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拖缆地震勘探检波器定位模型性能评估
1
作者 桑凯巍 匡翠林 +4 位作者 杨伊珺 段楚峰 张昊楠 杨保财 阮福明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6,共11页
针对海洋地震勘探观测环境复杂多变,导致不同定位模型解算的检波器坐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的问题,分析比较拖缆地震勘探检波器定位模型的性能:利用仿真和实测数据对弧段模型、多项式曲线模型和严密曲线积分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并... 针对海洋地震勘探观测环境复杂多变,导致不同定位模型解算的检波器坐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的问题,分析比较拖缆地震勘探检波器定位模型的性能:利用仿真和实测数据对弧段模型、多项式曲线模型和严密曲线积分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并与美国离子地球物理公司拖缆后处理软件Sprint中的3种模型进行比较。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未加误差的理想情况下,所有模型都能较好地描述直行缆形,但在转向状态下多项式模型存在建模误差;在加入误差情况下,严密曲线积分模型和多项式曲线模型表现出较高的误差抑制能力,其中前者在多缆复杂形态场景中表现最优,而多项式模型在转向状态下存在较大的建模误差,此外,Sprint模型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实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检波器定位模型间存在3~5 m的差异,且Sprint的3种模型表现出更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缆地震勘探 检波器定位 弧段模型 多项式曲线模型 严密曲线积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声纳在浅海水下检波器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志田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7-50,共4页
介绍了低频声纳在浅海水下检波器定位中的工作原理,分析了低频声纳在浅海定位中存在的技术难点,进行了检波器接收声纳信号、仪器采集声纳信号的测试及试验,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声纳信号作为初至波震源的研究结论,明确了下一步... 介绍了低频声纳在浅海水下检波器定位中的工作原理,分析了低频声纳在浅海定位中存在的技术难点,进行了检波器接收声纳信号、仪器采集声纳信号的测试及试验,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声纳信号作为初至波震源的研究结论,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声纳 检波器定位 水听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初至波二次定位精度技术的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徐维秀 段卫星 +2 位作者 刘治红 唐廷海 祝媛媛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9-243,共5页
检波器二次定位是浅海地震资料采集的关键技术之一。影响二次定位精度的因素较多,为此,对初至波二次定位精度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定位精度的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重点讨论了初至拾取的精度控制、关联炮点的选择、速度参数的确定和检... 检波器二次定位是浅海地震资料采集的关键技术之一。影响二次定位精度的因素较多,为此,对初至波二次定位精度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定位精度的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重点讨论了初至拾取的精度控制、关联炮点的选择、速度参数的确定和检波点位置的求解算法等。认为初至拾取是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合理选择拾取初至波的地震道、依据数据的信噪比选择合适的初至拾取方式,以及合理选择关联炮点等是提高定位精度的有效措施。设计了5种精度分析措施,可以进行单点和整条拖缆的定位精度误差评价。将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应用于山东龙口某浅海地区,并与一次定位和水鸟系统二次定位的结果做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地震数据采集 检波器二次定位 初至波拾取 定位精度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K地区滩海浅层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
4
作者 朱伟强 刘治红 +1 位作者 凡正才 邹云超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69,共5页
山东LK地区三维区块主要为海陆两栖带和浅海水域,地下勘探目标煤层埋藏浅,地震资料比较复杂。针对滩海浅层地震资料的特点及地质目标,利用SLS直达波二次定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检波器的漂移问题,提高了浅层成像效果;运用子波校正技术,消... 山东LK地区三维区块主要为海陆两栖带和浅海水域,地下勘探目标煤层埋藏浅,地震资料比较复杂。针对滩海浅层地震资料的特点及地质目标,利用SLS直达波二次定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检波器的漂移问题,提高了浅层成像效果;运用子波校正技术,消除激发、接收因素造成的资料品质差异,实现了海陆资料的无缝拼接;采取两步法自适应反褶积,有效消除了海底鸣震;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浅海地区复杂构造的偏移成像问题。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滩海地区浅层煤炭资源探查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获得了具有高信噪比、高分辩率和高保真度的成果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海浅层 检波器二次定位 变周期鸣震 叠前时间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cating microseismic sources based upon L-shaped single-component geophone array:A synthetic study 被引量:2
5
作者 DING Liang LIU Qin-ya +2 位作者 GAO Er-gen QIAN Wei SUN Shou-c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9期2711-2725,共15页
We have developed a type of L-shaped single-component geophone array as a single station(L-array station)for surfac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The L-array station consists of two orthogonal sensor arrays,each being a li... We have developed a type of L-shaped single-component geophone array as a single station(L-array station)for surfac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The L-array station consists of two orthogonal sensor arrays,each being a linear array of single-component sensors.L-array stations can be used to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polarization of first arrivals without amplitude picking.In a synthetic example,we first use segmentally iterative ray tracing(SIRT)method and forward model to calculate the travel time and polarization of first arrivals at a set of L-array stations.Then,for each L-array station,the relative delay times of first arrivals along sensor arrays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polarization vector.The small errors in estimated polarization vectors show the reliability and robustness of polarization estimation based on L-array stations.We then use reverse-time ray-tracing(RTRT)method to locate the source position based on estimated polarizations at a set of L-array stations.Very small errors in inverted source location and origin time indicate the great potential of L-array stations for source localization applications in surfac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phone array polarization source location seismic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