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坡耕地植物篱-作物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家鹤 牛伊宁 +3 位作者 罗珠珠 蔡立群 张仁陟 谢军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1-119,共9页
利用陇中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坡耕地布设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裸坡休闲(F)、小麦单作(W)、小麦/甘草(W/L)、小麦/菘蓝(W/I)和小麦/苜蓿(W/A)。通过探讨植物篱-作物间作系统的小麦产量表现及其土壤水分利用特性,明确不同植物篱-作物... 利用陇中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坡耕地布设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裸坡休闲(F)、小麦单作(W)、小麦/甘草(W/L)、小麦/菘蓝(W/I)和小麦/苜蓿(W/A)。通过探讨植物篱-作物间作系统的小麦产量表现及其土壤水分利用特性,明确不同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耗水特征及影响机制,以期为黄土高原坡耕地适宜植物篱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和休闲期0~200cm土壤剖面含水量较低,基本接近作物有效水分下限(crop lower limit,CLL)。植物篱-作物间作能够起到积蓄降水的作用,但主要体现在耕层0~30cm土壤,且以小麦/苜蓿处理效果最佳。不同处理棵间蒸发量和蒸发占总耗水量的比重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小麦/甘草处理耗水量最高(250.98mm),裸坡休闲总蒸发量较大(197.30mm)。裸坡处理棵间蒸发占耗水量的比例高达80%以上,主要表现为土壤蒸发,而小麦/甘草主要表现为作物蒸腾,说明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可一定程度有效降低棵间蒸发量和蒸发占总耗水量的比重,增加作物蒸腾量。不同间作系统小麦耗水量与单作耗水量并无差异,但其产量提高了60.00%~83.55%,进而明显提高了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物篱-作物间作系统 水分利用效率 棵间蒸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下茎秆直径对紫色土坡面植物篱-草沟系统氮磷流失的影响
2
作者 刘茜 宋兰 +4 位作者 胡文婷 赵新梅 李永灏 何丙辉 李天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3-1033,共11页
植物篱-草沟系统是结合植物篱和生态草沟的复合措施,在紫色土坡面已广泛应用。茎秆直径是影响植物阻控坡面氮磷流失的重要指标,但茎秆直径对植物篱-草沟系统坡面氮磷流失的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设置5种植物篱茎秆直径,分别为0 mm(对照,... 植物篱-草沟系统是结合植物篱和生态草沟的复合措施,在紫色土坡面已广泛应用。茎秆直径是影响植物阻控坡面氮磷流失的重要指标,但茎秆直径对植物篱-草沟系统坡面氮磷流失的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设置5种植物篱茎秆直径,分别为0 mm(对照,CK)、1 mm(T1)、2 mm(T2)、4 mm(T3)、8 mm(T4),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探究植物篱-草沟系统地表径流总氮(TN)、总磷(TP)的流失特征,评估不同茎秆直径对紫色土坡面植物篱-草沟系统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T3、T4处理的泥沙削减率比CK显著高39.95%、59.86%、83.60%、94.42%(P<0.05),T3、T4处理的泥沙拦截效益显著高于T1(P<0.05)。各处理径流TN、TP流失浓度随降雨历时而变化,浓度范围分别为2.89~10.08、0.31~0.62 mg·L^(-1)。与CK相比,T2、T3、T4处理的TN平均流失浓度显著削减(P<0.05),且T2、T3、T4处理的TN流失浓度削减效果显著高于T1(P<0.05)。与CK相比,T2、T4的TN流失量和流失率分别显著降低51.92%、60.66%和49.37%、58.75%(P<0.05)。TN、TP流失浓度及TP流失量分别与茎秆直径呈指数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坡耕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径流 氮磷流失 植物-草沟系统 模拟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坡地“作物-植物篱”系统能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一兵 林超文 +1 位作者 黄晶晶 李占斌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1-175,178,共6页
