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植被变化(采伐)对小流域水文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饶良懿 王玉杰 +1 位作者 朱金兆 卢建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981-3990,共10页
森林不仅调节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而且对流域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森林流域通过林冠层截留、地被物层过滤、土壤入渗以及河岸植被缓冲带等环节,对降雨径流中的泥沙、有机物、污染物质进行有效的过滤、吸收和净化,从而达... 森林不仅调节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而且对流域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森林流域通过林冠层截留、地被物层过滤、土壤入渗以及河岸植被缓冲带等环节,对降雨径流中的泥沙、有机物、污染物质进行有效的过滤、吸收和净化,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回顾了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对小流域水文化学循环的影响研究,尤其是森林经营活动如采伐等对流域的河流水温、悬移质泥沙含量、溶解养分等方面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森林采伐方式不同河流水温受影响程度不同;溶解养分与森林采伐的方式、地点及采伐流域的类型密切相关。特别指出河岸植被缓冲带在森林流域水质保护中的重要性,它的存在可以维持河流水温、有效防止和降低地表径流中携带的泥沙、污染物、有机质等进入河流,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目前,我国在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水文化学循环影响领域的研究还主要侧重于森林减少泥沙效应方面,在森林的水质保护效应方面,多数的报道都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各要素(如林冠、地被物、森林土壤等)对大气降水化学物质输入的影响,而对小流域尺度森林植被变化(如采伐)对水文化学循环影响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还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变化(采伐) 水文化学循环过程 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森林资源变化监测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
2
作者 付国宏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5年第3期45-48,共4页
为有效监测森林资源变化,采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面目标的非接触式观测,通过变化检测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并结合不同时间节点的遥感影像,运用图像差异法、比值法及变化矢量分析法对森林面积、健康状况及植被变化... 为有效监测森林资源变化,采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面目标的非接触式观测,通过变化检测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并结合不同时间节点的遥感影像,运用图像差异法、比值法及变化矢量分析法对森林面积、健康状况及植被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卫星遥感技术能精准识别森林资源的长期变化趋势,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推动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与保护。遥感数据的时序分析显示,森林变化的趋势和季节性波动具有显著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技术 森林资源变化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8年来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5
3
作者 赵慧颖 田宝星 +4 位作者 宫丽娟 曲辉辉 季生太 李秀芬 张兴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00-1911,共12页
揭示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影响机理,对于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准树轮年表反演气象资料与研究区1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组成的1707—2014年气象资料序列,利用Miami模型和小波分析等方法... 揭示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影响机理,对于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准树轮年表反演气象资料与研究区1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组成的1707—2014年气象资料序列,利用Miami模型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北部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707年以来,气温、降水、蒸散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均表现极显著增加趋势,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变化率为1.79 kg hm^(-2)a^(-1),20世纪气候倾向率最大为10.14kg hm^(-2)a^(-1),温度气候生产潜力(WT)与降水气候生产潜力(WR)的比值21世纪最大,水热配比状态最好;4种气候生产潜力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但变化一致性较好,主周期均为215—219a;大兴安岭北部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高值、次高值、低值中心分别在根河、塔河、鄂伦春偏南地区,振幅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W与年气温、降水量、蒸散量正相关显著,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年降水量和蒸散量均增加10 mm,W变化率依次为453.71、74.40、219.01 kg/hm^2,且气温是影响W的主要因子;未来"暖湿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有利,而"冷干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不利,气候生产潜力增加(减少)幅度均为10.9%—21.7%。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区域尺度内研究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提供基础方法,而且对进一步估算森林碳汇、即将实施的碳交易及中国北部边疆生态安全研究和生态功能规划制定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Miami模型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林再造林、森林采伐、气候变化、CO_2浓度升高、火灾和虫害对森林固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8
