是我国北方污染严重的海湾,以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为特征。基于2011年8月(夏季)和2012年5月(春季)在锦州湾进行的航次调查,研究了该湾水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时空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锦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春季和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41属62种,硅藻在两个季节的物种数和细胞丰度上均占绝对优势,且底栖硅藻比例较高。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为41.44×103个/L,主要优势种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p.和叉角藻Cerarium furca;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为13.80×103个/L,主要优势种为新月柱鞘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锦州湾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硝酸盐浓度和水温分别是夏季和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最重要环境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锦州湾优势种发生了显著变化,适于富营养化环境的微型浮游植物和部分耐污种在群落中占优势,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其它污染物,可能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锦州湾 冗余分析 生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49
11
作者 林峰竹 吴玉霖 +1 位作者 于海成 线薇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根据2004年2月、5月、8月、11月长江口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年,共鉴定浮游植物153种,其中硅藻类111种,甲藻类42种。与20世纪80年代同期相比,春... 根据2004年2月、5月、8月、11月长江口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年,共鉴定浮游植物153种,其中硅藻类111种,甲藻类42种。与20世纪80年代同期相比,春季硅藻种类数目显著增加,夏季减少,秋冬两季变化不大,甲藻种类数目在春、夏、秋季均有明显增加。2004年浮游植物种类以温带近岸性种类为主,暖水性和广布性种类和丰度增加;除冬季以外,中肋骨条藻在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仍处于绝对优势。受长江巨大径流影响,2004年浮游植物丰度季节变化是单周期型,高峰期出现在春季,与以往调查结果不同。通过CCA梯度分析,将长江口浮游植物分为六大类群,不同浮游植物类群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不同。2004年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总磷、pH、氨氮和磷酸盐(P<0.01);与80年代相比,长江口生态与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硅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增加1倍余,氨氮和溶解氧含量降低,冬季、春季和秋季的水温显著上升。环境因子的改变直接影响长江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各季节要引起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异的驱动因素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长江口 环境因子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杨梅坑海域投礁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7
12
作者 廖秀丽 陈丕茂 +1 位作者 马胜伟 陈海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9-119,共11页
根据2007年4月、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海域进行的3个春季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研究了投礁前后杨梅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变动。结果表明,杨梅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1种,以硅藻种类最多;... 根据2007年4月、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海域进行的3个春季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研究了投礁前后杨梅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变动。结果表明,杨梅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1种,以硅藻种类最多;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但优势种的年际更替明显;丰度呈上升趋势。K优势度曲线的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2008年5月>2007年4月>2009年5月,前后3次调查群落多样性差异较大。聚类(cluster)及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显示,3次调查中杨梅坑海域东部、中部、西部的站位倾向于分别聚类在一起,研究的区域可能受海流影响较大;礁区与对照区的差异不明显。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水温和水深、盐度、总悬浮物是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栖息密度及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01年柘林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变动的周年调查 被引量:84
13
