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物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
作者 江宁 张召儒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85,共20页
南极冰间湖在气候变化中和生态系统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回顾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松岛和默茨等4个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物理环境参数和气候模态对冰间湖中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水华开始及... 南极冰间湖在气候变化中和生态系统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回顾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松岛和默茨等4个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物理环境参数和气候模态对冰间湖中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水华开始及持续时间的影响,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罗斯海冰间湖是南极近海生物生产力最高的区域,占南大洋总生产力的28%;阿蒙森海和松岛冰间湖在37个南极冰间湖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最高;默茨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年际变化明显。(2)海冰密集度、风速和云量等物理参数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其相关关系的季节性和地域特征明显。海冰密集度主要通过改变冰间湖开放水域的面积来影响可到达海表的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通过影响水体的垂直混合强度来改变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垂向输运;云量对冰间湖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可见光强度及紫外线辐射量之间平衡的结果。(3)在部分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际变化同调控南半球高纬度气候的主要模态,如南半球环状模和半年振荡等存在显著相关性。未来工作可结合长期卫星遥感观测、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进一步开展气候模态对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年际变化的物理-生态耦合机制、冰间湖生态系统生产力各个尺度变异规律和机制等的深入探究,从而更好地认知极地关键海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气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间湖 浮游植物生物量 时空特征 环境变量 气候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与围封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生物量及其碳氮磷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72
2
作者 董晓玉 傅华 +3 位作者 李旭东 牛得草 郭丁 李晓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5-182,共8页
将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亚生态系分为地上活体、立枯物、凋落物和地下根系4个部分,进行放牧与围封草地植物生物量及其碳、氮、磷贮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放牧与围封草地各组分碳、氮、磷贮量的季节动态模式与其对应生物量变化规律一致;碳... 将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亚生态系分为地上活体、立枯物、凋落物和地下根系4个部分,进行放牧与围封草地植物生物量及其碳、氮、磷贮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放牧与围封草地各组分碳、氮、磷贮量的季节动态模式与其对应生物量变化规律一致;碳、氮、磷贮量均与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0.899和0.936(FG),0.990,0.891和0.936(GG);封育和放牧草地植物间各部分碳、氮、磷贮量差异均由各自生物量差异引起。围封草地植物总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立枯物、凋落物的量,以及碳、氮、磷贮量一般高于放牧样地(P<0.05)。地上活体氮、磷贮量在其生物量最大时最高(7月),此时围封草地地上活体氮、磷贮量(1.291 8,0.083 7g/m2)显著低于放牧草地(1.529 7,0.100 2 g/m2)(P<0.05)。放牧草地主要通过地上幼嫩器官生物量和氮、磷含量的增加来获得较大氮磷贮量,并以此提高草地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放牧 植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42
3
作者 刘杰 崔保山 +2 位作者 杨志峰 董世魁 姚维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90,共8页
选定西南纵向岭谷区大保(大理-保山)和思小(思茅-小勐养)两段高速公路,按照地貌条件的不同(山顶和山腰),在垂直公路方向上对沿线各样点(距离公路分别为5m、20m、40m、80m、120m和200m)及其参照点处的各类植被(乔木、灌木和... 选定西南纵向岭谷区大保(大理-保山)和思小(思茅-小勐养)两段高速公路,按照地貌条件的不同(山顶和山腰),在垂直公路方向上对沿线各样点(距离公路分别为5m、20m、40m、80m、120m和200m)及其参照点处的各类植被(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对比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各样点处各类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特征和强度;拟合了公路建设干扰下其沿线各类植物的生物量随距离公路远近而变化的回归方程,确定了公路建设的影响范围;对不同地貌条件下两条公路对沿线各类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范围和强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高速公路建设通过影响绿色植物的数量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对沿线植物生物量产生了影响,其影响类别有正负两种,乔木主要受负面影响,灌木和草本主要受正面影响;(2)高速公路沿线乔木层的生物量随距离公路远近变化的曲线呈“J”形。最大值出现在距离公路最远样点处,最小值出现在距离公路最近样点处;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的变化曲线呈“单峰”形,最大值在距离公路20—50m范围,紧邻和远离公路的样点处均较小;(3)两条公路对沿线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因路段、地貌条件和植被类型而不同,大保高速公路对沿线各类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范围、对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强度大于思小公路,对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的影响强度小于思小公路;高速公路建设在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影响范围和强度满足:山腰〉山顶,对各类植物的影响范围满足:草本〉灌木〉乔木,影响强度满足:乔木〉草本〉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 植物生物量 高速公路建设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时空变化初析 被引量:31
