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4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0
1
作者 黄国胜 王雪军 +2 位作者 孙玉军 魏建祥 孙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80,共6页
该文利用河北省山区连续清查样地调查数据,从森林生态环境背景、森林生长状态和森林自然性3个方面来构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系统地评价了河北省山区森... 该文利用河北省山区连续清查样地调查数据,从森林生态环境背景、森林生长状态和森林自然性3个方面来构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法、加权综合质量指数法系统地评价了河北省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状况.结果表明:①在1988—2001年,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尽管有些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②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质量等级好、中、差所占的比重大小悬殊,其中质量等级为中等的所占比重最大,说明了河北山区提高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还有很大的潜力.③1988年以来,森林自然性指数值随时间呈现出总体上的变小趋势,说明了该地区森林受到人为干扰程度在日益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 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河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评价法在北京丰台区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杜龙飞 张劲 +5 位作者 渠晓东 张敏 葛金金 张海萍 陈渠昌 张宇航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8-331,共14页
河流是受到人类活动扰动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也成为当前水生态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揭示丰台区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本研究以北京丰台... 河流是受到人类活动扰动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也成为当前水生态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揭示丰台区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本研究以北京丰台区城市河流为例,于2022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开展了水生态野外调查,系统采集了水生生物、水环境和栖息地相关监测数据。通过对比和分析涵盖水质、水生生物和栖息地的30项候选指标,采用判别能力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筛选确定了包括3项水质理化指标、9项水生生物指标和1项栖息地质量指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提出应用熵权法结合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丰台区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表明,丰台区河流有31.25%的点位达到优秀和良好状况,50.00%的点位为一般,18.75%的点位为差。丰台区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与单项准则层栖息地质量状况极显著相关。从空间上看,永定河丰台段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为良好,大清河为一般,生态基流不足和水质污染风险是影响其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北运河总体为一般,但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生态修复的凉水河段优于其他支流段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栖息地质量是影响北运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同季节的评价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时间尺度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城市河流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秋季的水生态环境质量优于春季和夏季,其中不同季节的水质、栖息地质量和水生生物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通过与不同权重法综合评价结果、与河流差异性指标综合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论证了本研究城市河流应用综合评价法的良好适用性。研究显示,综合评价法在评估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识别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变化趋势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相似类型城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水生生物 生态环境质量 熵权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巫山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主导因子分析
3
作者 江昌琛 马黎华 张维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6-232,共17页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有效的评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研究分析三峡库区重庆市巫山县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于USGS平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2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巫山县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有效的评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研究分析三峡库区重庆市巫山县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于USGS平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2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巫山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利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因子及交互探测。结果表明:①1990-2022年巫山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恢复—上升”的趋势,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2年的RSEI均值分别为0.565、0.473、0.527、0.611。②巫山县不同时期各等级RSEI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差异性,1990-2000年巫山县生态环境质量以退化为主,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境内水系两岸,以及成聚的城市建成区和聚落村庄;2000-2022年总体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主,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西部及边缘地带。③在因子探测结果中,1990年和2000年巫山县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均为热度(q_(1990)=0.852、q 2000=0.852),而2010年和2022年则分别转变为由干度(q 2010=0.950)和绿度(q 2022=0.785)主导。交互探测中,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影响最大的两个指标因子:1990年、2000年均为湿度与热度,交互作用影响力为0.970、0.968;2010年、2022年均为绿度与干度,交互作用影响力为0.958、0.918;任意两因子的交互作用随时间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32年间,重庆市巫山县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得到提升,但未来也要注意对当地边缘地带的保护以及对植被覆盖、裸土和人类活动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遥感生态指数(RSEI) 地理探测器 巫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遥感生态模型构建及桂林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4
作者 晏红波 李浩 +1 位作者 卢献健 杨志高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9,共9页
