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周至典型森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有宁 王得祥 +1 位作者 郭垚鑫 孔令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81,共7页
【目的】对周至老县城境内杨家沟典型森林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编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森林群落进行分类,以物种丰富度S、Shannon-Weiner指数... 【目的】对周至老县城境内杨家沟典型森林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编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森林群落进行分类,以物种丰富度S、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为指标,对群落多样性及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的28个样地可分为9个群落类型;群落多样性顺序为:华山松林〉白桦+太白杨林〉兴山榆林〉短柄枹栎林〉锐齿槲栎林〉山杨+糙皮桦林〉油松林〉红桦林〉刺叶高山栎林;该区域的9种森林群落共容纳植物243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裸子植物2科4属5种,被子植物58科151属234种;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呈规律性变化,即在海拔1 525~1 920 m呈上升趋势,在1 920~2 340 m呈下降趋势。【结论】研究区群落受人畜干扰强烈,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替过程的干扰与破坏;对现有的中、幼龄林应加强抚育管理,促进其恢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 均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长臂猿栖息地森林群落结构研究
2
作者 李永昌 陆玉云 《林业调查规划》 2008年第4期67-71,共5页
根据黑长臂猿的分布情况,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13块20 m×20 m样地进行栖息地森林群落结构调查.结果为黑长臂猿栖息地为以木果石栎、疏齿栲、红木荷等为代表的典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栖息地受人为干扰较少、植被天... 根据黑长臂猿的分布情况,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13块20 m×20 m样地进行栖息地森林群落结构调查.结果为黑长臂猿栖息地为以木果石栎、疏齿栲、红木荷等为代表的典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栖息地受人为干扰较少、植被天然更新能力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长臂猿 栖息地 森林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蒙山典型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郑景明 张春雨 +3 位作者 周金星 赵秀海 余新晓 秦永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8-774,共7页
采用以树冠光竞争高度为基础的林分垂直层数量化方法研究了云蒙山几种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并将不同群落的垂直层划分结果与树高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在森林群落垂直层划分过程中,树冠光竞争高度附近的树被误划的几率较高... 采用以树冠光竞争高度为基础的林分垂直层数量化方法研究了云蒙山几种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并将不同群落的垂直层划分结果与树高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在森林群落垂直层划分过程中,树冠光竞争高度附近的树被误划的几率较高;截止系数a=0.4时,平均误划率最低,为10.10%。对几种森林群落结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森林群落垂直分层数与乔木高度多样性指数、树高变异系数及乔木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乔木高度多样性指数和树高变异系数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却均呈显著负相关。几种描述林分垂直结构的指标能很好地描述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层情况,同时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下层植物的物种组成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垂直结构 树冠光竞争高度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子午岭森林群落演替与结构特征演化 被引量:50
4
作者 李裕元 邵明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93-699,共7页
森林群落演替机制的研究对于加速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不同演替阶段3种演替森林群落山杨 Populusdavidiana 林、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 林... 森林群落演替机制的研究对于加速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不同演替阶段3种演替森林群落山杨 Populusdavidiana 林、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 林与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 林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1 子午岭林区群落自然进展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植物多样性以及个体密度均呈降低趋势.该区森林群落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而高位芽植物比例较低.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空间成层现象明显,并发育有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群落各层主要优势种的水平分布均表现为均匀连续分布状态,而多数非优势种则为零星分布特征. 3 茶条槭在该地区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建议作为人工造林树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群落演替与结构特征演化 群落结构 植物多样性 生活型谱 于午岭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景观效果生成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韦新良 何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1-705,共5页
