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盐生植物对河西地区盐渍土理化性状的改良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何振邦 郭丽琢 +3 位作者 高玉红 剡斌 马敬 李晓瑾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0-217,共8页
【目的】探讨河西走廊盐渍土的理化性状对不同盐生植物种类的响应,可为该生态区重度盐渍土的植物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以盐生植物种类为试验因素,设裸地(T_(0))、白茎盐生草(T_(1))、盐地碱蓬(T_(2))、... 【目的】探讨河西走廊盐渍土的理化性状对不同盐生植物种类的响应,可为该生态区重度盐渍土的植物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以盐生植物种类为试验因素,设裸地(T_(0))、白茎盐生草(T_(1))、盐地碱蓬(T_(2))、碱茅草(T_(3))4个处理,探讨了盐生植物及其种类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和T_(0)相比,T_(1)、T_(2)、T_(3)的耕层土壤容重降低了9.6%~11.1%,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提升了7.8%~24.1%和41.3%~97.4%,T_(2)对土壤孔隙度的提升效果最显著;T_(1)、T_(2)、T_(3)处理下0~30 cm及30~60 cm土层的土壤全盐含量较T_(0)分别降低了23.4%~24.9%和51.1%~63.7%,降低效果呈现T_(2)>T_(1)>T_(3)的趋势;与T_(0)相比,T_(1)、T_(2)、T_(3)使耕层土壤的Cl^(-)、SO_(4)^(2-)、Na^(+)、Mg^(2+)和K^(+)的含量分别降低了90.2%~95.5%、14.4%~16.6%、88.1%~92.2%、38.8%~52.2%和71.8%~77.8%,也使土壤的pH降低且以T_(2)的效果最明显;T_(1)、T_(2)的植株含盐量较T_(3)高23.6%~27.2%,地上部盐分积累量是T_(3)的105.5倍和96.5倍,地下部盐分积累量T_(2)是T_(1)和T_(3)的12.5倍和8.7倍。【结论】供试3种盐生植物的种植均改善了耕层土壤的通透性能,降低了0~60 cm土层土壤的盐渍化程度,以盐地碱蓬的改土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生植物 土壤盐渍化 土壤通透性能 土壤盐基离子 土壤PH 植物含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