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植物挥发物对扶桑绵粉蚧成虫嗅觉行为及触角电生理反应的影响
1
作者 李艳菊 王珂 +7 位作者 张娟 杨栋 王俊 高建诚 付开赟 陈文英 李䶮 黄俊 《蔬菜》 2025年第6期53-59,共7页
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入侵性检疫害虫,对我国农业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本研究选取龙脑、草蒿脑和2-十一烷酮3种植物挥发物,通过“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EAG)技术,探究其对扶桑绵粉蚧雄虫行为及电生理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0 μg/m... 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入侵性检疫害虫,对我国农业生产构成重大威胁。本研究选取龙脑、草蒿脑和2-十一烷酮3种植物挥发物,通过“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EAG)技术,探究其对扶桑绵粉蚧雄虫行为及电生理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0 μg/mL的2-十一烷酮和草蒿脑对扶桑绵粉蚧雄虫均表现出显著的引诱活性(引诱率均为63.75%),而100 μg/mL龙脑则表现出显著的驱避效果(驱避率66.00%);同时,3种化合物对扶桑绵粉蚧雄虫有一定的电生理反应活性,相对EAG值最强的是龙脑,当浓度为1 μg/mL时,相对EAG值可达77.00%(高于2-十一烷酮的最高值),并且龙脑、草蒿脑的相对EAG值都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2-十一烷酮的相对EAG值基本不受浓度影响。这些发现表明,昆虫行为反应可能涉及多感官协同机制,而非仅依赖触角电位信号。本研究为开发基于植物挥发物的扶桑绵粉蚧绿色防控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气味化合物 植物挥发 行为调控 触角电位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南4种典型林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
作者 雷海清 付春伶 +4 位作者 满晓琴 徐婉 潘温文 靳全锋 赵志霞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7,共14页
为掌握浙南典型林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组成和释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环境因子对BVOCs释放的影响,为森林康养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浙南典型的黄山松林、柳杉林、毛竹林、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动采样法测定不同森林... 为掌握浙南典型林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组成和释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环境因子对BVOCs释放的影响,为森林康养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浙南典型的黄山松林、柳杉林、毛竹林、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动采样法测定不同森林类型内BVOCs的组成,分析主要BVOCs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1)4种林分中,化合物种类从44种到72种,种类最多的是常绿阔叶林内,醇类、芳香烃类、醛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氧化物、酯类共8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占总挥发物的78%以上,是林分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2)各类BVOCs占总BVOCs比例均受季节变化影响,且烯烃类、醛类2类物质受影响较大,不同季节间差异均显著。(3)4个林分中α-蒎烯含量差异较大,含量最高的是黄山松林,最大达到52999.19 mg·m^(-3)。α-蒎烯在黄山松林中春季和夏季的最高值都出现在上午10:00,而秋季是下午14:00的含量最高,到了冬季则为中午12:00的含量最高。(4)常绿阔叶林的α-蒎烯含量与温度、PM_(10)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PM_(2.5)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 季节变化 日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黄胸蓟马和南方小花蝽的吸引作用及诱集效率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涛 郭雅清 +3 位作者 陈晓瑜 杨风花 杨广 魏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6-1105,共10页
【目的】评估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香叶醇3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和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的吸引作用,为利用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田间诱集南方小花蝽防控黄胸蓟马提供依据。【方法】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980,... 【目的】评估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香叶醇3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和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的吸引作用,为利用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田间诱集南方小花蝽防控黄胸蓟马提供依据。