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柯西河流域森林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赵佩 陈琼 +2 位作者 刘林山 刘峰贵 周强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4期89-98,共10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柯西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lobal Forest Watch数据,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内不同地形因子森林覆盖度的分布及变化特...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柯西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lobal Forest Watch数据,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内不同地形因子森林覆盖度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以中森林覆盖度为主,占研究区森林总面积的31.16%,不同的森林覆盖度占森林总面积的比例基本差别不大;森林覆盖度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森林覆盖度随着海拔变化趋势更显著;森林覆盖度随坡向变化为西北坡>北坡>东北坡>西坡>东坡>西南坡>东南坡>南坡;2)从2000年到2010年柯西河流域森林的总面积增加了651.28 km^2,不同的森林覆盖等级之间均发生了相互转移,从转出来看,变化最为显著的为中高森林覆盖度,转出面积为3171.66 km^2,从转入来看,中森林覆盖度的转入面积最大,为3652.00 km^2;3)从2000年到2010年稳定区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森林覆盖度减少的区域面积为7325.68 km^2,森林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为5352.25 km^2,森林覆盖度增加的区域小于减少的区域;4)不同因子对森林覆盖度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影响,但是,森林覆盖度减少的面积大于增加的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覆盖度 空间分析 柯西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影像的西伯利亚北方森林覆盖度近30 a空间变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田雷 傅文学 +3 位作者 孙燕武 荆林海 邱玉宝 李新武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4-220,共7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西伯利亚北方森林覆盖的长时间尺度空间变化特征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北方森林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支撑。以1985年和2015年2期Landsat TM/OLI为数据源,选取俄罗...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西伯利亚北方森林覆盖的长时间尺度空间变化特征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北方森林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支撑。以1985年和2015年2期Landsat TM/OLI为数据源,选取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为西伯利亚北方森林典型研究区,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得到研究区2期森林覆盖分类图,并采用高分二号(GF-2)影像随机选点验证,分类精度达到94.53%。对2期森林覆盖分类图在N51°~69°纬度范围内以2°为区间进行纬度分割并开展空间叠加分析,定量化分析每个纬度带内森林覆盖空间变化信息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30 a来,西伯利亚北方森林变化显著,森林总体覆盖度由1985年的75.42%增加到2015年的80.53%,增加了5.11百分点。同时,不同纬度带林地面积变化率有较大的差异:N67°~69°纬度带林地面积变化率最高,N63°~65°纬度带次之,N57°~59°纬度带最低。总体上看,森林覆盖度在各个纬度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N63°~67°纬度带内增加最显著;N57°~63°纬度带森林覆盖度变化相对平稳;而N51°~57°纬度带内森林覆盖度增加量随着纬度的降低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影像 北方森林 森林覆盖度 西伯利亚 空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和CMIP6模式对1950~2014年中国陆地植被碳储量的模拟评估
3
作者 王一然 韩洋 +1 位作者 张倩 曹富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301,共21页
选取两套植被碳密度数据和首次至第九次(1950~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估CMIP5和CMIP6地球系统模式对中国陆地植被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探究CMIP5和CMIP6土地变化数据的异... 选取两套植被碳密度数据和首次至第九次(1950~2018年)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基于遥感的土地覆盖数据,对比评估CMIP5和CMIP6地球系统模式对中国陆地植被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模拟能力,并进一步探究CMIP5和CMIP6土地变化数据的异同对植被碳储量模拟结果的影响。1995~2004年多模式平均结果表明,CMIP5和CMIP6模式均高估了中国植被碳储量,分别为28.0±6.0 Pg(C),25.3±7.7 Pg(C),两套参考数据分别为18.1 Pg(C)和18.7 Pg(C)。CMIP6模式对植被碳空间分布的模拟优于CMIP5模式,其各项泰勒评分(TSS)指标均显著提高,模式间不确定性有所减小。1950~1990年,CMIP5和CMIP6模拟的中国区植被为碳源,分别为-89.4 Tg(C)a^(-1)和-58.2 Tg(C)a^(-1),且于1980年代显著增强,分别为-256.6 Tg(C)a^(-1)和-171.0 Tg(C)a^(-1)。1990~2014年CMIP5模式中植被碳源减弱[-48.1 Tg(C)a^(-1)],而CMIP6模式中植被则转变为碳汇[42.8 Tg(C)a^(-1),P<0.05]。CMIP5与CMIP6模式对中国植被碳源汇模拟的差异和模式的土地变化情况密切相关,相较于CMIP5模式,CMIP6模式的土地变化数据(LUH2)和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更吻合,1980年代后模式森林覆盖度的变化趋势与清查结果更为接近。本研究显示目前用于CMIP模拟的LUH1、LUH2数据与中国森林和农田在过去65年的变化情况有较大差异,采用更准确的土地变化数据对提高下一代CMIP模式植被碳模拟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CMIP6 植被碳储量 森林覆盖度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片麻岩区植被恢复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安传志 田静 张东坡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第6期47-48,共2页
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区总面积118.7万公顷,占太行山区总面积的42%,也是我国集中分布面积较大的片麻岩区之一。该区域东临华北平原,西接黄土高原,是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该区域处于平原与西部大开发的过渡地带,也是河北省经济较差的地区,... 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区总面积118.7万公顷,占太行山区总面积的42%,也是我国集中分布面积较大的片麻岩区之一。该区域东临华北平原,西接黄土高原,是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该区域处于平原与西部大开发的过渡地带,也是河北省经济较差的地区,该区域基本特点是立地条件较差,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森林覆盖度低,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河北省经济 植被恢复技术 生态系统 立地条件 西部大开发 黄土高原 森林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