4
作者 魏皓 赵亮 +3 位作者 于志刚 孙军 刘哲 冯士莋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3-179,共7页
本文根据 4 0年间收集的综合观测资料、部分成果以及 1998/ 1999年本课题执行的 2个航次的调查和岸边监测 ,分析了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循环规律、水平分布的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结合渤海水温、盐度、黄河径流量及营养盐浓度的变化 ... 本文根据 4 0年间收集的综合观测资料、部分成果以及 1998/ 1999年本课题执行的 2个航次的调查和岸边监测 ,分析了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循环规律、水平分布的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结合渤海水温、盐度、黄河径流量及营养盐浓度的变化 ,初步分析了原因。渤海为高生产力陆架海 ,每年有 2次生物量的高峰期 ,水华时间有 1个月的前后移动 ;生物量及其水平分布的年际变化大于 10年际变化。渤海温盐有增加趋势 ,无机氮浓度增加、磷酸盐浓度降低 ,河流输入变化只影响局部海域子系统 ,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使得营养盐更多地消耗在近岸 ,而中央海区依然保持良好水质。物理系统的变化是该时空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生物量 时空变化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果洛地区不同鼠洞密度下高寒草甸植物生物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飞达 龙瑞军 +1 位作者 蒋文兰 路承香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75-479,共5页
为探讨不同密度下的鼠类活动对高寒草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有效鼠洞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不同鼠洞密度对黄河源区青海果洛高寒草甸植物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鼠洞密度... 为探讨不同密度下的鼠类活动对高寒草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有效鼠洞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不同鼠洞密度对黄河源区青海果洛高寒草甸植物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鼠洞密度的增大,植物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呈“V”字型变化趋势,先急剧下降后缓慢上升,满足y=ax2+bx+c关系;其中样地Ⅰ(3个/25 m×25 m)生物量最大,样地Ⅳ(54个/25 m×25 m)最小,样地Ⅴ(85个/25 m×25 m)鼠洞密度较大,而生物量并不是最小值;植物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 cm的范围内,随着鼠洞密度的增大有向表层聚集的趋势,生长旺盛期更为明显。植物群落组成中,随着鼠洞密度增大,莎草类和禾草类地上生物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而杂类草则趋于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洞密度 高寒草甸 植物生物量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初级生产力变化的三维模拟 被引量:12
6
作者 魏皓 赵亮 冯士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66-72,共7页
建立了一个与水动力模型耦合的、以浮游植物生物量、无机氯浓度、磷酸盐浓度、底碎屑含碳量为变量的三维生态模型,模拟出了与观测基本相符的渤海浮游植物量和初级生产年变化规律、水平及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渤海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 建立了一个与水动力模型耦合的、以浮游植物生物量、无机氯浓度、磷酸盐浓度、底碎屑含碳量为变量的三维生态模型,模拟出了与观测基本相符的渤海浮游植物量和初级生产年变化规律、水平及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渤海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均呈双峰结构,夏季为高生产季节.垂直湍流混合与生物量密切相关,水体越稳定越有利于生物量的增加.模型对于磷与碳之比及无机氮半饱和常数比较敏感,需加强对敏感参数的实验测定.该模型可以用于浮游植物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生物量 初级生产 年变化 三维模型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形态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营养盐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喜茂 赵虎虎 张海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1-45,51,共6页
以封闭性水体上海崇明岛赢东村南湖为对象,从2010年8月到2011年9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观测,分析了2种不同形态水体(线型水体和面型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探讨了水体形态对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线型水体的紊动较弱... 以封闭性水体上海崇明岛赢东村南湖为对象,从2010年8月到2011年9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观测,分析了2种不同形态水体(线型水体和面型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探讨了水体形态对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线型水体的紊动较弱,在水温适宜时更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而面型水体的紊动相对较强,浮游植物生长受到一定限制;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在封闭性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消过程可能是引起水体营养盐含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封闭性水体的水体形态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及营养盐浓度存在较大影响。鉴于此,在进行景观水体规划、设计及城市河道改造时,应该在水体形态的选择上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形态 封闭性水体 线型水体 面型水体 营养盐 浮游植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山坡地植物生物量的收获和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管东生 陈玉娟 《农村生态环境》 CSCD 1997年第3期16-19,共4页