【方法】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980, 10, 0.1和0.001 g/L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香叶醇对黄胸蓟马成虫及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的吸引率,测定980, 10和0.1 g/L香叶醇对南方小花蝽和黄胸蓟马成虫吸引作用的时间效应以及吸引率;并进一步在田间大棚条件测定10 g/L香叶醇诱集的黄胸蓟马和南方小花蝽的成虫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石蜡油)比,测试的各浓度茉莉酸甲酯对黄胸蓟马成虫和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的吸引率差异不显著,980 g/L芳樟醇对黄胸蓟马成虫吸引率显著提高,但测试的各浓度芳樟醇对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成虫的吸引率无显著变化;香叶醇纯品(980 g/L)对黄胸蓟马成虫的吸引率显著提高,高浓度(10和0.1 g/L)香叶醇对南方小花蝽成虫的吸引率均显著提高,但对南方小花蝽若虫的吸引率变化不显著。不同浓度香叶醇诱集的黄胸蓟马和南方小花蝽成虫数量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且980和10 g/L香叶醇在处理后2 h时诱集的南方小花蝽成虫数量显著高于其他浓度香叶醇诱集的,并且无论是否被黄胸蓟马成虫为害,980和10 g/L香叶醇处理的青椒苗对南方小花蝽成虫的吸引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与对照组(喷洒清水)比,田间大棚喷洒10 g/L香叶醇的处理组在5 h内诱集的黄胸蓟马成虫数量差异不显著,但诱集的南方小花蝽成虫数量显著提高。【结论】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香叶醇3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对黄胸蓟马和南方小花蝽的吸引率存在差异,10 g/L香叶醇能够在5 h内有效诱集南方小花蝽成虫,但不显著吸引黄胸蓟马,这些结果为利用香叶醇诱集南方小花蝽防控黄胸蓟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蓟马 南方小花蝽 植物挥发 吸引作用 诱集 香叶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信息交流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宋娇阳 孙志鸿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5-172,180,共9页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VOCs)是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在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种类多样和合成复杂,目前人们对BVOCs的认知往往集中在基础生理水平研究,...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VOCs)是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在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种类多样和合成复杂,目前人们对BVOCs的认知往往集中在基础生理水平研究,缺乏对其在环境信息交流中作用的宏观概括。基于此,本文从BVOCs信息交流功能的角度,简要概述了BVOCs在植物内部、外部(植物-植物、植物-食草动物、植物-病原体、植物-授粉者)的生物信息交流及其感知机制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要将实验环境从室内转向田间、深入研究BVOCs感知系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定向进化使BVOCs相关基因选择性表达,旨在为BVOCs的信息交流功能探索、植物释放和接收BVOCs的感知系统研究以及BVOCs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生态学功能 植物内信号传递 环境信息交流 植物感知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作用与释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5
作者 李洪远 王芳 +2 位作者 熊善高 孟伟庆 吕铃钥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2-296,共5页
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属于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环境和人类生存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们具有杀菌抑菌、保健等功能;另一方面,它们还参与对流层大气化学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人类健康等有潜在的负面影响。综述了植... 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属于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环境和人类生存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们具有杀菌抑菌、保健等功能;另一方面,它们还参与对流层大气化学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人类健康等有潜在的负面影响。综述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作用、影响BVOCs释放的因素及还有待扩展和深入研究的方面,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1)植物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杀菌抑菌等正面效应,而针对植物VOCs的负面效应研究较少;2)影响植物VOCs释放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树种差异、生理因素、N素)和外部因素(光照、温度、湿度、CO2、臭氧和胁迫),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因素;3)今后应加强植物VOCs释放机理的研究,分析其他因素或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对植物释放VOCs的影响;建立和完善理论模型,用以模拟各种植物VOCs排放的时空动态,更好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 异戊二烯 单萜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植物挥发物及马铃薯甲虫聚集素对马铃薯甲虫的引诱作用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源 赵珮 +2 位作者 尹春艳 刘小侠 张青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34-740,共7页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是马铃薯上一种最主要的毁灭性害虫。