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体植入式设备谐振耦合无线传能线圈优化设计 被引量:5
1
作者 宫飞翔 魏志强 +2 位作者 殷波 汤臣飞 迟浩坤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9-134,共6页
小型化、高效化是人体植入式设备谐振耦合无线传能线圈优化设计的热点,本文基于串-串谐振耦合电路模型,从电路角度分析系统的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与线圈尺寸、负载、距离等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研究了特定传输距离下,线圈尺寸和匝数与传输... 小型化、高效化是人体植入式设备谐振耦合无线传能线圈优化设计的热点,本文基于串-串谐振耦合电路模型,从电路角度分析系统的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与线圈尺寸、负载、距离等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研究了特定传输距离下,线圈尺寸和匝数与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的关系,并进行数值模拟和优化。结果表明在特定的传输距离限制下,当线圈尺寸和匝数增加到特定值时传输效率基本不再增加,而传输功率会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特性,线圈的尺寸和匝数存在着最优的组合,可以达到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双优的要求,该文的结果可以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人体植入式设备无线传能线圈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设备 谐振耦合 最大效率 最大功率 组合优化 谐振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医疗设备无线供电技术综述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浩 丘东元 +2 位作者 张波 肖文勋 陈艳峰 《电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9,共12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植入式医疗设备IMD(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传统的电池供电方式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组织损伤和手术成本,采用无线电能传输WPT(wireless power transfer)技术对IMD供电将成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植入式医疗设备IMD(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s)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传统的电池供电方式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组织损伤和手术成本,采用无线电能传输WPT(wireless power transfer)技术对IMD供电将成为今后的趋势。然而,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出高效率的IMD-WPT系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为此,对比了5种适用于IMD的WPT技术的性能特点;然后以磁谐振式WPT技术为例,具体介绍了磁谐振式IMD-WPT系统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最后结合部分磁谐振式WPT技术在一些典型IMD中的应用现状,讨论了IMD-WPT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植入式医疗设备 磁谐振 电磁兼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植入患者出院时同期症状网络分析
3
作者 张向毅 张晓欣 +5 位作者 林佳艺 裴志怡 贾烨如 袁志怡 康晓凤 祝捷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1-705,共5页
目的:构建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植入患者出院时症状体验的同期网络模型,分析其症状群及桥梁症状,为CIED植入患者出院计划及随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4年5月—12月在北京... 目的:构建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植入患者出院时症状体验的同期网络模型,分析其症状群及桥梁症状,为CIED植入患者出院计划及随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4年5月—12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律失常专科病房住院行CIED植入术的232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基于患者资料,采用因子分析识别症状群,运用R语言构建同期网络模型,描述症状间的关系,计算中心性指标。结果:患者出院时经历循环障碍症状群、胃肠-情绪障碍症状群、神经-认知障碍症状群和睡眠障碍症状群4个症状群。症状网络分析显示,入睡困难是桥梁强度(rbS=1.201)最高的症状,疲劳是桥梁紧密中心性(rbC=0.098)与桥梁中介中心性(rbB=21)最高的症状。结论:CIED植入患者出院时的桥梁症状为入睡困难和疲劳,二者连接多个症状及症状群,是CIED植入患者症状干预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 症状网络 同期网络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晓欣 张向毅 +6 位作者 崔盈佳 裴志怡 林佳艺 岳雯静 王子涵 康晓凤 祝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0-377,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植入术后设备感染(DRI)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与CIED植入术后... 目的:系统评价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植入术后设备感染(DRI)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与CIED植入术后DRI风险预测模型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3年12月2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完成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与适用性评价。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模型总体适用性较好,但偏倚风险较高,ROC曲线的AUC为0.67~0.96。