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呼伦贝尔草原植食性盲蝽与寄主植物种间互作网络分析
1
作者 郭艳奇 石凯 +3 位作者 兴安 黄保祥 令玉 李媛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0-780,I0001,I0002,共13页
为了解植食性盲蝽与其取食的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于2019年7月至9月在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天然草地进行调查,明确当地植食性盲蝽及其寄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组成,构建并分析两者互作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地分布有15属40种植食... 为了解植食性盲蝽与其取食的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于2019年7月至9月在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天然草地进行调查,明确当地植食性盲蝽及其寄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组成,构建并分析两者互作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地分布有15属40种植食性盲蝽和22科50属61种植物;构建了32种植食性盲蝽与22种寄主植物的互作网络,分析发现该网络呈现低嵌套高模块化结构(连接度为0.20,不对称度为0.58,嵌套性为39.01,模块度为0.49);植食性盲蝽和寄主植物的物种度均呈右偏态分布,两者主要由泛化物种构成;确定西伯利亚草盲蝽为该网络的关键物种。深入分析植食性盲蝽与寄主植物间互作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植食性盲蝽物种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通过监测盲蝽关键物种的发生情况,对维护草地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盲蝽 寄主植物 种间网络 关键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的分子互作:基础与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静静 高庆 +1 位作者 李承哲 娄永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01-908,共8页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分子互作。首先,植食性昆虫会利用自身的嗅觉和味觉化学感觉系统,通过对植物挥发性和非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编码与解析,结合对植物颜色、形状等物理信息的感觉与编码,定位及确定寄主植物。其次,植物可...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分子互作。首先,植食性昆虫会利用自身的嗅觉和味觉化学感觉系统,通过对植物挥发性和非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编码与解析,结合对植物颜色、形状等物理信息的感觉与编码,定位及确定寄主植物。其次,植物可以通过位于细胞膜的受体识别植食性昆虫相关模式分子和损伤相关模式分子,启动由早期信号事件和植物激素信号途径介导的防御反应,并由此而影响植食性昆虫的种群适合度。最后,为抵御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植食性昆虫会通过复杂多样的反防御策略适应或抑制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本文对如上所述的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分子互作研究进展及由此而开发的一些害虫防控新技术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分子互作 植物防御反应 挥发物 激发子 害虫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以植物为介导的地上和地下植食性昆虫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舒园 居静 +2 位作者 赵海涛 郝彦宾 李林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91-1899,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营养级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以植物为介导的地上和地下植食性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植食性昆虫和多营养级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干旱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极有可能增加,因此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营养级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以植物为介导的地上和地下植食性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植食性昆虫和多营养级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干旱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极有可能增加,因此研究干旱胁迫下以植物为介导的地上和地下植食性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极其必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发现:1)当前气候下地上与地下植食性昆虫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建立在“植物胁迫假说”和“防御诱导假说”上,并通过植食性昆虫到达寄主植物的顺序、植食性昆虫性能参数、植物生活史以及植食性昆虫的类型影响地上和地下植食性昆虫相互作用;2)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建立在“生长-分化”假说上,目前这一理论得到了一定支持;3)干旱胁迫可引起植物生理的改变从而影响植物与地上食叶昆虫(咀嚼类、刺吸式)间的相互关系;4)干旱胁迫下植物与地下食根昆虫的相互研究较少,目前仅有的研究认为干旱与地下食根昆虫造成的植物根系伤害可能是叠加的;5)干旱胁迫下以植物为介导的地上和地下植食性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受到植食性昆虫种类,植物种类,植物防御化合物的类型、浓度和分布,植物激素,植物适口性,植物群落以及生境等的影响;6)今后关于干旱胁迫下以植物为介导的地上和地下植食性昆虫相互作用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缩小试验局限性:如长期实地试验,扩大试验范围(如纳入更多植物以及植食性昆虫种类等),创新试验方法等充分探讨相互作用之间的主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胁迫 植物 地上食叶昆虫 地下食根昆虫 地上地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食性昆虫与寄主的互作机制、假说与证据 被引量:15