由于其严重的抗药性,急需寻找一种替代杀虫剂的防治方法。本实验从开发马铃薯甲虫引诱剂的目的出发,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马铃薯甲虫对来自植物的...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是马铃薯上一种最主要的毁灭性害虫。由于其严重的抗药性,急需寻找一种替代杀虫剂的防治方法。本实验从开发马铃薯甲虫引诱剂的目的出发,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马铃薯甲虫对来自植物的7种挥发物单体、8个挥发物混合物配方以及马铃薯甲虫聚集素的行为反应,并进一步进行了田间诱集试验。室内生测结果表明,2-苯乙醇对马铃薯甲虫雌雄虫都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芳樟醇+水杨酸甲酯+顺乙酸-3-己烯酯的混合物对马铃薯甲虫雄虫有很强的引诱作用(81.67%),但是对雌虫引诱作用不明显(63.33%)。在其中加入马铃薯甲虫聚集素不但提高了对雄虫的引诱率(88.33%),还消除了之前的雌雄性别间反应差异现象,使对雌虫的引诱率达到了83.33%。田间诱集结果显示,芳樟醇+水杨酸甲酯+顺乙酸-3-己烯酯+马铃薯甲虫聚集素在所研究的引诱剂配方中引诱效果最好,从而为马铃薯甲虫发生的预测预报和诱杀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甲虫 植物挥发 聚集素 行为反应 引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诱植食性昆虫的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5
7
作者 樊慧 金幼菊 +1 位作者 李继泉 陈华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6-81,共6页
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在植食性昆虫的寄主定向、产卵、聚集、传粉等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不仅有助于阐明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机理 ,也可为提出新的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该文介绍了在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定向... 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在植食性昆虫的寄主定向、产卵、聚集、传粉等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不仅有助于阐明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机理 ,也可为提出新的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该文介绍了在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定向中起关键作用的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种类、作用方式、有效浓度和距离 ,并就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 寄主选择 植食性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盲蝽对性信息素类似物和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被引量:47
8
作者 陈展册 苏丽 +1 位作者 戈峰 苏建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4,共8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性信息素类似物与植物挥发物对绿盲蝽Lygus lucorum进行监测和生物防治,本研究采用电生理学方法测试了绿盲蝽成虫对9种性信息素类似物和12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结果表明:在测试的这2... 为了更好地利用性信息素类似物与植物挥发物对绿盲蝽Lygus lucorum进行监测和生物防治,本研究采用电生理学方法测试了绿盲蝽成虫对9种性信息素类似物和12种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结果表明:在测试的这21种化合物中,绿盲蝽对丁酸酯类化合物和绿叶气味物质的EAG反应较强;雄虫对性信息素类似物比雌虫更敏感,而雌虫对植物挥发物更敏感。其中性信息素类似物中,绿盲蝽对反-2-丁酸己烯酯的EAG反应最强;植物挥发物中,绿盲蝽对反-2-己烯醛的EAG反应最强,雌虫对反-2-己烯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等绿叶气味物质的EAG反应相对高于萜类化合物的反应。剂量反应曲线表明,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雄虫对反-2-丁酸己烯酯的反应比雌虫显著高,而对β-蒎烯的反应则比雌虫显著低。绿盲蝽成虫对性信息素类似物和植物挥发物的EAG反应存在的两性差异具有生态适应意义:雄虫对性信息素类似物更敏感将更有利于其寻找交配对象,而雌虫对绿叶气味物质更敏感将更有利于其寻找产卵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性信息素 植物挥发 触角电位 剂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被引量:61
9
作者 卢伟 侯茂林 +1 位作者 文吉辉 黎家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1,共5页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就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影响的研究状况及其进展进行综述报道,以便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 植食性昆虫 寄主选择 取食 交配 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松果梢斑螟寄主选择的植物挥发物成分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李新岗 刘惠霞 +1 位作者 刘拉平 马养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78,共8页
