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腺杨转基因稳定性及对林内植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爱平 王晓江 +2 位作者 吕桂芬 洪光宇 张微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6年第1期1-6,16,共7页
利用PCR分析技术,分析了田间试验已达8年的转Sac B基因的银腺杂种杨的基因稳定性,并对其林地和非转基因林地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群落植物种结构数量特征分析。PCR分析表明:Sac B基因仍然存在于转基因植株中。群落植物种结构数量特征结果... 利用PCR分析技术,分析了田间试验已达8年的转Sac B基因的银腺杂种杨的基因稳定性,并对其林地和非转基因林地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群落植物种结构数量特征分析。PCR分析表明:Sac B基因仍然存在于转基因植株中。群落植物种结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转基因林地和非转基因林地植物群落植物种组成相近且种频度、个体数量和生物量均呈相同的变化规律,以1年生植物占优势,多年生植物种已有侵入。转基因林地与非转基因林地植物群落植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性的为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的为Simpson优势度指数。说明转基因银腺杂种杨对林内植物多样性尚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银腺杂种杨 非转基因杨树林 库布齐沙漠 植物种多样性 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植物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及分布格局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俊理 常学礼 +1 位作者 张安定 宋彦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7-531,共5页
采用种丰富度和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计算方法的功能多样性和组成多样性为指标,探讨了植物多样性对科尔沁沙地草场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其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植被不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系统生产力的影响以组成多样性最大... 采用种丰富度和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计算方法的功能多样性和组成多样性为指标,探讨了植物多样性对科尔沁沙地草场生产力的影响以及其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植被不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系统生产力的影响以组成多样性最大,功能多样性次之,植物种丰富度最小。在小尺度上,组成多样性只存在一种格局且具有分形结构,其格局对干扰过程反应不明显;功能多样性有多种格局存在,对多种干扰过程反应敏感。从提高沙地草场生产力和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出发,草场改良的依据应建立在种的引进和引进种所产生的组成多样性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多样性 生产力 分布格局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海矿区矸石山边坡植被重建初期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莹 许丽 +2 位作者 丰菲 杨宇平 张丽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0-196,共7页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区煤矸石山边坡植被重建初期,探究不同建植年限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为乌海市矿区生态重建的中、后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乌海市矿区美方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取样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矸石山植被重建...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区煤矸石山边坡植被重建初期,探究不同建植年限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为乌海市矿区生态重建的中、后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乌海市矿区美方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取样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矸石山植被重建初期的植物生长状况与群落稳定性。[结果]①研究区植被重建过程中,物种数量明显增加。自然侵入植物种在重建2 a时仅有4种,建植3 a增加至6种,建植4 a已增加至7种。不同植被重建年限群落中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均处于优势地位,表明群落正在进行正向演替过程。②随重建年限从2 a增加至4 a,植被平均盖度、地上生物量、群落丰富度指数均增加了1.5倍左右,表明群落结构逐步稳定。③煤矸石山,在植被重建2~4 a时,群落正处于演替初期,群落相似性系数逐年降低,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但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结论]在矸石山后续的恢复中,在种植矿区典型复垦植物种,例如豆科、禾本科、菊科等植物时,应适当促进适应当地条件的本地物种自然定植,并且通过种植演替后期的本土植物种类在煤矸石山保留当地基因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山 植物种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乌海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沙化沼泽区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4
4
作者 韩大勇 杨永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602-5610,共9页