11项研究完成了内部验证,5项研究进行了外部验证。囊袋和(或)电极重置/装置升级、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年龄、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使用抗凝药是DRI的预测因子。结论:目前CIED植入术后DRI风险预测模型整体性能较好,适用性较好,但偏倚风险较高。需在数据来源、变量筛选、模型评价等方面提高研究质量,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完善现有模型的外部验证,并积极研发适用于我国人群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 设备感染 风险评估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医疗设备电磁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天线对人体电磁辐射安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宫飞翔 魏志强 +3 位作者 丛艳平 迟浩坤 孙民贵 殷波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7-501,共5页
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利用两个具有相同谐振频率、高品质因数的线圈,当其处于谐振状态时,通过电磁振荡、依靠非辐射场来实现能量的高效传输,因具有较好的距离、空间自由度和效率优势,成为人体植入式装置无线能量供给的创新方... 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利用两个具有相同谐振频率、高品质因数的线圈,当其处于谐振状态时,通过电磁振荡、依靠非辐射场来实现能量的高效传输,因具有较好的距离、空间自由度和效率优势,成为人体植入式装置无线能量供给的创新方法。针对心脏起搏器能量无线传输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的植入式天线系统。为验证其人体辐射安全性,针对人体胸腔构建3层介质模型,应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使用HFSS软件对胸腔比吸收率(SAR)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线圈间距10 mm,中间具有0.1 mm空气层、0.2 mm皮肤层和约9.7 mm肌肉层,激励为9.17 MHz、1 W的条件下,利用这个天线系统对人体植入式设备进行无线能量传输,正常工作情况下10 g生物组织的平均SAR值为0.009W/kg,非正常工作情况下10 g生物组织的平均SAR值最大为0.823 W/kg,均低于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制定的安全标准,从而验证该植入式天线系统对人体影响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耦合 植入式设备 无线传能 时域有限差分 比吸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医疗设备经皮能量充电系统设计与实验 被引量:5
6
作者 克磊 颜国正 +2 位作者 颜胜 刘志强 王志武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846-2853,共8页
基于电磁耦合原理设计了一套应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经皮能量充电系统,解决了因拖缆供电或更换电池而多次手术的不便和隐患。建立了传输链路等效模型,分析了线圈品质因数和接收端等效负载对系统传输效率和接收电压的影响,优化线圈设计,设... 基于电磁耦合原理设计了一套应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经皮能量充电系统,解决了因拖缆供电或更换电池而多次手术的不便和隐患。建立了传输链路等效模型,分析了线圈品质因数和接收端等效负载对系统传输效率和接收电压的影响,优化线圈设计,设计了隔离式电池管理充电电路。实验结果表明,新式14股双层Litz线串联线圈性能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在有效充电距离10~38 mm内,最大接收功率和传输效率分别为2 400 mW(23 mm,54%)和81%(11 mm,870 mW)。此外,针对不同的充电过程中等效负载电阻的变化,系统无需复杂的控制电路,依靠自身的阻抗特性响应即可保证体内接收电压均在安全范围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医疗设备 经皮能量传输 充电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心室辅助设备的发展状况及其轴承技术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杜建军 姚奇 姚英学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6-131,共6页
心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心室辅助装置是终末期或心肌功能严重不足的心脏病人的有效治疗手段。综述心室辅助装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的技术特点;对心室... 心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心室辅助装置是终末期或心肌功能严重不足的心脏病人的有效治疗手段。综述心室辅助装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的技术特点;对心室辅助装置所用的轴承技术进行讨论,重点论述液体悬浮和磁悬浮轴承在心室辅助设备中的应用;归纳心室辅助装置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为促进心室辅助装置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心室辅助设备 轴承 血液兼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能量接收下的植入式医疗设备无线能量传输设计 被引量:4
8
作者 熊慧 孟帅 +1 位作者 刘来 闫多超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64,共5页
为了提高经皮无线能量传输的耦合强度和接收端的电压输出能力,针对设备的弱能量接收,设计了具有倍压整流器的四线圈结构磁谐振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通过四线圈谐振能量传输结构,使能量在线圈间的传输隔离来自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的影... 为了提高经皮无线能量传输的耦合强度和接收端的电压输出能力,针对设备的弱能量接收,设计了具有倍压整流器的四线圈结构磁谐振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通过四线圈谐振能量传输结构,使能量在线圈间的传输隔离来自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的影响,从而提高传输电路的品质因数,并且提高系统的耦合系数.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结构使用10 mm接收线圈时可使设备在40 mm植入深度下能量传输效率达到15%以上,倍压整流器的输出纹波系数小于0.7%,这说明本文所设计的能量传输系统结构能够在弱能量接收下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医疗设备 四线圈结构 无线能量传输 倍压整流器 弱能量接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患者对医源性干扰的预防处理和临床结局
