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地产地高良姜为材料,对该药用植物内生细菌种群组成、组织分布及其促生潜力进行了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高良姜根、根茎、茎和叶4个组织共计分离得到细菌136株,分属于16个16S r DNA基因型、12个细菌属、15个细菌种,其中,芽孢杆...以道地产地高良姜为材料,对该药用植物内生细菌种群组成、组织分布及其促生潜力进行了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高良姜根、根茎、茎和叶4个组织共计分离得到细菌136株,分属于16个16S r DNA基因型、12个细菌属、15个细菌种,其中,芽孢杆菌、甲基杆菌分别为其最、次优势种群。各种群分离比随组织不同而异;采用Hha I消化的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TRFLP)免培养方法,从高良姜4个组织共计检测到36个不同的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T-RFs)。种群对应分析表明其免培养内生细菌群体主要包括芽孢杆菌、甲基杆菌等高抗性细菌,海洋螺菌、红杆菌、交替假单胞菌等海洋细菌及热带根瘤菌、沼泽考克氏菌等热带相关细菌,说明高良姜内生细菌群体与其宿主植物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组织其总T-RFs数目、优势T-RFs及其对应细菌种群明显不同;在所分离的细菌菌株中,36.36%、51.52%、54.55%和27.27%的菌株分别显示了胞外几丁质酶、β-葡聚糖酶,生长素及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产生能力。其中,泛菌L-2、芽孢杆菌S-16所测4个指标均为阳性,热带根瘤菌菌株R-1和R-3显示了较高的ACC脱氨酶及生长素产生能力,这些菌株是促生菌剂的良好候选。展开更多
[目的]明确哈茨木霉(Trichoderma spp.)TC菌剂对辣椒(Capsicum annum Linn.)的促生效果。[方法]应用哈茨木霉TC菌剂对辣椒种子进行拌种和浸种处理,且在移栽时施用不同重量比例的木霉菌剂处理。[结果]二种种子处理方法均能增强辣椒种子...[目的]明确哈茨木霉(Trichoderma spp.)TC菌剂对辣椒(Capsicum annum Linn.)的促生效果。[方法]应用哈茨木霉TC菌剂对辣椒种子进行拌种和浸种处理,且在移栽时施用不同重量比例的木霉菌剂处理。[结果]二种种子处理方法均能增强辣椒种子的活力,提高发芽率,降低倒伏率,其中以拌种处理的效果最明显。移栽时施用一定比例(木霉∶土为1∶10)的木霉菌剂,对辣椒后期株高和叶片面积的促进作用最好,且能提前开花、挂果。[结论]木霉对辣椒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以道地产地高良姜为材料,对该药用植物内生细菌种群组成、组织分布及其促生潜力进行了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高良姜根、根茎、茎和叶4个组织共计分离得到细菌136株,分属于16个16S r DNA基因型、12个细菌属、15个细菌种,其中,芽孢杆菌、甲基杆菌分别为其最、次优势种群。各种群分离比随组织不同而异;采用Hha I消化的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TRFLP)免培养方法,从高良姜4个组织共计检测到36个不同的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T-RFs)。种群对应分析表明其免培养内生细菌群体主要包括芽孢杆菌、甲基杆菌等高抗性细菌,海洋螺菌、红杆菌、交替假单胞菌等海洋细菌及热带根瘤菌、沼泽考克氏菌等热带相关细菌,说明高良姜内生细菌群体与其宿主植物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组织其总T-RFs数目、优势T-RFs及其对应细菌种群明显不同;在所分离的细菌菌株中,36.36%、51.52%、54.55%和27.27%的菌株分别显示了胞外几丁质酶、β-葡聚糖酶,生长素及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产生能力。其中,泛菌L-2、芽孢杆菌S-16所测4个指标均为阳性,热带根瘤菌菌株R-1和R-3显示了较高的ACC脱氨酶及生长素产生能力,这些菌株是促生菌剂的良好候选。
文摘[目的]明确哈茨木霉(Trichoderma spp.)TC菌剂对辣椒(Capsicum annum Linn.)的促生效果。[方法]应用哈茨木霉TC菌剂对辣椒种子进行拌种和浸种处理,且在移栽时施用不同重量比例的木霉菌剂处理。[结果]二种种子处理方法均能增强辣椒种子的活力,提高发芽率,降低倒伏率,其中以拌种处理的效果最明显。移栽时施用一定比例(木霉∶土为1∶10)的木霉菌剂,对辣椒后期株高和叶片面积的促进作用最好,且能提前开花、挂果。[结论]木霉对辣椒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