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5螺旋十字型棒束组件阻力与交混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琦 顾汉洋 +2 位作者 肖瑶 杨珏 朱俊志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0-1066,共7页
本文对5×5螺旋十字型棒束(HCF)组件进行热工水力实验,获得了HCF组件的阻力系数和交混系数。测量了螺旋十字型棒束组件的沿程压降,并拟合了阻力系数关系式。基于能量平衡法对HCF组件的交混特性进行了分析。将低温水直接注入棒束组... 本文对5×5螺旋十字型棒束(HCF)组件进行热工水力实验,获得了HCF组件的阻力系数和交混系数。测量了螺旋十字型棒束组件的沿程压降,并拟合了阻力系数关系式。基于能量平衡法对HCF组件的交混特性进行了分析。将低温水直接注入棒束组件的子通道中,通过测温导管将T型热电偶固定在子通道的中心位置,并测量了各子通道内的水温分布。HCF组件内的横向交混由湍流交混和流动后掠组成,定义等效交混系数来分析HCF组件内的横向交混率。HCF组件的等效交混系数不随雷诺数的增加而明显变化,其均值为0.019。将等效交混系数输入子通道分析程序Cobra-tf中,计算了子通道内的水温分布。结果表明,水温分布的实验值和计算值符合良好,平均偏差为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十字型棒束组件 沿程压降 温度分布 阻力系数 交混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花瓣形燃料棒束组件内单相流动与换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蔡伟华 韦徵圣 +2 位作者 李石磊 张文超 侯延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39-1949,共11页
相较于传统圆柱形燃料棒,花瓣形燃料棒具有安全裕量高等优点,研究其在压水堆运行工况下的热工水力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STAR-CCM+对5×5花瓣形燃料棒束组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计算并分析了组件内二次流速度、温度、换热系数等... 相较于传统圆柱形燃料棒,花瓣形燃料棒具有安全裕量高等优点,研究其在压水堆运行工况下的热工水力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STAR-CCM+对5×5花瓣形燃料棒束组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计算并分析了组件内二次流速度、温度、换热系数等关键热工参数,获得了入口流速、螺旋节距对组件内部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花瓣形燃料棒的螺旋结构可增强冷却剂的横向流动,同一高度上燃料棒表面温度分布具有周期性,增大入口流速可增强燃料棒的表面换热,消除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此外,螺旋节距大于750 mm,燃料棒换热性能与无扭转的燃料棒相差不大,甚至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瓣形燃料 棒束组件 流动特性 换热特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边形组件棒束通道内液态铅铋流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杰 张大林 +4 位作者 周星光 林超 田文喜 苏光辉 秋穗正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0-1150,共11页
为探究液态铅铋在六边形组件棒束通道内流动传热特性,开展了操作压力为0~250 kPa、实验段入口温度为200~300℃、热流密度为0~47071.48 W·m^(-2)、质量流量为0~4 kg·s^(-1)及Pe为300~600的液态铅铋流动传热实验。依据实验结果... 为探究液态铅铋在六边形组件棒束通道内流动传热特性,开展了操作压力为0~250 kPa、实验段入口温度为200~300℃、热流密度为0~47071.48 W·m^(-2)、质量流量为0~4 kg·s^(-1)及Pe为300~600的液态铅铋流动传热实验。依据实验结果重点分析了液态铅铋在不同测点位置、热流密度和进口温度等工况下的棒束内通道传热特性。基于棒束通道流动传热特性实验数据,对国际上液态金属的流动传热经验关系式进行计算评估,并参考Mikityuk关系式的基础形式,拟合出一个新的流动传热经验关系式。采用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KIT)的实验数据校核并评价该关系式的适用性和可信度。结果表明,拟合经验关系式对KIT棒束的计算相对偏差为±20%,证明新经验关系式有较高的适用性与可信度。该实验数据与经验关系式可为我国液态金属冷却快堆六边形组件棒束通道内流动传热特性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铅铋 六边形组件通道 传热特性 传热关系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棒束超临界氟利昂流体流动传热数值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魏佳妮 刘晓晶 +2 位作者 柴翔 熊进标 程旭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8-884,共7页