4
作者 曾凡勇 孙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1-1071,共11页
围绕"多样性稳定性"假说、"联合抗性假说"、"生长势假说"、"胁迫假说"、以及下调、上调和推拉等机制与假说提出的背景与实验验证的证据,力图辨析其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多样... 围绕"多样性稳定性"假说、"联合抗性假说"、"生长势假说"、"胁迫假说"、以及下调、上调和推拉等机制与假说提出的背景与实验验证的证据,力图辨析其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多样性-稳定性机制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基于群落甚至景观层次。多样性条件下的联合抗性机制和联合易感性应属于稳定性中的抵抗力范畴。联合抗性机制的主要基础是基于资源集中假说和天敌假说,这些观点在种群层次上更易理解;上调力和下调力机制是以食物网底部的资源与顶端的天敌来探讨这种互作关系。因此,资源集中与上调力有着对应关系,而天敌假说只是下调力机制中的一个层面而已。植物生长势假说和植物胁迫假说力图从植物个体或种的群体的生长状态出发解析植食性动物的对寄主的选择趋势。上述有关植食性昆虫与寄主互作的机制、假说与证据是基于不同的层面提出的,因而在解析研究目标时,由于基本面的差异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阐述这些理论对森林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的指导作用,其中,联合抗性和联合易感性理论对指导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昆虫 寄主 机制 多样性稳定性假说 联合抗性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分泌物介导的昆虫与植物互作研究进展
5
作者 蔡香云 王亚如 +2 位作者 姚杨 王锦达 侯有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306,共23页
昆虫和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类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植物进化出了复杂的防御策略来抵御昆虫为害,同时,昆虫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也进化出了更多的适生方式。因此,分析和了解昆虫与寄主植物... 昆虫和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类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植物进化出了复杂的防御策略来抵御昆虫为害,同时,昆虫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也进化出了更多的适生方式。因此,分析和了解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适应的研究进展对害虫的有效防治和抗虫植物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在昆虫与寄主植物互作的研究中,植食性昆虫的口腔分泌物(唾液或反刍液)、卵分泌物、肠道合成物及微生物等作为连接昆虫和植物的中间媒介,其有效成分不仅起着诱导或增强植物防御的作用,而且部分还具有抑制或削弱植物防御的功能,因此,按有效成分发挥的作用,植食性昆虫的口腔分泌物主要可分为激发子和效应子。本文从昆虫分泌物的角度介绍了昆虫钙结合蛋白类、酶类和毒液蛋白类等效应子与脂肪酸氨基酸共轭物类、多肽类和酶类等激发子及其介导植物防御的主要方式,明确了植食性昆虫适应寄主植物防御的不同策略,不仅有助于对昆虫和植物两者互作机制的深入解析,而且为绿色有效防治害虫和植物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植物 效应子 激发子 可视化分析 植食性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植物与昆虫互作关系研究发展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沈志强 徐先童 +1 位作者 谢志豪 于鹏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4期200-203,共4页
植物与昆虫相互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国内植物与昆虫互作关系研究发展现状,以2002—2021年发表在中国知网有关植物与昆虫相互关系的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Excel和VOSviewer等软件对该领域年发文量... 植物与昆虫相互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国内植物与昆虫互作关系研究发展现状,以2002—2021年发表在中国知网有关植物与昆虫相互关系的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Excel和VOSviewer等软件对该领域年发文量、研究作者和机构、发表期刊、关键词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发文量最少,此后年度发文量迅速上升,在2006年达到一个峰值,2020年年发文量最多,发文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从主要作者来看,大部分作者发文量均小于5篇,发文量为5篇及以上的作者仅有24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为该领域研究实力领先的科研机构。从来源期刊上来看,《应用昆虫学报》《昆虫学报》《昆虫知识》和《环境昆虫学报》发文量较多,比较受科研人员的青睐。从研究热点可知,国内学者在植物与昆虫互作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以及植物对昆虫的防御等方面。总之,目前关于植物与昆虫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数量较少且研究方向比较集中,期待更多的科研人员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昆虫 关系 文献计量学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携带花粉网络的构建及其与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吴佳俊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60-164,共5页