喀斯特地区土壤稀薄,生态脆弱,极易出现石漠化现象,导致水土流失,监测分析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对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桂林市为例,为定量分析桂林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以2000、2005、2010、201... 喀斯特地区土壤稀薄,生态脆弱,极易出现石漠化现象,导致水土流失,监测分析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对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桂林市为例,为定量分析桂林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以2000、2005、2010、2015和2021年的Landsat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将表征喀斯特地区特征的坡度、基岩裸露率与传统植被覆盖度、干度、热度、湿度融入到生态指数模型中,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喀斯特遥感生态指数(KRSEI),并使用该指数对桂林地区近十年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子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KRSEI前3个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之和超过80%,包含大部分有效信息,显著提高遥感信息的处理效率;2)2000—2021年,桂林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且总体上升趋势。造成这种动态变化的重要原因是建筑用地扩张趋势的有效控制以及城乡绿化率逐年提升;3)绿度、湿度、地形指标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促进作用,绿度及湿度提高是桂林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干度、热度、石漠化指标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抑制作用,干度及石漠化程度增加是局部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在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修复中,需要注重增加植被覆盖度、降低建筑用地扩张和石漠化程度,以提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主成分分析 驱动因子 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
5
作者 张朋兴 金笛 杨帆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0-871,共12页
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功能—稳定—胁迫”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了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质量指数(EQI),综合采用Theil-Sen斜率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1年长时间序列滇中... 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功能—稳定—胁迫”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了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质量指数(EQI),综合采用Theil-Sen斜率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1年长时间序列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2001—2011年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EQI由0.569降至0.549,2011年以后提升较为明显,至2021年EOI升至最高点0.577,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与该区自2007年以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搬迁、修复有关。2)五大湖泊中,阳宗海与抚仙湖流域2001—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阳宗海流域EQI由0.615上升至0.668,抚仙湖流域EQI由0.621上升至0.671;滇池流域2001—2021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2001年与2021年EQI均为0.562;星云湖与杞麓湖流域2001—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显著,2个流域EQI分别由0.553、0.534降至0.549、0.518。五大湖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且显著上升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的流域边界附近,而质量较差且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湖盆区。3)生态功能指数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最大,人口密度为第二主导因素,由于独特的地形条件及GDP分布,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是坡度与国内生产总值;耕地转换为林草地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上升,而建设用地快速侵占耕地与林草地,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滇中湖泊流域开发管理和生态保护治理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流域 生态质量指数 生态环境评价 趋势检验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天山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和驱动力分析
6
作者 袁江龙 刘晓煌 +7 位作者 李洪宇 刘玖芬 陈武迪 邢莉圆 王然 雒新萍 赵宏慧 王超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48-1461,共14页
【研究目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天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盐渍化问题突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可以反映西北干旱区特性,更加精确地表现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研究目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是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天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盐渍化问题突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可以反映西北干旱区特性,更加精确地表现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方法】为了准确识别天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基于m RSEI时空变化、驱动因子及其对驱动因子的响应,探究了2000—2022年天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用自然断点法和等间隔分级法评价了具体因子不同等级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使用变异系数及Hurst指数,探究了天山m RSEI波动趋势及未来波动模式;使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GD)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识别了天山地区m RSEI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2000—2022年天山地区mRSEI在时间上呈无规则波动的缓慢增长趋势,空间上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未来mRSEI难以预测;天山地区人类活动因子对mRSEI的响应基本上呈线性相关;蒸散发、温度、坡度和DEM是影响该区域m RSEI的主要因子,mRSEI对不同因子的响应趋势不同。【结论】利用mRSEI能够科学地监测位于西北干旱区的天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准确把握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天山地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SEI 生态环境质量 驱动力分析 随机森林模型 地理探测器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黎毅 戴克元 +5 位作者 唐国平 杜建会 陈桃 江南 牛香豫 余扬波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9-441,共13页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评估了1997—2021年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探究该自然保护区建立与管控级别提升前后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并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演变的原因。结果表明:石门台自然保护区R...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评估了1997—2021年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探究该自然保护区建立与管控级别提升前后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并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演变的原因。