4
作者 刘魏魏 王效科 +1 位作者 逯非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13-2122,共10页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吸收大气CO_2、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造林再造林作为京都议定书认可的大气CO_2减排途径,是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低成本、有效策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还受森林采伐、气候变化、大气CO_2浓度升高、火灾以及虫害等自然...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吸收大气CO_2、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造林再造林作为京都议定书认可的大气CO_2减排途径,是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低成本、有效策略。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还受森林采伐、气候变化、大气CO_2浓度升高、火灾以及虫害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强烈影响。综述了全球和区域造林再造林的固碳能力,以及目前较受重视的一些因素(森林采伐、气候变化、大气CO_2浓度升高、火灾以及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造林再造林固碳能力为148—2400TgC/a;采伐造成的全球森林碳损失最大为900 TgC/a,其次是火灾为300 TgC/a,虫害造成森林碳释放最小在2—107 TgC/a之间。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关注固碳措施和多种环境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尤其是对森林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和火灾发生,以及减少或避免造林再造林活动引起的碳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造林再造林 采伐 气候变化 CO2浓度升高 火灾 虫害 固碳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余超 王斌 +2 位作者 刘华 杨校生 修珍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2-550,共9页
根据1973—2008年间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特征,从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气候带定量分析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净生产量... 根据1973—2008年间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特征,从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气候带定量分析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净生产量由1973—1976年间的803.359×106t·a-1增加到2004—2008年间的1 478.425×106t·a-1,增加了84.03%;相应的森林植被平均生产力由7.302 t·hm-2·a-1增加到9.502 t·hm-2·a-1,增加了30.13%。不同森林类型中,阔叶混交林、杨桦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对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贡献较大;热带林、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平均生产力较高,油松林和马尾松林平均生产力相对较低。不同气候带中,热带地区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呈波动中减少趋势,其它气候带呈增加趋势;1973—2008年间各气候带森林植被平均生产力为:热带(18.625 t·hm-2·a-1)>寒温带温带(9.610 t·hm-2·a-1)>亚热带(8.499 t·hm-2·a-1)>暖温带(7.800 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净生产量 平均生产力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气候-植被指标时空变化特征及森林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贾庆宇 王笑影 +1 位作者 吕国红 谢艳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31-2035,共5页
基于辽宁省56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和徐文铎的湿度指数(HI)分析辽宁省近40年(1967-2006年)气候-植被指标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就辽宁省区域平均值而言,WI指数呈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幅度为2.47℃... 基于辽宁省56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和徐文铎的湿度指数(HI)分析辽宁省近40年(1967-2006年)气候-植被指标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就辽宁省区域平均值而言,WI指数呈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幅度为2.47℃·月,CI指数呈下降趋势,每10年下降幅度为2.31℃·月,HI总体呈下降趋势,波动较WI和CI明显,从气候—植被指数变化趋势看,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oldet Zuccarini、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等不利,而对油松Pinu stabulaeformis Carr、栓皮栎Quercus vari abilis Blume等树种有利。空间变化特征表现为,温暖指数界限呈向西北移动的趋势,表明暖温带落叶阔叶疏林带的适宜面积增加,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的适宜面积减小;HI指数减小并且向东移,表明随着指数带的北移和东移缩小限制了原有针叶树种的生长,而对栎树Phytophthora ramorum等阔叶树种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森林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遥感监测长江三角洲森林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金佳鑫 江洪 +1 位作者 张秀英 王跃启 《遥感信息》 CSCD 2011年第2期79-85,共7页