通过连续2年的定位试验,对坡度为8-20°的旱坡地“作物-植物篱”系统能流特征如能结构、能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作物-植物篱”系统产出能和输入能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主要受到植物篱子系统类型的影响。与大面积旱坡地传统农... 通过连续2年的定位试验,对坡度为8-20°的旱坡地“作物-植物篱”系统能流特征如能结构、能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作物-植物篱”系统产出能和输入能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主要受到植物篱子系统类型的影响。与大面积旱坡地传统农作物生产系统如“小麦/花生(或玉米)/甘薯”比较:由于果树、草本等植物篱的冠层及根系在形态和空间分布上与作物的异质性,形成了对光、热、水、土、肥等资源的连续、多层次的利用,因此能有效提高系统的光能利用率、人工输入能效率,耕地单位面积总产出能也会增加,坡度越大,相对增幅亦越大;由于能极显著减少无机能施入量,这有利于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②“作物-果树类植物篱”系统输入能总量和有机能输入量大幅度增加,因此有利于优化输入能结构,促进坡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集约高效农业发展。③“作物-草本植物篱”系统人工辅助能的输入量大幅度下降,由于它所需投入能少,有机能耗和无机能耗均低,人工输入能效率很高而生物产量也较高,并且它们提高了与其间作的其他作物的能量产投比,因此提升了整个系统能量产投比率;由于保水固土的生态功能显著,使它能在四川广大山地、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坡地 作物-植物系统 能结构 能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坡耕地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许建晶 刘家鹤 +4 位作者 罗珠珠 陈英 蔡立群 张仁陟 谢军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0-108,共9页
【目的】为了筛选黄土高原坡耕地适宜的植物篱.【方法】在陇中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坡耕地布设田间试验,并设置裸坡休闲(F)、小麦单作(W)、小麦/甘草(W/L)、小麦/菘蓝(W/I)和小麦/苜蓿(W/A)5个处理,研究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理化... 【目的】为了筛选黄土高原坡耕地适宜的植物篱.【方法】在陇中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坡耕地布设田间试验,并设置裸坡休闲(F)、小麦单作(W)、小麦/甘草(W/L)、小麦/菘蓝(W/I)和小麦/苜蓿(W/A)5个处理,研究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大了耕层0~10cm以下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W/L和W/A最为显著,>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远低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说明黄绵土团聚体稳定性总体较低,极易在水作用下泡散.植物篱间作可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各处理的ROOC/TOC为40%~50%,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说明表层土壤有机碳活性高,而深层土壤有机碳相对稳定更利于固定.植物篱间作使0~50cm土层贮水能力提高,体现为小麦/苜蓿土壤贮水能力最强,说明植物篱间作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结论】从涵养水源角度出发,建议在大部分坡地实施小麦-苜蓿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坡耕地 植物-作物复合系统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等高固氮植物篱复合经营系统根系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孙辉 谢嘉穗 唐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5,共8页
研究根系的数量、长度和生物量在植物篱 -桑树 -脐橙坡地复合经营系统中不同位置和层次的分布。结果表明 :植物篱树种新银合欢根系主要在植物篱带垂直分布 ,深度超过 1 0m ,分布于植物篱带的≥ 1mm粗根数量、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该... 研究根系的数量、长度和生物量在植物篱 -桑树 -脐橙坡地复合经营系统中不同位置和层次的分布。结果表明 :植物篱树种新银合欢根系主要在植物篱带垂直分布 ,深度超过 1 0m ,分布于植物篱带的≥ 1mm粗根数量、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该树种粗根总数量、总长度和总生物量的 6 2 %、6 6 %和 86 % ;套种在植物篱中的桑树的根系沿植物篱带分布 ,≥ 1mm粗根数量、长度和生物量分别占粗根总数、总长度和总生物量的 5 0 %、4 9%和91% ;脐橙根系较浅 ,主要分布在作物种植带中间上下 0 6m的范围内 ,深度不足 0 6m ,分布于作物带中央上下 0 6m范围的≥ 1mm粗根数量、长度和生物量占总量的 83%、83%和 85 % ;新银合欢 <1mm细根主要在植物篱带及其两侧 0 6m内 ,分布于该范围的细根数量、长度和生物量分别占相应总量的 73%、79%和 72 % ;桑树 <1mm细根分布与新银合欢类似 ,分布于该范围的数量、长度和生物量分别占相应总量 70 %、85 %和 77% ;脐橙 <1mm细根主要分布在其植株周围 0 6m范围 ,其数量、长度和生物量分别占相应总量的 70 %、6 3%和 6 4 %。该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中新银合欢植物篱和套种在其中的桑树根系分布重叠 ,有利于桑树充分利用新银合欢根系提供的养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高固氮植物 根系 分布格局 坡耕地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 新银合欢 复合经营模式 生物量 垂直分布 根长密度 充分利用 土壤剖面 养分竞争 长度 桑树 脐橙 根数 种植带 作物 根分布 生态位 树种 套种 细根 坡地 植株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料增效剂和植物篱对大豆—萝卜间作体系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