超临界水冷堆相对目前压水堆具设备简化、热效率高等显著优点,而相关实验研究公开资料受到研究成本和实验技术限制相当有限,数值分析在超临界流动传热方面的应用逐渐广泛却缺乏相应的实验数据验证。在7棒束内超临界氟利昂流体流动传热... 超临界水冷堆相对目前压水堆具设备简化、热效率高等显著优点,而相关实验研究公开资料受到研究成本和实验技术限制相当有限,数值分析在超临界流动传热方面的应用逐渐广泛却缺乏相应的实验数据验证。在7棒束内超临界氟利昂流体流动传热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STAR-CCM+、子通道软件COBRA-SC分别对三种典型工况的流动传热进行数值分析。对壁面温度的预测结果表明,流体温度低于拟临界点条件下,STAR-CCM+的计算结果低于实验值,温度误差在8%内;流体温度高于拟临界点条件下,STAR-CCM+的计算结果高于实验值,温度差值在16%内。改造后的COBRA-SC程序计算得到的典型通道流体温度与STAR-CCM+结果一致,且COBRA-SC的计算对壁面温度做出了十分接近于实验值的预测。研究表明,STARCCM+和COBRA-SC均能对棒束内超临界流体流动传热做出了较好的趋势预测,但对于流体温度跨越拟临界点温度条件下的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组件 超临界流体 流动传热 数值模拟 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组件偏置及弯曲对沸腾临界影响研究
5
作者 龚佳奇 丛腾龙 +2 位作者 肖瑶 顾汉洋 丁铭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73-1384,共12页
反应堆燃料组件可能因为制造、安装的偏差或外力等因素,导致燃料棒发生整体偏置或弯曲的现象,对传热以及沸腾临界造成不利影响。为评估影响大小,本文建立基于欧拉两流体模型和改进RPI模型的临界热流密度分析方法,并利用CHF查询表进行验... 反应堆燃料组件可能因为制造、安装的偏差或外力等因素,导致燃料棒发生整体偏置或弯曲的现象,对传热以及沸腾临界造成不利影响。为评估影响大小,本文建立基于欧拉两流体模型和改进RPI模型的临界热流密度分析方法,并利用CHF查询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变形和小变形的工况预测的CHF与子通道参数查询CHF查询表的数值符合良好。之后,预测了不同偏置距离及弯曲程度的5×5棒束通道CHF。偏置及弯曲使子通道流量分配发生变化,边角通道流量减小,中心子通道流量增加,当边角通道受挤压严重时将触发边棒临界。轴向功率均匀的偏置和弯曲0.5 mm工况并不改变临界的轴向位置,而弯曲0.8、1 mm时影响临界位置,随弯曲程度的增加使临界位置向上游偏移。3种变形中,对角偏置对于CHF影响最小,而轴向呈余弦热流密度分布的棒发生弯曲时,对CHF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组件 燃料偏置及弯曲 流动沸腾 临界热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延分区耦合瞬态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技术
6
作者 张历轩 陈广亮 +2 位作者 田兆斐 钱浩 李瑞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98-1705,共8页
针对典型压水堆堆芯细长流道数目多、结构复杂,耗用计算资源与时间极大的问题,本文开发了外延分区耦合瞬态流体力学计算技术。而改进后的外延分区耦合瞬态流体力学计算技术则可实时获取上游子域边界条件,优化子域划分方案。研究表明:经... 针对典型压水堆堆芯细长流道数目多、结构复杂,耗用计算资源与时间极大的问题,本文开发了外延分区耦合瞬态流体力学计算技术。而改进后的外延分区耦合瞬态流体力学计算技术则可实时获取上游子域边界条件,优化子域划分方案。研究表明:经验证分析所设计方案在堆芯瞬态热工水力计算中高效且温度、压降预测准确、流速最大误差率不超过0.7%,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02。研究极大地降低了单次计算负荷,具备工程应用前景,对确定堆芯薄弱环节、优化特征结构、提升安全及经济性等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水堆 堆芯 燃料组件 计算流体力学 分段求解技术 外延分区耦合 瞬态 精细化流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