昆虫的访问不等同于授粉,了解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真实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传粉网络的关键步骤。本文阐述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构建的关键因素和方法,分析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与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利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两种网络可... 昆虫的访问不等同于授粉,了解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真实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传粉网络的关键步骤。本文阐述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构建的关键因素和方法,分析了昆虫携带花粉网络与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利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两种网络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携带花粉网络 构建 植物-传粉者网络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小RNA调控昆虫与寄主植物及病原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贞 陈皓玮 +2 位作者 方海波 刘小侠 张松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9-1028,共10页
小RNA(small RNA,sRNA)是一类序列短于300 bp的非编码RNA,它在生物体的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增殖和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sRNA还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在物种之间传递,以跨界方式发挥调控作用。除了视觉... 小RNA(small RNA,sRNA)是一类序列短于300 bp的非编码RNA,它在生物体的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增殖和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sRNA还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在物种之间传递,以跨界方式发挥调控作用。除了视觉和化学信息,生物个体之间还可以利用多种分子信号传递和实现信息交流,其中,sRNA分子不仅可以在生物个体内移动和调控基因表达,还可以作为1种分子信号跨越物种发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作关系的信息纽带作用。作为地球上物种数量最多、生态位最丰富的类群,昆虫体内存在多种外源sRNA分子。本文分析了sRNA介导跨界调控的分子基础,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外源sRNA通过生物互作进入昆虫体内,跨界调控昆虫基因表达,影响昆虫与寄主植物及病原微生物之间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sRNA介导的跨界RNAi对昆虫生态适应性的影响以及在害虫防控中的应用前景。昆虫和植物之间sRNA分子的跨界转移可以调控植物抗虫性和社会性昆虫的品级分化,微生物的sRNA进入昆虫体内可以辅助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影响寄生蜂的发育。利用基因工程改造或人工表达外源sRNA进行跨界调控是研发害虫高效生防产品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分子信号 小RNA 跨界调控 生物 害虫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食性动物与植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冯佳楠 于晶晶 张明海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动物与植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进化,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过程,探讨并揭示动植物互作关系有助于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科学对策。本文从动物与植物两个方面综述了植食性动物与植物的互作关系,并重...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动物与植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进化,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过程,探讨并揭示动植物互作关系有助于制定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科学对策。本文从动物与植物两个方面综述了植食性动物与植物的互作关系,并重点论述了植物次生代谢物对这种互作关系的影响。植物对植食性动物的主要作用是为植食性动物提供营养和栖息场所,而植食性动物对植物的影响具有正向和反向两方面。一方面,植物对植食性动物的啃食会产生物理和化学防御机制;另一方面,针对植物的防御策略动物会在生理和行为上产生反防御机制。以往研究证明,在植食性动植物互作关系研究中,植物次生代谢物可作为重要切入点,植物次生代谢物可影响动物对植物的啃食,也会影响动物生理,从而达到植物自身的防御目的。从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看,有关植食性动植物互作关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一些小型植食性动物,对大型植食性动物的研究相对较少;植物次生代谢物对大型植食性动物的生理造成的影响、危害等研究也相对较少;化学防御行为产生的诱导因子目前尚未明确,产生过程相对复杂。总之,植食性动物与植物互作关系的研究切入点较多,并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食性动物 植物 关系 植物次生代谢物 防御机制 反防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重要害虫与番茄攻防互作研究进展
10
作者 康志伟 渠成 +3 位作者 曹利军 林熠斌 孙江华 李建彩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540,共16页