在松果梢斑螟幼虫转移危害期和成虫产卵选择期,采用XAD2的吸附法和二氯甲烷提取法以及GC-MS分析,研究了虫害诱导后油松和华山松球果或针叶挥发性萜类成分。结果表明:幼虫转移危害期,油松球果虫害后的特异性组分为α-蒎烯、β-非兰烯、β... 在松果梢斑螟幼虫转移危害期和成虫产卵选择期,采用XAD2的吸附法和二氯甲烷提取法以及GC-MS分析,研究了虫害诱导后油松和华山松球果或针叶挥发性萜类成分。结果表明:幼虫转移危害期,油松球果虫害后的特异性组分为α-蒎烯、β-非兰烯、β-蒎烯、β-香叶烯、D-柠檬烯、异松油烯、乙酸天竺葵酯,以及大香叶烯-D和石竹烯等9种;球果受害后,倍半萜含量显著下降;但非寄主华山松健康球果和虫害果挥发性萜类主要组分有8种,其组成和含量与油松球果显著不同。成虫产卵选择期,油松健康果和虫害果挥发性萜类成分和含量有很大差异,其中特异性组分是α-蒎烯、β-非兰烯/4-侧柏烯、β-香叶烯、D-柠檬烯,以及未知成分、石竹烯和α-石竹烯等8种;与健康果和虫害果相比,针叶挥发性萜类的特异成分为α-蒎烯、乙酸龙脑酯、莰烯、β-蒎烯、对-薄荷-1(7),3-二烯,以及未知成分、石竹烯和α-石竹烯等8种。幼虫选择和趋向试验表明:幼虫明显趋向和选择油松球果而不选择华山松球果;在油松球果及其提取液试验中,幼虫明显趋向和选择虫害球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梢斑螟 寄主选择 植物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杨脊虎天牛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振 迟德富 +2 位作者 宇佳 李晓灿 赵晓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9-75,共7页
测定青杨脊虎天牛雌、雄成虫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丁香酚、2-苯乙醇、糠醛、柠檬烯、月桂烯5种挥发物在最大浓度下(1mol·L-1)均能引起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P<0.01);行为反应测试表明:柠檬烯在... 测定青杨脊虎天牛雌、雄成虫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丁香酚、2-苯乙醇、糠醛、柠檬烯、月桂烯5种挥发物在最大浓度下(1mol·L-1)均能引起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P<0.01);行为反应测试表明:柠檬烯在高于或等于10-3mol·L-1的浓度时对雌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在1和10-1mol·L-1浓度下能够引诱雄虫(P<0.01);丁香酚于10-1和10-1mol·L-1浓度下对雌、雄成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2-苯乙醇在10-1和10-2mol·L-1浓度下均能引诱雌、雄成虫(P<0.01);浓度为1和10-1mol·L-1的糠醛对雌、雄成虫产生驱避作用(P<0.01);月桂烯只在10-1mol·L-1浓度下对雌、雄成虫有引诱作用(P<0.01);其他挥发物对青杨脊虎天牛均无明显定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杨脊虎天牛 植物挥发 引诱 驱避 行为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2
作者 穆丹 付建玉 +1 位作者 刘守安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221-4233,共13页
长期受自然界的非生物/生物侵害,植物逐步形成了复杂的防御机制,为防御植食性昆虫的为害,植物释放虫害诱导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HIPVs是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级营养关系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长期受自然界的非生物/生物侵害,植物逐步形成了复杂的防御机制,为防御植食性昆虫的为害,植物释放虫害诱导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HIPVs是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级营养关系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HIPVs的化学组分因植物、植食性昆虫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生态系统中,HIPVs可在植物与节肢动物、植物与微生物、虫害植物与邻近的健康植物、或同一植株的受害和未受害部位间起作用,介导防御性反应。HIPVs作为寄主定位信号,在吸引捕食性、寄生性天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HIPVs还可以作为植物间信息交流的工具,启动植株的防御反应而增强抗虫性。不论从生态学还是经济学角度来看,HIPVs对于农林生态系中害虫综合治理策略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的研究在虫害诱导植物防御的化学生态学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更多的研究转向阐述虫害诱导植物抗性的分子机制。为了深入了解HIPVs的代谢调控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因为植食性昆虫取食造成的植物损伤是与昆虫口腔分泌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首先阐述口腔分泌物在防御反应中的作用。挥发物诱导素volicitin和β-葡萄糖苷酶作为口腔分泌物的组分,是产生HIPVs的激发子,通过调节伤信号诱发HIPVs的释放。接着阐述了信号转导途径对HIPVs释放的调节作用,并讨论了不同信号途径之间的交互作用。就HIPVs的代谢过程而言,其过程受信号转导途径(包括茉莉酸、水杨酸、乙烯、过氧化氢信号途径)的调控,其中茉莉酸信号途径是诱发HIPVs释放的重要途径。基于前人的研究,综述了HIPVs的主要代谢过程及其过程中关键酶类的调控作用。文中的HIPVs主要包括萜烯类化合物、绿叶挥发物和莽草酸途径产生的芳香族化合物,如水杨酸甲酯和吲哚等。作为化学信号分子,这些化合物中的一部分还能激活邻近植物防御基因的表达。萜烯合酶是各种萜烯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类,脂氧合酶、过氧化氢裂解酶也是绿叶挥发物代谢途径中的研究热点,而苯丙氨酸裂解酶和水杨酸羧基甲基转移酶分别是合成水杨酸及其衍生物水杨酸甲酯的关键酶类。这些酶类的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调控着HIPVs代谢途径。最后展望了HIPVs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 激发子 信号转导 代谢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挥发物在寄生蜂寄主定位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郭祥令 何余容 +2 位作者 潘飞 王德森 罗永丽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8-393,共6页