9
作者 王玉玲 夏驭龙 +6 位作者 金汉 陈尔冬 贺鹏康 蒋捷 盛琴慧 褚松筠 周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51-956,共6页
目的:探讨携带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患者对医源性干扰的预防处理和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接受MRI、外科手术以及放射治疗的CIED患者219例。调查具有潜在干扰的医疗操作... 目的:探讨携带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患者对医源性干扰的预防处理和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接受MRI、外科手术以及放射治疗的CIED患者219例。调查具有潜在干扰的医疗操作前后的处置与最近欧洲心律学会发表的关于预防和管理CIED患者医疗程序引起干扰的共识建议的依从度,并分析与CIED相关终点事件和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相关性。CIED相关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导线功能异常需更换,起搏失夺获或误治疗;次要终点事件包括阈值、感知和电极阻抗改变达到预设值;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包括院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结果:共纳入219例患者,平均年龄(74.4±11.2)岁,男性137例(62.6%)。医疗操作类型包括MRI检查84例(38.4%)、外科手术127例(58.0%)、放射治疗8例(3.6%)。总体操作前CIED评估、准备和操作后管理与最新国际共识规范处理的依从度分别为44.7%、95.9%和95.9%。CIED相关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0.9%,CIED相关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达17.8%,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史(OR=6.4,95%CI:2.0~20.2,P=0.002)、进行外科手术(OR=84.5,95%CI:5.2~1367.1,P=0.002)以及发生CIED相关终点事件(OR=19.1,95%CI:1.7~215.7,P=0.020)均是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规范的医疗操作前评估和准备是心血管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OR=0.1,95%CI:0.1~0.4,P<0.001)。结论:医源性干扰影响CIED功能,本研究医疗操作前后的处理较最新国际共识规范处理存在差距。规范的操作前评估和准备有助于确保CIED安全有效运作,改善患者心血管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 医源性干扰 医疗操作 心血管终点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感染的预防策略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熊裕荣 鲍慧慧 程晓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6-780,共5页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感染是临床实践中日益常见的并发症,可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经济负担。本文回顾分析了CIED感染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相关文献,总结了预防CIED感染的现有循证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 感染 预防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的低功耗低位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江涛 闫创 +3 位作者 段颖哲 翟羽健 伍民顺 张瑞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19,共8页
针对植入式医疗设备中关键模块模数转换器(ADC)的超低功耗设计问题,以低功耗的逐次逼近型ADC为基础,提出了低位逐次逼近量化逻辑的模数转换器。量化逻辑主要用于以心电信号为代表的低活动度生物信号,在采用固定分辨率和采样率的情况下,... 针对植入式医疗设备中关键模块模数转换器(ADC)的超低功耗设计问题,以低功耗的逐次逼近型ADC为基础,提出了低位逐次逼近量化逻辑的模数转换器。量化逻辑主要用于以心电信号为代表的低活动度生物信号,在采用固定分辨率和采样率的情况下,根据信号的变化幅度调整量化次数,以达到降低功耗和压缩数据量的目的,在信号处于基线或缓变间期最少只需要3次量化就可以得到ADC转换结果。采用Global Foundry 0.18m标准CMOS工艺对该ADC进行了电路和版图设计,仿真结果显示,在1.8V的电源电压和1kHz的采样率下,ADC的有效位为9.6b,核心电路平均电流功耗为64~131nA。该低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特别适合应用于植入或可穿戴医疗设备中低活动度生物信号的模数转换,在保证量化精度的同时显著降低了ADC的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医疗设备 低功耗 低位逐次逼近 模数转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0GHz信号的体内植入式信道特性分析及建模 被引量:4
12
作者 韦保林 岳宏卫 +3 位作者 周茜 韦雪明 徐卫林 段吉海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019-2023,共5页
该文采用基于有限积分法(FIT)的3D电磁(EM)仿真工具以及源于男性活体CT及MRI切片图像构建的3维人体电磁模型,分析研究2.5~6.0 GHz电磁波在人体内的路径损耗及比吸收率(SAR)特性,考察该频段信号在人体内外通信的有效性并建立相应... 该文采用基于有限积分法(FIT)的3D电磁(EM)仿真工具以及源于男性活体CT及MRI切片图像构建的3维人体电磁模型,分析研究2.5~6.0 GHz电磁波在人体内的路径损耗及比吸收率(SAR)特性,考察该频段信号在人体内外通信的有效性并建立相应的信道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2.5~6.0 GHz频段信号实现人体植入式生物医学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是可行的、安全的;所建立的改进型幂律函数信道模型能较好地描绘该频段信号在人体内的路径损耗特性,在2.5 GHz和6.0 GHz频率处信道模型与电磁计算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78 dB和8.30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电磁模型 植入式设备 信道模型 超宽带 有限积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生物医学电子的UWB无线通信可行性建模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韦保林 岳宏卫 +3 位作者 周茜 韦雪明 徐卫林 段吉海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7-362,共6页
