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铁区间设备设施综合检查模式研究
1
作者 于霖 李宇杰 +3 位作者 叶利宾 张军 杨硕 崔广炎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0,共7页
为提高北京地铁区间设备设施检查水平,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基于国家标准、行业办法、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明确区间设备设施检查工作依据,论述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自动化检查设备和检查方式,对比分析典型综合检查设备的功能参数和优缺... 为提高北京地铁区间设备设施检查水平,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基于国家标准、行业办法、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明确区间设备设施检查工作依据,论述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自动化检查设备和检查方式,对比分析典型综合检查设备的功能参数和优缺点,提出北京地铁区间设备设施综合检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标准可以覆盖国家标准、行业办法和地方标准中的检查内容和检查周期;综合检测车适用于动态检查,综合检测小车适用于静态检查,二者均远优于手持式设备;搭载式检测设备主要用于日常检查,综合检测车和综合检测小车编组搭配既有专业检测设备主要用于定期检查,固定监测设备和手持式设备主要用于专项检查;综合检查工作短期宜采用租赁服务、长期宜采用购买设备的方式实施。本研究可为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运维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铁 区间设备设施 综合检查模式 检查方式 检测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可用性的软件认知过程建模与模式检查方法 被引量:4
2
作者 赖祥伟 邱玉辉 张为群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55-259,279,共6页
软件可用性检查是满足用户体验,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提出了使用Markov随机过程模型建立了用户交互过程认知模型的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严格的可用性模式检查过程和方法,帮助软件开发者重构用户交互过程,为改善... 软件可用性检查是满足用户体验,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提出了使用Markov随机过程模型建立了用户交互过程认知模型的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严格的可用性模式检查过程和方法,帮助软件开发者重构用户交互过程,为改善软件系统的可用性特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该模型对不同类型用户具有很强的区分能力,能够有效地体现用户操作的概率特征,改善了传统可用性方法过分依赖可用性专家个人能力的缺陷,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软件系统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可用性 Markov随机过程模型 模式检查 ST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影像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林志超 刘申柱 +1 位作者 潘思金 黄立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37-642,共6页
目的:分析优化影像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到医院后至开始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影响。方法:抽样法选取2019年6至12月实行常规影像检查的100例AIS患者作为A组,将2020年1至8月采用优化影... 目的:分析优化影像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到医院后至开始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影响。方法:抽样法选取2019年6至12月实行常规影像检查的100例AIS患者作为A组,将2020年1至8月采用优化影像检查100例AIS患者为B组。对比分析这两组AIS患者抵达CT室至完成检查时间、从发病至给予rt-PA用药时间(ONT)、DNT及治疗3个月后预后不好率、病死率及溶栓无效率等指标。结果:(1)二组治疗前患者影像检查及溶栓时间指标比较,其患者抵达CT室至完成检查时间、DNT、ONT A组分别为(13.69±3.25)分、(53.20±6.03)分、(167.73±12.5)分均高于B组(8.22±1.10)分、(31.25±2.25)分、(153.50±8.50)分,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组治疗后效果指标比较,其预后不好率、病死率及溶栓无效率A组分别为50%、10%、48%均高于B组25%、2%、3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影像检查模式可缩短DNT时间,避免延误治疗,改善AIS静脉溶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预后 检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象角色模型局部语义冲突即时检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潘文林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44-150,223,共8页
现有的ORM模型语义冲突检查方法针对的是全局模型,检查时间长,不能支持建模工具即时检查的需要。为满足即时检查ORM模型的要求,提出了10种局部语义冲突检查模式和算法。基本思想是:通过限定语义冲突检查范围,将局部模型结构抽象为各种... 现有的ORM模型语义冲突检查方法针对的是全局模型,检查时间长,不能支持建模工具即时检查的需要。为满足即时检查ORM模型的要求,提出了10种局部语义冲突检查模式和算法。基本思想是:通过限定语义冲突检查范围,将局部模型结构抽象为各种模式来检查新增模型元素可能引起的局部语义冲突。该方法能有效提升建模工具的可用性和模型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角色模型 语义冲突检查 局部模型检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肖艳辉 刘高勤 夏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测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CSC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33±0.11,显著高于PCV组(0.2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SC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68.20±51.65)μm,PCV组为(342.28±37.18)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和PCV组均为斑点状高荧光表现,CCSC组患眼可伴有色素上皮萎缩带或慢性神经上皮脱离通道表现。