作者 周凯 黄长江 +2 位作者 姜胜 黄文魁 董巧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88-698,共11页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5月对粤东赤潮重灾区柘林湾进行的浮游植物周年调查表明 ,柘林湾共有浮游植物 5 4属1 5 3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 ,共 37属 1 1 4种 ,占总种数的 74 .5 1 % ;甲藻 1 5属 36种 ;其它 2属 3种。浮游植物种数和... 2 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5月对粤东赤潮重灾区柘林湾进行的浮游植物周年调查表明 ,柘林湾共有浮游植物 5 4属1 5 3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 ,共 37属 1 1 4种 ,占总种数的 74 .5 1 % ;甲藻 1 5属 36种 ;其它 2属 3种。浮游植物种数和丰度的平面分布表现为湾内低于湾外 ,东部低于西部的基本格局 ,季节波动模式则为单峰型 ,全年数量最高峰位于盛夏 7月份。中肋骨条藻 ( Skeletonema costatum)为该湾的全年优势种 ,在群落总细胞数中的百分比年平均高达 5 8.7%。通过对水温、营养盐、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以及中肋骨条藻的种群密度等相互之间的回归分析 ,并考虑增养殖渔业等因素 ,发现柘林湾因大规模增养殖渔业和高强度的排污排废引起的富营养化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该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 ,使生物多样性与均匀度明显下降 ,中肋骨条藻等少数种类则大量增殖。硅藻赤潮 ,尤其是中肋骨条藻赤潮的发生机会明显增多 ,但发生甲藻赤潮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2001年 柘林湾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周年调查 骨条藻 赤潮 广东 海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灵菲 卫万荣 +1 位作者 石高宇 张卫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3-100,共8页
利用草地改良措施探讨了禾草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以期为有害啮齿动物的植被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在高原鼠兔分布密集草地建立围栏样地50 hm^2,同时在围栏内选择20 hm^2样地进行垂穗披碱草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探... 利用草地改良措施探讨了禾草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以期为有害啮齿动物的植被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在高原鼠兔分布密集草地建立围栏样地50 hm^2,同时在围栏内选择20 hm^2样地进行垂穗披碱草补播和人工草地建植,探讨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鼠害草地、补播草地和人工草地除物种数外,物种多样性指数(H′)、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其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补播草地>鼠害草地>人工草地;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补播草地>鼠害草地。群落中垂穗披碱草所占比重亦大不相同,鼠害草地中垂穗披碱草比重不足10%,而补播草地和人工草地群落中,垂穗披碱草比重分别达50%和90%以上。不论是总洞口数还是有效洞口数,在3种草地中都存在显著差异,总洞口数变化在35~411,其中,鼠害草地的总洞口数是补播草地的2.28倍,是垂穗披碱草草地的11.74倍;有效洞口数变化在11~188,鼠害草地是补播草地的2.26倍,是垂穗披碱草草地的17.09倍,表明垂穗披碱草群落对高原鼠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与草地植被特征间有不同的关系。无论是总洞口数还是有效洞口数与植物物种数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H′间则呈二次函数关系;高原鼠兔总洞口数及有效洞口数分别与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及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结果表明,相对于鼠害严重草地,无论是补播草地,还是人工种植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鼠兔种群密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植物群落结构 种群密度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公园7种植物群落结构对夏季微气候的改善效果 被引量:16
15
作者 吴云霄 李华军 +1 位作者 董仕萍 王海洋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7年第2期75-79,共5页
利用梅花五点法测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的重要7种植物群落结构在夏季减少光照强度、降低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等的指标,比较了不同群落结构对这3项小气候因素的调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植物群落结构对此3项小气候因素都有一定的调... 利用梅花五点法测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公园的重要7种植物群落结构在夏季减少光照强度、降低温度和增加空气湿度等的指标,比较了不同群落结构对这3项小气候因素的调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植物群落结构对此3项小气候因素都有一定的调节效果,其中草地单层群落结构的调节效果最差,郁闭度〉0.6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的调节效果最好。而草地单层植物群落结构在增加空气湿度方面效果明显。虽此,其与其他几种植物群落结构(除郁闭度〉0.6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和郁闭度0.2~0.4的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处)之间差别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公园 植物群落结构 夏季微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澎溪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潘晓洁 彭建华 +1 位作者 张志永 郑志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F11期95-101,共7页
研究于2008年对澎溪河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鉴定有浮游植物116种(含变种),隶属7门63属,主要由绿藻、硅藻和蓝藻组成;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现存量变动范围大,春、夏季节高,秋、冬季节低,水华暴发期浮... 研究于2008年对澎溪河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鉴定有浮游植物116种(含变种),隶属7门63属,主要由绿藻、硅藻和蓝藻组成;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现存量变动范围大,春、夏季节高,秋、冬季节低,水华暴发期浮游植物密度高达10^7cells/L以上;春、夏、秋、冬各季节分别以蓝藻、绿藻、隐藻和绿藻为主,其中6月份水华爆发期主要浮游植物优势种类为蓝藻的水华鱼腥藻似nabaena flos—aquae),而7月份水华爆发期则演变为绿藻的空球藻(Eudorina elegans);冬、秋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而水华爆发期较低,与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通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澎溪河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冬、秋季节水质好,春、夏季节水质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澎溪河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现存量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东海近岸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肖武鹏 柳欣 黄邦钦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6-82,共7页