为考察超宽带(UWB)实现植入式生物医学电子设备无线通信的可行性及信道传播特性,基于男性活体CT及MRI切片图像,构建了一个频率范围在1~10.8 GHz的高分辨率三维人体电磁模型,考虑了85种不同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电磁特性参数;将模型嵌入基... 为考察超宽带(UWB)实现植入式生物医学电子设备无线通信的可行性及信道传播特性,基于男性活体CT及MRI切片图像,构建了一个频率范围在1~10.8 GHz的高分辨率三维人体电磁模型,考虑了85种不同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电磁特性参数;将模型嵌入基于有限积分法(FIT)的三维电磁仿真软件进行电磁计算,考察电磁波在人体内的路径损耗及比吸收率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描绘真实人体的电磁特性,信号在人体内的衰减随频率的升高及植入深度的加深而加重;在植入深度达160mm时,3.5 GHz信号的路径损耗为75 dB;参考功率为27 dBm时,人体对3.5 GHz信号的比吸收率在安全值范围内;证实了采用UWB频段内的3.5 GHz实现植入式生物医学电子无线通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设备 超宽带 人体电磁模型 电磁辐射 有限积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人体通信技术的耦合方式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汪啸尘 张广浩 霍小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5-369,共5页
研究植入式人体通信方式中通信信号的衰减与不同耦合方式之间的关系。涉及的耦合方式包括电容耦合、电流耦合、正向容阻耦合和反向容阻耦合4种。通过建立等效电路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以及在模拟体内环境的水模型中实验测量的方式,对20 MH... 研究植入式人体通信方式中通信信号的衰减与不同耦合方式之间的关系。涉及的耦合方式包括电容耦合、电流耦合、正向容阻耦合和反向容阻耦合4种。通过建立等效电路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以及在模拟体内环境的水模型中实验测量的方式,对20 MHz通信频率下不同耦合方式的通信衰减进行对比。仿真和实验的结果均表明,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下通信的衰减最小,分别为26 d B(计算值)和28 d B(测量值),而电容耦合、电流耦合和反向容阻耦合方式的通信衰减依次增大。这一结果反映出不同耦合方式之间的机制区别,同时意味着若将人体通信方式应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中,正向容阻耦合方式将是最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通信 电容耦合 电流耦合 容阻耦合 植入式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植入式医疗的三线圈经皮能量传输
15
作者 吴朝晖 陈晓武 +1 位作者 黄穗彪 李斌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90-1094,共5页
经皮能量传输方式是目前植入式医疗设备系统供电方式的研究热点,研究如何提高其传输效率和传输有效距离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在分析互感耦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互感耦合和强磁耦合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经皮能量传输的三线圈耦合结... 经皮能量传输方式是目前植入式医疗设备系统供电方式的研究热点,研究如何提高其传输效率和传输有效距离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在分析互感耦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互感耦合和强磁耦合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经皮能量传输的三线圈耦合结构,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推导.结果表明:当耦合系数小于0.25时,三线圈耦合结构对耦合效率具有增强作用;在耦合系数为0.04时可提高将近一倍的效率.实验结果也很好地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圈耦合 经皮能量传输 植入式医疗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材料可延长植入式电池寿命50%
16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8-38,共1页
不可充电电池(原电池)依然在许多重要用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设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对能量输送具有活性的材料,代替传统的非活性电池电解质,以提高原电池的能量密度。在给定的功率或能量容量下,... 不可充电电池(原电池)依然在许多重要用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起搏器等植入式医疗设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对能量输送具有活性的材料,代替传统的非活性电池电解质,以提高原电池的能量密度。在给定的功率或能量容量下,新方法可使电池使用寿命增加50%,或相应地减小尺寸和重量,同时还能提高安全性,而成本几乎没有增加。该研究发表在最近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医疗设备 可充电电池 电池使用寿命 电池寿命 原电池 能量容量 能量输送 能量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剩余电量估算方法及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相东 黄彦淇 邬小玫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41-59,共19页
