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湖南省森林碳汇发展潜力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夏本安 文敏 +4 位作者 任煜堃 陈佳楠 糜新宇 王品 唐代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7-102,共6页
为了对湖南省各县森林碳汇发展潜力进行定量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森林现有和潜在发展面积、森林结构、林木生长率、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5个指标来构建森林碳汇发展潜力指数计算模型,确定权重值分别为0.35、0.25、0.20、0.10、0.10... 为了对湖南省各县森林碳汇发展潜力进行定量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森林现有和潜在发展面积、森林结构、林木生长率、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5个指标来构建森林碳汇发展潜力指数计算模型,确定权重值分别为0.35、0.25、0.20、0.10、0.10。基于森林碳汇发展潜力指数计算模型,将森林碳汇发展潜力等级分为高、中、一般、低,所对应的指数区间分别为(0.60,1.00]、(0.40,0.60]、(0.30,0.40]、[0,0.30]。结果表明:在湖南省124个县(区)范围内,森林碳汇发展潜力高的县(区)为沅陵县与安化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层次分析法 森林碳汇发展潜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森林碳汇效率分析
2
作者 王冰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4期50-54,共5页
为探究辽宁省森林碳汇效率,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对2000—2020年辽宁省14个市区的森林碳汇效率进行了全面评估,包括森林碳汇的静态综合效率及森林碳汇的动态效率变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14个市的森林碳汇综合效率第六次、第七次... 为探究辽宁省森林碳汇效率,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对2000—2020年辽宁省14个市区的森林碳汇效率进行了全面评估,包括森林碳汇的静态综合效率及森林碳汇的动态效率变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14个市的森林碳汇综合效率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检测均值分别为0.560、0.558、0.589和0.644,表明不同地区森林碳汇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000年以来,政府在林业科技上的投入带来了技术革新,并通过强化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显著提高了森林碳汇效率。研究不仅量化了各地区森林碳汇的综合效率,并通过DEA-Malmquist模型识别了影响森林碳汇效率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制定科学的林业管理政策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固定能力提供了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 MALMQUIST指数 森林效率 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3
作者 于鲁冀 张亚慧 +2 位作者 王燕鹏 刘莹莹 李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8-296,共9页
[目的]分析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促进河南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蓄积量扩展法和造林成本法评估2010-2020年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分析其时间变化特征,运用莫兰指数探究其空间聚集特征,并... [目的]分析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促进河南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蓄积量扩展法和造林成本法评估2010-2020年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分析其时间变化特征,运用莫兰指数探究其空间聚集特征,并构建扩展STIRPAT模型分析影响森林碳汇价值的因素。[结果](1)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在时间上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4.18×10^(10)元增加至2020年的6.71×10^(10)元,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为“豫西、豫南高,豫东、豫北低”的态势,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聚集效应,碳汇价值显著高值聚集区域分布在豫西和豫南地区,显著低值聚集区域仅有两处且分布散落。(2)除碳汇强度对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有负向作用外,森林面积比例、城镇化率、林业产业比例、人均GDP均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其中森林面积比例是推动研究区域森林碳汇价值增长的主要因素。[结论]河南省森林碳汇价值潜力巨大,未来应分区域推进森林碳汇价值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价值 莫兰指数 STIRPAT模型 影响因素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群落结构的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呵 李小马 +1 位作者 刘欢瑶 李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97,共6页
以传统遥感植被指数模型法为基础,加入群落结构指标以提升城市森林碳储量估算精度。以长沙市为例,根据90个样地调查数据和Sentinel-2A遥感影像,建立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 DVI)间的指数模型,分析模型残差与城市森林结构... 以传统遥感植被指数模型法为基础,加入群落结构指标以提升城市森林碳储量估算精度。以长沙市为例,根据90个样地调查数据和Sentinel-2A遥感影像,建立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 DVI)间的指数模型,分析模型残差与城市森林结构间的定量关系,提出结合群落结构的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估算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的精度,即决定系数(R^(2))较低,为0.35。