结果表明:石门台自然保护区RSEI值从1997年的0.637动态上升到2011年的0.714,随着自然保护区从省级升至国家级,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2021年RSEI达到0.788;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占比高达64.5%,其中,缓冲区改善较为明显,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实验区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以及核心区高海拔山脊地带;RSEI对高程的响应最为明显,300~600 m生态环境质量最好,300 m以下和超过900 m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当土壤酸碱度为5.3、有机碳质量分数为4.1%、黏土质量分数为32%时,RSEI最高;居民活动从外向内(即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且带来负面影响;时间上,RSEI与降水呈现正相关性,有23.6%的区域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局部年份受降水的影响较大。总体上,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趋势明显,今后应加强对高山顶部裸土区域以及低海拔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的保护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变化 随机森林 石门台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岩溶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1
8
作者 焦晓萌 张兵 +3 位作者 高阳 郑铭轩 周岩 况玮婕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0,共7页
本文选取绿度(NDMVI)、湿度(Wet)、石漠化(RDI)和热度(LST)4个指数,构建了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以实现县域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基于2003与2023年的县域尺度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理信息数据,通过若干方面定量对比IRSEI与RSEI... 本文选取绿度(NDMVI)、湿度(Wet)、石漠化(RDI)和热度(LST)4个指数,构建了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IRSEI),以实现县域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基于2003与2023年的县域尺度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理信息数据,通过若干方面定量对比IRSEI与RSEI指数。结果表明,IRSEI包含了更丰富的山地植被与石漠化状况信息,能够更好地表征和评价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适合作为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定量指标。研究区在2003—2023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退化情况均有发生,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下降了7.46%,生态等级由良变为中等。从空间分布来看,罗平县研究区生态质量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生态环境质量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岩溶区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绿度指数 石漠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岩溶地下水质量评价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
9
作者 郭高轩 代垠东 +4 位作者 许亮 朱琳 戚琦 欧志亮 沈媛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6-1279,共14页
【研究目的】岩溶地下水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方法】本文以2021年6月在北京市系统采集的278件岩溶地下水样化验数据为基础,以岩溶水系统为单元,开展了岩... 【研究目的】岩溶地下水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研究方法】本文以2021年6月在北京市系统采集的278件岩溶地下水样化验数据为基础,以岩溶水系统为单元,开展了岩溶水单因子质量评价和综合质量评价,并首次对有机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1)北京市岩溶水的pH、TDS和TH平均值分别为7.69、334.77 mg/L和262.01 mg/L,具有弱碱性、低盐度和低硬度的特点,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2)非常规指标的检出率从大到小为:苯并[a]芘(4.32%)、三溴甲烷(3.60%)和二甲苯(总量)(2.52%),应当引起足够重视。(3)北京市岩溶水水质Ⅰ~Ⅲ类总占比为82.01%,Ⅳ和Ⅴ类总占比为17.99%,超标点主要集中在山区与平原分界线处,超标指标主要有Fe、TH、NH_(3)-N、Mn、SO_(4)^(2-)、F^(-)、NO_(3)-N等。【结论】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保护区,区内岩溶水对于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应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水源涵养以增加补给量,应严格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输入,持续优化监测网络进行预警,广泛宣传增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共同保护岩溶水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系统 单因子质量评价 综合质量评价 水化学特征 生态环境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城市陆海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耦合协调度 被引量:11
10
作者 程飞飞 李洪庆 +1 位作者 宋红艳 陈明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55-3867,共13页
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了解陆海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探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提升陆海生态安全统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中国沿海53个城市为例,采用“活力... 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了解陆海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探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对提升陆海生态安全统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中国沿海53个城市为例,采用“活力-组织-恢复力(VOR,Vitality-Organization-Resilience)”模型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采用TOPSIS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陆海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沿海城市陆地生态系统健康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以杭州湾为主要分界线;2)2010—2020年沿海城市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呈现趋好的态势,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沿东海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沿黄海经济区<沿南海经济区;3)2010—2020年沿海城市陆海生态环境质量耦合程度进一步加强,且南部城市协调度高于北部。研究为中国沿海地区陆海生态环境管理、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陆海生态系统的健康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系统健康 耦合协调度 陆海统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府河汛期生物多样性及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浩 葛京 陈新永 《河北渔业》 2024年第2期29-33,共5页