若尔盖高原沼泽区土壤沙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变化及其成因机制是亟待解决的区域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若尔盖高原红原县沙化沼泽区,研究了土壤沙化梯度上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湿度、容重和孔隙度的... 若尔盖高原沼泽区土壤沙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变化及其成因机制是亟待解决的区域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若尔盖高原红原县沙化沼泽区,研究了土壤沙化梯度上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湿度、容重和孔隙度的关系。随着土壤沙化程度增加,群落特征种组替代顺序为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种组→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种组→四川嵩草(K.setchwanensi)种组→黑褐穗苔草(Carex atrofusca subsp.minor)种组→粗壮嵩草(Kobresia robusta)种组;植物种数(单位样方物种丰富度和总种数)和地上生物量均表现为单峰变化格局,但植物种数峰值出现在极轻度沙化的高山嵩草群落,地上生物量峰值出现在中度沙化的四川嵩草-黑褐穗苔草群落;β多样性表现为"U"型变化格局,最高值出现在未沙化的华扁穗草群落,最低值出现在极轻度沙化的高山嵩草群落;土壤湿度对植物种多度影响最大,可解释总方差的24.8%,其次为土壤容重,可解释总方差的1.4%;沙化过程中土壤湿度是影响植物群落生态分布和种类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影响群落特征种的多度和分布。粗壮嵩草可考虑作为沙化土地植被恢复的先锋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多样性 特征种组 植被恢复 土壤沙化 若尔盖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东矿区天然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丰菲 许丽 +3 位作者 顾清敏 刘莹 杨宇平 刘瑞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56,共9页
[目的]研究宁东矿区天然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该区植被重建过程中植物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东矿区6种典型的天然植物群落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试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群落的植物群落特征... [目的]研究宁东矿区天然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该区植被重建过程中植物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东矿区6种典型的天然植物群落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试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群落的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宁东矿区6种天然植物群落共调查到植物55种,隶属于15科48属,集中分布于菊科、豆科、藜科和禾本科4科。细枝岩黄耆(Hedysarum scoparium)+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群落灌木层植被盖度和高度在6个群落中均最高,其数值分别为48%和202.54 cm,灌木物种柠条锦鸡儿在其中5个群落中均有分布且生长良好。灌木层Patrick丰富度指数与土壤碱解氮、砾石含量、速效钾和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草本层植物种Patrick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田间持水量和速效磷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宁东矿区煤矸石山植被重建时,对于覆土土质为壤质砂土或砂质壤土,优先选择柠条锦鸡儿、细枝岩黄耆、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等灌木树种;覆土土质为少砾质砂土时选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柠条锦鸡儿;覆土土质为多砾质砂土时可选藏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和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等灌木物种。土壤容重对灌木物种多样性贡献率较大,土壤田间持水量和有机质对草本植物多样性贡献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多样性 自然植被群落 土壤理化因子 宁东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量与氮添加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朱湾湾 许艺馨 +2 位作者 余海龙 王攀 黄菊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679-6691,共13页
为深入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氮沉降增加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机制,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了降水量变化(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量、增加30%以及增加50%)和氮添加(0和5 g m^(-2)a^(-1))的野外试验,研究了2019年生长季(5... 为深入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氮沉降增加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机制,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了降水量变化(减少50%、减少30%、自然降水量、增加30%以及增加50%)和氮添加(0和5 g m^(-2)a^(-1))的野外试验,研究了2019年生长季(5—10月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ross ecosystem productivity,GEP)的时间动态,分析了三者与植被组成以及土壤属性的关系。NEE、ER和GEP日动态和月动态均呈先增加后降低,NEE在整个生长季表现为净生态系统碳吸收。0和5 g m^(-2)a^(-1)氮添加下,减少降水量显著降低了NEE、ER和GEP(P<0.05),增加30%降水量显著提高了三者(P<0.05)。相同降水量条件下,氮添加不同程度地提高了NEE、ER和GEP,且其效应在增加50%降水量时较为明显。净生态系统碳吸收(-NEE)、ER和GEP与群落生物量、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以及草木樨状黄芪(Astragalus melilotoides)生物量正相关。三者亦随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增加而增加。本文结果意味着,减少降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抑制了植物生长,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碳交换。适量增加降水量则可能通过提高土壤含水量、刺激土壤酶活性、调节土壤C∶N∶P平衡特征等途径,促进了植物生长和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氮添加亦促进了生态系统碳交换,但其与降水的交互作用尚不明显,需通过长期观测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改变 大气氮沉降 生态系统碳交换 植物生物量 植物种多样性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