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高立杰 侯建华 +1 位作者 安哲 高宝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4,共8页
为了解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这一地区不同植被地带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53 722只,隶属于6门11纲27目(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和膜翅目,中小型土壤... 为了解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这一地区不同植被地带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53 722只,隶属于6门11纲27目(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和膜翅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湿生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小杆目。研究表明,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减少趋势,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区具有最高的类群数,交错带草甸-草原区和森林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DG指数、J指数和C指数差异显著。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夏季各个植被地带土壤动物具有最高的类群数,秋季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DG指数在不同植被地带中(森林带除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森林草原交错带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草原交错带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1
2
作者 侯建华 高宝嘉 +3 位作者 董建新 高立杰 李兰会 房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96-1306,共11页
2004-2006年夏季利用样线法研究了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鸟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规律。共记录鸟类73种,隶属于13目28科56属,鸟类区系具有明显的古北界特征。鸟类群落物种数和密度年间差异不显著,α多样性随森林-草原交错带... 2004-2006年夏季利用样线法研究了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鸟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规律。共记录鸟类73种,隶属于13目28科56属,鸟类区系具有明显的古北界特征。鸟类群落物种数和密度年间差异不显著,α多样性随森林-草原交错带环境梯度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在不同植被地带之间,物种数、密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差异极显著、但科-属多样性差异不显著,鸟类群落α多样性各项指数表现为森林带〈交错带森林草甸区〉交错带草甸草原区〉草原带的特征与变化趋势(DG-F为交错带草甸草原区〉森林带);其中,森林草甸区是鸟类物种多样性的显著增长区,具有最高的物种数和密度,明显体现了交错区的边缘效应,草甸草原区是鸟类向草原过渡的显著变化区域、物种多样性开始显著减少。β多样性随不同植被地带逐级发生显著变化,环境差异最大的森林带-森林草甸区和草甸草原区-草原带具有最高的β多样性,物种替代速率最大;鸟类物种替代速率与环境梯度“陡度”有密切关系。鸟类优势种在各植被地带之间存在较大变化。鸟类群落的物种数、密度和物种多样性(H′)与森林斑块数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在大尺度空间上森林斑块数是影响鸟类群落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群落 多样性 夏季 森林草原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部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地形-气候-植被格局和植被恢复对策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思源 刘鸿雁 +1 位作者 任佶 印轶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3-258,共6页
探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地形-气候-植被格局,表明植被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综合影响,在区域尺度上,随降水量减少阔叶林逐步由桦林向栎林、山杨林转变,针叶林更为接近森林旱极;在局地尺度上,阔叶林多分布在蒸发微弱、土壤容重... 探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地形-气候-植被格局,表明植被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综合影响,在区域尺度上,随降水量减少阔叶林逐步由桦林向栎林、山杨林转变,针叶林更为接近森林旱极;在局地尺度上,阔叶林多分布在蒸发微弱、土壤容重较小的陡阴坡,草原分布在对应的阳坡上,非地带性榆树疏林分布在毛管作用微弱、蒸发小的沙地上。交错带植被建设应在降水量允许范围内优先考虑针叶树;其次要考虑坡向、坡位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森林应尽量栽植在坡度10°~40°的阴坡;在区域和局地尺度上都应注意造林密度以及乔灌草结合,沙地不宜栽植密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交错带 植被格局 植被恢复 地形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侯建华 高宝嘉 +3 位作者 董建新 高立杰 刘颖华 李兰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4-101,共8页
利用人工网捕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15目77科326种,分属于昆虫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其中蜘蛛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以上,为该地区的优势类... 利用人工网捕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15目77科326种,分属于昆虫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其中蜘蛛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以上,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由森林向草原过渡的过程中,节肢动物的个体数、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随环境梯度变化而逐渐增多,至交错带森林-草甸区或草甸-草原区达到最大,到草原带降至最低。