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与植物次生化合物及叶毛的关系 被引量:32
1
作者 庞保平 高俊平 +1 位作者 周晓榕 王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0-815,共6页
采用非自由选择法,以刺伤孔(包括取食孔和产卵孔)数为指标,在室内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对6科、16种、22个蔬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对供试蔬菜品种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选择性大小依次为豆科>菊科>葫芦科>茄科&... 采用非自由选择法,以刺伤孔(包括取食孔和产卵孔)数为指标,在室内测定了南美斑潜蝇对6科、16种、22个蔬菜品种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对供试蔬菜品种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选择性大小依次为豆科>菊科>葫芦科>茄科>伞形科>十字花科;菜豆和茼蒿是南美斑潜蝇最喜欢产卵和取食的寄主,而甘蓝和番茄是其选择性最差的寄主。化学分析和解剖镜观察表明,叶片单宁酸、黄酮含量及叶毛密度在供试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苦瓜的单宁酸含量最高,其次为豌豆、番茄和青椒,含量最低的为金丝搅瓜、茼蒿、菜豆和美国西芹;黄酮含量最高的为甘蓝和番茄,其次为苦瓜,最低为茼蒿、菜豆和美国西芹;南瓜和小白菜的叶毛密度最高,其次为西葫芦、金丝搅瓜和甘蓝,最低为青椒、莴苣和苦瓜。相关分析表明,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与叶片单宁酸和黄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5(P=0.0392)和-0.5728(P=0.0053) ,而与叶毛密度相关关系不显著(R=-0.1807 ,P=0.4211)。说明黄酮和单宁酸对南美斑潜蝇产卵和取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斑潜蝇 寄主植物 寄主选择性 产卵 取食 植物次生化合物 叶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节瓜蓟马种群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秦玉洁 吴伟坚 梁广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1,共3页
用16种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节瓜蓟马实验种群的影响试验表明:对节瓜蓟马成虫产卵驱避作用较好的是松节油和印楝乳油,其驱避率分别为94.12%和81.48%;对成虫拒食作用较大的是印楝乳油、金腰箭和松节油,其拒食率分别为81.25%、70.53... 用16种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节瓜蓟马实验种群的影响试验表明:对节瓜蓟马成虫产卵驱避作用较好的是松节油和印楝乳油,其驱避率分别为94.12%和81.48%;对成虫拒食作用较大的是印楝乳油、金腰箭和松节油,其拒食率分别为81.25%、70.53%和65.25%。在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防治持续效果试验中,24 h后虫口减退率最高,到第9天几乎没有效果。印楝乳油、海芋、桉油和胜红蓟对田间节瓜蓟马种群防治效果分别为82.22%、70.84%、67.94%和48.13%;除桉油对田间天敌有影响外,其余3种对田间节瓜蓟马天敌类群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药理学 植物次生化合物 节瓜蓟马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次生化合物光谱分析预测动物采食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元素 洪绂曾 王堃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70-1774,共5页
植食动物采食量的研究对提高动物生产力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放牧动物和野生动物一直缺乏比较准确的采食量预测方法。植物次生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与动物采食量有相关关系,动物排泄物中次生代谢物种类及含量取决于... 植食动物采食量的研究对提高动物生产力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放牧动物和野生动物一直缺乏比较准确的采食量预测方法。植物次生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与动物采食量有相关关系,动物排泄物中次生代谢物种类及含量取决于其采食的植物次生化合物。应用波谱分析技术,对动物排泄物中的次生代谢物及其在植物中的前体物(对应的植物次生化合物)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结构鉴定,并进行量化分析,建立次生代谢物与采食量之间的回归相关关系和浓度-比率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放牧家畜和野生动物的采食量。最具预测采食量潜力的一类次生化合物是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并已经在利用光谱技术的基础上,以单宁、链烷、类黄酮等作内源标记物预测采食量方面取得了进展。提出了存在问题和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食量 植物次生化合物 次生代谢物 光谱分析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油和植物次生化合物对奶牛采食量、消化率及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金合 孙彦婷 +2 位作者 牛晖 曹素芳 包文奇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58-61,共4页
本研究旨在确定添加棕榈油和豆荚对奶牛采食量、消化率、微生物蛋白合成和微生物种群的影响。试验选择4头泌乳早期、平均体重为(408±37)kg的奶牛,按照4×4拉丁方设计进行分组。分别饲喂4种日粮,对照组为基础日粮组,T1组为60 g... 本研究旨在确定添加棕榈油和豆荚对奶牛采食量、消化率、微生物蛋白合成和微生物种群的影响。试验选择4头泌乳早期、平均体重为(408±37)kg的奶牛,按照4×4拉丁方设计进行分组。分别饲喂4种日粮,对照组为基础日粮组,T1组为60 g/kg豆荚组,T2组为20 g/kg棕榈油组,T3组为60 g/kg豆荚组+20 g/kg棕榈油组。结果发现:对照组和棕榈油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豆荚组显著提高10.26%和9.11%(P<0.05),而棕榈油+豆荚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较其他组显著提高3.29%、2.17%和2.97%(P<0.05)。奶牛采食4 h后,对照组瘤胃氨氮浓度较豆荚组显著提高35.11%(P<0.05),而对照组和棕榈油组氨氮浓度均值较其他两组分别提高12.64%、11.36%和12.07%、10.80%(P<0.05)。豆荚组尿囊素吸收量分别较其他组显著提高19.22%、11.94%和10.27%(P<0.05),同时微生物蛋白合成量最高(P<0.05)。豆荚+棕榈油组奶牛采食4 h后瘤胃纤维分解菌数量较其他组显著提高6.76%、8.22%和6.76%(P<0.05),而对照组和棕榈油组瘤胃蛋白水解菌数量较豆荚组显著提高21.87%和23.43%(P<0.05)。结论:奶牛日粮添加棕榈油提高了纤维消化率和瘤胃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而添加豆荚降低了粗蛋白质消化率、瘤胃氨氮浓度、瘤胃蛋白水解菌和原生动物数量,进而导致微生物蛋白合成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植物次生化合物 奶牛 采食量 微生物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次生化合物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