本文主要从减少因生物量收获所造成的生态系统养分损失,讨论华南山坡地植物资源的利用问题。结果表明,不同的生物量收获方式、收获时期和刈割频率,以及利用不同的植被类型作为薪炭燃料所造成的养分损失有很大的差别。了解这些差别将... 本文主要从减少因生物量收获所造成的生态系统养分损失,讨论华南山坡地植物资源的利用问题。结果表明,不同的生物量收获方式、收获时期和刈割频率,以及利用不同的植被类型作为薪炭燃料所造成的养分损失有很大的差别。了解这些差别将有助于华南山坡地可更新资源的管理和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利用 植物生物量 收获 华南山坡地 植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生植物生物量分配对模拟氮沉降响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35
9
作者 毛晋花 邢亚娟 +1 位作者 闫国永 王庆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83-3194,共12页
分析了陆生植物地上、地下各组织中生物量分配对氮沉降的响应,为研究大气氮沉降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及植物生物量分配、立木收获、定向培育等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63篇论文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 分析了陆生植物地上、地下各组织中生物量分配对氮沉降的响应,为研究大气氮沉降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及植物生物量分配、立木收获、定向培育等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共收集整理了国内外63篇论文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Meta分析(Meta-analysis),用以定量评估氮沉降对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并通过亚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植物种类、氮肥形式、施氮水平和持续时间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施氮会显著促进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植物叶生物量和茎生物量在施氮条件下均显著增加;然而地下生物量所受促进作用要低于地上部分,表现为植物细根生物量和粗根生物量在氮输入下并没有显著变化;植物根冠比在氮沉降下显著降低;叶重比、茎重比和根重比在氮沉降下没有显著变化。此外,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系统类型和植物类型会显著影响植物总生物量和根冠比对氮沉降的响应,草本植物在氮沉降下的生物量累积明显优于木本,这说明短期氮沉降可能会增加草本的覆盖面积;施肥形式对根冠比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相比于尿素,硝酸铵对植物根冠比的作用更显著;不同施氮水平显著影响地上生物量分配,中氮水平(本研究为60—120 kg hm-2a-1)促进作用最大,高氮水平(本研究为≥120 kg hm-2a-1)促进作用明显减弱,这与总生物量的变化一致,表明过高的氮沉降量将抑制植物生长;氮沉降处理时间长短对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当施氮时间高于3年,氮沉降对地上生物量的促进作用几乎消失。总之,短期氮沉降会使植物分配更多生物量给地上部分,且氮沉降对草本植物生物量的累积作用明显优于木本,这些发现可为未来大气氮沉降背景下植物地上、地下部分碳存储、植物群落结构、植被动态等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生植物 META分析 氮沉降 植物生物量分配 根冠比 根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地改良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利静 冷寒冰 +1 位作者 秦俊 胡永红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0-332,共3页
在上海市崇明县盐碱地上采用碎石铺设厚度(A10 cm、A22 cm、A34 cm)、有机肥施用量(6 m2小区,B10 kg、B210 kg、B320 kg)、粉碎秸秆施入量(C11 kg、C22 kg、C33 kg)配比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对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 在上海市崇明县盐碱地上采用碎石铺设厚度(A10 cm、A22 cm、A34 cm)、有机肥施用量(6 m2小区,B10 kg、B210 kg、B320 kg)、粉碎秸秆施入量(C11 kg、C22 kg、C33 kg)配比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对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电导率等土壤理化性质和红花酢浆草、紫鸭跖草、中华常春藤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增加植物生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碎石铺设厚度(A)和有机肥施用量(B),最佳方案为A3B3C3。试验方案中,对容重和有机质处理效果最好的是A1B3C3,土壤全氮和碱解氮是A3B2C1,土壤电导率、有效磷、速效钾及植物生物量是A3B3C2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正交试验 土壤理化性质 植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打盐渍土区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生物量与微地形空间异质性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建波 杨帆 +4 位作者 王志春 聂朝阳 张璐 安丰华 郭亮亮 《土壤与作物》 2021年第2期163-176,共14页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微地形是影响盐渍化土壤性质和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深入明晰东北苏打盐渍土微地形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特点以及植物对微地形的响应,选择具有典型微地形特征的苏打盐渍土作为试验区,运用经典统计学...