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罗建平 崔力扬 +3 位作者 张新胜 郑稼 高嵩 田书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79-885,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平均3.5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行单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伴或不伴髓核摘除后棘突间置入Wallis系统治疗的7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连... 目的:探讨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平均3.5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行单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伴或不伴髓核摘除后棘突间置入Wallis系统治疗的7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连续性随访获得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X线片上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手术及上下邻近节段(即为手术节段、手术节段的上一位及下一位邻近节段)前凸角(Cobb角)及其屈伸活动度(ROM),MRI随访获得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手术及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并对椎间盘行改良Pfirrmann′s分级,计算其改善率。记录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79例患者均为单节段置入Wallis系统,其中75例获得连续性随访,平均随访42.97±2.74个月(28~49个月),4例失访,未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且末次随访时上述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明显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过伸位Cobb角、ROM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而上下邻近节段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01),手术及上下邻近节段侧位和过屈位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与术前比较稍增加(P〈0.001),而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改良Pfirrmann′s分级对比显示:手术节段椎间盘总的改善率为45.3%,无明显改变的比率为52.1%,退变加重率为2.6%;而上下邻近节段无明显改善或加重,部分患者由Ⅲ级转为Ⅱ级。结论: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平均3.5年随访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活动度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晓青 顾宏林 +4 位作者 郑超 郑秋坚 詹世强 曾时兴 昌耘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U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5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7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U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5月,应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7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1年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情况(ODI)及x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discheight,IDH)变化。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0min,术中出血量100ml,术后住院时间4d,术后未发现假体移位、棘突骨折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3个月及1年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情况(ODI)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周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及1年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allis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为腰椎管狭窄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凯燕 徐瑞憬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4期28-30,共3页
目的总结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6例腰椎退变行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治疗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准备,介绍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的知识,指导患者唤醒试验练习;手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 目的总结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6例腰椎退变行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治疗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做好术前准备,介绍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的知识,指导患者唤醒试验练习;手术后加强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及出院指导等。结果16例均能配合护理工作,顺利渡过围术期,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期间未发生护理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做好手术全过程的护理,尤其是加强术后护理,对巩固手术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善庆 曾宪林 杨述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2-325,共4页
目的分析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并结合文献探讨其潜在的问题。方法2009~2011年收治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3.2岁,32例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进行治疗(Wallis... 目的分析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并结合文献探讨其潜在的问题。方法2009~2011年收治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3.2岁,32例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进行治疗(Wallis组),28例采用髓核摘除加脊柱内固定术(内固定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脊髓功能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测量病变节段及邻近节段手术前后的活动范围(ROM)和椎间高度(DH)。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5年(平均38.3个月)。Wallis组JOA评分术前(13.3±0.3)分,术后(21.9±4.3)分;VAS评分术前(6.3±2.5)分,术后(1.6±0.4)分。内固定组JOA评分术前(12.8±0.5)分,术后(19.8±2.9)分;VAS评分术前(7.3±0.5)分,术后(1.8±0.6)分。术前两组患者手术及邻近节段DH及ROM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内固定组手术节段ROM为0°,Wallis组手术节段ROM为(7.5±2.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固定组上端邻近节段ROM明显增加,大于Wallis组(P〈0.01),说明Wallis组较好地保留了邻近节段运动功能。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棘突骨折、神经损伤、椎间盘突出复发、植入物移位等并发症,除2例患者术后3~5年腰痛复发外(Wallis组),其余症状均无复发。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作为一种新的脊柱非融合技术,克服了传统的脊柱融合术的缺陷,改善症状明显,治疗效果肯定,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动态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10年随访情况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顾宏林 郑晓青 +3 位作者 梁昌详 曾时兴 詹世强 昌耘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3-922,共10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其使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长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及装置存留率,并探讨影响装置存留及再手术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10...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其使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长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及装置存留率,并探讨影响装置存留及再手术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109例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减压或椎间盘切除+Coflex固定手术治疗,通过至少10年的随访,收集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及Os⁃westry残障指数等临床指标,并统计不同诊断患者手术并发症、再手术及装置长期存留情况。【结果】109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33.37±11.68,中位数130(123~142)个月。其中男性74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5.55±11.83(21-79),中位数45(38~52)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腰椎管狭窄症1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61例,腰椎滑脱症4例。术后末次随访临床指标均优于术前(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2.8%(14/109),再手术率为9.2%(10/109),5年及10年的装置存留率为95.4%(104/109)。与其它诊断患者相比,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1.4%,6/28)及再手术率(14.3%,4/28)最高,5年及10年的装置存留率最低,为92.9%(26/28),而将Coflex置于邻近节段作为Topping-off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无并发症及再手术情况,装置存留率为100%。【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或椎间盘切除后联合Coflex内固定应用于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长期临床疗效良好,装置存留率高。并发症、再手术及装置移除风险可能与适应症选择有关。Coflex应慎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以两节段内轻中度椎管狭窄及Top⁃ping-off作为适应症,则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COFLEX 腰椎盘退行性疾病 存留率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孙浩林 李淳德 +7 位作者 施学东 刘宪义 邑晓东 林景荣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于峥嵘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79-885,共7页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和影像学分析研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14/5单节段退变性疾患病例76例,其中应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45例,动态Coflex固定系...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和影像学分析研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14/5单节段退变性疾患病例76例,其中应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45例,动态Coflex固定系统3l例。主要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评定功能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1次;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L4/5)前凸角和上、下位相邻节段(L3/4和LS/S1)的前凸角以及腰椎整体前凸角(Ll-S1);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L3/4、IA/5、LS/S1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对L3/4和L5,Sl进行UCLA(University of Califomia at Los Angeles)分级评定。结果:66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Wallis组41例,Coflex组25例,随访时间57。81个月,平均64.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火0.01);L4/5的前凸角和腰椎整体前凸角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IA/5活动度和腰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O.01);L3/4和L5,s1的前凸角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O.05),L3,4的活动度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5/S1的活动度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Wallis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有2例由UCIJA I级变为UCLAⅡ级:L5/S1节段有4例由UCIJA I级变为UCLAⅡ级.1例由UCIJAⅡ级变为UCLAⅢ级。Coflex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只有1例由UCIA I级变为UCIAⅡ级;L5/S1节段有2例由UCLA I级变为UCLAⅡ级,1例由UCLAⅡ级变为UCLAⅢ级。结论: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现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但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对照研究的结果和更长时间的临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相邻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