以常年有水入白洋淀的府河为研究对象,从河流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鱼类、大型维管束植物等方面开展汛期府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通过府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FEQI结果显示:府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状态为上游良好、中游... 以常年有水入白洋淀的府河为研究对象,从河流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鱼类、大型维管束植物等方面开展汛期府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通过府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FEQI结果显示:府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状态为上游良好、中游和下游中等。研究发现,不同水文条件下水生生物密度及生物量存在局部差异;府河的生物多样性趋于平稳。总体来看,保定市府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状态在中等-良好之间,上游段良好,中游下游河段水质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府河 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世娇 张珂珂 +2 位作者 谢宝妮 王世文 李治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64-2074,共11页
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准确认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地政府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政策的基础。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思想,结合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耦合植被覆盖、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地表干度、沙漠化程度、盐渍化程度、... 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准确认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地政府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政策的基础。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思想,结合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耦合植被覆盖、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地表干度、沙漠化程度、盐渍化程度、蒸散发7个生态要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odified 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y index,MRSEI),对1994—2021年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MRSEI可以反映库尔勒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2)1994—2021年库尔勒地区MRSEI变化范围为0.253~0.346,总体为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差”和“较差”为主,二者面积占比为70.96%,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为“西部相对较差、东部相对较好”。(3)近27a来,库尔勒地区60.41%面积上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不变,主要分布在丘陵西部和台地;16.47%的面积上生态环境质量退化,主要分布在平原北部、部分中起伏山地和小起伏山地;23.12%的面积上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的东部。(4)气候、社会经济与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密切,其中蒸发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高于其他气候要素,年末总人口是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第一社会经济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库尔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平台关键创新技术与应用成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芦天罡 梁建平 +6 位作者 张晓玲 王剑 金娟 肖帅 张辉鑫 唐朝 何继源 《农业展望》 2024年第5期90-99,共10页
围绕北京市农业生态提出的“净化水源、清洁空气、改良土壤”三大主线,按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治理、再评价的闭环链条,开发了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平台。平台整体架构核心内容由下至上分为5层,分别是数据监测技术设备... 围绕北京市农业生态提出的“净化水源、清洁空气、改良土壤”三大主线,按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治理、再评价的闭环链条,开发了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平台。平台整体架构核心内容由下至上分为5层,分别是数据监测技术设备、接口、数据资源、应用平台和用户。从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传感设备和符合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定量评价指标及其与之对应的标准和模型两方面介绍了平台关键创新技术,并利用JAVA编程语言实现了监测设备和评价指标的网络在线联动。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累计应用项目研制的传感器和监测系统240套、农田环境(重金属)长期固定监测点155个、畜禽养殖场环境长期固定监测点30个、渔业养殖水质长期固定监测点31个,社会效益明显。最后,对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监测 定量评价 应用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系统模型的新疆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策略
14
作者 徐明硕 王志强 《农业工程》 2024年第7期65-71,共7页
科学客观地评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于田县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良性发展,以及降低农村环境污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系统模型构建于... 科学客观地评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于田县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良性发展,以及降低农村环境污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系统模型构建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对于田县2013—2022年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并通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对其进行分等定级。研究结果表明,2013—2022年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由0.21上升至0.71。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从差→一般→良好的方向不断升级。压力系统指数整体呈现M型波动变化趋势,状态系统指数呈现先增长、后下降、再增长的波动变化趋势,响应系统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于田县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有效。未来,政府应持续加大环保治理投资力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完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利益相关者”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 质量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PSR系统模型 于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与农业耦合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提升策略 被引量:4
15
作者 佘丽敏 袁程程 李晓建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山东段)23个区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划体系完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机制体制建设3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山东段)... 