为了全面展示锂电池剩余电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本文查阅了Web of science、知网、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数据库中2013年以来的相关论文和专利,综述了锂电池剩余电量的主流估算方法。针对常用的直接估算的方法(安时积分法、开路电压法和阻... 为了全面展示锂电池剩余电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本文查阅了Web of science、知网、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数据库中2013年以来的相关论文和专利,综述了锂电池剩余电量的主流估算方法。针对常用的直接估算的方法(安时积分法、开路电压法和阻抗表征)、基于等效电路模型的方法、基于电化学模型的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的锂电池剩余电量估算方法,本文汇总了各方法的估计误差,结果为安时积分法的最大估计误差可达15%;开路电压法最大估计误差为12.4%;电化学阻抗谱法平均估计误差小于3.8%;卡尔曼滤波法的估计误差小于1%;粒子群滤波法的平均误差可小于1%;基于电化学模型的方法平均误差小于2%;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平均误差小于2%;多方法混合和多参量联合估计的方法最大误差小于5%,平均误差小于2.5%。结果表明,卡尔曼滤波法相较于直接估算的方法和其他基于模型的方法,精确度更高且更容易实现;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无需对电池模型进行分析即可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多种方法混合使用和利用多种参量修正估算值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估算精度。本文还针对电动汽车以及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对于剩余电量估算方法的需求,对比分析了各方法的估算精度、优点、难点及适用电池类型,阐明估算方法的具体应用方案,并展望估算方法在这两个领域的发展方向。本文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从业人员提供全面、详实的锂电池剩余电量估算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SOC 电动汽车 植入式医疗电子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谐振线圈设计优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冯帆 王国东 舒明辉 《电子测量技术》 2017年第1期12-16,共5页
针对胶囊内镜微型化的发展趋势,采用MATLAB详细分析了PCB板平面螺旋线圈构成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接收线圈的线间距、线宽、铜厚、线圈匝数等参数对于品质因数和传输效率的影响。在电源频率为13.56 MHz下,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对线圈的影响... 针对胶囊内镜微型化的发展趋势,采用MATLAB详细分析了PCB板平面螺旋线圈构成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接收线圈的线间距、线宽、铜厚、线圈匝数等参数对于品质因数和传输效率的影响。在电源频率为13.56 MHz下,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对线圈的影响,得出优化参数如下:线间距为0.254mm、线宽为2.54mm、铜厚为35μm、线圈匝数为6匝。在优化线圈参数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线圈距离对系统传输效率的影响,验证了PCB螺旋线圈应用于胶囊内镜无线供电的可行性。该优化结果对于研究小功率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设备 磁耦合 线圈优化 品质因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体酶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宁永月 李刚勇 +3 位作者 郑旭超 许崔星 周明 胡宗倩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5-374,I0003,共11页
酶生物燃料电池(Enzymatic biofuel cells,EBFCs)具有高专一性和催化性能,可催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燃料并获得电能.可用的生物燃料,如葡萄糖、乳酸和丙酮酸盐,可以从汗液、泪液和血液中提取,因而以体液为燃料的EBFCs在可植入式或可... 酶生物燃料电池(Enzymatic biofuel cells,EBFCs)具有高专一性和催化性能,可催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燃料并获得电能.可用的生物燃料,如葡萄糖、乳酸和丙酮酸盐,可以从汗液、泪液和血液中提取,因而以体液为燃料的EBFCs在可植入式或可穿戴式设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采用生物电催化机理对酶生物燃料电池在体液发电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及对可植入式或可穿戴式生物燃料电池的主要挑战和未来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生物燃料电池 生物电催化 植入式设备 可穿戴式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一次电池正极材料钒酸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致远 邱瑞玲 +1 位作者 刘东兴 刘元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72-1776,共5页
钒酸银正极材料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可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电源中,是一种极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电极材料。本文介绍了钒酸银放电过程的电化学还原机理,归纳总结了固相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微波法等方法制备钒酸银的研究成果和各方法的... 钒酸银正极材料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可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电源中,是一种极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电极材料。本文介绍了钒酸银放电过程的电化学还原机理,归纳总结了固相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微波法等方法制备钒酸银的研究成果和各方法的优缺点,概述了对钒酸银进行改性研究的成果,并对今后钒酸银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酸银 锂一次电池 植入式医疗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