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微地形是影响盐渍化土壤性质和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深入明晰东北苏打盐渍土微地形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特点以及植物对微地形的响应,选择具有典型微地形特征的苏打盐渍土作为试验区,运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试验区内相对高程、土壤物理性质(容重、总孔隙度、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化学性质(pH、电导率、钠吸附比)和植物生物量进行空间变异特征研究,并进行空间插值绘制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在微地形影响下,所测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7,为中等及弱空间变异;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测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块金系数均小于75%,具有中等及强空间自相关性,且土壤物理指标(质量含水量)较土壤化学的盐碱指标(pH、电导率、钠吸附比)有更强的空间自相关,即微地形对于土壤水分的影响更为剧烈;空间插值分布图显示土壤各指标在空间上呈现带状或斑块状分布。所测的土壤理化性质均与相对高程之间显著相关,植物生物量与相对高程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微地形对于土壤水分比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系数大,微地形与植物生物量的相关系数最小,表明微地形导致坡地不同高程位置的土壤水分产生差异,进而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间接影响植物变化。回归分析得到土壤理化指标与相对高程之间呈现二次函数关系,即微斜坡地上土壤盐碱达到最高阈值时的微地形高程为50~60 cm,其植物生物量也最低。高程阈值的发现为苏打盐渍土的差异化修复和耕作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高程 土壤水分 土壤盐碱 植物生物量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干扰对芦芽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佳成 陈炜昊 +7 位作者 侯钢 张亚慧 孙小涵 李帅 杨美红 严师节 赵祥 许驭丹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92-3502,共11页
芦芽山作为华北地区亚高山草甸的典型分布区,在日益加剧的旅游压力下面临着巨大的退化风险,明晰旅游干扰背景下亚高山草甸植物生物量的分配策略、平衡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芦芽山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 芦芽山作为华北地区亚高山草甸的典型分布区,在日益加剧的旅游压力下面临着巨大的退化风险,明晰旅游干扰背景下亚高山草甸植物生物量的分配策略、平衡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芦芽山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关注不同旅游干扰强度和海拔梯度对植物群落整体和各功能群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分配策略的影响机制和关键调控因子。结果表明:芦芽山亚高山草甸的植物群落生物量与旅游干扰强度呈负相关,且生物量分配支持最优分配效应;植物地上生物量主要受到植物丰富度、旅游干扰强度、海拔、土壤容重以及土壤速效钾的调控,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受到旅游干扰强度和土壤全磷的调控。本研究表明规范游客行为和提高土壤肥力是亚高山草甸恢复和管理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物量分配 亚高山草甸 旅游干扰 功能群 生物因子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对若尔盖高原湿地草原土壤性质和植物生物量的扰动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华智 刘伟 +2 位作者 杨楠 杨孔 谢红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6-630,共5页
【目的】高原鼢鼠是若尔盖高原湿地最主要的鼠类之一,其扰动行为(采食和掘洞)会翻动土壤,改变土壤结构,破坏植物根系,从而影响土壤性质和植物生物量。本研究成果探讨了其影响机制,为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草地保护政策提... 【目的】高原鼢鼠是若尔盖高原湿地最主要的鼠类之一,其扰动行为(采食和掘洞)会翻动土壤,改变土壤结构,破坏植物根系,从而影响土壤性质和植物生物量。本研究成果探讨了其影响机制,为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草地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夏季采用刈割法和环刀法收集了该地区高原鼢鼠鼠丘、洞道上方、扰动样方、无扰动对照样方4类生境中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植物地上生物量、植物地下生物量、植物生物量分配五类指标数据。【结果】不同生境类型样方中,土壤含水率表现为无扰动对照样方>洞道上方>扰动样方>鼠丘,无扰动对照样方、扰动样方、洞道上方3类生境之间差异不显著,鼠丘与以上3种生境类型间均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土壤容重表现为扰动样方>无扰动对照样方>洞道上方>鼠丘,鼠丘生境显著低于扰动样方和对照样方,洞道上方生境显著低于扰动样方(P<0.05),其余两两之间差异不显著;植物地上生物量表现为扰动样方>无扰动对照样方>洞道上方>鼠丘,扰动样方和对照样方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余生境类型两两组合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植物地下生物量表现为无扰动对照样方>扰动样方>洞道上方>鼠丘,所有生境类型两两组合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地下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均远大于地上生物量,生物量明显更多地分配到地下部分,且随着高原鼢鼠扰动,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地上生物量反之。【结论】高原鼢鼠扰动降低了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并使得植物生物量在高原鼢鼠扰动后增加了向地上分配的比例,对区域内生态系统功能产生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若尔盖高原湿地 土壤性质 植物生物量 扰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横断山典型湿地优势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积累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阮书鹏 田昆 +1 位作者 刘国栋 李晖 《绿色科技》 2017年第8期7-9,11,共4页