交错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且显著高于两侧的森林带和草原带,表明大尺度森林草原交错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不同植被地带间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均较低,表明不同植被地带间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差异很大。森林带与森林-草甸区、草甸-草原区和草原带的相似性逐级减小,这说明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交错带、草原带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已与森林带发生明显分化,且分化越来越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森林斑块数、森林覆盖率是影响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决定因素,森林斑块数、森林斑块平均面积、森林覆盖率是决定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物种数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植被地带天敌个体数百分率为(0.3631±0.0416)%^(0.5249±0.0365)%,天敌物种在维护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肢动物 群落多样性 森林-草原交错带 内蒙古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景观格局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杜梦婷 侯建华 +3 位作者 林皓波 祃来坤 刘建平 李生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42,共6页
为揭示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景观格局,利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5)Tm遥感影像,采用尺度占优聚合后多尺度分析各景观指数的方法,筛选确定交错带景观特征尺度,并在特征尺度下对交错带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取的12个... 为揭示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景观格局,利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5)Tm遥感影像,采用尺度占优聚合后多尺度分析各景观指数的方法,筛选确定交错带景观特征尺度,并在特征尺度下对交错带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取的12个景观指数中,有9个景观指数随尺度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且拐点十分明显,其中有6个景观指数在510m处发生转折,景观在510m尺度处具有等级结构,510m为交错带景观特征尺度。特征尺度下交错带景观格局表现为其他类型(包括裸地、居民区、公路等)面积最大,其次是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地,水体面积最小;斑块形状复杂性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草地>水体>其它;森林斑块数量大,为研究区景观斑块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景观基底性质;景观聚集程度高,蔓延度低,破碎化程度低;景观以少量较大斑块为主体,同时还包含很多小斑块,景观类型较单一;水体数量少且面积小,破碎化程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特征尺度 景观指数 森林-草原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草原交错带天然次生林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董建新 侯建华 +2 位作者 高立杰 高宝嘉 刘玉芝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95,共4页
为研究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不同林型鸟类群落特征,2005—2006年夏季对其天然次生林夏季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鸟类8目17科36种,天然次生林鸟类占该地区夏季鸟类总数的49.32%。其中,鸟类优势种为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 为研究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不同林型鸟类群落特征,2005—2006年夏季对其天然次生林夏季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鸟类8目17科36种,天然次生林鸟类占该地区夏季鸟类总数的49.32%。其中,鸟类优势种为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 hellmayri),常见种为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entalis)、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 orientalis)和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 inornatus),天然阔叶林有鸟类24种,天然混交林有鸟类27种,天然混交林具有最大的鸟种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天然阔叶林和天然混交林鸟类群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有4种鸟类的密度在两种林型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对丰富交错带鸟类群落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保护天然次生林,以促进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存和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交错带 天然次生林 鸟类群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土壤风蚀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胡梦甜 张慧 +3 位作者 乔亚军 刘坤 王智 徐网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9-1007,共9页
风蚀量是判断土壤流失和沙地化的重要指标。利用土壤风蚀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2010和2018年呼伦贝尔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土壤风蚀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变化量的驱动作用,重点探... 风蚀量是判断土壤流失和沙地化的重要指标。利用土壤风蚀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2010和2018年呼伦贝尔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土壤风蚀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变化量的驱动作用,重点探讨了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土壤风蚀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和2018年研究区土壤风蚀总量分别为9.74×10^(7)、1.33×10^(8)、8.51×10^(7) t,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2000年相比,2018年研究区有9.04%的区域土壤风蚀强度减轻,有0.10%的区域土壤风蚀强度恶化,其余90.86%的区域土壤风蚀强度保持不变。