采用HPLC-CHEMTAX方法分析了2008年春季东海近岸海域的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为硅藻和甲藻,对叶绿素a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2%和32%。硅藻和甲藻均适于生长在低温、低盐和高氮... 采用HPLC-CHEMTAX方法分析了2008年春季东海近岸海域的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为硅藻和甲藻,对叶绿素a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2%和32%。硅藻和甲藻均适于生长在低温、低盐和高氮磷比的环境,但硅藻水华发生在温度较低、盐度较高、氮磷比较高的长江冲淡水与外海水交汇的盐度锋面上,而甲藻水华发生在温度较高、盐度较低、氮磷比较低的冲淡水与台湾暖流交汇的温度锋面上。LOWESS回归表明,叶绿素a和甲藻分别随温度和盐度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硅藻随温度和盐度变化波动较大。叶绿素a和硅藻随氮磷比升高而递增,甲藻随氮磷比的变化波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叶绿素A 春季水华 环境因子 东海近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频度和火强度对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广菊 胡海清 +1 位作者 张海林 刘桂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2-33,共2页
对黑河地区近20a的火烧迹地天然次生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群落中物种的均匀性、稳定性呈现出未烧对照地>1次轻度火烧迹地>1次中度火烧迹地、多次轻度火烧迹地>多次中度火烧迹地、1次重度火烧迹地>多次重度火烧... 对黑河地区近20a的火烧迹地天然次生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群落中物种的均匀性、稳定性呈现出未烧对照地>1次轻度火烧迹地>1次中度火烧迹地、多次轻度火烧迹地>多次中度火烧迹地、1次重度火烧迹地>多次重度火烧迹地。多次重度火烧、多次中度火烧、1次重度火烧对植物群落稳定性均有很大影响,乔木优势建群种种数随干扰程度增加明显减少,甚至导致严重逆行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频度 火强度 植物群落结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合色素标记物研究2001年2~6月厦门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学佳 高亚辉 彭兴跃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8-233,共6页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厦门西海域2001年2~6月的浮游植物色素进行了测定,并首次运用CHEMTAX软件对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分析,同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群落组成的作用.我们首先改进了RP-HPLC分离方案,分离的时间缩短了...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厦门西海域2001年2~6月的浮游植物色素进行了测定,并首次运用CHEMTAX软件对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分析,同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群落组成的作用.我们首先改进了RP-HPLC分离方案,分离的时间缩短了近1/3,达到了提高分离效率的目的.利用改进后的RP-HPLC方案进行色素分析显示,厦门西海域2001年2~6月期间,主要的特征色素是岩藻黄素(fucoxanthin)、19’-丁酰基氧化岩藻黄素(19’-butanoyloxyfucoxanthin)、19’-己酰基氧化岩藻黄素(19’-hexanoyloxyfucoxanthin)和多甲藻素(peridinin),月平均含量分别在267.824~655.076、20.118~126.764、65.693~214.115、26.955~203.927μg/m3的范围变动.CHEMTAX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表明: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定鞭金藻和甲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6.14%~79.27%、4.50%~37.40%和4.83%~21.37%.总生物量从2月到6月呈增长趋势,温度是主要的决定因子.硅藻和定鞭金藻所占生物量的份额呈相反趋势变化,表明种间竞争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特征色素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厦门西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3
20
作者 黎慧 万夕和 +5 位作者 贲成恺 王李宝 沈辉 史文军 乔毅 张朝晖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231-235,共5页
根据2011年5、8、10月及2012年2月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获取了全年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优势种等数据。结果显示,辐射沙脊群海域在全年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0种,其中硅藻门52种,占绝对优势。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 根据2011年5、8、10月及2012年2月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获取了全年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优势种等数据。结果显示,辐射沙脊群海域在全年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0种,其中硅藻门52种,占绝对优势。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加氏星杆藻(Asterionella kariana)和有翼园筛藻(Coscinodiscus bipartitus)在4个季节均为优势种;不同季节藻类丰富度差异明显,以秋季最多,为40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明显。通过分析该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关系发现,相同属种类在典型对应分析(CCA)坐标中占据相似的生态位,且相对位置较近;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也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南黄海 辐射沙脊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