指出了高原湿地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作为生态屏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流域安全起到了关键的指示作用。以高原地区典型湿地纳帕海(海拔3260 m)为研究对象,将茭草(IaniaCuciflora)与水葱(Scirpus abernaemontani)2种湿地优势植物整... 指出了高原湿地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作为生态屏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流域安全起到了关键的指示作用。以高原地区典型湿地纳帕海(海拔3260 m)为研究对象,将茭草(IaniaCuciflora)与水葱(Scirpus abernaemontani)2种湿地优势植物整体连同其土壤基质移至海拔更低的丽江拉市海湿地(海拔2437m)与昆明滇池流域(海拔1886m),利用其独特的立体气候特征来分析研究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生物量增加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经过6年的自然演化后,2种纳帕海湿地优势植物茭草与水葱移至拉市海后与原生环境相比生物量分别增加50.9%和49.9%,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39.87%和47.31%;移至滇池流域后相比拉市海湿地茭草生物量增加20.3%,水葱生物量增加18.8%,二者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40.05%和37.82%,表现出温度升高导致湿地生态系统负反馈。通过分析三个研究地不同气候,相同植物-土壤基质的条件下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的异同,揭示了气候变化下纳帕海湿地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互联系,为保护滇西北湿地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高原湿地 植物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和营养盐对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及其营养联系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松波 余俊爽 +1 位作者 曹艳敏 吴来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2-1127,共6页
水生态系统中物质(营养盐)和能量(光照)输入的不平衡能影响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生长,但两者的交互作用在浮游生物现存量的预测中还较少涉及。通过对湖北省内14个水体进行春采样,研究了光照和营养盐的交互作用对浮游动植物生物量预测能... 水生态系统中物质(营养盐)和能量(光照)输入的不平衡能影响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生长,但两者的交互作用在浮游生物现存量的预测中还较少涉及。通过对湖北省内14个水体进行春采样,研究了光照和营养盐的交互作用对浮游动植物生物量预测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对浮游动植物间营养联系的影响,以期为湖泊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均与营养盐不存在显著相关性;ρ_(Chl a)与漫射衰减系数(K_d)(r=0.526,P=0.036)和光照×营养盐(r=0.57~0.70,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浮游甲壳动物的生物量随着K_d增加而显著减少(r=-0.544,P=0.029)。浮游动物、植物生物量之比(ρ_Z/ρ_P)随着K_d(r=-0.651,P=0.006)和营养状态指数(TSI)(R^2=0.64,P<0.001)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表明两者之间的营养联系在低光照、高营养盐的环境下变弱。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能够单独被K_d更好地预测(R^2=0.30,P=0.029);光照和总溶解性氮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ρ_(Chl a)(R^2=0.47,P=0.003)和ρ_Z/ρ_P(R^2=0.45,P=0.004)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 营养盐 交互作用 浮游动植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生物量的动态特征和预测模型 被引量:33
16
作者 林开敏 洪伟 +1 位作者 俞新妥 黄宝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99-105,共7页
对不同地位指数和不同林龄杉木林下植物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除中龄林林下植物生长发育较差外 ,林下植物总生物量和灌木层生物量基本上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而草本层生物量的变化较为复杂 ;不同地位指数和不同林龄杉木及其林下... 对不同地位指数和不同林龄杉木林下植物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除中龄林林下植物生长发育较差外 ,林下植物总生物量和灌木层生物量基本上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而草本层生物量的变化较为复杂 ;不同地位指数和不同林龄杉木及其林下植物的凋落物积累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杉木凋落物积累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 14地位指数的林下植物凋落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 ,而 16和 18地位指数的林下植物凋落物量除中龄林很少外 ,其他年龄段也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应用数量化模型Ⅰ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林分密度、林龄、地形和土壤条件是影响林下植物生物量、杉木凋落物量和林下植物凋落物量的重要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下植物 凋落物 生物量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变化动态
17
作者 马维伟 李广 +4 位作者 石万里 王辉 罗永忠 张亮 聂志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0-966,共7页
以尕海湿地区内的典型沼泽泥炭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湿地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降低,但地下生物量... 以尕海湿地区内的典型沼泽泥炭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湿地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降低,但地下生物量降低幅度较大,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例系数呈减小趋势;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泥炭沼泽退化过程中的优势种从未退化时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演变为退化时的问荆(Equisetum arvense)。沼泽化草甸退化过程中的优势种从未退化时藏嵩(Kobresia tibetica)演变为轻度和中度退化程度时的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和密毛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var mess-rschmidtiana);重度退化程度时仅有零星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主要伴生种表现为湿生植物逐渐消失,中、旱生毒杂草逐渐增加。泥炭沼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沼泽化草甸为先增加后降低,均匀度指数恰好相反;群落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说明尕海湿地原有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向杂草型退化方向演替,建议减少放牧压力,采取人工措施促进尕海湿地生态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尕海湿地 退化程度 植物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坪生态系统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相关性