(2)2000-2018年土壤风蚀量变化量的驱动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显著,风蚀量的减少主要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协同驱动影响。(3)2000-2018年草地覆盖度增加、沙化土地封育、生态退耕和天然林保护措施对土壤风蚀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69.32%、19.37%、0.06%和1.81%,可见研究区的生态保护措施对风蚀量的减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修正方程模型 呼伦贝尔 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度 土壤风蚀量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草原交错带湿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国志峰 高宝嘉 +2 位作者 高立杰 侯建华 田永路 《河北林果研究》 2010年第2期121-123,共3页
2008年3—5月利用Baermann湿漏斗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湿生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动物标本36 336只,隶属于3门3纲3目(类),优势类群为小杆目线虫(97.55%),常见类群为线蚓类(2.20%)。湿生土壤动物群落... 2008年3—5月利用Baermann湿漏斗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湿生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动物标本36 336只,隶属于3门3纲3目(类),优势类群为小杆目线虫(97.55%),常见类群为线蚓类(2.20%)。湿生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在交错带各环境梯度间相对稳定,但数量在各环境梯度间存在变化;由森林带至草原带方向,小杆目线虫种群数量呈递增趋势并在草甸-草原区达到高峰,而线蚓类和轮虫类呈递减趋势且在草甸-草原区达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湿生 群落 森林-草原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木管胞大小对于西伯利亚南部林草交错带森林生长及环境适应性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薛佳鑫 刘鸿雁 +7 位作者 许重阳 Oleg A.Anenkhonov Denis V.Sandanov Andrey Yu.Korolyuk 蒋子涵 柳絮 Larisa D.Balsanova Bulat B.Naidanov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1-538,共8页
为了研究木质部细胞、树木个体和森林群落3个尺度之间的关联,在西伯利亚南部以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和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为主的3个采样点37个样地,测量725根树芯的树木年轮宽度,采用系统随机的方法选择其中195个树... 为了研究木质部细胞、树木个体和森林群落3个尺度之间的关联,在西伯利亚南部以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和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为主的3个采样点37个样地,测量725根树芯的树木年轮宽度,采用系统随机的方法选择其中195个树芯进行管胞大小的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尽管局地环境和树种组成有所不同,但在树木个体和森林群落两个水平上,管胞大小与树木径向生长的年际变化显著相关。较小的平均管胞尺寸指示更低的年际生长量和更高的年际生长波动。平均管胞大小对半干旱区针叶林生境湿度和森林生长适应性具有指示作用,揭示树木通过调节管胞的大小在生长适应与生长安全性二者间的权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交错带 生长波动 管胞 气候因子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冬雪 高宝嘉 +1 位作者 田永璐 侯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9629-9630,9686,共3页
2008年3~5月利用手捡法对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动物标本1 436只,隶属于3门8纲22目(类),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及膜翅目,常见类群为大蚓类、地蜈蚣目、前鳃亚纲... 2008年3~5月利用手捡法对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动物标本1 436只,隶属于3门8纲22目(类),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及膜翅目,常见类群为大蚓类、地蜈蚣目、前鳃亚纲、石蜈蚣目、双翅目、同翅目及蜘蛛目。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变化。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在不同植被地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递减趋势,即森林带>森林草甸区、草甸草原区>草原带,森林带个体数量和类群数显著大于草原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森林-草原交错带 内蒙古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和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宁镇亚 刘东兰 +1 位作者 郑小贤 张峰 《遥感信息》 CSCD 2006年第3期36-39,i0004,共5页
针对典型区的生态遥感监测的需要,采用RS、GIS一体化信息提取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呼伦贝尔地区进行了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多时相遥感数据分析研究,揭示了研究区土地覆盖和生态要素结构变化、生态脆弱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并以量化和可... 针对典型区的生态遥感监测的需要,采用RS、GIS一体化信息提取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呼伦贝尔地区进行了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多时相遥感数据分析研究,揭示了研究区土地覆盖和生态要素结构变化、生态脆弱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并以量化和可视化的形式反映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近16年来该地区的生态质量在不断下降,草地退化和荒漠化的范围在扩大,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口增长和超载放牧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森林草原交错带 生态环境 呼伦贝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