植物挥发物在寄生蜂的寄主栖息地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自然状态下,某些健康植物能释放对寄生蜂有吸引作用的挥发物。当植物受到植食性昆虫为害后,可引起植物的间接防御,即产生对一定种类寄生蜂具引诱作用的挥发物来保护自己。此外,害... 植物挥发物在寄生蜂的寄主栖息地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自然状态下,某些健康植物能释放对寄生蜂有吸引作用的挥发物。当植物受到植食性昆虫为害后,可引起植物的间接防御,即产生对一定种类寄生蜂具引诱作用的挥发物来保护自己。此外,害虫的产卵也能诱导部分植物产生引诱天敌的物质。对于植食性昆虫取食植物诱导的挥发物研究较深入,而其产卵对植物挥发物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综述近年国内外有关植物挥发物对寄生蜂寄主定位影响的研究概况,可望为害虫综合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 寄生蜂 寄主定位 取食 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木虱对几种非嗜食植物挥发油的趋性反应测定 被引量:36
14
作者 岑伊静 叶峻铭 +1 位作者 徐长宝 冯安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44,共4页
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柑橘木虱Diaphorinacitri对假臭草Eupatoriumcatarium、马樱丹Lantanacamera、蟛蜞菊Wedeliachinensis、薇苷菊Mikaniamicrantha、柠檬桉Eucalyptuscitriodora5种非嗜食植物挥发油和机油乳剂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 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柑橘木虱Diaphorinacitri对假臭草Eupatoriumcatarium、马樱丹Lantanacamera、蟛蜞菊Wedeliachinensis、薇苷菊Mikaniamicrantha、柠檬桉Eucalyptuscitriodora5种非嗜食植物挥发油和机油乳剂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薇苷菊、马樱丹、蟛蜞菊、假臭草4种植物挥发油对柑橘木虱成虫都有显著的驱避作用,其中薇苷菊挥发油的驱避作用最强;桉油和机油乳剂对柑橘木虱成虫既无明显的驱避作用也没有吸引作用;雌雄成虫对测试的5种挥发油和机油乳剂的趋性反应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 柑橘木虱 四臂嗅觉仪 趋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学物质在昆虫寄主选择行为中的作用 被引量:74
15
作者 戴建青 韩诗畴 杜家纬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7-414,共8页
植物信息化学物质在植食性昆虫的寄主定向、产卵、聚集、传粉等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机理,也可为提出新的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昆虫寄主选择定向中起关键... 植物信息化学物质在植食性昆虫的寄主定向、产卵、聚集、传粉等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机理,也可为提出新的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昆虫寄主选择定向中起关键作用的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学物质的种类、基本特性和作用方式,并就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应用前景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 信息化学物质 信息素 寄主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基本特性、生态学功能及释放机制 被引量:155
16
作者 娄永根 程家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097-1106,共10页
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攻击时 ,能通过释放挥发物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并由此而防御植食性昆虫。主要就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基本特性、生态学功能及其释放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综述 ,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虫害诱导 植物挥发 释放机制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从诱导到生态功能 被引量:17
17
作者 蔡晓明 孙晓玲 +1 位作者 董文霞 陈宗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969-3980,共12页
植物被植食性昆虫危害后,其地上和地下部分均能释放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HIPVs不仅能招引植食性昆虫的天敌,而且还可对植食性昆虫和临近植物产生影响,从而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主... 植物被植食性昆虫危害后,其地上和地下部分均能释放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HIPVs不仅能招引植食性昆虫的天敌,而且还可对植食性昆虫和临近植物产生影响,从而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主要就HIPVs的诱导物类型、虫害后植物体内的早期信号和信号传导、HIPVs的合成、释放、组成,以及其生态功能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并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 诱导物 早期信号 信号传导 合成 释放 组成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繁殖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晓颖 王志刚 +1 位作者 毕拥国 阎爱华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77,共5页