18
作者 李茂莹 陈昕 +3 位作者 丁健 刘宪斌 马思媛 和银建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7-67,共11页
【目的】调查草坪生态系统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分析二者相关性及影响其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为草坪的科学建植和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狗牙根、匍匐剪股颖、多年生黑麦草、野牛草、高羊茅和白花三叶草为... 【目的】调查草坪生态系统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分析二者相关性及影响其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为草坪的科学建植和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狗牙根、匍匐剪股颖、多年生黑麦草、野牛草、高羊茅和白花三叶草为研究对象,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处理,分别于草坪生态系统发展演替初期、中期和后期调查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分析二者间的相关关系,揭示影响其变化趋势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在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草坪生态系统中的值明显高于其余3种草坪生态系统;二者在保持自然状态处理的值明显高于人工去杂处理;且二者间在草坪生态系统发展演替初期明显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中期和后期明显呈单峰曲线相关关系。草坪种类、发展演替阶段、不同处理以及三者间的两两交互作用和全交互作用均对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在不同类型草坪生态系统不同发展演替阶段之间差异较大,二者间的相关关系类型差异明显,体现了二者间时空动态变化趋势的复杂性和可预测性,可作为不同类型草坪科学建植和高效管理过程中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草坪生态系统 植物根系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量 养分竞争 建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退化草地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思雨 刘雨涵 +1 位作者 刘颖慧 许茗雯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40-3251,共12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该区域的草地退化现象加剧,迫切需要绿色可持续的土壤恢复措施。微生物和有机肥在农业土壤改良中表现出积极作用。然而,关于复合微生物菌剂在生态脆弱区退化草地恢复...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但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该区域的草地退化现象加剧,迫切需要绿色可持续的土壤恢复措施。微生物和有机肥在农业土壤改良中表现出积极作用。然而,关于复合微生物菌剂在生态脆弱区退化草地恢复的应用研究较少。复合微生物菌剂因其多菌种协同作用,能够在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发挥重要潜力,有望成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草地修复策略。通过盆栽实验,选择枯草芽孢杆菌、盐居固氮菌和层状近明球囊霉菌这三种有益微生物,结合有机肥进行单独或组合施用,探讨了其对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因子及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并利用隶属函数结合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土壤质量评分综合指标,比较不同菌剂添加下的土壤质量改善效果。结果显示,有机肥结合有益微生物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有效性,改善了土壤质量。与单独施用有机肥相比,添加微生物菌剂显著促进了植物生长及其养分吸收,三菌混施效果最佳。同时,研究发现,不同复合微生物菌剂组合间存在协同作用,增强了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功能表现,如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增强微生物生物量等,最终提升了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能力。研究为基于微生物的草地生态恢复技术提供了可行路径和理论依据,为改善退化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土壤健康和保障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视角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菌剂 土壤质量 植物生物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澳头增养殖区赤潮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Ⅰ.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9
20
作者 吴京洪 杨秀环 +2 位作者 唐宝英 李锦蓉 张展霞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40,共4页
根据大亚湾澳头海域增养殖区 1997- 1999年的赤潮监测数据 ,采用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研究了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理化、气象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 ,水温、盐度、磷酸盐、无机氮、铁、锰、硒、钴、风速、风向等因子影响较... 根据大亚湾澳头海域增养殖区 1997- 1999年的赤潮监测数据 ,采用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研究了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理化、气象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 ,水温、盐度、磷酸盐、无机氮、铁、锰、硒、钴、风速、风向等因子影响较大 ,为准确预测赤潮 ,选取合理的预报指标提供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环境因子 浮游植物生物量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