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59
1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2 位作者 杨万勤 唐宵 张国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15-5121,共7页
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可为以减排增汇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实测的林分含碳量和区域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和分析了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 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可为以减排增汇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实测的林分含碳量和区域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和分析了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38.04MgC·hm-2(12.15~59.51MgC·hm-2)。受青藏高原隆升和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叠加效应的影响,四川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表现出随纬度、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高海拔地区和陡坡地带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及采取森林分区经营管理是稳定和增强四川森林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碳储量 森林植被密度 空间分异特征 森林库管理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福建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开德 邓璐莹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5-151,共7页
定量核算福建省森林碳汇潜力对碳循环研究从区域尺度向全国尺度转换,协调能源需求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都具有深远意义。采用森林清查资料着重探讨福建省不同林分类型、林龄结构和土地权属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从1978年到2008年,... 定量核算福建省森林碳汇潜力对碳循环研究从区域尺度向全国尺度转换,协调能源需求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都具有深远意义。采用森林清查资料着重探讨福建省不同林分类型、林龄结构和土地权属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从1978年到2008年,森林面积从8.55×106hm2增加到11.50×106hm2,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36.51 Tg增加到229.31 Tg,森林植被碳储量随着林分类型、林龄结构和土地权属的变化而变化。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选择林分类型和林龄结构来实现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增减,可通过增加成熟林、阔叶林和国有林的比例来进一步提升福建森林的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碳储量 森林清查资料 造林再造林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忠宝 耿世刚 +2 位作者 柏祥 杜洁 万福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1期315-320,共6页
[目的]分析区域森林资源的碳储量大小及分布规律,为地方森林碳汇经营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河北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乔木树种采用方精云建立的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灌木和经济林采用平均生物量法,结合不同树种分子式... [目的]分析区域森林资源的碳储量大小及分布规律,为地方森林碳汇经营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河北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乔木树种采用方精云建立的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灌木和经济林采用平均生物量法,结合不同树种分子式含碳率,对秦皇岛市森林植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并运用ARCGIS软件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2005年,秦皇岛市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4.30×106 t,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1.72t/hm2。全市各区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高,南部平原低"的空间格局,而植被碳密度呈现相反的趋势。林分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56.04%,林分平均碳密度为12.09t/hm2。林分针阔分明,阔叶林碳储量略大于针叶林碳储量,天然林碳储量大于人工林碳储量。全市林分碳储量以中、幼龄林为主,二者各自占林分总碳储量的24.07%和56.31%。[结论]未来秦皇岛市森林植被仍具有较大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市 森林植被碳储量 密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分析——以江西省宁都县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邦文 金苏蓉 +2 位作者 邵虹 欧阳勋志 罗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4-1462,共9页
【目的】确定土地利用变化对江西省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探讨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的具体原因,以期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政府主管部门碳汇林业经营决策、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及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提供决策参考或... 【目的】确定土地利用变化对江西省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探讨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的具体原因,以期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政府主管部门碳汇林业经营决策、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及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提供决策参考或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利用江西省宁都县林地变更年度数据、应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单位面积生物量法估算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并通过面积权重和单位面积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进一步分析主要影响因子的具体原因。【结果】2017—2021年,宁都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面积为26299.85 hm^(2),总体来看主要还是林业用地之间的转换,其中乔木林转出12968.15 hm^(2)、占49.31%,转入9968.21 hm^(2)、占37.9%,是变化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值+120429.46 Mg,表明森林植被碳储量是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排序前6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累计影响值达0.9015,是导致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排序为:无立木林地-乔木林(影响值0.3029)>乔木林-竹林(影响值0.2652)>灌木林-乔木林(影响值0.1025)>非林地-乔木林(影响值0.0980)>乔木林-非林地(影响值-0.0669)>乔木林-无立木林地(影响值-0.0660),无立木林地-乔木林影响值最大是面积变化和土地类型固碳能力变化双重作用的结果,乔木林-竹林、灌木林-乔木林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较大则是面积变化作用的结果,非林地-乔木林、乔木林-非林地、乔木林-无立木林地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较大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固碳能力变化所致。【结论】2017—2021年,宁都县土地利用变化乔木林为变化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值是+120429.46 Mg,表明森林植被碳储量是增加的;无立木林地-乔木林、乔木林-竹林、灌木林-乔木林、非林地-乔木林、乔木林-非林地、乔木林-无立木林地这6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累计影响值达0.9015,是引起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上,实施生态修复战略、推进国土绿化、推进集约节约使用林地、实施森林资源保护是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减源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森林植被碳储量 林地年度变更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森林碳储量时空分布特征
5
作者 张金雨 杨新兵 孟祥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7期75-83,共9页
为探究京津冀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时空分布规律,运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获取碳储量数据,结合数字高程(DEM)模型,采用ArcGIS10.2、GeoDa1.16等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京津冀地区2005-2020年森林地上和地下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 为探究京津冀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时空分布规律,运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获取碳储量数据,结合数字高程(DEM)模型,采用ArcGIS10.2、GeoDa1.16等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京津冀地区2005-2020年森林地上和地下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2005-2020年森林碳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森林碳储量随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高程500~1000 m地带森林碳储量最多,森林碳储量为35.58~44.58 Mt,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最小值为出现在2005年;坡度16°~25°地带森林碳储量最多,森林碳储量24.76~31.45 Mt,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最小值出现在2005年。在北向坡森林碳储量最多,森林碳储量为13.73~17.14 Mt,最大值出现在2020年,最小值出现在2005年。(3)研究区森林碳储量表现出聚集状态;局部莫兰指数(LISA)聚集主要表现为高度聚集的低-低聚集和高-高聚集特征。京津冀森林碳储量呈增长趋势,随不同地形因子(坡度、高程、坡向)的变化而变化,且主要分布在京津冀东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碳储量 海拔 坡度 坡向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