植物的物候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是指示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对生态影响的重要指标。目前,气候变暖日益为人所关注,使用遥感技术研究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监测人口密度高和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植物物候对气... 植物的物候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是指示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对生态影响的重要指标。目前,气候变暖日益为人所关注,使用遥感技术研究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监测人口密度高和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植物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可以揭示区域热环境变化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本研究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使用SPOT卫星VGT传感器的长时间NDVI数据序列,对经济发达区域森林植被的NDVI序列进行非对称性高斯函数拟合法平滑处理,并提取与研究其物候特征,发现①NDVI与气温具有较强相关性,随气候变暖,森林植被NDVI年均值有增加趋势;②森林植被生长活跃期起始日期提前,终止日期延后,时长有明显的延长趋势,生长活跃期内NDVI有所增加;③森林植被NDVI极大值与极小值出现日期均明显提前,NDVI极大值有增大趋势,而极小值呈下降趋势,年内极差增加,NDVI增长期缩短,衰落期延长;④森林植被在春、夏两季NDVI均值有所增长,秋季无明显变化,冬季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气候变化 森林植被 长江三角洲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小兴安岭森林植被交错区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科学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国庆喜 李具来 +1 位作者 刘继新 张玉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4,共4页
对大小兴安岭森林植被交错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以及生态脆弱性等进行了论述。在交错区内 ,随着气候从温带向寒温带逐渐过渡 ,土壤、植被等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 ,该地区又是我国近百年来温度增加最明显的... 对大小兴安岭森林植被交错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以及生态脆弱性等进行了论述。在交错区内 ,随着气候从温带向寒温带逐渐过渡 ,土壤、植被等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 ,该地区又是我国近百年来温度增加最明显的区域 ,导致冻土等环境条件的显著变化 ,为研究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区 全球气候变化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森林植被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植被和小流域生态修复对水沙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兰跃东 康玲玲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38,共4页
为探讨植被建设对水沙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北洛河流域森林植被和小流域生态修复的减水减沙作用。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对径流、泥沙有明显的削减作用,可削减径流62.4%,泥沙94.9%,同时还调蓄了径流的年内分配,可将20%~30%左右的汛期径流调节... 为探讨植被建设对水沙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北洛河流域森林植被和小流域生态修复的减水减沙作用。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对径流、泥沙有明显的削减作用,可削减径流62.4%,泥沙94.9%,同时还调蓄了径流的年内分配,可将20%~30%左右的汛期径流调节到非汛期释放。但也应当看到,森林一旦遭受破坏,在暴雨洪水的作用下,林区洪水泥沙也会剧增。另外,从小流域生态修复对水沙变化的影响来看,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减水减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生态修复 水沙变化 北洛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影响的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士余 孙阁 郭细根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29,共4页
如何科学定量地界定气候与森林植被变化对河川径流影响的贡献率,不仅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领域中的科学问题,而且也是目前流域管理者所关注和面临的难题。为了给森林植被削洪减灾的作用大小和影响程度提供一个科学的量化依据,在论述森林... 如何科学定量地界定气候与森林植被变化对河川径流影响的贡献率,不仅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领域中的科学问题,而且也是目前流域管理者所关注和面临的难题。为了给森林植被削洪减灾的作用大小和影响程度提供一个科学的量化依据,在论述森林植被的水文作用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气候与森林植被变化对流域水文影响贡献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结果显示,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研究流域和尺度的不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有关的普遍规律研究仍在探索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森林植被变化 流域水文 定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延辉 林辉 孙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7-221,共5页
植被指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能客观反映植被物候信息。利用湖南省2006年MODIS/NDVI与MODIS/EVI数据,对不同森林类型的NDVI和EVI变化进行了对比与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及灌木林NDVI季节变化不明显,曲线较... 植被指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能客观反映植被物候信息。利用湖南省2006年MODIS/NDVI与MODIS/EVI数据,对不同森林类型的NDVI和EVI变化进行了对比与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及灌木林NDVI季节变化不明显,曲线较平;EVI则有明显季节性,表现为钟形曲线。(2)落叶阔叶林的NDVI与EVI变化趋势一致,均呈钟形曲线。EVI能较好地描述各森林类型在不同季节的差异,适宜用作森林类型信息提取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植被指数 时间序列 变化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火灾后生态变化监测中植被指数提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世忠 周万村 +1 位作者 范建容 郭浩 《遥感信息》 CSCD 1997年第1期15-19,共5页
