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烷酮类植物抗毒素的研究简介 被引量:11
1
作者 姜晓华 丁宇 +2 位作者 杨光富 丁宇 杨光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27-432,共6页
植物抗毒素是植物受到外界病原微生物侵扰后所产生并积累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物质,樱花素是从水稻稻瘟病感染组织中分离鉴定的一种黄烷酮类植物抗毒素.对以樱花素为代表的水稻抗毒素及其类似物的结构与活性、黄烷酮类植物抗毒素... 植物抗毒素是植物受到外界病原微生物侵扰后所产生并积累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物质,樱花素是从水稻稻瘟病感染组织中分离鉴定的一种黄烷酮类植物抗毒素.对以樱花素为代表的水稻抗毒素及其类似物的结构与活性、黄烷酮类植物抗毒素合成方法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花素 黄烷酮 植物抗毒素 合成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抗毒素研究进展及其作为食品功能性成分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5
2
作者 龚凌霄 倪勤学 张英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1-425,377,共6页
植物抗毒素是植物受到外界刺激或感染病菌后合成并积累的具有抗逆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过去对它的研究集中在其生成机理以及作为植物免疫体系组成成分、起到抗病作用等方面。新近的研究表明,植物抗毒素对人体同样具有多重生物学功效,如... 植物抗毒素是植物受到外界刺激或感染病菌后合成并积累的具有抗逆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过去对它的研究集中在其生成机理以及作为植物免疫体系组成成分、起到抗病作用等方面。新近的研究表明,植物抗毒素对人体同样具有多重生物学功效,如抗氧化、抗炎、抗癌等。由此,植物抗毒素作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食品和膳食补充剂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植物抗毒素的种类、活性及在植物体内诱生和积累等方面的研究,为食品功能因子的选择性拓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抗毒素 次生代谢产物 生物学功能 食品功能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鹏 李学俊 +1 位作者 李振岐 康振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56-362,共7页
从表达水解酶、植物病程相关蛋白、抗真菌蛋白、病原毒性因子失活蛋白、抗病基因、植保素合成限速酶、植物细胞壁结构修饰分子、植物抗性反应调节基因等角度综述了植物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的策略,并就各种策略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 从表达水解酶、植物病程相关蛋白、抗真菌蛋白、病原毒性因子失活蛋白、抗病基因、植保素合成限速酶、植物细胞壁结构修饰分子、植物抗性反应调节基因等角度综述了植物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的策略,并就各种策略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抗性 转基因植物 策略 植物抗毒素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吲哚族芥子油苷的代谢调控网络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建升 顾宏辉 +2 位作者 虞慧芳 赵振卿 盛小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39-747,共9页
十字花科植物中吲哚族芥子油苷(indole glucosinolates,IGS)是一类色氨酸来源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目前,吲哚族芥子油苷的生物合成和修饰已经阐明,代谢网络中既有不同类型转录调控因子的参与,又受到水杨酸、茉莉酸、乙烯等植物激素调控... 十字花科植物中吲哚族芥子油苷(indole glucosinolates,IGS)是一类色氨酸来源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目前,吲哚族芥子油苷的生物合成和修饰已经阐明,代谢网络中既有不同类型转录调控因子的参与,又受到水杨酸、茉莉酸、乙烯等植物激素调控和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吲哚族芥子油苷的降解存在典型的芥子油苷—黑芥子酶系统和非典型的黑芥子酶代谢途径。文章主要对吲哚族芥子油苷代谢途径、调控网络以及代谢产物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族芥子油苷 代谢途径 植物激素 防御 调控 黑芥子酶 植物抗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植物防治真菌病害策略
5
作者 Ben J.C.Cornelissen Leo S.Melchers 丁效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3,共3页
自人类有栽培植物的历史以来,真菌病害就一直是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目前控制真菌病害流行的途径有:(a)不同的作物耕作技术,如作物轮作,避免被感染土壤扩散和带菌植物材料流传,(b)作物抗病育种,(c)农药的应用。尽管育种家们已成功地培... 自人类有栽培植物的历史以来,真菌病害就一直是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目前控制真菌病害流行的途径有:(a)不同的作物耕作技术,如作物轮作,避免被感染土壤扩散和带菌植物材料流传,(b)作物抗病育种,(c)农药的应用。尽管育种家们已成功地培育出了许多抗真菌病作物新品种,但为获得稳定抗性所进行的杂交,回交及后代选择等过程相当费时,难以跟上新的有毒真菌小种的进化速度。因此,农民常常不得不借助于大量化学农药来防病治病,可是农药不但相当昂贵,且随着病原菌小种变迁常常失效,此外农药被施用后还将会在土壤中残留,构成对环境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病害 几丁质酶 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植株 植物防治 3一葡聚糖酶 抗性基因 抗真菌蛋白 离体条件下 植物抗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中Glyceollins诱导和累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乞永艳 刘富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0-406,共7页
关键词 大豆制品 诱导 异黄酮类化合物 累积 生物学作用 植物抗毒素 植物雌激素 人类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环取代的新型黄烷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 被引量:2
7
作者 丁宇 杨光富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85-789,共5页