以蔬菜、食品调料为试材,筛选对桃小食心虫具有较高抑制效果的植物,为生物防治桃小食心虫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本试验运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检测了7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花椒、小茴香、香菜、芹菜、姜、八角、桂皮)对桃小食心虫繁殖、发育的影... 以蔬菜、食品调料为试材,筛选对桃小食心虫具有较高抑制效果的植物,为生物防治桃小食心虫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本试验运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检测了7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花椒、小茴香、香菜、芹菜、姜、八角、桂皮)对桃小食心虫繁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桃小食心虫产卵抑制率超过50%,其中桂皮为91.55%、八角达到100%;花椒、小茴香、桂皮和八角能显著降低桃小食心虫卵的受精率,八角、桂皮分别使受精率降低至0%和13%;八角、芹菜、香菜、桂皮、姜的挥发物可以延长桃小食心虫雌虫产卵前期;而八角、桂皮、花椒对桃小食心虫雌雄成虫寿命影响较大。综合各项指标,建议将八角可以作为今后开发桃小食心虫植物源农药的重点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植物挥发 繁殖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挥发物对蛾类昆虫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真 张宏瑞 李正跃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1-446,共6页
概述了植物挥发物在蛾类昆虫定向、求偶、交配、产卵及幼虫取食等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指出植物挥发物对蛾类昆虫行为影响研究中存在以单个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调控作用研究为主,混合组分间相互作用机理、多生态因子对植物挥发物作用效果... 概述了植物挥发物在蛾类昆虫定向、求偶、交配、产卵及幼虫取食等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指出植物挥发物对蛾类昆虫行为影响研究中存在以单个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调控作用研究为主,混合组分间相互作用机理、多生态因子对植物挥发物作用效果的影响、天敌昆虫在害虫治理中的作用等研究较少,理论成果未能与防治实践相结合等问题。提出应加强同种或同类挥发物对不同性别或不同生理状态下昆虫的作用效果差异及植物挥发物与蛾类性信息素协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害虫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 蛾类 定向 求偶 交配 产卵 取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集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的引诱作用 被引量:34
20
作者 朱宁 张冬勇 +2 位作者 吴利平 胡琴 樊建庭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1-430,共10页
【目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和星天牛A.chinensis经常混合发生,危害共同的寄主,且共享相同的聚集信息素。本研究旨在评价聚集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这两种星天牛的引诱作用。【方法】通过取食面积法,测定了两种星天... 【目的】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和星天牛A.chinensis经常混合发生,危害共同的寄主,且共享相同的聚集信息素。本研究旨在评价聚集信息素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这两种星天牛的引诱作用。【方法】通过取食面积法,测定了两种星天牛对复叶槭Acer negundo、青皮垂柳Salix babylonica和苦楝Media azedarach 3种寄主枝条的室内取食偏好性;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通过在浙江余姚和慈溪的野外诱捕试验,分析了聚集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对两种星天牛的诱捕效果。【结果】室内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取食试验结果都显示,光肩星天牛最喜食的寄主植物是复叶槭,其次是青皮垂柳,再次是苦楝;而星天牛对这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顺序与光肩星天牛相反,最喜食苦楝,其次是青皮垂柳,再次是复叶槭。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中,以萜烯类和芳香族化合物居多,每种寄主挥发物都有几种特有的成分,且不同寄主植物的挥发物中多种成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野外林间诱捕试验结果显示,聚集信息素与苦楝混合配方MK(4-庚氧基丁醇+4-庚氧基丁醛+莰烯+顺-3-己烯-1-醇+罗勒烯+β-石竹烯)、聚集信息素M(4-庚氧基丁醇+4-庚氧基丁醛)、苦楝配方K(莰烯+顺-3-己烯-1-醇+罗勒烯+β-石竹烯)和柳树配方L(壬醛)都同时诱捕到了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其中,聚集信息素与苦楝混合配方MK对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的诱捕效果最好,都表现出比单独使用信息素或者植物挥发物更高的诱捕效果;聚集信息素诱捕到的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中雌虫比例更高,而植物挥发物诱捕到的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中雄虫比例更高。【结论】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聚集信息素4-庚氧基丁醇和4-庚氧基丁醛是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共享的信息素;同时,壬醛、莰烯、顺-3-己烯-1-醇、罗勒烯和β-石竹烯是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共享的植物挥发物。聚集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联合使用可以应用于光肩星天牛和星天牛的林间监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星天牛 取食偏好性 信息素 植物挥发 诱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