关键词 森林 火灾 生态变化 植被指数 提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植被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贺庆棠 袁嘉祖 逢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4期1-6,共6页
以《中国的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研究》所得出的"在未来60a(年)内,平均气温将升高2~3℃、年降水量增加5%"为条件,根据柑桔、橡胶、桉树、杉木和华北落叶松的生物学特性对水热条件的要求,分别应用系统动力学模拟技术和水热土综合... 以《中国的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研究》所得出的"在未来60a(年)内,平均气温将升高2~3℃、年降水量增加5%"为条件,根据柑桔、橡胶、桉树、杉木和华北落叶松的生物学特性对水热条件的要求,分别应用系统动力学模拟技术和水热土综合指数模型,预测这些树种的地理位移趋势和生态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气温每10a上升0.2~0.5℃、年降水量增加1.02%的情况下,杉木分布区的北限将向北推移2.75个纬度,海拔下限上升112.3m;柑桔分布区将向北推移3.6个纬度,海拔上限升高112.3m;华北落叶松分布区南限将向北推移3个纬度,海拔下限升高300~400m,但因北限水分不足,不会向北推移很远,分布区缩小呈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森林植被 地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罗玉沟流域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谢媛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7-202,共6页
以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该流域的径流、泥沙和水质状况进行模拟研究,并重点探讨了降雨和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生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略大于对泥沙的影响;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减... 以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该流域的径流、泥沙和水质状况进行模拟研究,并重点探讨了降雨和森林植被变化对水文生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略大于对泥沙的影响;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减水减沙生态水文功能,尤其对泥沙的影响更大于对径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生态响应 SWAT模型 森林植被变化 降雨 罗玉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影像的森林植被变化信息提取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邢元军 旦增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0年第4期34-37,共4页
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森林植被变化信息是遥感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基于ALOS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研究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通过隶属度函数,提取森林植被变化信息,并实地验证变化结果。研究表明:利用面... 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森林植被变化信息是遥感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基于ALOS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研究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通过隶属度函数,提取森林植被变化信息,并实地验证变化结果。研究表明: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ALOS遥感影像进行森林植被变化信息的提取,个数精度达到80.85%,面积精度达到84.90%。此研究为森林植被变化信息的提取提供了又一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OS数据 面向对象方法 ECOGNITION 森林植被变化信息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棱林业局森林采伐限额动态变化浅析
16
作者 张海波 马宝林 张晶霞 《林业勘查设计》 2000年第3期10-10,共1页
从2个方面分析了绥棱林业局森林采伐限额的动态。
关键词 缓棱林业局 森林采伐限额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分析——以江西省宁都县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邦文 金苏蓉 +2 位作者 邵虹 欧阳勋志 罗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4-1462,共9页
【目的】确定土地利用变化对江西省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探讨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的具体原因,以期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政府主管部门碳汇林业经营决策、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及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提供决策参考或... 【目的】确定土地利用变化对江西省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探讨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的具体原因,以期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政府主管部门碳汇林业经营决策、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及应对气候变化响应等提供决策参考或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利用江西省宁都县林地变更年度数据、应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单位面积生物量法估算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并通过面积权重和单位面积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进一步分析主要影响因子的具体原因。