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调控蛋白质功能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管翔雨 杨晓柯 +4 位作者 李树稳 张新 赵小天 仇华吉 李永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552,共7页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基因功能的执行者。蛋白质需要经过基因转录、转录后加工、翻译、翻译后加工及转运等多个复杂过程后才具有生理功能。蛋白质翻译后加工修饰形式包括磷酸化、糖基化、甲基化、羟基化、泛素化及脂质化等[1],...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基因功能的执行者。蛋白质需要经过基因转录、转录后加工、翻译、翻译后加工及转运等多个复杂过程后才具有生理功能。蛋白质翻译后加工修饰形式包括磷酸化、糖基化、甲基化、羟基化、泛素化及脂质化等[1],其中脂质化修饰是一种重要的翻译后加工修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后加工 转录后加工 蛋白质功能 蛋白质需要 基因转录 棕榈酰化修饰 泛素化 羟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RET成像探究棕榈酰化修饰调节Fyn激酶活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鑫 郭佳 +2 位作者 姚辉 邓林红 欧阳明星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8-235,共8页
目的探讨棕榈酰化修饰调节非受体酪氨酸激酶Fyn活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实时检测细胞中的Fyn活性,并结合棕榈酰化位点缺失和共转染蛋白质酪氨酸激酶(C-terminal Src... 目的探讨棕榈酰化修饰调节非受体酪氨酸激酶Fyn活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实时检测细胞中的Fyn活性,并结合棕榈酰化位点缺失和共转染蛋白质酪氨酸激酶(C-terminal Src kinase,CSK)表达质粒研究其分子机制。结果实验发现,(C3,C6)任一位点的棕榈酰化缺失能引起Fyn的高活性表达,且C6位点影响更显著。已知CSK激活后发生膜转移,FRET检测证实其对细胞中的Fyn活性有下调作用,但不能有效调控(C3,C6)棕榈酰化位点缺失的Fyn(GSS)活性。结论本文结果初步支持了Fyn活性受细胞内的物理空间定位分布的一种调控机制假设,即棕榈酰化缺失的Fyn(GSS)受细胞膜上CSK抑制性的调节作用被减弱,从而促进了组成性的高活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n激酶 棕榈酰化修饰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CSK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酰化修饰对G蛋白偶联受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洁 BALOUCOUNE Guillaume A 春雷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9-107,共9页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作为跨膜蛋白,其结构和功能同时受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和脂质分子调控.S-棕榈酰化(S-palmitoylation)能够影响GPCRs与信号蛋白及膜脂分子的相互作用,在GPCRs相关的多项生理进程中发挥重...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作为跨膜蛋白,其结构和功能同时受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和脂质分子调控.S-棕榈酰化(S-palmitoylation)能够影响GPCRs与信号蛋白及膜脂分子的相互作用,在GPCRs相关的多项生理进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棕榈酸与GPCRs的半胱氨酸间形成不稳定的硫酯键,其修饰动力学过程受棕榈酰转移酶(protein acly transferases,PATs)与硫酯酶(thioesterases)之间的可逆性双重调控,与受体活性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棕榈酰化修饰多发生在GPCRs的C末端,通过棕榈酸侧链插入到质膜内侧而形成第4和/或第5个胞内环,从而影响GPCRs的构象,促进其正确折叠与成熟,并对GPCRs胞内转运、分选、下游信号转导、失敏、内化、寡聚化等活动产生影响.此外,棕榈酰化还与磷酸化、泛素化及亚硝基化等多种翻译后修饰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调节GPCRs的功能.GPCRs的棕榈酰化修饰酶学机制以及GPCRs蛋白复合体棕榈酰化修饰胞内动力学过程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 棕榈酰化修饰 动力学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ZDHHC1-IFITM3棕榈酰化修饰通路抑制日本脑炎病毒复制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WANG XIN WU ZHUAN-CHANG LIYU-MING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09-1309,共1页
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能够引起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猪的繁殖障碍等疾病。p53是最著名的肿瘤抑制因子之一,近年研究发现p53还可参与固有免疫与病毒复制调控,本研究室前期研究发现p53... 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能够引起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猪的繁殖障碍等疾病。p53是最著名的肿瘤抑制因子之一,近年研究发现p53还可参与固有免疫与病毒复制调控,本研究室前期研究发现p53能抑制JEV的复制,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脑炎病毒 黄病毒科 繁殖障碍 JEV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黄病毒属 棕榈酰化修饰 固有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膳食对小鼠脊髓损伤预后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陈淳 尤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2-429,共8页