设计合成了 1 1种 B环上含不同性质取代基的新型黄烷酮衍生物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及元素分析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初步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所合成的化合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杀菌活性 ,其中化合物 3 b(3 -硝基黄烷酮 )... 设计合成了 1 1种 B环上含不同性质取代基的新型黄烷酮衍生物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及元素分析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初步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所合成的化合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杀菌活性 ,其中化合物 3 b(3 -硝基黄烷酮 )在质量浓度为 5 0、1 0和 1 μg/L下对水稻纹枯病、棉花枯萎病、苹果轮纹病、小麦赤霉病以及芦笋褐斑病均表现出 1 0 0 %的抑制活性 .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B环取代基的电性性质及疏水性质对化合物的杀菌活性有重要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烷酮 植物抗毒素 合成 杀菌活性 构效关系 衍生物 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黄烷酮类衍生物的合成、杀菌活性及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光富 丁宇 +1 位作者 杨华铮 吴小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75,共5页
设计合成了 14个含不同性质取代基的黄烷酮类化合物 ,并采用核磁共振氢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对所有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在系统测定化合物对水稻稻瘟病抑制活性的 IC5 0 值的基础上 ,采用H ansch- Fujita方法和 Co MFA方法对其定量... 设计合成了 14个含不同性质取代基的黄烷酮类化合物 ,并采用核磁共振氢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对所有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在系统测定化合物对水稻稻瘟病抑制活性的 IC5 0 值的基础上 ,采用H ansch- Fujita方法和 Co MFA方法对其定量结构活性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发现 ,化合物的疏水性质、极化效应以及最高空轨道能级对杀菌活性有重要影响 ,化合物的疏水参数越小 ,分子越容易极化 ,则化合物的杀菌活性越高 .此外 ,最高空轨道能级越低 ,化合物越容易接受电子 ,其杀菌活性也相应提高 .通过考察∑ π、clg P以及 lg K与化合物杀菌活性的相关性 ,发现 lg K能较好地反映该类化合物的疏水效应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表明 ,B环 2 ,3,4位上含有较大体积的取代基 ,而 6位含较小体积的取代基 ,有利于提高其杀菌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烷酮类衍生物 合成 杀菌活性 定量构效关系 植物抗毒素 杀菌活性 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几种杨树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8
9
作者 祝杲阳 刘士畅 +1 位作者 王晓明 高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8224-18226,18246,共4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几种杨树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方法]以5种杨树病原真菌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丙酮为溶剂)对其进行体外抑制试验。[结果]白藜芦醇对杨树烟炭病菌(Capnodium salicinum Mont.)、杨树穿孔病...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几种杨树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方法]以5种杨树病原真菌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丙酮为溶剂)对其进行体外抑制试验。[结果]白藜芦醇对杨树烟炭病菌(Capnodium salicinum Mont.)、杨树穿孔病菌(Alternariatenuis Nees.)和杨树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ribis Gross.et Dugg.)的押制效果较好,在浓度为20 mg/m时抑菌率接近40.00%;对杨树白斑病菌(Coniothyrium populicola Miura oo.)仅在浓度较高时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对杨树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n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在各浓度下的抑制率均小于20.00%,抑菌效果不明显。综合考虑抑菌率、方差分析结果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成本,20mg/ml可视为白藜芦醇的最佳浓度。[结论]可以考虑将白藜芦醇作为植物源抑菌剂应用于林木真菌病害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植物抗毒素 杨树病原真菌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制绿色化学农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光富 杨华铮 吴小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结合本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工作,简要介绍了以乙酰乳酸合成酶为靶标合理设计开发新型超高效除草剂以及植物抗毒素的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ALS抑制剂 合理分子设计 植物抗毒素 结构—活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果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学作用
11
作者 王忠和 王洪强 +4 位作者 于树增 徐月华 杨鲁光 孙行杰 崔丽静 《烟台果树》 2011年第3期3-5,共3页
1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化学名为芪三酚,是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是葡萄属植物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 1.1抗肿瘤作用白藜芦醇对癌症的起始、增殖和发展三个主要阶段均有抑制乃至逆转作用。
关键词 生物活性成分 生物学作用 多酚化合物 水果 白藜芦醇 植物抗毒素 葡萄属植物 抗肿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生物农药开发主要趋势
12
《植物医生》 2006年第1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农药开发 植物抗毒素 生物 类黄酮类 诱导机制 杀菌剂 新农药 植物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