森林群落结构是形成森林景观效果的物质基础。在浙江省淳安、金华和东阳等地采用典型选样法选取了30个景观林样地,采用样地法进行森林群落结构及其景观效果调查,用物种多样性、林分密度、群落丰富度、垂直层次性、种群分布格局等特征因... 森林群落结构是形成森林景观效果的物质基础。在浙江省淳安、金华和东阳等地采用典型选样法选取了30个景观林样地,采用样地法进行森林群落结构及其景观效果调查,用物种多样性、林分密度、群落丰富度、垂直层次性、种群分布格局等特征因子表征森林群落结构,用树木高度、郁闭度、枝下高、草本层盖度、色调、树种组成、分布状况和采伐剩余物等森林景观因子表征森林群落的整体景观效果,并对森林群落结构因子与森林景观因子之间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每个森林群落结构因子只与森林景观的个别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森林景观因子由相应的森林群落结构因子所生成,森林景观效果是森林群落整体结构特征和经营管理状况的综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森林景观效果 生成因子 森林群落结构 相关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嵛山赤松林不同林型结构特征与生产力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杜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4,共6页
根据立地主导因子(坡向、坡位、土层厚度)与混交状况,对山东昆嵛山赤松林划分林型,将其归纳为4个林型组(山脊阳坡薄土赤松林,阳坡中土厚土赤松林,阴坡中土厚土赤松林,阴坡阳坡中厚土松阔混交林)。并对不同林型的群落结构与林分生产力进... 根据立地主导因子(坡向、坡位、土层厚度)与混交状况,对山东昆嵛山赤松林划分林型,将其归纳为4个林型组(山脊阳坡薄土赤松林,阳坡中土厚土赤松林,阴坡中土厚土赤松林,阴坡阳坡中厚土松阔混交林)。并对不同林型的群落结构与林分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松纯林面积较大,林龄多为30~50年生的中龄林、同龄林,混交树种多为栎类(麻栎、栓皮栎等)。林下灌木层与草本层发育较好,样地中常见约20个灌木种,近40种草本。林木与林分生产力较低,立地较好的中龄林林分蓄积量约30~50m3/hm2,平均材积生长量1~2m3/hm2;松阔混交林蓄积量超过90m3/hm2,年均材积生长量达2~3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松 林型 森林群落结构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梦娇 邱璐 +2 位作者 邓波 杨阳 雷刚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4-953,共10页
【目的】明确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群落组成结构、植被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加深对箬竹扩展的认识,为林分健康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林场内的天然箬竹林扩展并取代针阔混交... 【目的】明确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群落组成结构、植被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加深对箬竹扩展的认识,为林分健康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林场内的天然箬竹林扩展并取代针阔混交林的连续生态面为研究对象,选取针阔混交林(MF)、竹-林混交带(IMF)、箬竹纯林(IF)3种林地类型,利用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同时测定3种植被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1)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导致了森林原有优势种种类和数量减少:山茶(Camellia japonic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乌药(Lindera aggregata)、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柯(Lithocarpus glaber)均在箬竹纯林中消失,共有物种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柃木(Eurya japonica)、老鼠屎(Symplocos stellari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的数量明显下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下降,群落结构简化。(2)土壤理化性质随着箬竹的扩展也发生了变化:与针阔混交林相比,箬竹纯林的SWC、SOC、TN、TP、Mg、DOC、DON、MBC、MBN含量均下降,土壤K含量上升;除DOC、DON、MBC、MBN以外,土壤养分积累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结论】箬竹扩展到针阔混交林导致森林原有优势种种类和数量减少,群落结构简化,造成林分退化,林地土壤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箬竹 针阔混交林 扩展 森林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大径级个体对同种邻木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大伟 国庆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8126-8134,共9页
利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10.4 hm2样地的调查数据,统计并分析样地内乔木树种的组成与分布,借助混交度计算方法探究大径级个体周围同种邻木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大径级个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大径级个体(DB... 利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10.4 hm2样地的调查数据,统计并分析样地内乔木树种的组成与分布,借助混交度计算方法探究大径级个体周围同种邻木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大径级个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大径级个体(DBH≥50.0 cm)与其周围5—6 m范围内的邻木的混交程度最低,易形成围绕大径级个体(以下简称中央木)的同种邻木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未来的森林演替与更新;(2)距离中央木15 m范围内的中小径级个体(1级木(1.0 cm≤DBH<5.0 cm)、2级木(5.0 cm≤DBH<10.0 cm)、3级木(10.0 cm≤DBH<30.0 cm))与中央木均保持较高的混交程度,而4级木(30.0 cm≤DBH<50.0 cm)、5级木(DBH≥50.0 cm)与中央木的混交程度明显下降,以5级木最低,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密度制约及物种共存机制存在密切关系。通过研究不同物种及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径级)的林木分布,揭示了凉水地区阔叶红松林中大径级个体周围邻木分布格局特征及其成因,论证了大径级个体在控制周围林分结构、维持物种多样性及推动森林演替中的重要作用,为阔叶红松林的经营及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结构 林木空间格局 密度制约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