目的阐明高脂膳食(HFD)与脊髓损伤(SCI)的病理进程以及预后间的内在联系,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常规膳食(RD)和HFD小鼠脊髓T9~T12节段打击损伤的模型。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和尼氏(Nissl)染色观察SCI局... 目的阐明高脂膳食(HFD)与脊髓损伤(SCI)的病理进程以及预后间的内在联系,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常规膳食(RD)和HFD小鼠脊髓T9~T12节段打击损伤的模型。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和尼氏(Nissl)染色观察SCI局部的组织学变化。BBB评分、足迹试验评估比较RD和HFD小鼠SCI后后肢功能的恢复情况。体外细胞实验筛选HFD中加重神经元损伤的关键成分脂肪酸,体内检测棕榈酸的抑制剂2-溴棕榈酸(2-BP)治疗SCI的HFD小鼠的效应。结果与RD小鼠相比,HFD小鼠SCI后损伤区域显著增大,神经元损伤增多,小鼠后肢功能恢复较差。实验也证明神经元损伤加重的关键脂肪酸是棕榈酸,并进一步验证抑制棕榈酸的棕榈酰化修饰有助于HFD小鼠SCI后神经元的存活,促进组织修复和后肢功能的恢复。结论HFD通过棕榈酸加重了小鼠SCI后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预后,而棕榈酸介导的棕榈酰化修饰可能是这一效应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脂肪酸 棕榈酸脂 棕榈酰化修饰 脊髓损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ABHD17A的表达及功能验证 被引量:1
6
作者 史雪盟 王靖仪 +4 位作者 陈帅武 张鑫彤 温鑫 毛琳 许君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5-782,共8页
【目的】通过表达重组α/β水解酶超家族17A(α/β-hydrolase domain-containing 17A,ABHD17A),验证其在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及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为动物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方法】原核诱导重组ABHD17A表达... 【目的】通过表达重组α/β水解酶超家族17A(α/β-hydrolase domain-containing 17A,ABHD17A),验证其在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及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为动物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方法】原核诱导重组ABHD17A表达,通过酰基-聚乙二醇交换法(Acyl-PEGyl exchange gel-shift,APEGS)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重组ABHD17A对N-Ras棕榈酰化修饰以及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感染的影响。【结果】成功将abhd17a编码序列克隆至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入BL21(DE3)大肠杆菌诱导表达,发现在22℃、1 mmol·L^(-1)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可得到高浓度的可溶性重组ABHD17A。利用亲和层析纯化出重组ABHD17A,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及免疫印迹确认了该蛋白的特异性表达。将重组ABHD17A与表达有Flag-N-Ras的HEK293细胞裂解液在4℃孵育12 h,借助APEGS法检测N-Ras的棕榈酰化,结果显示,重组ABHD17A显著下调N-Ras棕榈酰化修饰水平,表明重组ABHD17A在体外可发挥去棕榈酰化酶的作用。将重组ABHD17A孵育HEK293细胞24 h后感染JEV,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JEV mRNA及蛋白水平,发现孵育重组ABHD17A能显著抑制JEV感染,参与免疫调控。【结论】证实了纯化的重组ABHD17A可特异性去棕榈酰化N-Ras,并抑制JE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HD17A 蛋白表达纯化 酰基-聚乙二醇交换法 棕榈酰化修饰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掌楸DHHC型锌指蛋白家族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嘉娟 李火根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52-1060,共9页
棕榈酰化修饰是一种最普遍且唯一可逆的翻译后脂质修饰方式,赋予蛋白质多样化的生理功能。DHHC(Asp-His-His-Cys)蛋白家族是一类与棕榈酰化修饰相关的蛋白,多数DHHC蛋白家族成员具有蛋白质酰基转移酶(protein S-acyltransferase,PAT)活... 棕榈酰化修饰是一种最普遍且唯一可逆的翻译后脂质修饰方式,赋予蛋白质多样化的生理功能。DHHC(Asp-His-His-Cys)蛋白家族是一类与棕榈酰化修饰相关的蛋白,多数DHHC蛋白家族成员具有蛋白质酰基转移酶(protein S-acyltransferase,PAT)活性。该研究以鹅掌楸叶芽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3个鹅掌楸DHHC蛋白家族基因c DNA全长,命名为Lc PAT7、Lc PAT22、Lc PAT23。序列分析结果表明:Lc PAT7、Lc PAT22、Lc PAT23基因全长分别为1 933、2 592、2 217 bp,各包含1 332、1 839、1 662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433、612、53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分别为40.04、67.3、60.57 k Da,理论等电点为9.15、9.03、7.29。3个基因编码的蛋白均有4个跨膜区,并且都在跨膜域(transmembrane domain,TM)TM2和TM3之间存在一个DHHC蛋白家族典型的DHHC-CRD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明:鹅掌楸Lc PAT7、Lc PAT22、Lc PAT23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中预测的PAT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个基因在鹅掌楸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发现3个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具有明显区别。同一家族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表明其功能非冗余。该研究结果将为鹅掌楸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以及逆境响应信号传导等相关基因的调控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掌楸 棕榈酰化修饰 蛋白质酰基转移酶 DHHC蛋白家族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