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残差与城市森林结构,如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平均树高、最大树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群落结构指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能显著提高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精度,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平均树高、最大树高的R^(2)分别提升至0.70、0.57、0.56、0.57。根据Sentinel-2A遥感影像和全球森林冠层高度数据估算出长沙市三环内建成区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为599.1 Gg,碳密度为32.03 M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群落结构 指数模型 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碳汇林栽植方式在成林初期对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泽睿 施拥军 +3 位作者 周国模 陈婷 杨一 裴晶晶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5-405,共11页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空间结构是毛竹生长过程的重要因子,是提高竹林质量,优化经营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利用聚集指数和Ripley’s K(d)函数,分析从2009-2013年毛竹碳汇林成林初期空间分布格局年际变化特征及匀栽、丛栽栽植方式对...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空间结构是毛竹生长过程的重要因子,是提高竹林质量,优化经营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利用聚集指数和Ripley’s K(d)函数,分析从2009-2013年毛竹碳汇林成林初期空间分布格局年际变化特征及匀栽、丛栽栽植方式对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5 a造林年限间,2种栽植方式下的新竹与活立竹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2)丛栽栽植毛竹林新竹聚集指数变动范围为0.38~0.76,活立竹聚集指数变动范围为0.45~0.60;匀栽栽植毛竹林新竹聚集指数变动范围为0.18~0.65,活立竹聚集指数变动范围为0.18~0.52;(3)聚集指数与活立竹株数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匀栽毛竹林活立竹株数(x)与聚集指数(y)拟合方程为y=0.103 7x0.419 3,R2=0.937 9;丛栽毛竹林活立竹株数(x)与聚集指数(y)符合二次方程:y=0.000 04x2-0.002 7x+0.501,R2=0.985 6;(4)新造毛竹碳汇林在成林过程中存在不同尺度距离下的团状聚集分布;(5)栽植方式对立竹株数和分布格局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新造毛竹林 空间分布格局 聚集指数 Ripley’s K(d)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讯一览
6
《绿色中国》 2024年第6期70-73,共4页
区别于传统的林业保险,“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险”考虑到了对森林碳汇功能的保障,保障了林业所产生的富余价值、生态环保价值。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崇义支公司为崇义县关田镇、麟潭乡9.49万亩碳汇林开出“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 区别于传统的林业保险,“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险”考虑到了对森林碳汇功能的保障,保障了林业所产生的富余价值、生态环保价值。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崇义支公司为崇义县关田镇、麟潭乡9.49万亩碳汇林开出“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险”保单,为其提供碳汇损失风险保障237.25万元,标志着江西首单“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险”正式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失风险 财产保险 林业保险 林业 崇义 森林 遥感指数 生态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2年饶河流域森林净初级生产力总量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陈卓灵 朱君瑶 +4 位作者 何庆港 黄超 唐昱 赵雪妍 张学玲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7期8405-8415,共11页
计算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多年总量,分析其分布与异常的成因,对于评估和优化森林长期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NPP数据与土地覆被数据,提取叠加获取2001-2022年森林NPP总量分布图,使用OLS模型、地理探测器、... 计算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多年总量,分析其分布与异常的成因,对于评估和优化森林长期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NPP数据与土地覆被数据,提取叠加获取2001-2022年森林NPP总量分布图,使用OLS模型、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和交叉表等方法对森林NPP总量的分布与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22年饶河流域森林的减少主要由于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占用,森林增加主要来源于退耕还林,流域森林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2)研究期间饶河流域森林的碳吸收量为122.20TgC,森林NPP总量平均值为12.31kgC m^(-2)(22a)^(-1),范围为0-25.49kgC m^(-2)(22a)^(-1),其中,80%的森林在9.26-16.23kgC m^(-2)(22a)^(-1)之间,有过土地利用变更的森林在生长期间固碳能力略有下降。(3)饶河流域森林NPP总量分布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其空间分布与9种因子的分布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各影响因子中植被覆盖度、气温、高程、坡度、夜间灯光和土壤类型的影响较强,并且分布趋势与植被覆盖度、高程、坡度、降水相同,与气温和夜间灯光的趋势相反。(4)在500m×500m空间尺度下,异常点的分布受到交通与水系分布的极显著影响(P<0.001),道路对异常高值分布的影响远高于河流,而对异常低值的影响略低于河流。研究探析了饶河流域森林22年碳吸收量的空间差异与成因,以期为林业长期固碳功能评价、风险点识别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河流域 鄱阳湖流域 森林NPP 莫兰指数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