番茄是重要的园艺作物,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番茄生产国。近年来,番茄产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虫害威胁,包括传统重要害虫烟粉虱Bemisi tabaci、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及新出现的入侵害虫番茄... 番茄是重要的园艺作物,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番茄生产国。近年来,番茄产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虫害威胁,包括传统重要害虫烟粉虱Bemisi tabaci、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及新出现的入侵害虫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解析番茄应答虫害的防御机制,尤其是具有高抗虫特性的野生番茄种质资源的抗虫机制,可以为番茄抗虫品种培育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同时关键的抗虫代谢物也可以指导更安全和生态友好的植物源新型绿色农药的开发。本文从植物抗虫的各个层次综述了番茄害虫与番茄等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主要包括:(1)刺吸式和咀嚼式昆虫唾液蛋白被番茄识别及对抗虫免疫的影响;(2)番茄抗虫防御信号转导网络和核心防御相关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3)植物抗虫性实现的结构和代谢机制,包括毛状体、酰基糖、酚胺、甾体生物碱和挥发性物质等应答虫害并发挥抗虫作用的分子和生态学机制。未来研究应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和空间转录组等新技术,结合基因编辑遗传操纵手段,进一步厘清番茄抗虫信号通路和防御物质的合成与调控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与昆虫之间的互作关系,为培育高产番茄抗虫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植物昆虫 昆虫唾液蛋白 防御信号转导 防御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与植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秀芳 郭兴启 +1 位作者 孟祥兵 温孚江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6-390,共5页
马铃薯Y病毒属 (Potyvirus)是植物病毒中最大的属 ,其基因组为一单链正义RNA ,只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架。基因表达的策略为先将基因组的开放阅读框架翻译成一大的多聚肽 ,再由病毒编码的蛋白酶将其切割成各个小的肽段。表达的产物在病毒... 马铃薯Y病毒属 (Potyvirus)是植物病毒中最大的属 ,其基因组为一单链正义RNA ,只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架。基因表达的策略为先将基因组的开放阅读框架翻译成一大的多聚肽 ,再由病毒编码的蛋白酶将其切割成各个小的肽段。表达的产物在病毒的系统侵染、传播、症状表达中起不同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该属病毒与寄主植物之间互作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并在此基础上就植物对该属病毒的抗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Y病毒属病毒 植物 分子生物学 系统侵染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喀斯特地区植物昆虫互作研究初探
12
作者 汤晓辛 王英 张潮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797-2799,共3页
贵州施秉地区是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预选地——白云岩喀斯特的典型区域。该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特殊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植物与昆虫的相互作用,能够深入理解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机制。在施秉云台山地区观察9个物种的传粉昆虫以及访花频... 贵州施秉地区是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预选地——白云岩喀斯特的典型区域。该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特殊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植物与昆虫的相互作用,能够深入理解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机制。在施秉云台山地区观察9个物种的传粉昆虫以及访花频率。结果表明,9个物种均属于泛化的传粉系统,不同昆虫对同一植物通常不具有偏好,昆虫的类群与以往的研究类似,但施秉地区的植物与昆虫互作模式有其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喀斯特 生物多样性 植物昆虫 云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园林蜜粉源植物花部特征及其对传粉昆虫访花行为的影响
13
作者 周璟 唐令 +2 位作者 张梦园 范舒欣 董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037-9051,共15页
在全球范围内传粉昆虫急剧下降和丧失的背景下,城市绿地中多样化的生境与丰富的蜜粉源供应使其成为传粉昆虫的替代避难所。通过优化园林蜜粉源植物配置能够提高城市绿地对传粉昆虫的保护价值,而植物花部特征为传粉昆虫提供重要的感知线... 在全球范围内传粉昆虫急剧下降和丧失的背景下,城市绿地中多样化的生境与丰富的蜜粉源供应使其成为传粉昆虫的替代避难所。通过优化园林蜜粉源植物配置能够提高城市绿地对传粉昆虫的保护价值,而植物花部特征为传粉昆虫提供重要的感知线索,在昆虫的植物辨识与访花选择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采用样线法,于2023年3—9月对北京5个城市绿地的蜜粉源植物花部特征与传粉昆虫群落构成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探究不同传粉功能群的花部特征偏好差异,并明确影响各传粉功能群访问组成变化的重要花部特征。共调查到北京园林蜜粉源植物204种,其花部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不同物种间的传粉昆虫招引能力差异较大。记录到北京城市绿地传粉昆虫141种,蚂蚁、独栖性蜂类、蜜蜂、蝶类、食蚜蝇、鞘翅目6个主要传粉功能群偏好的蜜粉源植物种类不同,并对特定花部特征表现出明确的选择偏好差异,具头状花序、开口朝向直立、管/舌状花冠、单瓣、蓝紫色系、芳香型的花朵受到更多传粉功能群的偏好。主要传粉功能群的访问组成变化受各类花部特征的影响程度各异,花序类型与花冠类型在除蝶类之外的5个主要传粉功能群的访花选择行为中起到主导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传粉者互作影响机制,为基于城市传粉昆虫多样性保护的蜜粉源植物选择与生境营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蜜粉源植物 花部特征 传粉昆虫 植物-传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微生物-植物-病毒-介体昆虫多元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端 姚香梅 叶健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4-65,共12页