【结果】2017—2021年,宁都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面积为26299.85 hm^(2),总体来看主要还是林业用地之间的转换,其中乔木林转出12968.15 hm^(2)、占49.31%,转入9968.21 hm^(2)、占37.9%,是变化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值+120429.46 Mg,表明森林植被碳储量是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排序前6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累计影响值达0.9015,是导致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排序为:无立木林地-乔木林(影响值0.3029)>乔木林-竹林(影响值0.2652)>灌木林-乔木林(影响值0.1025)>非林地-乔木林(影响值0.0980)>乔木林-非林地(影响值-0.0669)>乔木林-无立木林地(影响值-0.0660),无立木林地-乔木林影响值最大是面积变化和土地类型固碳能力变化双重作用的结果,乔木林-竹林、灌木林-乔木林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较大则是面积变化作用的结果,非林地-乔木林、乔木林-非林地、乔木林-无立木林地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较大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固碳能力变化所致。【结论】2017—2021年,宁都县土地利用变化乔木林为变化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引起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值是+120429.46 Mg,表明森林植被碳储量是增加的;无立木林地-乔木林、乔木林-竹林、灌木林-乔木林、非林地-乔木林、乔木林-非林地、乔木林-无立木林地这6种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累计影响值达0.9015,是引起宁都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上,实施生态修复战略、推进国土绿化、推进集约节约使用林地、实施森林资源保护是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减源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森林植被碳储量 林地年度变更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森林植被变化对河川径流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怀宇 张福利 霍宏 《林业科技情报》 2010年第1期8-11,共4页
依据成果,从河川年径流量、洪水径流以及枯水径流等方面介绍了国内有关森林植被变化对河川径流影响的研究进展,将目前已经得到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整理及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工作重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森林植被变化 河川径流 洪水径流 枯水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结构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9
作者 徐钊 曹国华 +1 位作者 李思刚 刘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9-75,91,共8页
2010年以来,江苏省森林资源呈现出面积下降但蓄积增长的分化走势,森林类型和区域分布发生结构性变化,对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产生较大影响。基于全国第8次(2010年)、第9次(2015年)2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5a... 2010年以来,江苏省森林资源呈现出面积下降但蓄积增长的分化走势,森林类型和区域分布发生结构性变化,对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产生较大影响。基于全国第8次(2010年)、第9次(2015年)2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5a间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地理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的特征和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江苏省森林/林木碳储量分别为3 638.10×10~4t、4 594.59×10~4t,相比2010年增长8.94%、11.53%,森林碳密度23.15t/hm^2,增加14.22%。2)2015年全省乔木林碳储量3 321.73×10~4t,同比增长9.97%,树种(组)碳储量比重标准差下降4.38,其中杨树比重降低17.45%,树种碳储量更平衡;碳储量林龄分布由2010年时集中于中龄林(53.86%)大幅调整为23∶33∶44(幼∶中∶近成过),结构更为合理。3)2015年全省森林碳储量在地理板块间分布比重为苏北57.26%、苏南32.61%、苏中10.13%,前两者分别降低10.5%、增长10.65%,区域分布结构趋于均衡,不同类型在市域间表现较大差异性。经分析,全省各森林类型间、树种间、林龄间、区域间的碳储量、碳密度结构趋向合理,增长的可持续性得到强化,在不同地区间造林绿化、采伐消耗、森林抚育等针对性措施驱动下,全省碳库潜力巨大,未来增长空间与速度可观。同时,在四旁树和散生木碳储量估算方法、不同树种(组)宜地生物量转换因子甄选、江淮地区灌木经济林和竹林单位面积碳储量因子选取等方面做了讨论,以期为更高精度下基于清查数据估算华东平原省份森林植被碳储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森林植被 碳储量 碳密度 2015年 2010年 结构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植被变化与火烧迹地对森林火灾反演
20
作者 王金鑫 桑学锋 +3 位作者 刘鑫 常家轩 郑阳 李子恒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75,共5页
火灾后的植被变化与火烧迹地面积是森林火灾反演的重要指标。以2020年3月28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乡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依据Sentinel-2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差分归一化燃烧比、迭代加权多元变化检测算法... 火灾后的植被变化与火烧迹地面积是森林火灾反演的重要指标。以2020年3月28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乡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依据Sentinel-2卫星影像数据,采用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差分归一化燃烧比、迭代加权多元变化检测算法和追踪识别提取算法,分析该地区火灾前后的植被变化和受灾面积。结果表明:实验检测的植被变化判别精度为91.95%;提取火烧迹地像元面积精度为90.77%,Kappa系数为0.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 迭代加权多元变化检测算法 差分归一化燃烧比 追踪识别提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