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11眼病灶区出现周围脉络膜血管扩张及高通透性改变;而PCV组21眼均出现脉络膜息肉样病变,其中12眼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OCTA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4眼病灶部位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高血流信号,其外环绕低血流信号,7眼表现为粗颗粒形态的斑驳状血流信号;PCV组15眼可检出息肉样病变,表现为高反射信号,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12眼检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病变,表现为血管样结构的高血流信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发现,CCSC组7眼为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PCV组12眼为波浪形隆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Bruch膜组成的双层征,10眼为陡峭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指状突起(或称PED峰),18眼为浆液性或出血性PED。CCSC组患者治疗随访时,OCTA检查发现2眼继发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结论CCSC与PCV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另外,OCTA能够较好地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结构,可用于该类疾病的治疗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模式影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视网膜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曹原 赵玥 +1 位作者 杨婷婷 姚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45-1251,共7页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并总结其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2月因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视网膜病变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共9例16眼。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并总结其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2月因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视网膜病变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共9例16眼。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底照相(fundus photography,FP)、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结果:①视网膜血管炎表现者1例2眼。眼底检查可见受累处视网膜静脉血管扩张,FFA检查可见受累处静脉血管扩张迂曲,晚期荧光着染渗漏明显。OCT检查可见外核层不规则片状高反射,椭圆体带反射缺失或不连续,在OCTA的En face图中呈不规则片状低反射区,血流图可见视网膜血流密度降低。②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AMN)表现者5例9眼。眼底检查见黄斑中心凹处暗红色病灶;自发荧光呈不规则片状低荧光;ICGA示黄斑区呈不规则片状低荧光并持续至晚期;OCT可见黄斑区中心凹处椭圆体带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反射欠连续,视网膜外核层呈小片状高反射;En face OCT对应中层视网膜可见病灶区呈不规则片状高反射,对应外层视网膜可见椭圆体带缺失处呈不规则斑片状低反射。③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者3例5眼。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境界不清,周围可散在棉绒斑。FFA可见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呈弥漫性高荧光渗漏,视网膜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晚期着染渗漏,棉绒斑处呈遮蔽荧光;OCT显示视盘神经纤维层增厚隆起。累及黄斑区可伴有黄斑水肿。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影像学特征具有多样性,多表现为血管炎症、神经组织受累、视神经炎、小血管闭塞等,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且观察疾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视网膜病变 模式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7
作者 刘志强 吕丽娜 +2 位作者 张胜娟 肖哲 兴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79-78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患者8例8眼,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眼底照相、荧... 目的探讨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患者8例8眼,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OCT、OCTA检查。同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在治疗期间密切检测眼底变化,病情稳定后继续观察3~6个月。观察患者不同时期的OCT、OCTA及FFA的特征性变化。对患者不同时期各项检查的临床特征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头颅CT及皮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B超检查未见患者眼底肿物发生钙化;8例(8眼)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均为单眼单个病灶;病变位置在盘周和后极部附近。彩色眼底照相及红外眼底照相显示,6眼患者瘤体为卵圆形结节状不规则扁平隆起,呈半透明状,可透见视网膜血管,2眼呈扁平隆起,周围无渗出及水肿。FFA检查结果显示,6眼患者瘤体表面毛细血管呈团状扩张,发出弱荧光,毛细血管位于视网膜血管之下;1眼患者后期FFA检查呈强荧光渗漏,1眼仅后期呈强荧光表现。