近年来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的频发,以及化肥、农药滥用带来的系列农业问题的加剧,迫切需要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法实现绿色植物保护。植物病毒导致植物严重病害,素有"植物癌症"之称,因其难于防治,高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介体昆虫。... 近年来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的频发,以及化肥、农药滥用带来的系列农业问题的加剧,迫切需要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法实现绿色植物保护。植物病毒导致植物严重病害,素有"植物癌症"之称,因其难于防治,高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介体昆虫。农业生态系统中,作物已有的精密调控机制,维持其与周围各种有害或有益生物进行信息交流并成功在复杂的生境中成长,病害的爆发与控制是植物-病原-昆虫之间的抗性节制-反制的博弈过程。植物在整个生活史中与生境中各种生物发生多种相互作用并彼此联系,这些互作利于或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及繁殖。探索研究利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Microbiota),提升植物抗虫传病毒病害能力的多元生物互作机制,有助于更好的保护植物健康,提高生态文明。从介绍植物-根际微生物、植物-病毒、植物-昆虫、植物-病毒-昆虫四个互作的子系统研究现状入手,揭示目前所知的各个分系统互联互通的分子机制,并讨论围绕植物根际微生物组进行多元互作研究的趋势及重要意义,以期对有关植物与周围生物互作做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介绍,从而为基于多元互作机制寻找绿色、可持续的治理植物虫传病害策略提供参考和启发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 植物病毒 介体昆虫 多元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植物与刺吸式昆虫互作防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晶 段至柔 +3 位作者 刘常权 彭英传 张万娜 肖海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5-590,共16页
寄主植物与昆虫在长期协同进化中形成了复杂的防御和反防御机制。本文系统综述了寄主植物与刺吸式昆虫互作防御的过程与机制。刺吸式昆虫利用特化的口针,吸食寄主植物组织汁液时,植物通过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受体感知昆虫取食信号,并经... 寄主植物与昆虫在长期协同进化中形成了复杂的防御和反防御机制。本文系统综述了寄主植物与刺吸式昆虫互作防御的过程与机制。刺吸式昆虫利用特化的口针,吸食寄主植物组织汁液时,植物通过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受体感知昆虫取食信号,并经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转录因子调控、Rop/Rac GTPase信号通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通路等信号转导通路激活植物免疫。为了阻止害虫进一步取食,寄主植物形成了增强的物理屏障,并诱导产生次生代谢物、抗营养酶类、抗消化酶类和胼胝质沉积及释放挥发物等多种防御机制。在与寄主植物“博弈”的过程中,刺吸式昆虫往往会利用其取食时分泌的唾液成分,靶向植物靶标蛋白,通过破坏宿主植物的物理屏障,或抑制宿主植物的抗性信号转导,或抑制宿主次生代谢物的毒害作用,或通过跨界RNA和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从而达到继续取食为害的目的。此外,基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模式,结合寄主植物与刺吸式昆虫互作研究进展,总结了寄主植物与刺吸式昆虫互作模型的发展。寄主植物与昆虫互作过程复杂,研究寄主植物与刺吸式昆虫的互作防御过程与分子机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二者协同进化的理解,也可为开发作物害虫防控新途径和新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植物 刺吸式昆虫 协同进化 防御与反防御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入侵植物与昆虫互作关系研究取得进展
16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4-114,共1页
国际权威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Ecolog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Resource allocation to defence and growth are driven by different responses togeneralist and specialist herbivory in an invasive pl... 国际权威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Ecolog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Resource allocation to defence and growth are driven by different responses togeneralist and specialist herbivory in an invasive plant。该成果对探明外来植物入侵机理及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植物 关系 入侵植物 中科院 昆虫 中国科学院 PLANT 科研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病原物—寄主植物互作关系被揭示
17