5
作者 骆清兰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3期104-105,140,共3页
植物次生化合物的研究,是探寻和解密植物与昆虫之间关联的重要课题。文章将积极探讨植物次生化合物对植食性昆虫的防御形式以及植物次生化合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典型作用,以期为农林业等植物生态保护提供必要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 植物次生化合物 害虫防治 典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嗜食植物中的昆虫产卵驱避物及其利用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茂新 凌冰 庞雄飞 《昆虫天敌》 CSCD 2003年第1期28-36,共9页
产卵是植物性昆虫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能反映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某些特点以及植食性昆虫对植物利用的策略。植物中的驱避物质在调节昆虫产卵行为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许多非嗜食植物含有对昆虫产卵... 产卵是植物性昆虫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能反映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某些特点以及植食性昆虫对植物利用的策略。植物中的驱避物质在调节昆虫产卵行为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许多非嗜食植物含有对昆虫产卵有驱避作用的次生化合物。研究植物中的昆虫产卵驱避物质不仅能在理论上加深对植食性昆虫产卵机制 ,植食性昆虫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昆虫群落构建机制等的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卵驱避 昆虫 植物次生化合物 植物害虫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食性哺乳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俊年 刘季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186-2193,共8页
从动物 -植物协同进化模式、植物对动物采食反应及动物对植物防卫的适应对策等方面综述了以植物次生化合物为媒介的植食性哺乳动物 -植物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模式包括成对协同进化、扩散协同进化、躲避-辐射协同... 从动物 -植物协同进化模式、植物对动物采食反应及动物对植物防卫的适应对策等方面综述了以植物次生化合物为媒介的植食性哺乳动物 -植物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模式包括成对协同进化、扩散协同进化、躲避-辐射协同进化、多样性的协同进化、平行分枝进化、互惠进化等模式。植物不仅以超补偿反应 ,物理防卫作为对植食性动物采食的应答 ,延长植食性动物的觅食时间 ,降低植食性动物的觅食效率 ,更能以其派生的次生化合物抑制动物的摄食 ,进而影响其消化、代谢及生长等生理生态特征。动物通过改变觅食行为 ,调整对各食物项目的相对摄入量 ,减少次生化合物的摄入量 ;动物还通过氧化、还原、络合、改变消化道内环境、形成相应的降解酶、改变代谢率等途径降低次生化合物对其的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次生化合物 植食性哺乳动物 植物协同进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对食草动物采食的反应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俊年 《草食家畜》 2001年第1期4-7,共4页
本文主要综述了植物对食草动物反应的研究进展。植物对食草动物采食的超补偿反应是植物在繁殖水平上对波动环境的适应 ,植物通过针、钩、刺等物理防卫 ,延长食草动物的觅食时间 ,降低动物的觅食效率 。
关键词 植物 食草动物 植物次生化合物 超补偿反应 采食 防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蚜茧蜂及其寄主蚜虫对大豆植株挥发性次生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 被引量:13
9
作者 严福顺 阎云花 +2 位作者 张瑛 侯照远 王琛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9-513,共5页
研究了下列害虫和寄生天敌种类对大豆植株中提取的某些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不同组合混合相的触角电位反应:1)豆蚜AphiscraccivoraKoch和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2)为害大豆植株的大豆蚜AphisglycinesMatsumura和不为害... 研究了下列害虫和寄生天敌种类对大豆植株中提取的某些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不同组合混合相的触角电位反应:1)豆蚜AphiscraccivoraKoch和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2)为害大豆植株的大豆蚜AphisglycinesMatsumura和不为害大豆植株的豆蚜二者所共有的寄生天敌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fabarumMarshall;3)不为害大豆植株的麦长管蚜的寄生天敌燕麦蚜茧蜂AphidiuspicipesNees。结果表明,与大豆植株相关联的大豆蚜和不相关联的豆蚜所共有的天敌———豆柄瘤蚜茧蜂,对大豆植株的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混合相反应敏感,而与大豆植株不相关联的豆蚜、麦长管蚜及其寄生天敌———燕麦蚜茧蜂,对大豆植株的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及其混合相反应不敏感。再次证明,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在害虫及其寄生天敌搜寻寄主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柄瘤蚜茧蜂 燕麦蚜茧蜂 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 寄主搜寻 触角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