ICG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瘤体对应脉络膜血管未发现异常改变。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病变区的视网膜内层均出现局限性不均匀增厚,结构紊乱,5眼为虫蚀状改变并伴有低反射区域;3眼仅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局限性增厚并伴有低反射区域。OCTA检查结果显示,8眼患者早期病灶内均可看到团状扩张血管,浅层毛细血管层瘤体表面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网,深层毛细血管层瘤体内可见杂乱的血管影,呈不规则的低反射。利用OCTA追踪复查扫描患者瘤体同一位置,发现随着病情进一步好转,瘤体缩小,最后血管扩张逐渐减轻,恢复正常形态。结论采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进行确诊,该病无需特殊治疗,瘤体可自行退化,水肿和渗出可自行吸收,但在完全钙化前应密切观察,定期进行眼底、OCT及OCT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模式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脉络膜肿瘤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娟 黎铧 +2 位作者 焦康为 张利伟 李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脉络膜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及脉络膜血管瘤,在OCT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肿瘤患者36例(4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4... 目的观察不同脉络膜肿瘤,包括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及脉络膜血管瘤,在OCT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膜肿瘤患者36例(4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4眼)、脉络膜血管瘤12例(12眼)、脉络膜转移癌10例(14眼)、脉络膜骨瘤10例(12眼),分析不同肿瘤的OCT影像学特征。结果脉络膜黑色素瘤4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多个团状高反射信号,视网膜各层组织被破坏。脉络膜转移癌14眼,OCT表现为脉络膜崎岖不平、波浪状改变,其下隐约可见脉络膜小血管形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脱离,视网膜外层组织内可见大量细颗粒状、团状高反射物堆积。脉络膜骨瘤12眼,10眼OCT示脉络膜层次内一个网状反射影像信号,此处结构与周围脉络膜血管结构完全不同,其后组织反光被遮挡。脉络膜血管瘤12眼,OCT均表现为视网膜下脉络膜隆起,表面光滑,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反射信号均匀。结论OCT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不同脉络膜肿瘤形态进行观察,结合其他眼底检查手段可为脉络膜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肿瘤 模式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检测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娟 黎铧 +1 位作者 张利伟 李娟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4-448,共5页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 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伴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4眼)纳入研究,总结分析其OCTA与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等传统影像学对比运用的临床体会。结果12眼FFA存在荧光素渗漏,但形态模糊,不能确定是否伴有CNV,行OCTA则可以清晰显示新生血管影像。8眼FFA未检出CNV,但OCTA清晰显示出新生血管形态。3眼眼底彩色照相及OCT检查高度怀疑CNV的存在,但因荧光素钠皮试阳性,均无法实施FFA,而OCTA则显示出病变区域血流信号,明确了CNV的存在。6眼FFA无明显荧光素渗漏,OCT示无神经上皮层脱离、无色素上皮层脱离,但OCTA提示CNV的存在。5眼通过随访过程中的病情跟踪观察,发现给予患者单一抗VEGF或PDT治疗之后视网膜下积液无明显吸收,而联合治疗后积液明显吸收。结论OCTA在CNV的检查敏感性方面优于传统的检测手段。OCTA可以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眼底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慢性CSC患者的CNV进行观察,从而指导该类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模式影像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娟娟 黎铧 +1 位作者 胡竹林 张利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72-976,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中不同病变类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的特征,以期为AMD不同类型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将96例(124眼)...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中不同病变类型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的特征,以期为AMD不同类型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将96例(124眼)患者分为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etinal angiomatous proliferation,RAP)、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合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等检查方法对以上几类病变中PED大小、形态、病变性质、预后等重要特征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比总结。结果 96例患者中RAP-PED为10例(10. 42%)、PCV-PED为32例(43. 75%)、CNV-PED为54例(45. 83%)。RAP-PED多为浆液性、双眼发病。PCV-PED多为多灶性、出血性,且多为单眼发病。CNV-PED的数量形态表现多样,大小不等相连,形成"波浪样"外观。结论加深对各类型AMD中PED发生的几率、类型、合并症以及预后等的认识,有助于更为精确指导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模式影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