作者 李海芬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5-85,共1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领衔的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利用生物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并结合突变体材料的应用,发现植物诱导产生的防御途径可通过相互间的"通话"调控不同有害生物种群的暴发。相关研究已在线发...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领衔的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利用生物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并结合突变体材料的应用,发现植物诱导产生的防御途径可通过相互间的"通话"调控不同有害生物种群的暴发。相关研究已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与环境》。昆虫—病原物—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互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植物 植物细胞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创新团队 中国农业科学院 突变体 生物种群 蔬菜花卉 关系 种群暴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与植物互作共生分子机理解析取得重要进展
18
《种业导刊》 2015年第8期35-35,共1页
大家都知道水稻是什么,但很少知道菰(读作gu)为何物?其实,菰是我国早期主要谷类作物之一,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米,为“六谷”之一,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描述,赞美其香美可口;但其后来被水稻取代,目前栽培种已消失。同时,... 大家都知道水稻是什么,但很少知道菰(读作gu)为何物?其实,菰是我国早期主要谷类作物之一,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米,为“六谷”之一,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描述,赞美其香美可口;但其后来被水稻取代,目前栽培种已消失。同时,菰会受到黑粉真菌侵染,形成长期共生关系;受侵染的菰可以形成可食用的鲜嫩膨大茎,被我们祖先驯化成蔬菜作物——茭白。该菌一寄主共生关系,为研究宿主在病原体长期侵染下基因组的适应性分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遗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侵染 共生关系 分子机理 析取 植物 谷类 蔬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与寄主植物营养关系的DNA分子追踪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倩 包伟方 +2 位作者 曾娟 杨益众 陆宴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2-480,共9页
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食物营养关系错综复杂,利用田间直接观察法、肠道内含物形态学分析、同位素标记等方法都难于全面解析,常造成营养关系的缺失。近年来,DNA分子追踪技术迅速发展,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能有效鉴别植食性昆... 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食物营养关系错综复杂,利用田间直接观察法、肠道内含物形态学分析、同位素标记等方法都难于全面解析,常造成营养关系的缺失。近年来,DNA分子追踪技术迅速发展,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能有效鉴别植食性昆虫取食寄主植物的种类,为这一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全面介绍了3种DNA分子追踪技术——诊断PCR技术、克隆测序技术和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其中诊断PCR技术包括单一PCR技术和多重PCR技术,适用于目标昆虫与已知寄主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分析;克隆测序技术能够在寄主植物种类未知的前提下,解析目标昆虫完整的寄主植物种类信息;下一代测序技术实现了短时间内对混合样品的测序,加之昆虫与植物DNA条形码序列数据库大量扩增,有效地提高寄主植物的鉴别能力。诊断PCR技术和克隆测序技术已在追踪地下害虫的取食行为、植食性昆虫取食范围及其在寄主植物间的转移与选择习性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且进展明显。综合考虑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本文提出将DNA分子追踪技术与同位素标记等其他方法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以便系统解析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分子追踪技术 诊断PCR 克隆测序 下一代测序 植食性昆虫 寄主植物 营养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病原物—寄主植物互作关系被揭示
20
《蔬菜》 2016年第1期76-76,共1页
2015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领衔的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利用生物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并结合突变体材料的应用,发现植物诱导产生的防御途径可通过相互间的"通话"调控不同有害生物种群的暴... 2015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领衔的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利用生物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并结合突变体材料的应用,发现植物诱导产生的防御途径可通过相互间的"通话"调控不同有害生物种群的暴发。相关研究已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与环境》。昆虫—病原物—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互作关系。昆虫和病原物危害寄主植物,寄主植物则通过诱导产生的防御机制来抵御这种危害。植物产生的防御机制主要有茉莉酸、水杨酸等途径。在自然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植物 防御机制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创新团队 中国农业科学院 突变体 蔬菜花卉 关系 生物种群 茉莉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