6
作者 张春雪 郑向群 +2 位作者 杨波 朱晓瑞 杨永安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8期138-141,共4页
为探讨肥料增效剂和植物篱对大豆-萝卜间作体系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设置肥料增效剂和植物篱共7个处理,对氮磷淋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种管理措施中,化肥减量40%+植物篱+稀释200倍罗壳素处理对TN、NO3-淋失控制效果最佳,削减率分别... 为探讨肥料增效剂和植物篱对大豆-萝卜间作体系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设置肥料增效剂和植物篱共7个处理,对氮磷淋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种管理措施中,化肥减量40%+植物篱+稀释200倍罗壳素处理对TN、NO3-淋失控制效果最佳,削减率分别为56.18%、57.34%;化肥减量40%处理对NH4+、TP淋失控制效果最佳,削减率分别为48.67%、47.85%。肥料增效剂和植物篱有利于控制大豆-萝卜间作体系的氮磷淋失风险,可为保障地下水安全、实现农业清洁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萝卜间作 肥料增效剂 植物 土壤氮磷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物种多样性对植食性昆虫和主栽作物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万年峰 蒋杰贤 《上海农业学报》 2020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增加生物多样性,已被众多研究证实为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方法;其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种植模式(诱集植物、间作和地面生草),是实现该途径的重要措施。通过概述这3种模式对植食性昆虫的丰度以及对植食性昆虫危害主栽作物的影响,并运... 增加生物多样性,已被众多研究证实为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方法;其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种植模式(诱集植物、间作和地面生草),是实现该途径的重要措施。通过概述这3种模式对植食性昆虫的丰度以及对植食性昆虫危害主栽作物的影响,并运用5种理论(天敌、资源集中、推–拉、屏障和保险假说),分析了植物多样性调控植食性昆虫的生态学机制,并就利用生物多样性调控植食性昆虫的研究方向与方法进行了展望,以期更好服务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主栽作物 诱集植物 间作 地面生草 天敌假说 资源集中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坡耕地可持续农业技术——植物篱技术(Ⅰ)
8
作者 尹迪信 《农技服务》 2001年第10期8-9,共2页
(一)植物篱技术 植物篱技术又称条带种植技术、绿篱技术、植物篱梯化技术、生物梯化技术等。即用多年生的草灌木本植物与农作物间作的技术。在坡耕地上。
关键词 坡耕地 可持续农业 植物技术 水土保持 梯化 土壤肥力 草灌木本植物 作物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小流域农林复合经营的侵蚀控制模拟——以冀西北青边口河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唐政洪 蔡强国 +2 位作者 许峰 王忠科 吴淑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0-73,共4页
根据张家口郭家梁试验场的小区资料 ,建立了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以及植物篱侵蚀控制模型 ;并在 GIS的支持下 ,从小流域数字高程模型 (DEM)中提取基于地块间水沙汇流网络 ,生成基于地块的水沙运移网络图 ,并将地块间的水沙汇流过程引入小... 根据张家口郭家梁试验场的小区资料 ,建立了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以及植物篱侵蚀控制模型 ;并在 GIS的支持下 ,从小流域数字高程模型 (DEM)中提取基于地块间水沙汇流网络 ,生成基于地块的水沙运移网络图 ,并将地块间的水沙汇流过程引入小流域侵蚀产沙的模拟中 ,实现了侵蚀产沙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深层次耦合 ,模拟出坡面水沙在小流域的空间运动过程。1995~ 1999年青边口河小流域模拟结果表明 ,坡耕地、荒坡地、低覆盖的天然草地平均侵蚀模数最大 ,是侵蚀控制的重点土地利用类型。在坡耕地、荒坡地、低覆盖的天然草地配置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18.2 %的植物篱—农作系统 (10 m带间距 2年生紫穗槐植物篱 ) ,利用次降雨资料计算模拟结果表明 ,对径流的控制效果在 8.1%~ 46 .2 %之间 ,对侵蚀模数的控制效果在 42 .9%~ 5 0 .2 %之间 ;养分流失的模拟分析表明 ,在现有条件下有机质的损失较大 ,而通过配置植物篱—农作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养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西北 农林复合经营 植物-农作系统 汇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