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黄河流域(山东段)23个区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划体系完善、区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机制体制建设3个方面提出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评价 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 生态规划 农业规划 黄河流域(山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翔 闫安 +3 位作者 李杰 常舒杭 李秋染 宋晓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4-753,共10页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1988-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入地理探测器评判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RSEI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1988-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入地理探测器评判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RSEI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的干扰,能更好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近30多年来国家公园RSEI波动上升,表明其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生态环境质量以无显著变化和改善为主,占比分别为70.13%、25.90%;轻微退化与显著退化占比分别为2.19%、1.78%,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西北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森林和灌丛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改善,草地和荒漠以稳定为主;干度、热度、绿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交互作 用较强的因子组合主要是干度与热度、热度与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地理探测器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武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苏玉姣 张鹏 +2 位作者 张晓华 赵艳丽 李良涛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为了解河北武安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驱动因子,选择2005年、2013年和2021年3期遥感数据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此外,讨论了园内2021年POI密度的空间分布,并在2021年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 为了解河北武安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驱动因子,选择2005年、2013年和2021年3期遥感数据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此外,讨论了园内2021年POI密度的空间分布,并在2021年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的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园内高程、坡度、坡向、人口密度、POI密度、绿度、湿度、干度、热度对RSEI值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探究相关驱动因子对RSEI模型中4项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2005—2013年,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两级化”趋势,2013—2021年,西南区域的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但生态质量较好的区域(主要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占比大幅下降;2)旅游开发较好的景区POI密度最高,旅游环线及重点乡镇的POI密度次之;3)绿度、湿度、干度、热度及高程对公园内RSEI值影响较强,而坡向、坡度及人口密度影响较弱,POI密度对RSEI值无显著影响;4)绿度、湿度对高程、坡度、坡向及人口密度较为敏感,干度和热度则不敏感.本研究成果可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管护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环境质量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的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4
18
作者 杨建强 朱永贵 +3 位作者 宋文鹏 张娟 张龙军 罗先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 莱州湾沿岸海域未来10a是山东省集约用海规划的重要区域。为了降低和减少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确定集约用海适宜规模和科学选址,应用已构建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方面对莱州湾2004年至201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位于莱州湾西部和南部近岸海域的Ⅰ区和Ⅳ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差"的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水平,水质和生物质量污染较严重,生态受到中度到严重扰动,其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偏离标准值较大,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偏离标准值不大,但其物种组成已发生了明显变化,鱼卵和仔鱼数量急剧下降。在这两个区域要严格控制集约用海工程规模和新的污染排放,密切关注其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位于莱州湾中部和东部的Ⅱ区和Ⅲ区生态环境质量接近"一般"等级,生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生态处于中度扰动状况。总体上,2011年和2012年莱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值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生态环境有明显好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生境质量 生态响应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77
19
作者 万本太 王文杰 +2 位作者 崔书红 潘英姿 张建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68-1073,共6页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城市区域规划、生态管理的基础,研究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城市生态效能与城市环境各个方面出发,基于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提出了生态服务用地指数、人均公共绿地指...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城市区域规划、生态管理的基础,研究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城市生态效能与城市环境各个方面出发,基于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提出了生态服务用地指数、人均公共绿地指数、物种丰富指数、非工业用地指数等10类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根据专家经验赋权重方法,建立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研究选择青岛、上海、长春等7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进行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优,昆明、上海、成都、长春、重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一般,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现状基本相符,可为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和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城市生态 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193
20
作者 刘方 王世杰 +3 位作者 刘元生 何腾兵 罗海波 龙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9-644,共6页
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分析 ,探讨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随着植物群落退化度的提高 ,土壤出现粘质化 ,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含量减少 ... 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分析 ,探讨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随着植物群落退化度的提高 ,土壤出现粘质化 ,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含量减少 ,提高了石漠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潜能 ;随着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垦殖率增加 ,引起土壤质量明显退化 ,加剧了石漠化发生的强度和速度。石漠化区土壤有机质、物理性粘粒、有效氮磷钾含量与植被覆盖率、土地复垦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以这些参数作为评价指标 ,初步将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对生态环境潜在影响的程度分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过程 土壤质量变化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